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_第1页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_第2页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_第3页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_第4页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古代汉语 通论古书注解 古注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义注和史注。义注解释词句意义;史 注考订或补充史实。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 敢不正?”(论颜渊)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公私之相 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韩五蠹) 第一节 古注体裁 一,传注体一,传注体 兴盛于汉代,包括“传”、“注”、“笺”。 “传”是传述师说的一种注解,如诗经的毛亨传、尚书 的孔安国传、春秋的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传”的对象都是儒家经典,所以唐代颜师古说“传谓解说 经义者也”。东汉以后,学术上的门派之争趣于平静,“传” 也就失去了独特性,所以东汉何休又说“传

2、谓训诂”。 “注”就是注释注解,主要是作者阐述自己的理解。唐代孔颖 达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 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所传,故谓之“传”。今谓 之“注”者,谦也,不敢传授,直注己意而已。”(礼 记曲礼上正义)“注”的对象大多是经书以外的各种文 献,如东汉高诱的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战国 策注,服虔、应劭的汉书注等等。 “笺”是郑玄对诗经毛亨传作的专门注解。孔颖达说: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 特 称 为 笺 , 馀 经 无 所 遵 奉 , 故 谓 之 注 。 ” (诗周南关雎“郑氏笺”正义) 二,章句体二,章句体 产生于汉代,是以串讲

3、句意、阐发宗旨为中心的一种注解。汉 代的“章句”大多出于今文学家之手,内容烦琐驳杂,与传、 注的简明精审恰恰相反,所以当时有一些学者“不喜章句”、 “不为章句”。汉代“章句”保存至今且比较著名的只有赵 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三,集解体三,集解体 产生于魏晋之际,是汇集众说而有所甄别取舍的一种注解,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就汇集了马融、包咸、孔安国等 人对论语的解说。 集解又叫“集注”、“集传”、“集释”,如朱熹诗集传、 楚辞集注、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应该注意的是: 有些书虽是集解,但书名不叫“集解”,如郑玄的周礼 注,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有些书虽名叫“集解”, 但并未汇集前人之说,

4、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集经 传而解之”。 四,音义体四,音义体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是辨音、释义相结合的一种注解。音义的 独特之处一是辨析字音,一是注解与文本相分离即把所 要注解的字词摘录出来,另行注解,然后汇成一编。从汉末 至唐,音义著作大量产生,其中有些专为某一部书辨音释义, 如三国吴韦昭的汉书音义、晋宋之间徐邈的毛诗音 义、徐广(徐邈弟)的史记音义、唐何超的晋书音 义等;有些为某一批书辨音释义,如唐释玄应和慧琳分别 写的两部一切经音义。 音义著作中最著名的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慧琳的一切经 音义。释文搜集并且考订了230多位前代学者对14部 经典文献(主要是儒家著作)的疑难字词,有周易音义、 毛

5、诗音义、庄子音义等,然后又合为一编,总称 经典释文,共30卷。一切经音义搜集解释了佛教中 的疑难语词,多大100卷,成为“训诂渊薮”。 五,义疏体五,义疏体 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解经又解注的一种注解。又称“义注”、 “讲疏”、“注疏”或“疏”。义疏是在南北朝时期玄学清 谈和佛经宣讲的影响下产生的,大多是宣讲的讲稿或听众的 笔记,所以又称“口义”。义疏不仅解释词义,而且还串讲 句意、阐发主旨、申述要义;不仅讲解经文,而且还讲解注 文。由于义疏立足于口头宣讲,内容就难免驳杂冗长,这是 义疏的致命弱点,当时的大量义疏都因此而消失,保留至今 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一部论语集解义疏。 义疏在唐宋得到发扬光大

6、,产生了著名的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20卷,旧题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毛诗正义70卷,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 正义 4.周礼注疏42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50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63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60卷,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谷梁传注疏20卷,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10.论语注疏20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经注疏9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10卷,晋郭璞注

7、,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14卷,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注疏奉行“疏不破注”原则。 v十三经注疏名目可分别熟记: 五经正义孔颖达的“易、书、诗、礼记、左传”五种 正义; 九经注疏五经正义加上贾公彦的周礼、仪 礼注疏和徐彦的公羊注疏、杨士勋的谷梁注疏四 种; 十三经注疏唐人的九种注疏加上宋人的四种注疏:邢 昺的论语、孝经、尔雅注疏和孙奭的孟子注 疏。 第二节 古注内容 一,注音一,注音 1.直音 用同音字注音。常用术语有“读为、读曰、读同、读与某同、 读、音”: 淮泛论训:“乾鹄知来而不知往。”高诱注:“乾鹄,鹊 也。乾读干燥之干,鹄读告退之告。” 汉卫青:“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颜师古

