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化学下学期第18周试题2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化学下学期第18周试题2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化学下学期第18周试题2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化学下学期第18周试题2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化学下学期第18周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题序考点及具体知识点分值设计难度系数能力阶层一级二级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第I卷选择 题1硫的氧化物的性质80.8V2氮的氧化物的性质80.8V3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的制备方法80.8V第n 卷 非 选 择 题4综合题200.7V第二部分:试题一、选择题1. 用某溶液浸湿滤纸后置于集气瓶口,以检验瓶中是否收集满 SO气体。则该溶液是()A. BaCL溶液B .酸性KMnO)溶液C. KI淀粉溶液D .澄清的石灰水答案: B知识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SQ与BaCb溶液、KI溶液都不发生反应,而与滤纸上的石灰水反应生成少量的白色CaSO沉淀,现象不明显,只有酸性

2、 KMnQ溶液氧化SQ后,紫色变淡或褪去,现象明显。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利用气体的检验方法进行回答。2. 下列物质中的硫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AH2SB S C H2SQ4D Na2SQ4答案: B知识点: 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硫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必须处于中间价态,S有2、0、+ 4、+ 6价,标出化合价就可以得出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进行分析。3. 检验SQ中是否混有CQ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A. 通过品红溶液B. 先通过NaQ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C. 通过澄清石灰水D. 先通过KMn

3、Q酸性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答案: D知识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解析:解答:A项检验的是SQ; B项不管是否混有 CQ都不会产生白色沉淀;C项,不管有没有CQ都会产生白色沉淀,均不能验证有无CQ; D项,KMnQ酸性溶液将SQ完全吸收,通过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CQ,若无沉淀,则无 CQ。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SQ和CQ在性质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点很多,如都是酸性氧化物,都为弱酸的酸酐;能与Ca(QH)2、Ba(QH)2等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同点主要表现在:SQ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CQ不具有漂白性;通过NaHCQ包和溶液时, 由于H2SQ

4、H2CG(酸性),所以SQ能与NaHC皈应放出CQ,但CQ不反应;SQ中S为+ 4 价,未达到最高价态,故 SQ有还原性,但 CQ不具有还原性。4.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和O的气体通入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总体积的 ()A 1/4B3/4C 1/8D3/8答案: C知识点: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NO和Q反应生成NO, NO溶于水又会生成 NO2NO C2=2NO3NO+ HO=2HNO_ NG由方程式可知等体积混合时,O2过量,中生成的 NO会再被Q氧化,多次循环,将两方程式合并成4NO+ 3Q+ 2fO=4HNO等体积混合,余 O 1

5、/4体积,原混合气为 2体积, 余气为原气体体积的 1/8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NO和O的反应,NO溶于水及有关的计算。NO Q、HO之间的反应,先判断是否适量,若不是适量,找出剩余的气体,体积是多少,最后算出剩余气体的体积占 原总体积的分数。常见错误是误选A项,其原因是已算出消耗 Q 3/4体积,剩余1/4体积,没有把剩余 O2 1/4 体积换算成原总体积的体积分数。5.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 Cl2、Q、SO、NO NQ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 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肯定有SQ

6、和NOB. 肯定没有 Cl2、NOC. 可能有Cl 2和QD. 肯定只有NO答案: A知识点: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气体的检验解析:解答:该气体是无色的,则一定不能含有氯气(黄绿色)和NO(红棕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含有SQ;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这说明含有NQ因此一定不能含有 O,故答案选 A项。分析:根据氮的氧化物、氯气、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性质进行判断。6. 把少量NO气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 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A. 氧气B二氧化氮C.二氧化氮和氧气D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答案:

7、C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少量NO气体通入过量小苏打溶液中,逸出的气体为NO CO,二者物质的量比为1 : 2,同时还有少量水蒸气逸出,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CO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 O与NO反应生成NO, Q有剩余,同时逸出的少量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 应生成Q,故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NO和Q。分析: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氧气与 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氮。7将盛有12 mL NO2和Q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 mL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 O的体积可能是()A. 2.2

8、mLB. 2.4 mLC. 3.6 mLD. 4 mL答案:D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剩余的2 mL无色气体有两种可能情况:4 若为 O,则发生反应:4NO+ Q + 2fO=4HINO V(NO2)=-X (12 mL- 2 mL) = 8 mL, VQ2)5=12 mL 8 mL = 4 mL。(2)若为NO则发生反应:4NO+ Q+ 2H2O=4HIN3NO+ H2O=2HN3O- NG1反应中消耗 NQ的体积为2 mb 3= 6 mL,则原混合气体中 V(O2)= X (12 mL 6 mL)= 1.25mL。分析:根据二氧化氮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8.

