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 吸附等温方程式吸附等温方程式BET吸附吸附 3. BET吸附等温式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这个理论是由Brunauer. Emmett和Teller在1938年将langmuire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加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且迄今仍是规模 最大,影响最深、应用最广(特别是在固体比表面的测定上) 的一个吸附理论,虽然它在定量的方面并不很成功,但却能半 定量或至少定性地描述物理吸附的五类等温线,使我们对物理 吸附图像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页/共46页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BET理论认为,固体对气体的物理吸附是Vander waals
2、 引力造成的后果。因为分子之间也有Vander wanls力,所以 分子撞在已被吸附的分子上时也有被吸附的可能,也就是 说,吸附可以形成多分子层。 第2页/共46页 为了导出应用结果,他们作了两个重要假设: (1)第一层的吸附热Q1是常数。 (2)第二层及以后各层的吸附热都一样,而且等于液化热QL。 以S0、S1,S2Si分别表示被0,1,2i层分子所覆盖 的面积,如下图所示: 多分子层吸附示意图 则,S0=3个位置 S1=3个,S2=2个,S3=1个,S4=0个,S5=1个。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3页/共46页 达到平衡时,各种分子层覆盖的面积保持一定。例如,从空白 面积
3、S0来看,吸附到S0上的速度要和S1层脱附的速度相等,在这种 动平衡下,空白面积保持不变。 由分子运动论得,第一层情况: 吸附速度 = a1pS0 脱附速度 = b1S1exp(-Q1/RT)。(如果一个分子被吸附时放热Q1 ,则被吸附分子中具有Q1以上的能量的分子就能离开表面而跃回气 相,接Boltzman 定律)。 则,a1pS0 = b1S1exp(-Q1/RT) 同样,在S1上的吸附速度等于从S2上的脱附速度, a2pS1 = b2S2exp(-QL/RT)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4页/共46页 第i层为:ai p Si-1 = bi Si exp(-QL/RT) 吸
4、附剂的总面积: 0 210 i ii SSSSSS 相应地,被吸附气体的总体积V为 0 0210 )21 ( i ii iSViSSSVV V0是1cm2(单位面积)表面上覆盖单分子层时所需气体的体积,所以 01 0 / i i i i iSiSV S V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5页/共46页 因为整个表面覆盖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为Vm,即Vm = SV0 ,于是有 01 0m / i i i i iSiS SV V V V 此时可以大于1。 又令b2/a2=b3/a3=bi/ai=g,g为常数,而认定第二层以上 的吸附、脱附性质和液态吸附质的蒸发、凝聚是一样的,换言 之,就是
5、将第二层以上的吸附看作液体。由 )/exp( 11 01 1 RTQb pSa S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6页/共46页 令)/exp()()/exp()( L2 2 2 RTQ g p RTQp b a x 则 12 xSS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exp( )/exp( )/exp()( 22 12 2 22212 01 1 1 1 RTQb pSa S RTQSbpSa ySS RTQp b a y 令 则 又因 所以 第7页/共46页 同理 1 1 1 2 23 SxS SxxSS i i 又因 01 ySS ,代入上式得: 00 1 SCxSyxS
6、 ii i )exp()( 1 1 1 RT QQ g b a x y C L 式中 于是: )1 ( 1 00 1 0 1 010 0 i i i i i ii i i xCSSCxS SSSSSSS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8页/共46页 所以 1 1 1 i i i i m xC ixC V V 因 2 11 21 1 )1 ( 1 x x x dx d xix x x xxx i i i i i i 所以 Cxxx Cx V V 11 m 因为原假设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层可以无限多,所以吸附量 不受限制。只有当压力等于凝结液的饱和蒸气压(即p = p0)时,才 能V使。从
7、上式可知,只有x = 1,V。因为 )/exp()( L RTQ g p x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9页/共46页 所以将上述关系代入x得 )/exp()/exp()(1 L0L 0 RTQgpRTQ g p 或 这说明x就是相对压力(即 x = p/p0)。将 x = p/p0代入,得到 /) 1(1)( 00 pm ppCpp CV V 这就是著名的BET二常数公式。 Vm表面盖满一个单分子层时的饱和吸附量,mL/g; C常数。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0页/共46页 RT QQ ba ba C L1 12 21 exp RT QQ C L1 exp 从
8、a,b的性质来看, 1221 baba,所以 为便于验证,将BET公式改写成下列直线形式, 0mm0 0mm0 11 )/1 ( 11 )( p p CV C CVppV p p p CV C CVppV p 或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1页/共46页 )/1 ( / 0 0 ppV pp 0 / pp 根据实验数据用 对 做图 ,若得直线,则说明该吸附规律符合BET公式,且通 过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便可计算出二常数Vm和C。 若吸附发生在多孔物质上,吸附层数就要受到限制, 设只有n 层,于是: n i i n i i xC xiC V V 1 1 m 1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
9、、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2页/共46页 1 1 m 11 1 ) 1(1 ) 1(1 )1 ( 1 )1 ( 1 )1 ( n nn n n i i n i i n n i i CxxC nxxn x CxV V x xx dx d xx dx d xix x xx x 所以 因为 上式中有三个常数,因此称为BET三常数公式, 当n =1时,BET演变为Langmuir单分子吸附方程式。 bp bp V ppC ppC V Cx CxV V 1)/(1 )/( )1 ( m 0 0 m m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3页/共46页 当n =1时,BET可以解释第类等温线,即 La
