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摘要:本文从壮族打榔舞的形式、特点着手, 结合壮族地域环境、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性、民俗信仰等特点, 探究其成因, 希望对今后壮族打榔舞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与辅助作用。关键词:壮族舞蹈; 打榔舞; 特点; 成因;0前言打榔舞历史悠久,是壮族人民生活、生产、信仰等文化的结晶,它浓缩了壮族的历史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特征、多元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探讨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索解读壮族打榔舞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希望在今后同类或相近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和辅助作用。1 打榔舞的起源壮族打榔舞起源流传于广西天等县稻香村、龙茗
2、镇、向都镇、福新乡、都康乡、上映乡等地,至今大概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曾载:“静江民间获禾,取禾心一茎连穗收之,谓之清冷禾,清冷。屋角为大木槽,收食时,取禾春于槽中,其声如僧寺之木鱼,女伴以意运柞成音韵,名曰春堂。每旦及日昃,则舂堂之声,四野可听。”据记载,打榔舞由舂堂劳作演变而来,是以“榔”和“杵”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最初勤劳智慧的壮族先民使用这两种工具巧妙地为稻米褪壳,是一种劳作方式,随后作为祭祀仪式呈现。壮族先民通过打榔的仪式,祭祀天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是一种娱神的表现。经过社会的发展,打榔舞的功能又演变为了娱人。打榔舞的发展经过了原始劳作、娱神到娱人
3、的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铿锵有力、气势恢宏的舞蹈,它记载了壮族先祖的劳作和生活,是壮族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2 打榔舞的现状随着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民间打榔舞得以发展。如龙茗镇的三月三、向都镇的霜降节及其他各乡镇的侬峝节等,使民间打榔舞得到了传承和传播。民间的打榔舞动作节奏相对单一,但其活泼欢快、气势恢宏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营造节日的欢乐氛围。此外政府还成立了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将打榔舞成功申遗、组织千人打榔舞比赛等,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随着非遗团体的成立,打榔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打榔的握杵、打法和步伐上都进行了创新,舞蹈间接脱离榔具,握杵流动而舞,使舞蹈脱离了围榔而舞的局限
4、性,并编排富有主题思想或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的成品舞蹈,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对其的接受度更高,传播范围更广泛。2018年9月,借助魅力中国城栏目的竞演平台,崇左市花山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作中心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一同将打榔舞带到了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将壮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与勤劳热情的民族个性呈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由此,打榔舞得以在政府、民间组织和文艺团体的努力下,逐步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传承和发扬。3 打榔舞的舞蹈特点3.1 粗犷豪放的劳作气息打榔舞有抬踏步、小八字步、并步、点步等步伐,最典型数抬踏步,即双脚一前一后,随上身捶打前倾或后仰的动作抬脚和踏脚,双腿重心交换,膝盖在“蹬”和“屈”的
5、过程中,有效地辅助身体的发力和使力,前腿在下屈之时膝盖微微产生颤动,使身体得到缓冲,这是人体运动的自然反应,加上长而沉的杵,使舞者动作更显粗犷、充满力量,这些动作源于原始的舂米劳作,可以有效减少体力的流失。经过不断演变,上身动作形成打榔舞特有的体态特征,而抬踏步在舞蹈中作为典型的流动步伐,保留了两腿膝盖的蹬和屈。上身发力和脚下助力的动作充满了粗犷、豪放的劳作气息,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勤劳能干的品质。3.2 欢快热烈不失古朴打榔舞始终持杵围榔而舞,众人围于榔边,双手持杵,杵通过击打榔身或榔内不同的部位,形成稳定、厚重的节奏特点。通过击打榔身,双人或多人配合将杵相互交击,形成冲打、点打、撩打、对打和
6、拖打等多样的打法,这些打法可任意组合,形成不同的打榔舞段,展现了舞者们高度默契的配合,使舞蹈的动作更富有层次感,击榔的节奏更加厚重,配合舞者的呐喊声,表达出壮族人民远古的祭祀祈福、对生活的热情向往和丰收的富足之情,其舞蹈氛围欢快、热烈而不失古朴,表演氛围更加热烈和高涨。3.3 团结互助的民族风貌岭表录异记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刘亮也。”可见,打榔舞自古就是众人参与性很强的活动,民间的打榔舞由村里的主持在村头呐喊召唤,“嘚砻咯”,村里人听到后纷纷前往,而后在村里的古树下、晒场前或空旷平
