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_第1页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_第2页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_第3页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_第4页
第二篇 辨证论治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德海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前言前言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即即辩证施治辩证施治,包括,包括辩证辩证 和和论治论治两个环节,指的是中医学两个环节,指的是中医学 诊治疾病的过程。是中医的特色诊治疾病的过程。是中医的特色 之一,也是对中医理、法、方、之一,也是对中医理、法、方、 药等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药等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 辩证辩证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即分析、辨认征候,也就是在 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四诊”(望、(望、 闻、问、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闻、问、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 合分析、归纳,从而认识疾病的部位、合分析、归纳

2、,从而认识疾病的部位、 原因、性质以及发展趋势,并对疾病当原因、性质以及发展趋势,并对疾病当 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且概括出具体证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且概括出具体证 名的诊断过程。名的诊断过程。即认识证候的过程。即认识证候的过程。 论治论治根据辩证所得结果,根据辩证所得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症、证、证候、病的概念及比较 症:症:指疾病所反映出来的指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单个症状或体征, 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表现,是判断病种,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表现,是判断病种, 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是疾病的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是疾病的外

3、在现象,外在现象, 而不是病变的本质。而不是病变的本质。 证:证: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 所处一定阶段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 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对致病因素与与机机 体反应性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疾病当 前本质前本质所作的结论。所作的结论。 病:病:常指常指具体的病名具体的病名,是对某疾病,是对某疾病全过全过 程的特点程的特点(如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与(如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与 规律规律(如演变趋势)所作的病理性(如演变趋势)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概括

4、。 如感冒、痢疾、腹泻、麻疹等如感冒、痢疾、腹泻、麻疹等 辨病:辨病: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中医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主要表 现现,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对照各病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 疾病病名的诊断过程。疾病病名的诊断过程。 证候:证候: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 的症状、体征,即征候为证的外侯。的症状、体征,即征候为证的外侯。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 可称为可称为证型证型。 此外,证候还富有此外,证候还富有“火候火候”之意,即之意,即 指示病情发展的阶段性和传变趋势。指示病情发展的阶段性和传变趋势。 如痰热

5、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肾阴虚 证、卫分证等,可称为证、卫分证等,可称为证证。 而膀胱湿热、瘀阻脑络等,习惯上常而膀胱湿热、瘀阻脑络等,习惯上常 称为称为征候征候。 比较比较 “症症”是一种表现于的现象;是一种表现于的现象; “证证”是以症为主要依据,通过思维是以症为主要依据,通过思维 活动,对疾病当前的本质所作的判断。活动,对疾病当前的本质所作的判断。 必须指出的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医历史上,中医历史上“证证”可可 以指疾病现象的症,以可以指疾病本以指疾病现象的症,以可以指疾病本 质的证。相应的质的证。相应的“辨证辨证”既可理解为既可理解为 对症的辨识,分析其原因性

6、质,也可对症的辨识,分析其原因性质,也可 理解为是对疾病本质进行分析判断。理解为是对疾病本质进行分析判断。 “病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概括,常以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概括,常以病 程始终的主要病征而命名,且病名要程始终的主要病征而命名,且病名要 求病位,病性的内容完整。求病位,病性的内容完整。 病案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 面记录。面记录。 辨证论治的过程辨证论治的过程 四诊四诊 疾病疾病 征候征候 治则治则 方药方药 症状、病情症状、病情 综合、分析、判断综合、分析、判断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拟出具体治法拟出具体治法 第六章第六章 诊法诊法 概述概述 诊法

7、诊法 中医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中医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 方法。方法。 具体是指医生临证,调查病具体是指医生临证,调查病 史,了解病情,收集症状,史,了解病情,收集症状, 检查体征,为辨别证候,判检查体征,为辨别证候,判 断病情,收集资料,提供证断病情,收集资料,提供证 据的操作方法和手段。据的操作方法和手段。 内容内容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四诊合参”。 即:医生从望、闻、问、切等不同的即:医生从望、闻、问、切等不同的 角度对病史、病情、病状、机体内外角度对病史、病情、病状、机体内外 环境等进行全面地观察,详细地调查环境等进行全面地观察,详细地调查 和周密的检查的高度概括,再作

8、出正和周密的检查的高度概括,再作出正 确的判断。重在确的判断。重在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四诊之中,。四诊之中, 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断学的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断学的 特色。特色。 望诊:望诊:察看神、察看神、 色、形、态、色、形、态、 舌象以及排出物舌象以及排出物 等,发现异常表等,发现异常表 现,以了解病情现,以了解病情 闻诊:闻诊:通过听声通过听声 音、呼吸以及嗅音、呼吸以及嗅 发出的异常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 以辨别病情以辨别病情 问诊:问诊:询问病人有关疾询问病人有关疾 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 症状,从而了解病者的症状,从而了解病者的 各种病态感觉和疾病的各种