10、ngmuir等温线,而当n 1时,BET公式可以用 来解释第和第类曲线。 不同C值的BET吸附等温线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4页/共46页 当值由大变小时,等温线逐渐由第类变为第类 。 )exp( L1 RT QQ C BET将这种临界点定为 = 1,由 即Q1 = QL时,为临界点。 若C 1,即Q1 QL, 即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大于吸附质为液体时分子间的引力,这时低压下曲线是凸的,于 是等温线为类,即S型;反之,若C 1,即Q1 QL,则吸附质 与吸附剂分子间的吸引力小于吸附质为液体时分子之间的引力, 这时低压下曲线是凹的,这就是第类曲线。Jones的细致
11、分析 表明,正确的临界点不是在C =1处,而是在C =2处。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5页/共46页 第类等温线的例子十分普通,例如许多固体在低温下 吸附N2、Ar、O2、CO等气体。第类等温线现象不常遇到, 最常见的水在炭黑上的吸附,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比 较强烈的氢键,故表面一旦吸附了水分子,第二、三层就 很易形成,较大的非极性有机蒸气分子在极性吸附剂上也常 得第类等温线,这可能与有机分子存在较大的Vander waals 引力有关。 BET公式虽然考虑到毛细孔空间对吸附层数n 的限制,但 并未涉及毛细凝结现象,因此不能解释第和类等温线。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
12、温方程式 第16页/共46页 BET理论最大的用处是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现时通用的 标准方法是N2吸附,温度是液氮的沸点。测定比表面时通常 只要在p/p0= 0.050.35的范围内测定45个点,然后将实验 数据用BET二常数公式的直线式处理,求出Vm(标准状态, 0,atm)后计算总表面积。 在-195.8这样的低温下,一般可避免化学吸附的干扰。 得到的等温线总是型的,这样可以得到准确的Vm。 应用最广,与其它结果相符较好,并已被定为比表面测定 的标准方法。 吸附氮的优点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7页/共46页 对于比表面小于1m2/g的样品,该法不适用。因 195.8时,氮
13、的p0 =1atm,在p/p0 =0.05至0.35的范 围内,对于比表面很小的样品,吸附前后压力的相对 变化很小,不能准确测量,增加样品的用量,虽可使 吸附面积增大,但改正样品本身所占体积和相应地增 加样品管所引入的实验误差也相应增加。 为克服上述困难,通常采用氪的吸附,温度仍是 195.8,这时p0 =267Pa,吸附前后压力的相对变 化增大。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18页/共46页 2 气相吸附气相吸附 固体的表面积和孔 1 表征多孔性物质结构的物理量 2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3 吸附等温方程式 4 毛细凝聚现象 5 第19页/共46页 BET公式不能说明等温线的第、种类
14、型,因为 这两类属于有毛细管凝聚作用的吸附。 所谓毛细凝聚现象是指液体蒸气在小于其饱和蒸气 压时而在固体毛细中发生液化而吸附的现象。前面讲过 kelvin公式,对于一端开口的半径为 r 的筒形毛细孔: rRT V p pcos2 ln L 0 pr,p0 与弯月液面、平液面平衡的蒸气压;VL 液体的摩尔体积; 液体的表面张力; 润湿角(接触角)。 五、毛细凝聚现象五、毛细凝聚现象 第20页/共46页 但是不管是否发生毛细凝聚,固体表面与蒸气共存时, 表面总会因吸附蒸气而形成吸附膜,在毛细孔壁上也一样, 也就是说,毛细凝聚是发生在吸附膜这个基础上的,据此 上式应修正为: RTtr V P P )
15、( cos2 ln L 0 t 吸附膜的厚度。 上式说明,当 90,即液体对毛细孔是润湿的,则pr 1时, 仍是langmuir型,但 此时单分子极限吸附量不 是,而是/n。 , n Ck n 1 1 2 , Ck Ckn 1 1 1 / ,及或 nn kCCkCk11 1 1 2 n n kC kC 1 其中k = k1k2, n1时,代表S型等 温线。 当浓度越来越大时, = 。 单体被吸附,形成表面半胶束及溶液胶束的竞争导 致了各种等温线的类型,参见教材胶体与表面化学 255页。 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第39页/共46页 吸附等温线公式(稀溶液) 1 吸附经验规律 2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3 高分子的吸附 4 3 液相吸附液相吸附 第40页/共46页 高分子在溶液中的吸附在高分子对胶体的稳定作用和 絮凝作用已经有应用。 研究高分子溶液吸附有许多实验上的困难,首先是为 使体系达到平衡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星期,而且要在此过 程中注意高分子可能发生降解;其次,高分子一般是多分 散的。 研究高分子溶液的吸附浓度要小得多,主要是为了避 免浓度增大溶液粘度升高引起的困难。 四、高分子的吸附四、高分子的吸附 第41页/共46页 影响高分子吸附的因素有如下: 1. 高分子分子量大小、分布和分子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0589:2025 EN Glass in building - Determination of the emissivity
- 2025年哈尔滨市团结小学校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气敏元器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巩义市消防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佛山市平洲二中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布局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资政策支持报告
- 2025年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微电网稳定性优化与智能调度系统研究报告
- 2026届山东省曹县三桐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
- 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麦肯锡
- 水淹车培训课件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第四版 习题参考答案 徐钢涛 -00绪论-08气压传动
- 2024-2030全球内部人才市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酒店楼层分租协议书
- 单位对个人教育教学情况定性综合分析
- 《2025年CSCO HR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指南》解读
-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5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2025福建德化闽投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力服务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