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交通工具发展图片,阅读名人论述。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科学是最高意义 上的革命”,生产力的 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 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 学的发展”。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下一个世纪是 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邓小平 波音777-300ER飞机试飞 第一次工业革 命(蒸汽技术 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 兴起国家 主要标志 的改进 和广泛使用 的广 泛使用 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发明 成果和发 明者(国 籍)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英国德国、美国 美国 蒸
2、汽机电力和内燃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珍妮机:哈格里夫 斯(英) 改良的蒸汽机:瓦 特(英) 火车:史蒂芬孙 (英) 轮船:富尔顿(美 发电机:西门子 (德) 电灯、留声机、蓄 电池:爱迪生(美) 汽车:本茨(德) 飞机:莱特兄弟 (美) 电子计算机:(美) 互联网:美 DNA:克里克(英)、沃 森(美) 卫星发射(苏) 载人航天(美) 核武器(美) 核电站(苏) 产生的新 工业部门 科技成果 转化为应 用的时间 蒸汽机: 电动机: 电话: 计算机: 激光: 对社会经 济结构的 影响 纺织工业; 交通运输业; 机器制造业; 冶金业; 电力工业; 电器设备业; 汽车工业; 石
3、油工业; 化学工业; 核工业; 航天工业; 信息产业; 生物工程; 电子、激光; 84年 65年 56年 5年 2年 近代工业社 会开始取代 传统的农业 社会 确立了以重工 业为主导的工 业结构 第一产业、第 二产业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 上升 主 要 特 点 科学和技术没有 密切结合:主要 的发明在英国出 现,其他国家的 工业革命都受到 英国的影响。 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几个先进的资本 主义国家几乎同时 发起,范围广泛, 发展比较迅速;有 些国家两次工业革 命交叉进行。 影 响 极大地促进了这 些国家生产力的 发展,使人类生 活的中心由农业 和农村向着工业 和城市的方向转 变。 社会生产力产
4、生巨 大飞跃,出现了垄 断组织,资本主义 国家的发展不平衡, 最终引发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科学技术成为推 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 的因素,它已成为第一 生产力。 第二,科学与技术紧密 结合,相互促进,科学 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 互渗透。 第三,科学技术更新的 速度日益加快,技术转 化为产品和形成产业的 周期大大缩短。 极大地改变着人类 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学习方式、 交往方式和思维方 式。 史蒂芬孙父子制造的蒸汽机车史蒂芬孙父子制造的蒸汽机车“火箭火箭”号号 原子弹爆炸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 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5、1981年年4月月 12日,美国日,美国 第一架航天第一架航天 飞机飞机“哥伦哥伦 比亚号比亚号”顺顺 利升空,它利升空,它 绕地球绕地球36周周 后安全着陆后安全着陆。 第一次机遇期: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 中国面临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竞争 对手是西欧。 转折点发生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 欧洲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 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创造了“欧洲奇迹”。欧洲抓住这次机会, 在此后的两三百年中,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明朝时有着比欧洲更 强大的航海能
6、力。可以说,一开始中国具有更好的潜力。 但中国没有能力把这些潜力转化成现实力量。西方的大航海有一 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 社会和体制结构”。 而中国的航海,则出于向世界显示中国皇帝的权威和富有,所到 之处赐与当地人大量的财物,以换取当地人对中国皇帝的“臣服”。缺 乏利益生长的航海,无法触动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统治者也完全没 有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的绝好时机,因而最后以一道圣旨叫停而告终。 在全球历史展开的关键时刻,中国将力量转向内部,把无穷无尽 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者。 第二次机遇期:中日的洋务运动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 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
7、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 方学习.中日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历史向中日两国提供的机遇也相差 不多。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 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打败了中国,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 坐的世界大国,也是惟一的非西方大国。 中国也强烈意识到了这次机会,同时以洋务派为中心力量的改革派在 发展军事力方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当时北洋水师的总吨位、铁甲的厚度 及装备的大炮,并不比日本海军逊色,结果甲午海战一败,充分说明了“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方式的低效。 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 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
8、进行试图调和矛盾的逐步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 织,勉强地扩大仿效西方模式的领域。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朝廷覆 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领域扩大的过程与线索,先是军事领域,其次在经 济领域,再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最后终于发展到政治领域。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这样一种努力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并不致命,甚至戊 戍变法的夭折也不一定注定中国政治领域改革希望的彻底破灭,但历史给予 的战略机遇期不会专门为中国而延长,随后的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多次 的国内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发展自我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 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机遇:中国只把握住一半 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
9、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 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第三次战略机遇。与前一次机 遇期相似,在战败废墟上需要重建国家的日本,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参照。 在被美军占领这一特殊条件下,日本一方面在政治外交上听命于美国,另 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苏联对峙创造的发展空间,借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的 机会,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再次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在20世纪60年 代至80年代创造了“日本奇迹”。虽然日本还没能成为世界大国,但已经成为世 界第二经济强国。 而中国只能算是抓住了这次机遇的一半。 中国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这一重大的机会。中国与苏联 结盟,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
10、计划,初步建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利 用美苏对峙的机会,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并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在20世纪 70年代又与美国改善关系,开始利用美国和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中国 的力量。到冷战结束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之所以说中国只是利用了一半机会,是因为中国对这次机会的利用在前期 是不自觉的,选择方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 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也丧失了一半的时机。 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A、原子能的发展和应用 B、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C、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D、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2、下列所举的科技成就,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 是( ) A、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儋州语文考编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反思试题及答案
- 以创新视角看待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
- 急诊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农业电商品牌维护试题及答案
- 2025安全管理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典优】
- 2025公司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夺分金卷)
- 2024-2025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必刷)
- 区块链在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
- 2025年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轻巧夺冠)
- 宪法与法律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广州数控GSK 980TDc车床CNC使用手册
-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涵及解读
- 申请开票额度合同范本
- 2024年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比武竞赛理论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医院创建服务基层行创建资料(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C)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含答案)
-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 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