9、病态感觉和疾病的 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切诊:通过切脉和触通过切脉和触 按机体有关部位,测按机体有关部位,测 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 常征象,以了解病体常征象,以了解病体 的变化情况的变化情况 诊法:诊法:中医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中医临床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 诊病:诊病:亦称亦称辩病,辩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 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相关的概念相关的概念 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 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 诊法的原理诊法的原理 思外揣内思外揣内 见微知著见微知著 诊法的应用诊法的应用 以常达

10、变以常达变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 诊法合参诊法合参 整体审察整体审察 中医诊断的中医诊断的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概念概念 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 地观察患畜全身和局地观察患畜全身和局 部的一切神色形态、部的一切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舌象、分局部表现,舌象、分 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 变化,以诊察病情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 方法。方法。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 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 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必要时还需结合

11、动态观察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观察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望全身望全身 望局部望局部 察口色察口色 望全身望全身 精神精神 形态形态 皮毛皮毛 动态动态 望神望神 概念:概念:望神望神 是通过观察是通过观察 机体生命活机体生命活 动的整体表动的整体表 现来判断病现来判断病 情的方法情的方法 原理:原理:神与神与 精、气的关精、气的关 系密切,三系密切,三 者盛则同盛,者盛则同盛, 衰则同衰。衰则同衰。 内容:内容:两两 目、神情、目、神情、 气色和体气色和体 态态 得神:得神:即有神气之意,即有神气之意, 又称又称“有神有神” 少神:少神:即神气不足即神气不足 失神:失神:是神气丧失

12、之是神气丧失之 意,又称为无神,是意,又称为无神,是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 的重病表现,可见于的重病表现,可见于 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假神:假神:重危时的精重危时的精 神暂时神暂时“好转好转”的的 现象,称为现象,称为“残灯残灯 复明复明”“”“回光返回光返 照照”。 常见的几种异常常见的几种异常 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重视诊察是的第一印象 做到神形合参做到神形合参 望神的注意事项望神的注意事项 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 区别区别 望局部望局部 诊目诊目 诊耳诊耳诊鼻诊鼻 诊口唇与咽喉诊口唇与咽喉 诊颈项、躯

13、干、四肢诊颈项、躯干、四肢 诊舌诊舌 诊目诊目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五脏六 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 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 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心、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脏腑在目部相关部位的主要反映脏腑在目部相关部位的主要反映 表现,历代医家在表现,历代医家在灵枢灵枢基础基础 上发展产生了上发展产生了“五轮学说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五轮学说 血轮:血轮: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两眦血络属心,用于诊心病 风轮:风轮:黑睛属肝,用诊肝病黑睛属肝,用诊肝病 气轮:气轮:白睛属肺,可候肺疾白睛属肺,可候

14、肺疾 水轮:水轮:瞳人属肾,可候肾病瞳人属肾,可候肾病 肉轮:肉轮:眼睑属脾,可候脾病眼睑属脾,可候脾病 目神目神 目形目形目态目态 视觉视觉其他其他 目色目色 目神目神 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眼睛黑白分明而晶亮,精采内含, 神光充沛,视物清晰,是神光充沛,视物清晰,是眼有神,眼有神, 虽病易治虽病易治。 白睛暗浊,黑睛色滞,失却精采,白睛暗浊,黑睛色滞,失却精采, 浮光暴露,视物模糊,是浮光暴露,视物模糊,是眼无神,眼无神, 病属难治。病属难治。 目睑目睑:上下眼睛交合处:上下眼睛交合处 淡白淡白血虚血虚 鲜红鲜红属火属火 目形目形 耳为肾之外窍,十二经脉皆连于耳。耳为肾之外窍,十二

15、经脉皆连于耳。 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 足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耳的周围,故足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耳的周围,故 耳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宗脉之所聚”。耳与全身均有。耳与全身均有 联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联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 反应点,而反应点,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尤与肾、胆关系密切,所,所 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主要考虑主要考虑耳形耳形,耳的,耳的运动状况运动状况,分泌分泌 物物,感觉感觉,听力听力等方面进行检查。等方面进行检查。 诊耳诊耳 诊鼻诊鼻 鼻居面部中央,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外窍为肺之外

16、窍,足阳明经分,足阳明经分 布于鼻旁,鼻上和鼻周围有各脏腑的相应布于鼻旁,鼻上和鼻周围有各脏腑的相应 部位(部位(“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 侧侧”),故内经对望鼻非常重视,认为),故内经对望鼻非常重视,认为 “五色独决于明堂五色独决于明堂”。望鼻不仅可以诊察。望鼻不仅可以诊察 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 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主要从鼻的主要从鼻的形态形态,分泌物分泌物,嗅觉嗅觉、张缩张缩等等 方面检查。方面检查。特别注意鼻镜或鼻盘上的汗珠特别注意鼻镜或鼻盘上的汗珠 诊口唇

