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单元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

2、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借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

3、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

4、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更深层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然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C.

5、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答案】C 【解析】A项,混淆时间,“自诞生之日起”错误,原文说的是“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B项,根据原文“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可以看出,弹歌只是中国文学起源的佐证,并非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此外,“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在原文中没有体现。D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对民歌的自信只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且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于文无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6、A.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B.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C.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D.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答案】B 【解析】B“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文章基于的并非二者之间的冲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认为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B.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

7、理解传统的意义。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答案】A强加因果,马克思的观点与“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

8、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

9、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

10、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

11、1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

12、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

13、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答案】C“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分析错误,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高,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要让就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另外,由材料二可知,“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的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把戏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中。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3分) (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答案】D“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分析有误,材料二中是说“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15、了。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6分)答: 【答案】“寓教于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永远的门邵宝健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布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

16、她问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风韵犹存,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

17、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蜡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紧贴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

18、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却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

19、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而又突然。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

20、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却“哇”地喊出声来一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有删改)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布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作用是营造氛围。B.小说中写邻居们不清楚潛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没有结过婚,文章以此欢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C.郑若奎回家的时候,常常会带回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工作的花店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D

21、.那只大大的满各式鲜花的花圈和被擦得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答案】D【解析】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除了有营造氛围的作用之外,还有暗示人们的思维状态、烘托悲剧主题等作用,选项概括不全面。B.文章写邻居们的表现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女主人公潘雪娥,并非着意刻画邻居们的心理。C.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郑若奎的花是从潘雪娥工作的花店里买的8.文中邻居们的情绪经历了多次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每次听到郑若奎和潘雪娥简单的缺乏温情的交流邻居们都感到泄气。邻居们曾热切地盼望郑若奎送花给潘雪娥。邻居们的盼望从来没有实现过,于是他们便对郑若奎产

22、生了遗憾和同情。在郑若奎去世后,邻居们心中生出对郑若奎的哀情和敬意。在看到墙上的门时,邻居们心生愤懑之情。当发现门是画在墙上的时,邻居们大吃一惊【解析】题目要求对邻居们的情绪变化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找出描写:邻居们情绪变化的内容并加以分析。例如,由“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可以概括出,邻居们的情绪是“泄气”。依据后文的相关内容可依次概括出“热切地盼望”“遗憾和同情”“哀情和敬意”“愤懑”“吃惊”等9.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些描写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塑造人物形象,表现

23、出郑若奎心中的年轻活力和对爱的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合理引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波澜。与男主人公的外貌及其家中环境形成反差,增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找出文中描写高脚花瓶和鲜花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具体分析时,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入手。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白敏中字用晦,少孤,承学诸兄。武宗雅闻居易(白居易)名,欲召用之。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茶不任事,即荐敏中文词类其兄而有器识。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宣宗立

24、,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崔铉辅政欲专任,患敏中居右。会党项数寇边,铉言宜得大臣镇抚,天子向其言,故敏中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初,帝爱万寿公主,欲下嫁士人。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敏中以充选。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敏中自以居外,畏颢谗,自诉于帝。帝日:“朕知久矣。若用颢言,庸相任耶?”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及行,帝御安福楼以饯,颁玺书谕慰,赐通天带,卫以神策兵,开府辟士,礼如裴度讨准西时。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敏中即说谕其众,皆愿弃兵为

25、业。乃自南山并河按屯保,回绕千里又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逾年,检校司徒,徙剑南西川,增骡军,完创关壁。治蜀五年,有劳,加兼太子太师,徙荆南。土夫懿宗立,召拜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书闻,帝怒,斥谱阳翟令。未几,加敏中中书令。咸通二年,南蛮扰边,召敏中入议,许挟扶升殿。固求免,乃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奏愿归守坟墓,除东都留守,不敢拜,许以太傅致仕。诏书未至,卒,册赠太尉。博士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谥日丑。(有删改)注茶(nie):

26、精神不振。 阀阅:门第、家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B.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意C.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D.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答案】C“敏中病四月”为“右补阙王谱奏言”的内容,应在“奏言”后面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

27、“与他宰相”是“语不三刻”的对象,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翰林,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极端机密的文件)。B.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相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致政”“下车”“休致等。D.册赠,以册书对死者追加封赐。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答案】C C“相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致政下车体致等”说法错误。下

28、车,指官吏初到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白敏中文辞出众,深得赏识。在白居易患足病不堪任职时,经李德裕推荐,白敏中当日就被任命为知制诰,人翰林院为学士。B.白敏中受人排挤,遭人怨恨。崔铉担心敏中位居已上,建言天子派人镇抚边疆;郑颢因被敏中充选驸马而怀恨在心。C.白敏中破羌有功,治边有方。他亲率诸将攻破羌贼,劝说他们弃兵为业,并“按屯堡”,规划道路,增加骡子军,修缮城墙。D.白敏中仕途顺利,深受宠信。他曾五年内十三次升迁。皇上信任他,不听信郑颢的进言,不接受王谱让敏中退职的谏言。【答案】C“他亲率诸将攻破羌贼”错误。由原文“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

29、可知,是诸位将领破羌贼在前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 (2)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 【答案】(1)(皇帝)环视左右,取出一盒书信,打开来(给他)看,都是郑颢上呈的奏章,白敏中这才心安。(2)(白敏中)好几个月因脚有病不能进见,坚决请求辞去官职,不被准许,宫中派出使者去慰问他,让他在偏殿对答,不用跪拜。【解析】(1)顾:看。发:打开。悉:全都,都。(2)谒:进见。固:坚定,坚决。劳问:慰问。俾:使,让。14.白敏中谧号为“丑”,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3分) 【答案】极力排