8、注引文颖曰: “沮音俎。” 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郑玄注:“居读 为姬姓之姬。” 淮原道训:“混混滑滑,浊而徐清。”高诱注:“滑读曰 骨也。” v直音注音简明易晓,但使用受到限制,清代陈澧批评说: “无同音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 穷。” 2.读若 用读音近似的字注音,又称“拟音”,常用术语有“读若、读 如、读近、读似、音如”等: 淮本经训:“驱人之牛马,傒人之子女。”高诱注:“傒, 系囚之系,读若鸡。” 吕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 足。”高诱注:“跖,鸡足踵。跖读如捃摭之摭。” 吕大乐:“浑浑沌沌,離则复合,合则复離,是谓天常。” 高诱注

9、:“沌读近屯。” 汉贾谊:“形气转续,变化而嬗。”颜师古注引服虔曰: “嬗音如婵,谓变蜕也。” v读若注音也简明易晓,缺点是不够精准,只是大致相似。 3.譬况 描写如何发音,常见行文格式有 “缓气言之、急气言之”、 “长言之、短言之”、“闭口言之、笼口言之”、“横口言 之、踧口言之”、“以舌腹言之、以舌头言之”等。 吕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高诱注:“闀,斗也。 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淮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近 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公庄二八:“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 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 之。” v譬况注音只说明如

10、何发音,并没有把音注出来,而且所说的 如何发音也难以体会,所以它常与其他注音方法配合使用。 4.反切 截取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重新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拼合方法 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兼取声调。 替,他计切t()+(j)=t 都,当孤切d(ng)+(g)=d 反切注音既准确又方便,比上述三法更具优越性,所以从东汉 后期一直使用到“五四”前夕。但毕竟是古代注音,上、下 字读音以及所切之音都是古音,常常不与今音一致: 箭,子贱切z + in = zin ? 占,章艳切zh +in = zhin ? 东,德红切d + ng = dng ? 悲,府眉切f + i = fi ? 奉,扶陇切f + ng =

11、 f + ng ? v齿头音“zcs”受韵头“i”影响,变为“gkh”。 v翘舌音与韵头“i”冲突。 v平分阴阳,“d”为清声母,该音节读阴平。 v古无轻唇音、平分阴阳,“f”读重唇“b”,“b”为清声 母,音节声调为阴平。 v韵母“ong”与唇音拼读时,受其影响,变为“eng”;浊上 变去。 反切对于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改进了注音方法, 使注音更准确、更方便,二是有助于把汉字读音分析为声、 韵、调,这是音韵学的起点。没有反切,就不可能有后来的 音韵学。 反切最初叫“某某反”、“某某翻”,后称“某某切”,但意 思并无区别,皆指连续快读而拼合成一音。 5.破读与如字 “破读”又叫“读破

12、”,指某个字因其表示的词义或词性发生 变化而改变读音。“如字”又称“读如字”、“读如本字”, 指某个字读通常读音。 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典释文: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汉贾捐之:“(石)显鼎贵,上信用之。”颜师古注: “如淳曰鼎音钉,言方且欲贵矣。方且是也,读如 本字。” 汉戾太子传:“太子因长御倚华具白太后。”颜师古 注引郑氏曰:“长音长者。” “破读”、“如字”意义相反,古注一般只注“如字”,“读 破”须与常音对比见出。 6.又读 字的另一种读音,常用术语有“一读”、“又读”、“又音”、 “某人读”等。 春秋隐元:“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何休解诂: “正月,音正,又

13、音征。” 淮地形训:“煖湿生容。”高诱注:“煖一读暵,当风干 燥之貌也。” 以上六法,前四种为一般注音,后两种为特殊注音。 二,释义二,释义 古注解释词义常从三个角度进行,称为“形训”、“声训”和 “义训”。 1.形训 借助字形分析以解释词义: 周礼考工记轮人:“牙得则无槷而固。”郑玄注:“槷 读如涅,从木,熱省声。” 仪礼大射:“膳尊两甒在南,有豐。”郑玄注:“豐以承 尊也。其为字,从豆声。近似豆,大而卑也。” 形训在说文解字中达到极致,后来的古注基本不用。 2.声训 借助词与词的音同音近关系解释词义: 淮原道训:“照物而不眩。”高诱注:“眩,惑也。” 淮缪称训:“禅于家国。”高诱注:“禅,