17、、齿龈与咽喉诊口唇、齿龈与咽喉 斑:斑: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指痰病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红 色点状或片状。色点状或片状。 疹:疹:指皮肤表面出现细小如粟粒样,高出指皮肤表面出现细小如粟粒样,高出 皮面色红或淡,视之有形,摸之碍手的各皮面色红或淡,视之有形,摸之碍手的各 种疼性疾病,常见的麻疹种疼性疾病,常见的麻疹 风疹,瘾疹。风疹,瘾疹。 痘:痘:指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指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 称为豆疱。有天花和水痘称为豆疱。有天花和水痘 。 白瘤:白瘤: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 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因汗晶莹如

18、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因汗 出不彻底所致。出不彻底所致。 诊颈项、躯干、四肢诊颈项、躯干、四肢 痈: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高热、 疼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疾病。疼痛。属阳证,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肿:肿: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热势不甚、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热势不甚、 疼痛较轻,溃后脓稀薄,或流清稀水浆,疼痛较轻,溃后脓稀薄,或流清稀水浆, 久不收口,属阴证,为下部慢性化脓性久不收口,属阴证,为下部慢性化脓性 疾病。疾病。 疔:疔:为顶小根深,发病急速的外科疾患。为顶小根深,发病急速的外科疾患。 毒:毒: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而圆,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

19、而圆, 红肿热痛不甚,脓渍即愈。红肿热痛不甚,脓渍即愈。 诊呼吸、饮食诊呼吸、饮食 诊呼吸:诊呼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 往往与肺有关,常见于各种肺经疾病。往往与肺有关,常见于各种肺经疾病。 同时也应注意导致气机宣降失常的各种同时也应注意导致气机宣降失常的各种 致病原因所导致的呼吸的变化。致病原因所导致的呼吸的变化。 饮食:饮食: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物和吞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物和吞 咽、咀嚼等情况,还应注意反刍情况。咽、咀嚼等情况,还应注意反刍情况。 诊舌诊舌 舌诊又叫望舌,早在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和和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望舌的记载。

20、中,就有望舌的记载。 诊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诊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一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一 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舌与脏腑的联系舌与脏腑的联系,舌属于口腔中,与消化,舌属于口腔中,与消化 道、呼吸道直接相通,胃气上游而产生薄道、呼吸道直接相通,胃气上游而产生薄 苔,苔,所以胃肠道出现疾病,肺系感受外邪所以胃肠道出现疾病,肺系感受外邪, 无论寒邪、热邪、痰饮、秽浊都会很快反无论寒邪、热邪、痰饮、秽浊都会很快反 映到舌上。映到舌上。“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脾开窍于 口口

21、” 在经络方面,在经络方面,心经的别络心经的别络“系舌本系舌本”,脾,脾 经经“连舌本,散舌下连舌本,散舌下”,肾经,肾经“挟舌本挟舌本”, 肝经肝经“络于舌本络于舌本”,膀胱之经筋,膀胱之经筋“结于舌结于舌 下下”,三焦之经筋,三焦之经筋“系于舌本系于舌本”。 舌诊的原理舌诊的原理 舌面定位舌面定位 舌尖舌尖(舌体前端)(舌体前端)候心肺候心肺 舌中舌中(舌体中部)(舌体中部)候脾胃候脾胃 舌边舌边(舌体两边)(舌体两边)候肝胆候肝胆 舌根舌根(舌体后部,人字形(舌体后部,人字形 界沟之前)界沟之前)候肾。候肾。 顺序:顺序:先舌尖、先舌尖、 再舌中舌侧、再舌中舌侧、 再舌根再舌根 先舌体的

22、色质,先舌体的色质, 再看舌苔。再看舌苔。 手段:手段:刮舌法、刮舌法、 揩舌法。揩舌法。 舌诊的方法舌诊的方法 在自然光下,在自然光下, 伸舌应自然,伸舌应自然, 饮食或药物饮食或药物 会影响,注会影响,注 意口腔对舌意口腔对舌 象的影响。象的影响。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望舌质和望舌苔。望舌质和望舌苔。 望舌质望舌质:分望舌:分望舌 神、望舌色、望神、望舌色、望 舌形、望舌态。舌形、望舌态。 望舌苔望舌苔又分为望又分为望 苔质和苔色。苔质和苔色。 舌诊项目舌诊项目 正常舌质: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 自如。自如。 淡红明润:淡红明润:介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介

23、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 红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红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 大小适中:大小适中: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 不胖不廋,比例合适。不胖不廋,比例合适。 活动自如活动自如:伸缩自如,柔软灵活。:伸缩自如,柔软灵活。 正常舌苔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正常舌象正常舌象 年龄因素年龄因素 体质和禀赋因素体质和禀赋因素 舌象的生理变异舌象的生理变异 性别性别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口津口津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舌为血脉丰富的肌肉组织,有赖气血的 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

