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_第1页
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_第2页
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_第3页
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_第4页
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第五章 脉脉 诊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 ,辨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 医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医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 在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在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 诉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诉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 疗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疗等

2、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 会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会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 的一架天平。的一架天平。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而当你根

3、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 种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种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 “切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 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 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 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 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 人体的基本情况。人体的基本

4、情况。 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 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 乎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乎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 情,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情,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 用药。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用药。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 故意不说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故意不说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验考验” 医生能不能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医生能不能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 是荒唐又可怕!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是荒唐又可怕!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 “吾求愈

5、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 判过。判过。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 后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后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 较巧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较巧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 好医生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好医生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 情况,必须要四诊合参,不能情况,必须要四诊合参,不能 单凭这一项。单凭这一项。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

6、要客观、辨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证地对待。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 的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的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 实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实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 医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医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 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 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 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尿

7、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 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 影响到脉象的形态。影响到脉象的形态。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 药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药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 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 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 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 了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了解到其体内

8、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 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 应该盲目迷信。应该盲目迷信。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掌握常见病脉的

9、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 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 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熟悉相兼脉象主病。 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 13.了解按诊的方法。了解按诊的方法。 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 【学习时数学习时数】 7学时学时 【重点与疑难点重点与疑难点】 (一一)重点:重点: 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

10、腑。 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7.按诊的主要内容。按诊的主要内容。 (二二)疑难点疑难点 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 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

11、应如何判断?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 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 气外泄。气外泄。 第一节第一节脉诊概述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盈于脉道,以及气血的盛衰气血充盈于脉道,以及气血的盛衰 直接影响着脉象。直接影响着脉象。 (

12、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胃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胃 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a: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心与脉通,搏动行血心与脉通,搏动行血 肺朝百脉肺朝百脉宣发百脉,助心行血宣发百脉,助心行血 脾生血统血脾生血统血营气养血,摄血于脉中营气养血,摄血于脉中 肝藏血调血肝藏血调血供调血量供调血量 肾藏精化血肾藏精化血精为化血之本,合营以

13、生血精为化血之本,合营以生血 二、诊脉部位二、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一)三部九候诊法 天(两颞动脉)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候头额、颞部 上(头)上(头)人(耳前动脉)人(耳前动脉)候目、耳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地(两颊动脉)候口、齿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候肺气 中(手)中(手)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候肝气 下(足)下(足)人(足太阴脾经动脉)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候脾、胃之气 地(足

14、少阴肾经动脉)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候肾气 (二)人迎寸口诊法(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诊寸口脉候脏腑候脏腑多运用于寸口无脉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诊趺阳脉候胃气候胃气或危重病人。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诊太蹊脉候肾气候肾气 疑难点疑难点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分析分析 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

15、用虽远远 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 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 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 (四)寸口诊法(四)寸口诊法 含义含义: 寸口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 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 或脉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指单独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 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

16、方法。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 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寸(浮、中、沉)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关(浮、中、沉)三部九候三部九候 尺(浮、中、沉)尺(浮、中、沉) 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名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名 实异实异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寸口分候脏腑 寸寸心心 左手左手关关肝肝 尺尺肾(阴)肾

17、(阴) 寸寸肺肺 右手右手关关脾脾 尺尺肾(阳)肾(阳) 疑难点疑难点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分析独取寸口的道理独取寸口的道理: 一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 是脉之大会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 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 二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 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三、诊脉方法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一)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起床

18、、未进食时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 最佳。最佳。 (二)体位(二)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 平,直腕仰掌。平,直腕仰掌。 (三)指法:(三)指法: 1、取脉:、取脉: v选指目选指目指端敏感处指端敏感处 v平贴脉脊平贴脉脊 v指力垂直脉心指力垂直脉心 2、定位、定位(定关布指、三指定定关布指、三指定 (1)标准定位)标准定位同身寸法同身寸法。 (2)简便定位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高骨定关法 v掌后高骨定关掌后高骨定关 v前后等距布指前后等距布指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3

19、.三指指尖保持水平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 3、运指、运指 (1)举按寻举按寻手指的浅深运指手指的浅深运指 定义:定义: 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 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 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 (2)上下循上下循 v定义定义:手指的上下运指手指的上下运指 v作用:作用: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 上下。上下。 (3)单总按单总按 v定义:三指的整体与分部运指定义:三指的整体与分部运指 v作用:总按作用:总按体察

