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_第1页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_第2页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_第3页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_第4页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篇一: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设想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

2、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 钱钟书 (1910 1998)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 年于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 年与杨绛 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

3、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 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 ?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三、重点解析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第 l 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层 (自“-一位中国诗人说 ”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 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

4、一一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且富于暗示。第三层 (自 “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 ”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的风格。 第四部分 (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 ?”至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 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 ”,) 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2.主题归纳 (教师讲解)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 “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

5、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6、,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 “通 ”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 “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

7、种 “早熟 ”的代价是 “早衰 ”,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诗体 ”配适 “诗心 ”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 “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 “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 “字面 ”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第四,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 “厚重 ”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 “中国 ”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 “西洋的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8、“中国的 ”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 4.鉴赏本文艺术 手法(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

9、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又说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 “中国诗 ”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

10、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比喻的谜底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 “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

11、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 “谜底 ”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和宋诗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 “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 “不即不离”“非一非异 ”,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 “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 ”说可明比喻之法。博喻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

12、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 ?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 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 ”,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 车轮战法 ,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 “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 ”、 “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

13、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曲喻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 “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 “银浦流云学水声 ”一句, “水 ”和 “云 ”只有在 “流动 ”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一喻多意

14、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 ?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一喻多意 ”有两层意思: (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 (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 ”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 “二柄与多边 ”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 (明心按: “环是妾之心 ”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 ) “一喻多意

15、”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分喻“分喻 ”是“多边 ”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分”就是 “部分 ”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 “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 “分”就是 “边”的意思,如我们用 “雪山 ”比“大象 ”,只取其 “鲜洁 ”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 “满月 ”喻面貌,仅择其 “圆润 ”这一 “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 “本体 ”扩充了 “喻体 ”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 “分喻 ”。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反喻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

16、?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 “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新颖别致,顿生新意。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谈中国诗特点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篇二: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 “文字和情感的密切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 “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 ”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

17、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在学习了前两篇课文之后,谈中国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生字生词、写作背景、文段划分放给学生课前自己处理,我把课堂的焦点集中在对中国诗特点的把握和精要语句的理解上。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三、学情体察通过对咬文嚼字和说 “木叶 ”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欧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语句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课的难点放在了精要语句的理解上。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2

18、、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 “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二、自查1、作者简介钱钟书 (1910 1998)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

19、锡辅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 1935 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 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1998 年 12 月 19 日,在北京逝世。有外国记者曾说, “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那么,你读过

20、钱钟书先生的哪些作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 ?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本文发表于 1945 年 12 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 1945 年 12 月 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识记,思考课文的行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2、识记字词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3

21、、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文意。三、辨一辨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请快速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简要概括。第一、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 “诗体 ”配适 “诗心 ”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 “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 “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第二、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 “字面 ”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第三、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 “厚重 ”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 “中国 ”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 “西洋

22、的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中国的 ”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第四、中国诗的内容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请你列举几首你非常熟悉的诗歌,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和钱钟书先生提到中国诗的特点相吻合,有没有这些特点。四、品一品品析文章中精要语句的妙用。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例:1、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提示: “鞋子 ”、“脚 ”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用鞋子、脚作比,形象地说明了诗体(诗的形式)与诗心(诗的内容)的关系。换言之,形式决定了内容,内容

23、反过来决定形式。2、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提示: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手法来理解语句。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怀孕 ”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方法生成: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例句赏析中的 “鞋子 ”、“脚”和“怀孕 ”。2从分析句子的手法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找出其所运用的手法,就可以把握住句子的基本意思,像例句中的比喻手法的运用。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这些句子一般来说常常会出现在文章的一些特殊位置,其实也就是结合文章相关

24、语境来分析。这在我们的阅读练习中经常遇到。 练习:带着方法试着去分析本文中你所圈划出的精要语句,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五、议一议小组讨论:1、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2、钱穆先生说: “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 ”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你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展示:六、课堂小结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 “中国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

25、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七、补充:钱钟书名言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习惯做牺牲,可以显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写在人生边上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围城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

26、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论教训八、课后作业:完成市编学案第 78 页,阅读理解题王维的境界第 20、22 题。【篇三:谈中国诗教案 doc】课时编号: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 “总分 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2、学会对比论证。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教学方法】自读、研讨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

27、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

28、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 年 12 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 1945 年 12 月 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二、钱钟书夫妇简介(一)钱钟书钱钟书 (1910 1121-1998.12.19) ,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 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 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

29、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 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二)杨绛三、把握结构;(一)疏理结构:(1),总:谈中国诗的方法。二(27),分:中国诗的特征。(2)一般发展特点。(36)谈中国诗的特征。(3)篇幅短小。(45)富

30、于暗示性, “言有尽而意无穷 ”。(6)笔力轻淡,词气安和。(7)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三(8),总:中国诗和西洋诗相通。四、学习论证方法:(一)对比论证:中国诗: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诗是早熟的。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富于暗示性, “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幅相对较长。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 “何处是 ”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笔力轻

31、淡,词气安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外国诗: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 “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二)例证。(征古今引中外)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方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1、(第 1 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 ?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 “作概论就是傻瓜 ”(英一次)2、(第 2

3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 “史诗头脑 ”。(法一次)5、(第 4 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6、(第 4 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 “何处是 ”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7、(第 5 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8、(第 5 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英一次) 9、(第 6 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

33、,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 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 “野蛮犬吠 ”,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10、(第 7 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11、(第 7 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英一次)12、(第 7 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13、(第 7 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

34、风。(英一次)15、(第 8 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五、本文特色本文特色 钱文特色 学者散文特点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a、达意形象。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为复杂。 b、旁征博引。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c、逻辑性强。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d、幽默风趣。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

35、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 “通 ”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

36、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识无声弦指妙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等语(前后引文在 16 条)加以证明。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 “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2、通中外。3、通学理。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

37、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诗里有所谓 西洋的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中国的 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