24、色 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 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中医认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中医认 为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一部,为津液的一部 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 其与其与肾、脾胃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 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判断体内津液 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 第二节第二节 闻诊闻诊 概述概述 概念:概念:通过通过听声音听声音和和嗅气味嗅气味来诊断疾来诊断疾 病的方法。病的方法。 主要内容:主要

25、内容: 听声音听声音包括包括叫声、呼吸、咳嗽、呕吐、叫声、呼吸、咳嗽、呕吐、 肠鸣肠鸣等各种声响。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嗅气味包括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 排出物的气味及病室的气味。排出物的气味及病室的气味。 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正常为洪亮而有节律的各种叫声。 在疾病过程中,叫声的宏微高低常有变在疾病过程中,叫声的宏微高低常有变 化化与机体的阴阳平衡、正气盛衰、病与机体的阴阳平衡、正气盛衰、病 势轻重有关。势轻重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一般来说:声音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 者,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

26、气实, 机能亢奋的表现。机能亢奋的表现。 声音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声音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 后轻,后轻,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为禀赋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为禀赋 不足,气血虚损所致。不足,气血虚损所致。 叫声叫声 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正常为呼吸平和、均匀通畅以及气息较弱, 不易听到呼吸音。不易听到呼吸音。 病态呼吸常见有病态呼吸常见有喘、哮、短气、少气。喘、哮、短气、少气。 喘: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 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其发病常与肺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其发病常与肺 肾有关。肾有关。 哮

27、: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哮喘:哮喘:痰阻气道,气过痰声。痰阻气道,气过痰声。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 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 呼吸呼吸 短气: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 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 痰声的症状。痰声的症状。 少气:少气:气微,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气微,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 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属诸虚

28、劳损证,属诸虚劳损证, 多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多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少气与短气的区别:少气与短气的区别:“短气者,气短不能续短气者,气短不能续 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成形也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成形也” 少气少气呼吸比较自然,是静而无声,以气少不呼吸比较自然,是静而无声,以气少不 足以息,声低不足以听为主要临床表现;足以息,声低不足以听为主要临床表现;短短 气气呼吸粗而勉强,气若有所窒,临床以呼吸呼吸粗而勉强,气若有所窒,临床以呼吸 急而短促,不相接续为特点。急而短促,不相接续为特点。少气纯属虚证,少气纯属虚证, 短气则有虚有实。短气则有虚有实。 注意:有痰有声的咳嗽

29、一定不能先镇注意:有痰有声的咳嗽一定不能先镇 咳,应先祛痰,咳为保护性的机制。咳,应先祛痰,咳为保护性的机制。 咳嗽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有声无痰谓之咳咳 有痰无声谓之有痰无声谓之嗽嗽 有痰有声谓之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 健康家畜不咳嗽。咳嗽为肺失肃降,健康家畜不咳嗽。咳嗽为肺失肃降, 肺气上逆的一种表现。肺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呕、吐、干呕皆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呕、吐、干呕皆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 呕吐呕吐 有物有声为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 有物无声为有物无声为吐吐 有声无物为有声无物为干呕干呕 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 均有一定的节律。均有一定的节律。 肠音增强或

30、亢进肠音增强或亢进,甚至距患畜有一定距,甚至距患畜有一定距 离即可听到,称为肠鸣如雷,多属肠中离即可听到,称为肠鸣如雷,多属肠中 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等证。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等证。 肠音减弱或寂然无声肠音减弱或寂然无声,多为胃肠滞塞不,多为胃肠滞塞不 通,见于胃肠积滞、便密或结症等。通,见于胃肠积滞、便密或结症等。 在疾病过程中,肠音的变化也可帮助诊在疾病过程中,肠音的变化也可帮助诊 断病势的进退。断病势的进退。 肠鸣肠鸣 嗅气味嗅气味 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是用嗅觉来辨别家畜呼出的气体及各 种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借以诊断种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借以诊断 疾病的方法。疾病

31、的方法。 包括包括口气、鼻气及痰涕、脓、粪、尿口气、鼻气及痰涕、脓、粪、尿 的气味。的气味。 各种病证分别归属于各种脏腑经病。各种病证分别归属于各种脏腑经病。 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情况,一般气味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情况,一般气味 酸腐臭秽者,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多属实热,微有腥臭者,微有腥臭者, 多属虚寒多属虚寒。 嗅气味嗅气味 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 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散出,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 与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 口出酸臭气,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出酸臭气,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32、 者,多属者,多属胃肠积滞胃肠积滞; 口出臭秽气者,多口出臭秽气者,多属胃热属胃热; 口气腐臭,或兼咳吐浓血者,口气腐臭,或兼咳吐浓血者,多为内有多为内有 溃腐脓疡溃腐脓疡; 若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若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为牙疳, 第三节第三节 问诊问诊 概念概念 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的交通过与畜主进行有目的的交 谈,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谈,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 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 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 察疾病的方法。察疾病的方法。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一般内容一般内容现病史现病史 既往病史及胎产情况既往病史及胎产情况 饲养管理和使役