20、寸口总体特征和体察寸口总体特征和 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体察三部局体察三部局 部特点。部特点。 诊小儿脉可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一指( (拇指拇指) )定定 关法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 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 且易哭闹,不合作。且易哭闹,不合作。 (四)平息(四)平息 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 专注指下,评辨脉象。专注指下,评辨脉象。 (五)五十动(五)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少于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次,脉跳时间, 两

21、手以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分钟左右为宜。 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脉位、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 浅,如浮浅,如浮/沉。沉。 2、至数、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脉搏的频率,如迟/数。数。 3、脉长、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如长/短。短。 4、脉宽、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小(粗细),如洪/细。细。 5、流利度、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 滑滑/涩。涩。 6、紧张度、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 如弦、紧如弦、紧/缓。

22、缓。 7、脉力、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 量,如虚量,如虚/实。实。 8、均匀度、均匀度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 指脉力是否均匀。指脉力是否均匀。 第二节第二节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 一、一、 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 体表现为:体表现为: 1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位) 2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数) 3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形) 4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力充盈,不强不

23、弱(势)(势) 5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二)有神(二)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三)有根(三)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二二)疑难点疑难点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分析分析 有胃气表现在:有胃气表现在:从容和缓流利从容和缓流利。 脉脉位位居居中,不中,不浮浮不不沉;沉; 脉脉率率调调匀,不匀,不快快不不慢;慢; 脉脉力力充充盛,不盛,

24、不强强不不弱;弱; 脉脉道道适适中,不中,不大大不不小;小; 脉脉势势和和缓,从缓,从容、流容、流利。利。 有神表现在:应有神表现在:应指指有有力力柔柔和;节和;节律律整整齐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有根则表现在:尺脉脉有有力,沉力,沉取取不不绝。绝。 二、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脉象的生理变异 1 1、季节:春弦、夏洪(钩)、秋浮、季节:春弦、夏洪(钩)、秋浮 (毛)、冬沉(石)。(毛)、冬沉(石)。 2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 时其脉沉缓或迟时其脉沉缓或迟。 3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 人多弦硬人多弦硬。

25、 4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 向手背。向手背。 5 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第三节第三节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 分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分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 迟、数、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迟、数、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 回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回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 领,较为实用。而本教材则根据位、数、领,较为实用。而本教材则根据位

26、、数、 形、势四个方面和八个要素的变化和相形、势四个方面和八个要素的变化和相 兼,归类为八。兼,归类为八。 现代常以现代常以浮脉、沉脉、浮脉、沉脉、 迟脉、数脉、虚脉、实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为六纲脉,为六纲脉,然后再把其然后再把其 他他 脉象分属于六大类。脉象分属于六大类。 1 1、浮脉类:(、浮脉类:(浮脉与洪脉、濡浮脉与洪脉、濡 脉、散脉、芤脉、革脉脉、散脉、芤脉、革脉以脉位以脉位 表浅而相类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故均列入浮脉 类)。类)。 2 2、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 脉、弱脉脉、弱脉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 相类相类,故均列入沉脉类)

27、。,故均列入沉脉类)。 3 3、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 结脉结脉以至数缓慢而相类以至数缓慢而相类,故均,故均 列入迟脉类)、列入迟脉类)、 4 4、数脉类:(数脉与疾脉、动脉、数脉类:(数脉与疾脉、动脉、 促脉促脉以至数快速而相类以至数快速而相类,故均,故均 列入数脉类)列入数脉类) 5 5、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 短脉、代脉短脉、代脉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 类类,故均列入虚脉类)。,故均列入虚脉类)。 6 6、实脉类:(实脉、实脉类:(实脉 与滑脉、长脉、与滑脉、长脉、 弦脉、紧脉弦脉、紧脉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以

28、其脉动应指有力相 类类,故均列入实脉类)。,故均列入实脉类)。 一、浮脉类一、浮脉类 (浮、洪、濡、散、芤、革)(浮、洪、濡、散、芤、革) (一)(一)浮脉:浮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重轻取即得,重 按稍减不空,按稍减不空, 举之有余,按举之有余,按 之不足。之不足。 理解:理解: 脉位浅表脉位浅表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表证,( (亦亦 见于见于虚阳外越虚阳外越) ) 3、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 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 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 而无力。而无力。 (

29、二)洪脉:(二)洪脉: 1 1、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充脉形宽大,充 实有力实有力, ,来盛来盛 去衰,状若波去衰,状若波 涛汹涌。涛汹涌。( (理理 解:脉位偏浮,解:脉位偏浮, 脉形宽大,脉脉形宽大,脉 力较强力较强) )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阳明气分热阳明气分热盛,亦可盛,亦可 见于见于孤阳外越孤阳外越,浮取洪大而沉取,浮取洪大而沉取 无根。无根。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 涌,故见洪脉。涌,故见洪脉。 (三)(三)濡脉:濡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浮细无力而浮细无力而 软。软。 理解:理解: 位浮、形细、位浮

