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_第1页
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_第2页
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_第3页
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_第4页
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过去的伊克昭盟给外界的印象是荒凉、贫穷、落后,8个旗县中有5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3个自治区重点扶持贫困县,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特别是2001年撤盟改市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超越自我、率先发展、实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的轨道,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被外界称为“鄂尔多斯发展模式”。2009年,鄂尔多斯市综合增长竞争力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位,被评为中国最安全城市第七名,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第七名,“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10个“最具和谐发展力城市

2、”之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2009年,鄂尔多斯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总收入均跃居全区首位,生产总值连续七年保持20%以上增长。一、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各产业发展情况2002年来,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4.7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61亿元,由全区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年均增长25.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27.0%和28.2%。三次产业呈现出一产稳定发展,二产高速发展,三产快速发展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2年的13.753.932.4调整为2009年的2.8:58.3:38.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9

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5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比2002年低1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比2002年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比2002年低11.2个百分点。全市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为主导向现代工业为主导的成功转型。(一)农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着力改变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靠天养畜”为禁牧舍饲养殖,变“广种薄收”为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经济带,变传统耕作为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农牧业

4、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2002年到2008年,耕地面积减少12.5千公顷,一产就业人员减少15 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75.9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36.5万吨;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637.17万头(只)增加到1294.8万头(只)。2000年以来,通过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的全面推行,加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效实施,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基本实现草畜平衡,植被恢复明显,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具有鄂尔多斯市特色的林沙产业正在形成。农牧区人口加速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二)工业的强势崛起从二产来看,基本上摆脱了“小、短、

5、低、粗、慢、重”的产业特征和“傻、大、黑、粗”的地区形象,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01年该市提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和提出煤向电、煤电向高载能工业品、煤气向化工产品转化,打造全国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构想,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定位作了正确的政策导向指引。到2009年,鄂尔多斯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32.1亿元,是2002年的5.5倍,年均增长26%,总量位居自治区第1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4%,比2002年提高2.7个百分点。鄂尔多斯市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分别为煤炭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

6、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从贡献看,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2009年八大行业对全部工业的贡献达到95%,比“十五”末提高25.4个百分点。2009年鄂尔多斯市工业八大行业整体呈强劲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981.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26.7%提高到2009年的4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2年的94.8 %提高到2009年的95.1%。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6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八大行业增加值的63.8%,居首位;燃气生产和供应与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4.0

7、亿元和83.5亿元,列八大行业第2、3位,二者同比增速分别为38.5%和4.2%,分别占八大行业增加值的8.6%和8.5%;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保持了高增长态势,增速分列八大行业前3位,分别占八大行业的比重为4.4%、6.9%和3.1%;纺织行业实现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八大行业的比重为2.3%;黑色金属冶炼实现增加值23.9亿元,同比下降3.6%,为八大行业唯一负增长行业,占八大行业的比重为2.4%。从盈利角度看,利润总额排在前三位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燃气生产和供应以及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其中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利润总额就占到全部利润总额的81.3%,

8、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2002-2009年鄂尔多斯市部分主导行业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只有纺织业出现下降,由2002年的第2位下降至2009年的第8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变动幅度不大,较为平稳;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供应增长较快,但位次变化不大,在第2、3位徘徊;燃气生产供应业增长迅速,由2002年的第6位一跃上升至目前的第2位。2002-2009年鄂尔多斯市部分主导行业增加值情况表单位:亿元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煤炭19.9 27.8 59.1 108.5 153.0 246.1 441.4

9、626.1 纺织12.5 17.7 20.4 22.9 24.1 24.4 20.4 22.3 石油加工及炼焦化0.2 3.1 8.3 12.3 10.2 11.3 26.8 43.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4.5 5.7 8.2 10.3 11.9 31.9 42.0 68.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 4.4 6.2 10.8 11.6 17.1 20.1 30.1 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供应11.0 13.7 16.4 33.2 45.3 57.9 73.9 83.5 黑色金属冶炼1.9 3.0 4.3 6.4 19.9 25.4 27.6 23.9 燃气生产和供应2.3 3.2 5.4 11

10、.2 20.4 26.6 55.3 84.0 新兴支柱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和产业市场导向发展的作用,一些潜力产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形成支柱产业的雏形,如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2009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5.7亿元,增长39.5%,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林沙产业为工业提供的绿色GDP已经开始反哺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三)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明显呈现出总量稳步增加、对GDP贡献率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较快发展等特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

11、02年的66.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39.9亿元,年均增长2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2.4%提高到2009年的38.9%,7年间提高了6.5个百分点。目前,鄂尔多斯市服务业总量增长迅速,结构优化明显,传统的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在整个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明显,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占比上升。亚洲艺术节带动了全市房地产业、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房地产业投资232.3亿元,同比增长60.1%。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4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其中入境旅游者1.68万人次,同比增长2

12、7.0%;实现旅游营业总收入59.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8%,创历史新高。物流产业迅速发展。随着东胜华研物流中心、东胜东易达物流配送中心、蒙西物流园、大路物流园等4个大型物流项目的批复建设,鄂尔多斯市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9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2.3%提高到2009年的23%。二、鄂尔多斯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鄂尔多斯市之所以能实现历史的跨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体制原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梯次转移是政策背景,自然资源富集是基本条件,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根本原因。(