14、传也。” 公桓二:“纳于大庙。”何休解诂:“庙之为言貌也,思 想仪貌而事之也。” 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郑玄笺:“只 之言是也。” 典型术语有“之言、之为言”。 声训所联系的两个词,可能同义,可能同源,也可能是假借。 3.义训 直接解释词义,不借助字形分析和声音联系。形式有两种: (甲)被释在前、释义在后。常用术语有“言、谓、谓之、犹、 犹言、貌、之貌”: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玄笺:“零, 落也。” 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毛亨传:“滔滔言 久也。” 汉晁错:“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颜 师古注:“北谓败退。” 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

15、叶,济有深涉。”毛亨传:“匏 谓之瓠。被释在前。 左隐元:“颖考叔,纯孝也。”杜预注:“纯犹笃也。” 论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集解:“莞尔,小笑 貌。” 孟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赵岐 注:“班,齐等之貌也。” “某,某也”表示两词同义,“谓、言、犹、犹言”表示两词 在上下文中意义相同,“貌、之貌”表示形容词所描摹的 状态。 (乙)释义在前、被释在后。常用术语有“曰、为、谓之”: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亨传:“水中可 居者曰洲。” 屈原离骚:“畏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 “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左文三:“执事不以釁鼓。”杜预注:

16、“以血涂鼓为釁 鼓。” 屈原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王逸注: “窃爱为私,所私为阿。” 汉五行志上:“饮食有享献之礼。”颜师古注:“以礼饮 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献。”被释在后。 古注特别注重同义词辨析,上述术语及行文格式常用于此一目 的。 另外还有辨析同义词的专门术语:“浑言”和“析言”、“统 言”和“散言”、“散文”和“对文”。“浑言、统言、散 文”是指笼统地说两个词没有意义区别,“析言、散言、对 文”是指分开来说两个词意义有所区别。 三,辨字三,辨字 找出该写而未写的本字或正字,古代学者亦称“正读”。 1.辨别假借字 常用术语有“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音”等: 卫风氓

1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 畔,涯也。” 吕重已:“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不可行,逆也。” 高诱注:“勯读曰单,单,尽也。”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补注:“霾 读若埋。” 礼记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乎?”郑玄注:“示读如寘 诸河之干之寘,寘,置也。” 淮原道训:“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刘览, 回观也。刘读留连之留,非刘氏之刘也。” 汉严安:“调五音使有节族。”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族 音奏。” 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郑玄笺:“栗,析 也,古者声栗、裂同也。” 辨别假借字一般用注音术语,有时也用其他术语: 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

18、裳。”毛亨传:“掺掺 犹纤纤也。”“犹”,释义术语。 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亨传:“水草 交谓之麋。”“谓之”,释义术语。 淮天文训:“掩茂之岁,岁小饥。”高诱注:“掩,蔽。 茂,冒也。言万物皆蔽冒也。”“某,某也”,释义 格式。 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拜之 言拔也。”“之言”,声训术语。 策秦一:“状有归色。”高诱注:“归当作愧,愧,惭 也,音相近,故作归耳。”“当作”,校勘术语。 荀哀公:“资衰苴杖者不听乐。”杨谅注:“资与齊 同。”“同某、与某同”,校勘术语。 古注对假借字的辨别,有两点应特别注意: (1)“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既用于注音,又用于辨

19、别 假借字。 (2)较早的古注对于假借字往往不加辨别,而是直接解释其 本字意义: 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毛亨传:“流,求 也。”“流”借作“摎”。 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毛亨 传:“匪,文章貌。”“匪”借作“斐”。 2.辨别异体字 常用术语及行文格式主要有“某,某也”、“某,某字”、 “某,某之或体”、“某与某同”: 淮缪称训:“忣于不己知者,不自知也。”高诱注:“忣, 急也。” 淮俶真训:“四达无境,通于无圻。”高诱注:“圻,垠 字也。” 其他术语和行文格式也常用于辨别异体字: 淮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 足乌。”释义术语。 荀君子