33、情况饲养管理和使役情况 病畜来源和疫病流行情况病畜来源和疫病流行情况 主诉主诉 族病史族病史 1 1、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注意问诊的内容、次序。 2 2、在问诊前有一个拟诊的过程。、在问诊前有一个拟诊的过程。 3 3、注意循循善诱,不可暗示提问。、注意循循善诱,不可暗示提问。 4 4、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 5 5、询问通俗易懂,切记医学术语。、询问通俗易懂,切记医学术语。 6 6、危证扼要询问,迅速投入抢救。、危证扼要询问,迅速投入抢救。 问诊的注意事项问诊的注意事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

34、聋八渴俱当辨,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诊的顺序问诊的顺序 问现在症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 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 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 行详细询问。行详细询问。 (一)、寒热(一)、寒热 (二)、汗(二)、汗 概念:概念: 诊断动物体诊断动物体 有无寒或热有无寒或热 的感觉的感觉 方法:方法: 询问

35、畜主和医生询问畜主和医生 检查,中兽医中检查,中兽医中 主要是摸口鼻耳主要是摸口鼻耳 体表四肢等部位体表四肢等部位 诊寒热诊寒热 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一是动物怕冷,虽不受风吹亦觉寒冷, 身虽发热亦不愿离开温暖的地方或群身虽发热亦不愿离开温暖的地方或群 聚取暖,甚至在温暖处仍也怕冷,称聚取暖,甚至在温暖处仍也怕冷,称 为为“恶寒恶寒”;恶寒为实寒,一般表明;恶寒为实寒,一般表明 外感寒邪。外感寒邪。 二是虽怕冷,在获得温暖后,怕冷即二是虽怕冷,在获得温暖后,怕冷即 缓解,称为缓解,称为“畏寒畏寒”;一般表明为虚;一般表明为虚 寒、阳虚。寒、阳虚。 三是怕风寒,见风尤甚,但避风或得三

36、是怕风寒,见风尤甚,但避风或得 温暖则无所恶者,称为温暖则无所恶者,称为“恶风恶风”。 寒寒 即发热即发热,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指动物体温高出正常体温或者体 温正常但机体全身或某些局部有发热的主温正常但机体全身或某些局部有发热的主 观感觉(对人来讲,如五心发热等)。观感觉(对人来讲,如五心发热等)。 寒热的发生原因寒热的发生原因主要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取决于病邪的性 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 一般的:一般的:外感:外感: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 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内生:内生:阳盛则热,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阴虚则热

37、,阳衰则寒。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衰则寒。 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 热热 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寒与热出现的类型与规律 恶寒发热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 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指机体既恶寒又发热,两个症状同时并见, 又称又称“寒热齐作寒热齐作”。 恶寒发热恶寒发热 所属病证所属病证: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其: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其 机理为外邪袭表伤肺,肺失宜发,卫阳不机理为外邪袭表伤肺,肺失宜发,卫阳不 得宜达于表,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得宜达于表,则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 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

38、发内郁则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内郁则 发热。发热。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的重要依据。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的重要依据。 一般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一般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 无论是否发热,恶寒未必有之证。无论是否发热,恶寒未必有之证。 类型类型 恶寒重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重恶寒轻发热重恶寒轻 发热轻而恶风发热轻而恶风 特点:特点: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恶寒而温不减,发热持续不间 断,既恶寒而体温又明显升高。其中断,既恶寒而体温又明显升高。其中 以恶寒之有无为判断表征与里证的关以恶寒之有无为判断表征与里证的关 键。键。“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恶

39、寒便有一分表证”。 即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即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 发热,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主风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主风 寒表证。寒表证。 机理:机理: 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故恶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故恶 寒明显。寒明显。 又因寒性凝滞,致使卫阳郁闭失又因寒性凝滞,致使卫阳郁闭失 宣,故同时出现轻微发热。宣,故同时出现轻微发热。 兼证:兼证:头身痛,无汗,口不渴。头身痛,无汗,口不渴。 恶寒重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轻 即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即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 微怕冷。微怕冷。 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主风热表证。 机理:机理: 由于风热

40、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由于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 阳盛则热,所以发热较盛。阳盛则热,所以发热较盛。 又因风热袭表,使腠里开泄,所以又因风热袭表,使腠里开泄,所以 同时有轻微恶寒。同时有轻微恶寒。 兼证:兼证:汗出,口苦,咽喉痛。汗出,口苦,咽喉痛。 发热重恶寒轻发热重恶寒轻 即患者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即患者感觉有明显发热,并有遇风 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称为恶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称为恶风, 较恶寒轻。较恶寒轻。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 风表证。风表证。 机理:机理: 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由因外感风邪所致,属伤风表证。由 于风性开泄,腠里疏松,阳气郁遏于