30、挤李德裕,以怨报德。破坏郑颢与卢氏的婚事。有病之后不坚决请求退职,驱逐谏臣,依仗威势肆意妄为。【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梳理出文中白敏中做了哪些“丑”事,有哪些恶行。由“宣宗立,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可知,白敏中极力排挤李裕,以怨报德;由“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敏中以充选。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可知,白敏中破坏郑颢与卢氏的婚事;由“博土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可知,白敏中有病之后不坚决请求退职,驱逐谏臣,依仗威势肆意妄为。【参考译文】白敏中字用晦,幼年丧父,跟着各位兄长学习。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想要征召任用他。当时,白

31、居易因足病而去官,宰相李德裕说他衰弱精神不振不堪任职,即推荐白敏中,说他的文章如同他的兄长(那样好,)而且有度量与见识。当天任命白敏中为知制诰,召他入翰林院为学士。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贬,白敏中极力排挤他,为议论者所厌恶。李德裕著书也说“唯有以怨报德不可推测”,这大概是斥责白敏中的话。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白敏中从员外开始,五年内十三次升迁。崔铉辅佐政事,想独揽大权,担心白敏中位居己上。适逢党项多次侵犯边境,崔铉说应该有大臣前去镇守和安抚,天子同意他的话,因此让白敏中担任司空、平章事兼郊宁节度、招抚、制置使。起初,皇帝宠爱万寿公主,想把她下嫁给士人。当时郑颢考中进士科,有

32、世家门第(的背景),白敏中以(他)克选。郑颢与声氏订婚,将要完婚而解除了婚约,(故)对白敏中怀恨在心。白敏中因为自己居官在外,害怕被郑颢谗毁,便主动向皇帝诉说冤屈。皇帝说:“我早知道了。如果我听信了郑颢所说的话,还会任用你吗?”(皇帝)环视左右,取出一盒书信,打开来(给他)看,都是郑颢上呈的奏章,白敏中这才心安。等到出行时,皇帝亲临安福楼为他饯别,颁布玺书安慰,赐通天带,用神策兵护卫,授予他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的权力,礼遇如同裴度讨伐淮西时。到达宁州时,诸将已攻破羌贼,白敏中即劝说羌众,(羌众)都愿意放下武器,从事生产。于是从南山到黄河按屯堡安置屯田,回绕千里。又规划萧关, 修通通往灵、威的道路

33、,使(当地)做好耕地与打仗两种准备。一年后,白敏中任检校司徒,调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增加騾子军,修缮创建关口的城堡。在蜀治理五年,有功劳,加授兼太子太师,移任荆南节度使。几个月因脚有病不能进见,坚决请求辞去官职,不被准许,宫中派出使者去慰问他,让他在偏殿对答,不用跪拜。右补阙王谱上奏说:“白敏中患病四个月,陛下临朝听政,与其他宰相谈论不过三刻钟,哪里有闲暇讨论天下事?希望听从白敏中的请求,不要使他受到依仗宠遇官居高位而德才不称的非议。”奏章呈上后,皇帝恼怒,贬王谱为阳翟令。不久,加授白敏中为中书令。咸通二年,南蛮侵扰边境,皇帝召白敏中入朝商议,允许他被搀扶上殿。白敏中坚决请求免去宰相之职,于是出

34、任凤翔节度使。三次上奏请求回到家乡守护坟墓,被任命为东都留守,他不敢领命,(皇帝)允许他以太傅的职位退休。诏书未到,白敏中就去世了,皇帝册命追赠他为太尉。博士曹邺谴责他有病之后不坚决请求退休,而且驱逐谏臣,揭发他依仗威势肆意妄为,谥号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落梅注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已,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5、3 分) (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答案】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错误,“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所以颔联是把落梅比喻成迁客骚人。16.诗的尾联有哪些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

36、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暗讽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诗句在诗中的意思,即解说或概括诗句的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诗中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

37、寄托了自已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近旨远,讽喻之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表明君子进行道德修养要控制欲望,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句子是“ , 。”(2)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 “ , 。”(3)一个人既要真正了解、认识别人,又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 , 。”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答案】(1)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2)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3)知人者智 自知

38、者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儒家学派的 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這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這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39、。(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 ,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创始人 差异 想望 名不副实B.奠基者 差异 向往 盛名难副C.奠基者 差距 想望 盛名难副D.创始人 差距 向往 名不副实【答案】D【解析】第一组,创始人:创建者,事件的发起人,概念提出或事物缘起的第

40、一人。奠基者:指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行者,奠定基础的人结合语境,应该用“创始人”。第二组,差异:指区别,不同。差距: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也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结合前文“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分析,选用“差距”更恰当第三组,想望:希望,企求,犹仰慕。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达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应该用“向往”。第四组,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此处的语境是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所以应该用“名不副实”。故选D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

41、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答案】C【解析】A项,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偷换主语,“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向主语不一致;D不项,通进关系错误,应该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之前。故选C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答案】A根据前文可知,此处是在说“修身”,所以“修身”作主语;根据后文“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此句应该是他“原来”规划的起点,所以只有A选项最符合题意故选A。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魏文侯问李克关于吴王夫差失败身亡国灭的原由,李克回答十分简单、干脆,他说:“就在于 。“ 魏文侯听了吃惊不小,接着又继续问道:“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这可是国家福祉, ?”李克接着回答说:“经常作战则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