9、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同时具备的性质是()A. 都能使品红试液褪色B. 都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C. 都有刺激性气味D. 常温下都是气体答案:B知识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故B项正确。分析:根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的性质进行分析。9. 贮满干燥的某种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轻轻振荡,水可以充满试管。该气体不可能是( )A. HIB. NQ C. SQD. NH3答案:B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HI、SQ、NH可全部溶于水中,故水可以充满试管;因NQ与H2Q的反

10、应为3NQ+H2Q=2HNO NQ生成了不溶于水的 NQ所以水不能充满试管。分析:根据常见气体与水的反应进行判断。10. 下列气体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A. NQB. CQ C. SQD. N2答案:B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B。解析:解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都是有毒气体,只有氮气为无毒气体,所以应选分析:根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性质进行判断。11. 以下气体因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作用引起中毒的是()A.二氧化硫B.氮气C.二氧化碳D. 氧化氮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 解析:2亠解答:NO与CC一样,都能与Fe结合

11、,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分析: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回答问题。12. 对下列污染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臭氧空洞的形成主要与 SC有关B.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 SC2有关C.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与NQ等有关D.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主要与含磷污水的排放有关答案:A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解析:解答:臭氧空洞主要与氟利昂有关,A错;SC2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因素,B正确;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与 NO等有关,C正确;含磷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 原因,D正确。分析:根据空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13. 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通常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 NO2B. N

12、O C. CO2 D. Cl 2答案:B知识点:气体的收集解析:解答:NQ与水反应,所以不能排水收集;NO与氧气反应,所以不能排空气,只能排水;CQ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12能与水反应,所以不能排水。分析:NC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14. 下列气体溶解于水,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SQ溶解于水B. NQ溶解于水C. F2溶解于水D. C12溶解于水答案:A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解析: 解答:NQ溶解于水、F2溶解于水、C12溶解于水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进行判断。15. 下图是化学实验常用装置之一 ,若气体从右管进入,可用来收集的气体

13、是()15A. NO B. QC. CO D. SO答案:D知识点:气体的收集解析:解答:从图中气流方向可知,本装置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的密度要比空气大,而NO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CO与空气的密度接近,故选 Do分析:根据气体的密度进行分析。16. 硫在加热时能被NO氧化成SO,现用3.2 g硫粉和224 mL(标准状况)N 2。在加热条件 下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A. 112 mLB. 224 mLC. 336 mLD. 448 mL答案:C知识点:气体摩尔体积n(S)=3-2g =0.1 mol32g/ moln(N2O)=0.224L22.4

14、L/mol=0.01 mol解析:解答:依题意,有:S+2NO-2N+SQ,要计算生成物的体积,首先必须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为简化计算,可将有关量转换为物质的量。由化学方程式可知,0.01 mol N 2O可与 0.005 mol S 反应,而 n(S)= 0.1 mol0.005 mol所以硫过量,应以 N2O的量作计算依据。S + 2N 2O = 2N 2+ SO 2 0.0l mol 0.0l mol 0.005 mol336 mL o故 V 气)=(0.0l mol+0.005 mo1) x 22.4 L/mol=0.336 L分析:依题意,有:S+2NO=2N+SQ,要计算生成物的体

15、积,首先必须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为简化计算,可将有关量转换为物质的量。17. 将SQ和NQ混合气体通入BaCL溶液中,其结果是()A. 2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白色沉淀析出B. 生成 BaSQ和BaSQ 2种沉淀C. 2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白色沉淀析出,还有无色气体从溶液中逸出,遇空气变红棕色D. 生成BaSQ沉淀,NQ从溶液中逸出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SQ通入BaCl2溶液中,SQ与水反应生成 HSQ, HSQ与BaCl2溶液作用不产生沉淀, 故B错;NQ溶于水生成硝酸,将 HSQ氧化为HSQ,与BaCL反应生成BaSQ白色沉淀,并 放出N

16、Q NQ遇空气反应生成 NQ,故C正确,A、D错。分析:根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性质进行分析。18. 关于SQ与NQ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都能与NaQH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B. 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 都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大气污染物D. 工业制硫酸、硝酸时要用到它们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SQ和水反应生成 HzSQ是二元中强酸,与 NaQH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 NazSQ和NaHSQNQ与NaQH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 NaNQ和NaNQ 故A正确;SQ、NQ溶于水能生成酸 H2SQ、HNQ,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故 B正确;SQ不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大气污染物,故C错误;工业

17、制硫酸时,先生产 SQ,再把SQ氧化成SQ,用水吸收SQ生成HSQ,工业制硝酸时, NH氧化为NQ NQ,溶于水生成硝酸,故 D正确。分析:根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性质进行分析。二、非选择题19.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set、sQ、cQ、c。当溶液中有大量 存在时,则不可能有 存在。(2) 当溶液中有大量 Ba 存在时,则不可能有 存在。(3) 当溶液中有 和 等阳离子存在时,上述所有阴离子都不可能存在。 当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 2时,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答案: (1 )SO 23、 S2、CO32(2) SO 24、SO32、CO32(3) Ag + Ba2+ (或 C