41、风性开泄,腠里疏松,阳气郁遏 不甚,所以发热恶风皆轻。不甚,所以发热恶风皆轻。 兼证:兼证:鼻塞,汗出,流清涕。鼻塞,汗出,流清涕。 发热轻而恶风发热轻而恶风 邪正俱盛邪正俱盛恶寒发热俱重恶寒发热俱重 恶寒发热俱轻恶寒发热俱轻 恶寒重,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轻 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必须注意的是:恶寒发热除与感受外 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关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有关 邪轻正重邪轻正重 邪盛正衰邪盛正衰 含义:含义: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动物只觉畏寒怯冷而不发热。 所属病证:所属病证:属里寒证。属里寒证。 但寒不热但寒不热 新病恶寒:新病恶寒:多因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多因

42、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 皮毛失其温煦所致。皮毛失其温煦所致。为里实寒证。为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 所致。所致。为里虚寒证。为里虚寒证。 含义:含义:只发热只发热 无恶寒,甚至无恶寒,甚至 恶热喜凉。恶热喜凉。 所属病证:所属病证:多多 属阳盛阴虚的属阳盛阴虚的 里热证。里热证。 但热不寒但热不寒 根据发热的轻根据发热的轻 重、时间、特重、时间、特 点等不同,可点等不同,可 分为分为壮热、潮壮热、潮 热、微热热、微热等三等三 种类型。种类型。 壮热壮热 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高热而持续不退,不恶寒反 恶热。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恶热。

43、多因风寒入里化热, 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 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多多 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 属里实热证。属里实热证。 潮热潮热 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 发热,或按时热更甚。多因阳发热,或按时热更甚。多因阳 明经气旺于日晡之时,加之胃明经气旺于日晡之时,加之胃 肠热盛(肠热盛(日间潮热日间潮热)或湿邪遏)或湿邪遏 制,热难透达,湿郁热蒸(制,热难透达,湿郁热蒸(午午 后及夜间潮热后及夜间潮热)。)。 微热微热 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者。微 热大多发热时间较长,病

44、因与病热大多发热时间较长,病因与病 征较复杂,如阴虚潮热多为长期征较复杂,如阴虚潮热多为长期 微热;气虚清阳被郁,亦可导致微热;气虚清阳被郁,亦可导致 长期微热,称为气虚发热;情志长期微热,称为气虚发热;情志 不舒,气郁化火,亦可表现为时不舒,气郁化火,亦可表现为时 有微热,称为郁热。有微热,称为郁热。 含义含义:恶寒和发热:恶寒和发热 交错进行。是邪正交错进行。是邪正 相争,互为进退的相争,互为进退的 病理表现,为半表病理表现,为半表 半里的特征,半里的特征,可见可见 于少阳病和疟疾。于少阳病和疟疾。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 所属病证:所属病证: 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 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

45、多次,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 无时间规律,可见于伤寒少阳病,无时间规律,可见于伤寒少阳病, 主半表半里证。主半表半里证。其病理机制为:其病理机制为: 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 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 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 替发作。替发作。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 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 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 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多汗等症

46、,常见于疟疾。其病理其病理 机制为:机制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 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 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 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外感表证 里寒证里寒证 里热证里热证 诊寒热小结诊寒热小结 但寒不热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但热不寒 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寒热往来 诊汗之有无诊汗之有无特殊汗出特殊汗出 诊汗诊汗 表证有汗:表证有汗:多属外多属外 感风邪所致的中风感风邪所致的中风 表虚证,或为外感表虚证,或为外感 风热所

47、致的表热证。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由于风性开泄,热由于风性开泄,热 性升散,风热袭表,性升散,风热袭表, 腠理疏松,故见汗腠理疏松,故见汗 出。出。 诊汗之有无诊汗之有无 表证无汗:表证无汗:多属多属 外感寒邪所致的外感寒邪所致的 伤寒表实证。因伤寒表实证。因 寒性收引,腠理寒性收引,腠理 致密,玄府闭塞,致密,玄府闭塞, 因而无汗。因而无汗。 里热汗出:里热汗出:若外若外 邪入里,成为里邪入里,成为里 热证,或因其它热证,或因其它 原因导致里热炽原因导致里热炽 盛,阳气过亢,盛,阳气过亢, 迫使津液外出,迫使津液外出, 则见汗多。则见汗多。 诊汗之有无诊汗之有无 里证无汗:里证无汗:当汗出时当

48、汗出时 而不出汗,见于久病而不出汗,见于久病 里证患者,常因阳气里证患者,常因阳气 不足,蒸化无力,或不足,蒸化无力,或 为津血亏耗,生化乏为津血亏耗,生化乏 源所致。源所致。 自汗自汗:经常日间:经常日间 汗出不止,活动汗出不止,活动 后更甚。多见于后更甚。多见于 气虚或阳虚证。气虚或阳虚证。 因阳气亏虚,不因阳气亏虚,不 能固密肌表,致能固密肌表,致 玄府不密,津液玄府不密,津液 外泄,故见汗出,外泄,故见汗出, 每当活动则更加每当活动则更加 耗伤阳气,因而耗伤阳气,因而 汗出更甚。汗出更甚。 特殊汗出特殊汗出 盗汗: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 止,多为阴虚里热,或气阴止,