13、一)依托资源,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高资源附加值,把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鄂尔多斯市没有走简单资源开发的老路,而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懈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和产业多元,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利用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努力提升资源开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大力开发煤转电、煤制焦、煤制油、煤化工等综合能源产品。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打造羊绒服饰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林沙产业集群,形成了资源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二)以大项目、大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推动生产要素集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变过

14、去主要依靠低水平引进技术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求发展的做法。积极与中石油、神华等一批中央大企业合作,利用大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大力提升产业层次。正是因为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的平台和载体,聚集了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实现了生产要素从低端向高端,从要素流出区向要素流入区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令人瞩目,2009年,全市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2.4亿元,是2002年的22.8倍,年均增长50.7%。据2009年12月末统计,2009年全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实施亿元及以上的项目达348项,比上年增加166项。全年亿元及以上项

15、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07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7成。随着鄂尔多斯市大项目实施建设的不断增多,目前亿元以上项目的建设已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以“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严格按照“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的部署和要求,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调结构、增后劲最直接的抓手。在神华煤制气、国电多晶硅、大唐铝硅钛、中煤煤机制造、伊泽煤制甲醇转稀烃、精功恒信重型载货汽车及特种汽车制造、蕊能科技LED新光源及显示产品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提升旗府所

16、在地和产业重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拉动力。(三)消费动力充沛,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鄂尔多斯市消费品市场已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星级酒店星罗棋布,商品品种齐全,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2002-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达到1473亿元,年均增长22.3%。2009年达到321.0亿元,相当于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5倍。批发零售贸易业在消费热点的带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2-2009年年均增长22.3%,2009年实现零售额250.5

1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8%。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加之社会上公务、商务活动频繁,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餐饮业零售额也一路走高,在零售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2-2009年,鄂尔多斯市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3%,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18.9%上升到2009年的19.5%。在这期间,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通讯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基本形成,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成为消费中扩张最快的新兴领域。2009年全年汽车实现零售额4

18、8.9亿元,比上年增长59.9%,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2%,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35.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个百分点。(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每一次经济转型,都始于挑战,成于创新。2009年,鄂尔多斯市被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同年8月,鄂尔多斯市科技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鄂尔多斯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到目前为止,鄂尔多斯市拥有国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15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19家。2009年全市科技经费投入达亿元,其

19、中市财政拨款2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各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科技创新。2009年全市获各类科技成果23项,全年提交专利申请243件,授权专利87件。(五)统筹城乡,集约发展从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到“三区规划集约发展”,鄂尔多斯市一直坚持走减少农牧民、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的路子,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清晰坚定。200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6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2.3万,城镇人口110.2万,城镇化率67.8%。从2000年开始,全市累计转移出农牧民约27万,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2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71.68平

20、方公里,相当于2002年的3倍。城市生产总值(不包括市辖县)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3.9%提高到2008年的24.3%。从201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将大力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解决后顾之忧,尽快实现禁止开发区内居民的整体搬迁。(六)坚持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鄂尔多斯市工业领跑效应显著的同时着力推进经济转型,从做深现有支柱产业出发,积极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支柱产业群。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对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一系列循环利用项目,培育出

21、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初步形成煤-电及其废弃物、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条。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2004年开始,该市就整合煤炭资源,措施比全国早年。将地方煤矿数量从1901座整合成276座,总投资200多亿元用于技改并配套综采设备,将回采率从30%左右提高到70%。鄂尔多斯市是一个能源大市,除了传统能源以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新能源正在生根发芽。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已配置资源45万千瓦。位于康巴什新区的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205KW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发电站已建成投产。三、鄂尔多斯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肯定

22、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鄂尔多斯市科学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上看,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单调、产业链条短、工业附加值不高。八大工业行业生产、效益增幅分化明显。新兴产业比重不高。全市优势产业仍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为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尚未形成。全市大部分旗县由于煤炭资源特点,相继走上了一条以资源性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明显的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由于近几年国内产业重型化特征凸显,对能源原材料产品需求旺盛,使得以资源依赖型的地区尝到了甜头。如,鄂尔多

23、斯市2007年至2009年,煤炭价格由217.4元/吨上涨到2009年的324.5元/吨,上涨了49.3%;天然气由0.8元/立方米上涨到1.2元/立方米,上涨了50%;焦炭由782元/吨上涨到1100元/吨,上涨了40.7%。从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准旗、伊旗、鄂旗、达旗看,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90%左右来自煤炭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另外东中部旗县经济明显好于西部旗县,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二)科技创新要素支撑不力科技创新要素支撑不力,重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滞后,产业工人不足,高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缺乏。项目和技术储备不足。(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配套。从城乡收入看,

24、存在差距拉大的趋势。2002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3:1,2009年扩大到2.8:1。全市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区第一,但两个收入却远远落后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居全区第三。全市仅拥有普通高校2所,普通高中21所。城市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现,高昂的物价让人望而却步。(四)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强。近几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落地,环保措施的缺乏,使环境污染加剧。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良好,但是以工业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的三大污染使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的鄂尔多斯市又面临新的问题。四、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25、一)构筑多点支撑产业针对产业结构单一单调,产业链短的问题,要以建设国家战略性生态能源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通过大力提升煤炭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探索组建大型煤炭运销集团,建立国家级煤炭交易市场,增强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通过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改善煤炭“一业独大”状况。充分发挥化工、天然气等行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汽车产业,带动汽车及配件产业加快形成;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等形成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一是坚持把培训农牧民、转移农牧民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重点,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二是要抓紧完善中小城镇“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年度工作方案,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