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9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

2、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

3、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2词句解析。(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

4、年的总和。“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古典小说西游

5、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

6、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二、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三、教学建议1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教学可以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

7、。“呼风唤雨”可以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事实证明,人类是不能够随意支配自然的,那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我们只能依据客观条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课文是借用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

8、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这两段要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这层意思要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

9、思自读自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例子,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第5自然段要重点理解“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和“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对上文的概括和总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第3、4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地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

10、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3对于科技类课文,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教材中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查阅工具书,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4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有的字容易读错,应加以指导。如,“哲”是翘舌音,“潜”读qin,不能读成qin。本课要求会写的

11、字较多,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如,比较记忆“幻”和“幼”、“懒”和“赖”,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程、驾、控、哲”等字。学生能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以后,应提供机会在词语或句子中运用生字,以巩固生字,达到会写会用的目的。5课后的小练笔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目的是使学生丰富知识,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课后,让学生先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四、相关链接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出生,浙江慈溪人。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12、。2004年2月,路甬祥获得“意大利总统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和“学校、文化和艺术功勋证书”,表彰他为促进意中两国科技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科学改变人类生活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下是书中介绍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例。X射线: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空调: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霓

13、虹: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维生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第一条汽车生产线:福特发明了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并于1913年在他的T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这种生产技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彩色胶片: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电视: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石英钟: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钟问世。拉链:1931年以后,

14、拉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激光: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现激光。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移动电话: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能说出

15、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

16、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自学提示(出示课件):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

17、导。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指导朗读。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同桌交流,补充空白。(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四、总结

18、全文五、作业超市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 类 科 技 发现和发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指导书写12个生字。3 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过程: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附课文:29 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

19、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

20、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人类文明史的又一个千年到来之际,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在人类社会舞台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

21、生活。课前谈话: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书?老师也喜欢看书,而且比较喜欢看神话故事(板书:神话)你们喜欢吗?也喜欢啊?那是兴趣相投啊。那我想问问大家:。神话故事当中,哪个人物是跑步最快的?看得最远?耳朵最长?哪个人物能刮风下雨?(千里眼、顺风耳、龙王、孙悟空、土行孙)师:看来还真不是吹的。还要表扬大胆发表见解的同学们,希望课堂上也能大胆响亮地回答问题。好了,我们先上课吧。一、揭题:3分师: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本领那么大,你想送给他们一个什么词?老师也想送给他们一个词:呼风唤雨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神通广大)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和这个词有关,叫做

22、: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课题。“世纪”指的是一百年。我们现在是21世纪,文章写的是20世纪,上一个100年。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5分要求: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1.把生字词读准确,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2.想一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读)(评价:书声琅琅,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读书的习惯也非常好。)1.刚才老师认真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可能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依赖 农耕 幻想 潜入 船舶 哲学家指明读。齐读。指导:幻和潜的写法。学生练写。2.交流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自由说)评:同学们真不错,读了一遍课文,就能读通读顺课文,并且初步了解了为什

23、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三、再读课文,抓比较 20分师:呼风唤雨是一个古老的词语,一个词,四个字,寄托了古代人多少的幻想和希望,那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用什么来呼风唤雨的?20世纪人类又是怎么呼风唤雨?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拿起笔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可以在句子边上写上批注。交流板块一:1、 古代人是怎么呼风唤雨的?(学生交流)2.出示: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指名读,谈谈你的感受。千里眼是想看的很远,顺风耳是想听的很远,腾云驾雾的神仙是想自由地在蓝天翱翔,你看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但是实现了吗?从哪看出来?(抓住只能)虽然充满幻想但又非常无奈,

24、人们只能在神话当中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导朗读。3.师: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百万年过去了,引读:人类在上百万的历史中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靠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师:你感受到这百万年的巨大变化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没有变化?(一直)再感情朗读。4.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出示句式: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学生说。评:是的,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齐读)版块二:20