49、多为阴虚里热,或气阴 两虚。因入睡则卫阳入于内,两虚。因入睡则卫阳入于内, 外则肌表失于固密。内则阴外则肌表失于固密。内则阴 虚不能制阳,而阳气躁动,虚不能制阳,而阳气躁动, 虚热内生,虚火妄动,逼津虚热内生,虚火妄动,逼津 外泄,醒后阳气从阴出阳,外泄,醒后阳气从阴出阳, 肌表而被固密而汗止。若气肌表而被固密而汗止。若气 阴两虚,临床常自汗、盗汗阴两虚,临床常自汗、盗汗 并见。并见。 战汗:战汗:指在病势沉指在病势沉 重之时,先见全身重之时,先见全身 战栗抖动,而后汗战栗抖动,而后汗 出者。战汗是邪正出者。战汗是邪正 相争,病变发展的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应注意观转折点,应注意观 察病情

50、的变化。如察病情的变化。如 汗出热退,脉静身汗出热退,脉静身 凉,是邪去正复之凉,是邪去正复之 佳象;若汗出而身佳象;若汗出而身 热不减,仍烦躁不热不减,仍烦躁不 安,脉来疾急,为安,脉来疾急,为 邪盛正衰之危候。邪盛正衰之危候。 绝汗: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在病情危重的情 况下,出现大汗不止,况下,出现大汗不止, 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 故又称脱汗。如病势危故又称脱汗。如病势危 重,在高热烦渴,脉细重,在高热烦渴,脉细 数急的情况下,而见汗数急的情况下,而见汗 出如油,热而粘手者,出如油,热而粘手者, 为亡阴之汗,若病势危为亡阴之汗,若病势危 重,在身凉肢厥,脉微重,在身凉肢

51、厥,脉微 欲绝的情况下,而见大欲绝的情况下,而见大 汗淋漓,汗稀而凉者,汗淋漓,汗稀而凉者, 属亡阳之汗。属亡阳之汗。 第四节第四节 切诊切诊 概述概述 脉诊:又称切脉、候脉、脉诊:又称切脉、候脉、 按脉、摸脉、把脉。按脉、摸脉、把脉。是医是医 者用手指触按病者的浅表者用手指触按病者的浅表 动脉的博动,以辨别脉象动脉的博动,以辨别脉象 的变化,从而了解病情的的变化,从而了解病情的 诊病方法。诊病方法。 脉象脉象:即脉搏跳动应指的形象。主要通:即脉搏跳动应指的形象。主要通 过显现部位深浅,速度快慢,强度的大过显现部位深浅,速度快慢,强度的大 小,节律,流利度以及波幅等组成。小,节律,流利度以及波

52、幅等组成。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象脉象 形成形成 的因素的因素 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脉诊的部位脉诊的部位 寸口诊法寸口诊法 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 “胃为水谷之海,胃为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入五味入口,藏入 胃以养五脏气,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是以五脏六腑之 气味,皆出于胃,气味,皆出于胃, 而变见于气口。而变见于气口。” 方法方法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的说

53、为诊脉指法要领概括的说为三指平三指平 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 平息与体位平息与体位诊脉时间诊脉时间 指轻用力,按在皮肤,名指轻用力,按在皮肤,名浮取(举)浮取(举); 指中度用力,按于肌肉,名指中度用力,按于肌肉,名中取(寻)中取(寻); 指重用力,按于筋骨,名指重用力,按于筋骨,名沉取(按)沉取(按)。 切脉时还要注意切脉时还要注意布指的疏密布指的疏密。 又称平脉、常脉,即正常家蓄的脉象,应该是又称平脉、常脉,即正常家蓄的脉象,应该是 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 中和有力,连绵不断。中和有力,连绵不断。

54、特点:有胃:表明胃气强健,营养状况良好。特点:有胃:表明胃气强健,营养状况良好。 表现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表现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 不慢,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不慢,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 流利,而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流利,而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 有神:是心血充足、心神健旺的标志。有神:是心血充足、心神健旺的标志。表现为表现为 应指柔和、节律整齐。应指柔和、节律整齐。 有根:表明肾气充足。有根:表明肾气充足。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 沉取不绝两个方面。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 生理性变异生理性变

55、异 年龄、性别、体质差异而脉象有异年龄、性别、体质差异而脉象有异 先天性脉位差异先天性脉位差异 脉合四时:脉合四时:即应季节不同而异:即应季节不同而异: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情绪、活动等因素影响脉象情绪、活动等因素影响脉象 即反常有病之脉即反常有病之脉 反脉反脉 浮、沉、迟、浮、沉、迟、 数、虚、实。数、虚、实。 六个纲领六个纲领 性脉象性脉象 脉象脉象:轻取可得,重按稍:轻取可得,重按稍 减。即:脉位较浅表,浮减。即:脉位较浅表,浮 取即现,重按稍减而不空。取即现,重按稍减而不空。 “泛滥在上,如水漂泛滥在上,如水漂 木木” ” 。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主病:主