7、坦的空地上,舞蹈通常人数为2、4、6、8、10、12等双数,男女皆可参与,人数越多舞蹈氛围越热烈,他们配合默契,欢快地击打,配以舞者们的欢呼呐喊声,可传至几里之外,引得临近村寨的民众前来观看,极为热闹。由此可以看出,打榔舞体现了壮族的一种民族认同感,更讲究众人的参与性,从舞蹈中折射出来壮族人民的群体性、合作性、认同性、互助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4 打榔舞的形成及成因4.1 稻耕文化的影响天等县地处西南边陲,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谷间有开阔的盆地,溪流纵横,形成了非常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以天等县稻香村、龙茗镇、向都镇、都康乡为例,其地
8、理位置处在低山丘陵与盆地相结合的特殊环境,促使依山傍水而居的壮族成为最早发源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稻米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勤劳智慧的壮族先民使用舂堂的办法,巧妙地为稻米去掉坚硬的外壳,久而久之,舂堂逐渐用于舂糍粑、年糕等美食。壮族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原始的舂堂劳作,为壮族打榔舞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见到的打榔舞还保留了舂堂的劳作特点,即动作体态上的粗犷、豪放的舞蹈特点。4.2 图腾信仰的影响壮族信仰天神、雷神、蛙神、祖先神灵等,在原始时期,落后的生产方式常常使农作物青黄不接,人民生活艰苦。在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用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解释的情况下,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古老的信仰中。最典型的
9、就是壮族的祈雨活动,在春季或干旱的季节,祈求神灵的庇佑,降雨解旱,以达到作物丰收的目的。通常由德高望重的壮族老者主持选择日期,做仪式,摆供品,通过模仿农耕劳作的形式进行祭拜,包括犁田、插秧、收割、舂堂,人们高举杵棒虔诚祈求,通过击打榔身,向祖先神灵表达对丰收的渴望,这种虔诚的祈求方式逐渐演变成古朴的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很多节庆、喜庆的日子里,壮族人民都会跳起打榔舞。为了烘托节日的氛围,舞蹈将丰收的热情和喜悦放大,保留祭祀和劳作等特点,使舞蹈更加欢快热烈而不失古朴的气息。4.3 民族习性的影响天等县境内的壮族民居相对集中,村寨住户紧挨,促使邻里关系自古往来密切。农忙时,邻里乡亲相互帮助,集体
10、劳作,包括插秧、收割、舂米、舂糍粑等,共同分担体力劳动。在长期的劳作中,他们相互了解,配合默契,邻里关系感情深厚,互相团结。受此民族习性的影响,打榔舞折射出一种民族团结性,如在打榔舞的参与“打”法上,他们更加注重群体意识、群体的配合和合作,通过舞蹈中多个个体打出一致的动作和节奏点,突显高度团结与互助的民族精神。5 结语本文通过探究壮族打榔舞的特点和成因,发现壮族打榔舞的起源、风格、形式、发展和演变,无一不与壮族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性和信仰紧密相连。打榔舞既是壮族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壮族历史发展的记录册,对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打榔舞理应被重视和保护。希望在未来的发展潮流中,打榔舞既能保留原始的舞蹈形态,又能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两手抓,如此才能够做到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秀花。试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成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英语函电全套课件教学
-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北海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探秘大雪节气
- 塑造未来:初二学习规划
- 硕士之路指南
-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医学检验仪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儿童发展教育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烟台市重点名校2025届普通高中质量检测试题(二)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三门峡市渑池县2025届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西工商学院《介入放射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医治疗面瘫课件
- 电商平台对用户交易纠纷的处理和解决方案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脑动静脉畸形演示课件
- 环泊酚注射液-临床用药解读
- 社交礼仪与合作精神的主题班会
- 智慧社区平台运营方案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培训
- 不良资产项目律师法律尽调报告(模板)
- 产品借用申请表
- 医院院内紧急意外事件应急预案(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