25、世纪人类又是怎么呼风唤雨?1、 师:古代人只能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话故事中,那20世纪人类是怎么呼风唤雨?(找到一个分句)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2.师:指名读,谈感受,是的,古代很多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千里眼顺风耳- 腾云驾雾的神仙呢?请大家齐读。3.你知道20世纪靠什么呼风唤雨吗?(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板书: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板书:发现和发明。正是

26、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引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引读)上百万年的总和。4.那你能结合20世纪人类取得的成就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吗?师小结:发明不同于发现。发现是揭示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规律和本质。而发明创造则是运用自然规律或本质去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方案。发现是不能获得专利的。只有发明才能获得专利。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句子填一填。(学生填)出示:( )月球( )深海( )天体( )奥秘评:其实每一个词语的运用,作者都是精雕细琢的,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5.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科技成就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科学成就?评:祖先的幻想,今

27、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你感受到了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自由读)四、学习古诗 4分3.师:在人类历史的百万年间,我们只用了短短的一个世纪,一百年时间,就将祖先的那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也可以说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创造着一个个新的神话,太令人骄傲了。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颂,在哪儿?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师: “春风”指什么?“梨花开”指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成就大,快)能将这种大、快读出来吗?指名两人朗读,师生配合读。师:这么一篇严谨朴素无华的文章,用上了这么一句诗以后就增色不少。五总结升华3这篇文章用短

28、短的600多个字介绍的是一个世纪,一百多年,这么多的科学成就,如果用诗的语言来概括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哲学家的话说是“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那么作者是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学生说)结束:相信在新的世纪里,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新的神话,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下课板书设计:神话 现代科学技术发明发现 人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2、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内在含义。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

29、受及未来。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发散思维,导入新课:1、假如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2、还有哪些科学技术带给了人们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结合课件演示,小结,板书课题。学生谈谈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桌之间共读课文,相互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做到声音自信、朗读正确、流利。2、分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3、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谈一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本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重点地进行引导。4、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0、。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边读边交流。课件出示辅助练习,全班交流完成:_是一个_的世纪。(谁)靠(什么)呼风唤雨。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用一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是(什么)创造了人类的美好生活。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2、自主学习,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围绕中心段来写的。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找边总结。3、全班朗读汇报交流:读第2自然段,并对比“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朗读总结板书: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板书作对比:过去用千里眼顺

31、风耳寄托愿望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相关词句体会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总结: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齐读第5段,根据相关语句,师生总结板书: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四、畅谈收获,总结提高:1、再次谈谈你对“呼风唤雨”的理解。2、结合我们的身边,再次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舒适和方便。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作业:1、小练笔:畅想未来2、手抄报:科技时代设计理念一、整合资源优势。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此类科技说明性课文,并且把“口语交际

32、、习作、宽带网”有机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作统筹安排。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二、扎根语文课堂。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对这些科学知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依据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上成自然常识课。三、引导自主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自主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

3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一、目标前置,激发学课文之趣。1、教师板

34、书课题。2、师:课前,我请科学老师阅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他读完就向我们下挑战书:等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和我们PK一下,内容就为20世纪的科技信息,以及造福人类的事实。老师不仅替你们应战了,还反将他一军,到时还要比一比谁的语言表述得当、清楚。你们有信心吗?要想取得胜利,我们首先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设计意图一个小小比赛的预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就有了良好阅读的开始。从比赛要求中,学生既明确了学习本文的要求:从课文中获取大量科技信息,学习本文的表述方法,也为本节课后的作业查阅资料作了很好的铺垫。二、字词训练,落实语文之基础。1、出示12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呼风唤雨、改观、程度

35、、程控电话、依赖、寄托、原子核、因特网、腾云驾雾、哲学家、农耕社会”等词语。2、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4、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设计意图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豪华而放弃基本的语言学习,不能为了强调综合学习而让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

36、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预设: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设计意图重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探究稍有难度的问题。从而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五、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