56、表证,也主虚证。 浮而有力主表实;浮而无浮而有力主表实;浮而无 力主表虚;浮数主表热;力主表虚;浮数主表热; 久病虚阳浮越则脉浮;浮久病虚阳浮越则脉浮;浮 紧则表寒。紧则表寒。 浮脉浮脉沉脉沉脉 脉象脉象:轻取不应,:轻取不应, 重按始得。重按始得。 “ “举之举之 有余,按之不足有余,按之不足” ” ; “如石投水,必极如石投水,必极 其底其底”。 主病:在里、在下。主病:在里、在下。 沉而有力则沉而有力则里实证里实证。 沉而无力则沉而无力则里虚证里虚证。 脉象脉象:脉率慢,来:脉率慢,来 去极慢。去极慢。“迟脉一迟脉一 息之至,来去极慢息之至,来去极慢” ” 主病:主寒证。主病:主寒证。

57、迟而有力主实寒证;迟而有力主实寒证; 迟而无力主虚寒证。迟而无力主虚寒证。 迟脉迟脉数脉数脉 脉象脉象:脉率加快。:脉率加快。 “脉流薄疾脉流薄疾” ” 主主 病:主热证。病:主热证。 数而有力主实热,数而有力主实热, 为阳邪盛。为阳邪盛。 数而无力主虚热,数而无力主虚热, 因阴虚。因阴虚。 脉象脉象:浮大而缓,软:浮大而缓,软 而空豁,即轻按无力,而空豁,即轻按无力, 重按空虚。重按空虚。“虚合无虚合无 形,浮大迟软形,浮大迟软”。主主 病:主虚证,病:主虚证,常见于常见于 气血两虚,脏腑两虚,气血两虚,脏腑两虚, 以气虚为主。以气虚为主。 虚脉虚脉实脉实脉 脉象脉象:来去俱盛,:来去俱盛,

58、 脉大而长,举按有脉大而长,举按有 力。力。主病:主实证。主病:主实证。 如各种热性传染病,如各种热性传染病, 瘀血、狂燥、便结、瘀血、狂燥、便结、 高热等。高热等。 缓、急、洪、缓、急、洪、 细、弱、微、细、弱、微、 滑、涩、弦、滑、涩、弦、 紧、促、结、紧、促、结、 代等。代等。 常见的病脉象常见的病脉象 脉象脉象:来去怠缓,就至数:来去怠缓,就至数 而言,缓脉较迟脉稍快,而言,缓脉较迟脉稍快, 但缓脉还应具有不浮不沉,但缓脉还应具有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不急不徐,来不大不小,不急不徐,来 去从容,节律均匀的特点。去从容,节律均匀的特点。 主病主病:脉和缓是有神有胃,:脉和缓是有神有胃,

59、为常脉。为常脉。 脉沉缓脉沉缓主主寒湿证。寒湿证。脉细缓脉细缓 主主实痹证。实痹证。 缓脉缓脉急脉急脉 脉象:脉来急脉象:脉来急 疾,即脉来极疾,即脉来极 数。数。 主病:主阳热主病:主阳热 极亢,脉疾有极亢,脉疾有 力。力。 主阴竭,主阴竭, 亢气将脱,则亢气将脱,则 脉疾无力。脉疾无力。 脉象脉象:脉形宽大,:脉形宽大, 来盛去衰,即盛来盛去衰,即盛 大满指,粗大有大满指,粗大有 力。且脉位浮,力。且脉位浮, 脉形宽大。脉形宽大。主病:主病: 邪热极亢,见于邪热极亢,见于 各种湿热病。各种湿热病。 洪脉洪脉 大脉大脉 脉象脉象:形体宽:形体宽 大,轻按即得,大,轻按即得, 应指满大,但应指

60、满大,但 无汹涌之势。无汹涌之势。 主病:大而有主病:大而有 力为实,大而力为实,大而 无力为虚。无力为虚。 细脉或小脉细脉或小脉 脉象脉象:脉来细:脉来细 小如线,应指小如线,应指 明显,至数清明显,至数清 晰分明。晰分明。主病:主病: 主诸虚劳损,主诸虚劳损, 气血两虚,又气血两虚,又 主湿病如湿痹、主湿病如湿痹、 腰痛等证。腰痛等证。 脉象脉象:极软而沉:极软而沉 细,脉位沉,脉细,脉位沉,脉 体细弱无力。体细弱无力。主主 病:主虚证,气病:主虚证,气 血不足(偏气血不足(偏气 虚)。虚)。 弱脉弱脉 微脉微脉 脉象脉象:极细极软,按:极细极软,按 之欲绝,若有若无,之欲绝,若有若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