18、)(4) SO 23、S2、CO23知识点: 离子共存问题解析:解答:离子通常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1) 当存在时,可与反应的s6、s2-、cdr离子就不可能存在。 当有BsT存在时,可与 Ba2+反应的SO-、SCf、就不可能存在。(3) 选择的阳离子一般是易与阴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的离子,所以本题选AgS Ba2+ (或Ca2+)。(4) 当通入氯气时,与氯气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sO-、S2-不能存在;同时,CL与水反应会产生HCI和HCIO,可与其中的HCI反应的c6-就不可能存在。 分析:离子通常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20.某化学学习小组为探究 SO的性质进行了如下

19、实验:向BaCl2溶液中通入SQ气体,无明 显现象,将溶有 SO的BaCl2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A另一份通入少量 CI2,产生白色沉淀 B。试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SQ与水的反应向 BaCl2溶液中通入SQ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可能是“不反应”,也可能是“反应但无现象”。 。原因是 。 (2) 沉淀A的化学式为 ,该沉淀能否溶于稀盐酸? 。(3)写出生成沉淀 B的离子方程式: 。生成2.33 g沉淀B,需消耗标准状况下的 CI2mL答案: (1) 不反应 弱酸不能制强酸(2) BaSO3 能(3) Ba 2+ + SQ + CI2+ 2H2O=Ba

20、SOt + 2CI-+ 4H+(4) 224知识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探究二氧化硫与水和品红溶液的反应解析:解答:SOM it原性|遇人51白色吭刘* BaSO*(不浦于释生酸)/盗疳SO的 Ba上端灌自邑筑淀A: BaSO, (验浓于晞且麒)和BaCT姑浪平反凰加入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为:2 IBa + SQ+ 2OH =BaSOj + HO通入Cl 2发生的反应为:2 iIBa + SQ+ C12+ 2H2O=BaSU + 2CI + 4H 由方程式:BaSOj CI2233 g 22 400 mL2.33 gV(CI 2)解得 MCI 2) = 224 mL。分析: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

21、性质进行分析。2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以下 8种气体(图中烧瓶的位置不得变化)CI 2CH HCINH NOH 2SSO2(1 )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 B 口进气收集的气体有 (写序号)。(2) 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进入。(3) 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 A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4) 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使气体干燥,则可用此装置来干燥的气体有,这时气体由口进入。答案:(1)(2)A ( 3)(4)B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收集 解析:解答:此装置若从A口进气则相当于向下排空气法集气,若从B 口进气则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集气,若充满水则相当于排水法集气。分析:根据收集气体的

22、性质进行判断。22. 汽车尾气主要含有 CQ、CO SQ、NO及汽油、柴油等物质,这种尾气越来越成为城市空 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必须予以治理。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 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Q与NQ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 的无毒气体,并促使汽油、柴油等物质充分燃烧及SQ的转化。(1) 汽车尾气中 NQ的来源是 。A. 汽油、柴油中含氮,是其燃烧产物B. 是空气中的N2与汽油、柴油的反应产物C. 是空气中的N2与Q在汽车气缸内的高温环境下的反应产物D. 是汽车高温尾气导致了空气中N2与Q的化合反应(2) 写出CQ与 N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3、3) “催化转换器”的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气的酸度,其原因(4)控制或者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可以有 。(多选)A. 开发氢能源B. 使用电动车C. 限制车辆行驶催化剂D. 使用乙醇汽油答案:(1) C (2) 2C3 2NQ = 2CQ2+ 2 ( 3) SQ转化为 SQ,产生了硫酸酸雾(4)ABD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1)汽车尾气中NQ的来源是汽车气缸内火花塞放电引起空气中N2与Q化合生成的,故选Co(2) CQ与NQ反应生成的无毒气体是 CQ和写出方程式配平就行了。(3) SQ转化为SQ,产生了硫酸酸雾。(4) 开发氢能源、使用电动车、使用乙醇汽

24、油都能控制或者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故选A、B、Do分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结合其体的性质进行分析。23. 根据下图所示的 A B C、D E五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按如下要求填写相应的物质 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当 A是气体单质时,A是,B 是,C是,D 是,E 是。(2)当 A是固体单质时,A是,B 是,C是,D 是,E 是。答案:(1)N2 NH 3 NO NO 2 HNO3 ( 2)S H 2S SO2 SO 3 H 2SQ知识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本题已知A是单质,A既能与Q2反应,又能与H2反应,应是活泼性不很强的

25、非金属单 质。A经两步与Q2的反应,产物D应为最高价氧化物。该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E能与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H之后的金属Cu反应,E应是强氧化性酸,如浓 H2SQ4或HNQ和HNO对应 的单质A是气体N2,和HSQ对应的单质 A是固体S,且N和S的氢化物都能跟 Q反应,生 成N和S的氧化物,可知以上推断正确。分析:根据一系列的转化关系,进行有关物质成分的推断,必须找到合适的突破点。24. 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造成每年损失高达15亿多元。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表:测试时间/h01234雨水的pH4.734.624.564.554.55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