20、:“天子也者,执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杨倞 注:“愈读为愉。”注音术语。 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郑 玄注:“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 同字。”注音术语。 语郑:“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韦昭注: “裳正幅曰帏。鼋或为蚖,蚖,蜥蜴,象龙。”校勘术 语。 3.辨别古今字 常用术语有“某,古某字”: 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郑玄笺:“视, 古示字。 语吴:“吴师大北。”韦昭注:“军败奔走曰北,北,古 之背字。” 汉景十三王:“聚蟁成靁。”颜师古注:“蟁,古蚊字。 靁,古雷字。” 有时也用其他术语及行文格式: 汉高帝纪上:“汉王疾瘉。”颜

21、师古注:“瘉与愈同,愈, 差也。”校勘术语。 汉陈平传:“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颜师古注:“说读 曰悦。”注音术语。 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承华者 曰鄂,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声不、柎同。” 校勘术语。 古人所谓的古今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些异体字、假借字也 被称作“古/今字”。比如颜师古汉书注认为“筦,古 管字”、“悳,古德字”,实为异体字;“亞,古弗字”、 “戱,古麾字”,实为假借字。 四,纠误四,纠误 改正古书原文中的错、脱、衍、倒。 1.改正错字 典型术语有“当作、当为”: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傳道。”郑玄注:“故书 傳为傅,杜子春云傅当作傳。” 礼记乐论

22、:“武王克殷反商。”郑玄注:“反当为及,字 之误也。” 语晋一:“国君好艾,大夫殆。”韦昭注:“艾当为外, 声相似误也。” 礼记缁衣:“资冬祈寒。”郑玄注:“资当作至,齐鲁之 语,声之误也。祈之言是也,齐西偏之语也。” “字之误”、“声之误”说明改正的理由。“字之误”指字写 错了,“声之误”指因为声音相似而把字写错了,而不是读 错了声音。 “某本作某”说明改正的依据。郑玄常用“古文作某”、“今 文作某”、“故书作某”。 2.补缀脱字 脱字又称“脱”、“脱文”,指古书在传抄刻写中脱漏的文字。 “脱”也写作“敚”或“夺”,假借字。 周礼考工记矢人:“刃长寸,围寸。”郑玄注:“刃长 寸,脱二字。”

23、3.删除衍字 衍字又称“衍”、“衍文”,指古书在传抄刻写中误增的文字。 周礼秋官掌客:“车皆陈。”郑玄注:“皆陈于门内者, 于公门之内陈也,言车者,衍字耳。” 4.乙正倒文 倒文即次序前后颠倒的文字。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洗爵酌,致爵于主人。”郑玄注: “今文曰主妇洗酌爵。”“ 五,存异五,存异 列举古书中的文字歧异。常用术语有“或作、或为、一作、又 作、一本作、某本作”等: 礼记大传:“易服色,殊徽号。”郑玄注:“徽号,旌旗 之名也。徽或作袆。” 汉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颜师古注: “扶,助也,以义自助也。扶字或作仗,仗亦倚任之意。” 仪礼士相见礼:“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

24、抱,卒视面, 毋改,众皆若是。”郑玄注:“古文毋作无,今文众为终。” 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陆德明 释文:“匪,本又作斐,韩诗作邲。” 六,述意六,述意 也叫“串讲”,即阐述语句意思、或者归纳篇章段落主旨。涉 及内容主要有三: 1.串讲句意 复述字面意义,犹如古文今译: 论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民勤。”何晏集解引包咸曰: “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勤勉。” 荀非十二子:“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杨谅注: “信可信者,疑可疑者,意虽不同,皆归于信也。” 有时还补充或发明言外之意: 左昭三:“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预注:“踊,刖足 者屦,言刖者多。” 卫风伯兮:“自伯

25、之东,首如飞蓬。”毛亨传:“妇人, 夫不在无饰容。” 2.概括主旨 古注常于本文的开头或结尾处概括该篇、该段文章的主旨,比 如:诗经305篇,每一篇的开头都有毛亨作的一段“小 序”、孟子七篇(各分上下)共269章,每一章的结尾 都有赵岐作的一段“章旨”。 3.说明语法 古代学者没有系统的语法观念,但对语法现象有着直观的体察, 常常把它当作语言难点来解释。 第一,分辨虚实。 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亨传:“思,辞 也。” 孟子尽心上:“夫舜恶得而禁之?”赵岐注:“夫,辞 也。” 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王逸 注:“蹇,词也。” 所谓“辞”、“词”相当于今天的语气词或者音节助词。还可 以用“语助”、“声助”、“声之助”等表示。 有时还进一步指出“辞”的具体作用:“于嗟,叹辞”、“敢, 冒昧之辞”、“毋,禁止之辞”、“云耳,语绝之辞”等。 第二,比较语句结构。 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