30、、形细、 张力低、脉力张力低、脉力 弱弱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虚证虚证或或湿困湿困。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 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 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 (四(四)散脉散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浮大无根,浮大无根, 应指散漫,按应指散漫,按 之消失,伴节之消失,伴节 律不齐和脉力律不齐和脉力 不匀,故曰不匀,故曰 “散似杨花无散似杨花无 定踪定踪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病情危重的征象。病情危重的征象。 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

31、为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即 将分娩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 为即将为即将坠胎坠胎之征。之征。 (五)芤脉(五)芤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浮大中空,浮大中空, 按之如葱按之如葱 管,应指浮管,应指浮 大而软,按大而软,按 之上下或两之上下或两 边实而中间边实而中间 空。空。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为大失血,伤阴的主脉为大失血,伤阴的主脉。多。多 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 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 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 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在血崩、系阳气,

32、阳气浮散所致。在血崩、 大咯血、外伤性大出血或严重吐大咯血、外伤性大出血或严重吐 泻时均可出现。泻时均可出现。 (六)(六)革脉革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革脉浮,搏指弦,革脉浮,搏指弦, 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切脉时手指感觉有切脉时手指感觉有 一定的紧张度。脉一定的紧张度。脉 形如弦,按之中空,形如弦,按之中空, 与芤脉浮虚而软又与芤脉浮虚而软又 有不同。有不同。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 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 所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所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 产、漏下等病症。产、漏下等病症。 附:相

33、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 1 1、相同点、相同点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 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 2 2、不同点、不同点 浮脉轻取即得;浮脉轻取即得; 洪脉浮大有力;洪脉浮大有力; 濡脉浮而细软;濡脉浮而细软; 散脉浮而散乱无根;散脉浮而散乱无根; 芤脉浮大中空;芤脉浮大中空; 革脉浮而空弦。革脉浮而空弦。 二、沉脉类二、沉脉类 (沉脉、弱脉、伏脉、牢脉)(沉脉、弱脉、伏脉、牢脉) (一)沉脉(一)沉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轻取不应, 重按使得,重按使得, 举之不足,举之不足, 按之有

34、余。按之有余。 理解:理解: 脉位较深)脉位较深)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里证里证,有力为,有力为里实里实; 无力为无力为里虚里虚。亦可见于正常脉。亦可见于正常脉。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举无力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举无力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 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 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 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 沉细,但无病候,称为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六阴脉,亦

35、,亦 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二)弱脉(二)弱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极软而沉细的极软而沉细的 脉称为弱脉。脉称为弱脉。 切脉时沉取方切脉时沉取方 得,细而无力。得,细而无力。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主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血 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 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三)伏脉(三)伏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伏为深沉与伏为深沉与 伏匿之象,脉伏匿之象,脉 动部位比沉脉动部位比沉脉 更深,需重按更深,需重按 着骨始可应指,着骨始可应指, 甚至伏而不现。甚至伏而不现。 【临床意

36、义】【临床意义】 常见于邪闭、厥证常见于邪闭、厥证和和痛极痛极的病人。的病人。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暴病出现伏脉为暴病出现伏脉为阴盛阳衰阴盛阳衰,或,或阴阴 阳乖戾阳乖戾,常为厥脱证之先兆;,常为厥脱证之先兆; 久病见之为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久病见之为气血亏损,阴枯阳竭 之证。之证。 脉简补义说:脉简补义说:“久伏至脱久伏至脱”, 指出伏脉是疾病深重或恶化的一种指出伏脉是疾病深重或恶化的一种 标志。危重病证的伏脉,往往两手标志。危重病证的伏脉,往往两手 寸口脉同时潜伏,甚或太溪和趺阳寸口脉同时潜伏,甚或太溪和趺阳 脉都不显现,与脉都不显现,与血管病变

37、造成的无血管病变造成的无 脉症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 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 但其他部位的脉象正常。但其他部位的脉象正常。 (四)牢脉(四)牢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脉形沉而实大弦长, 轻取中取均不应,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 取始得坚着不移,亦取始得坚着不移,亦 称沉弦实脉。称沉弦实脉。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由阴寒内积,阳气由阴寒内积,阳气 沉潜所致,沉潜所致,多见于阴多见于阴 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寒内盛,疝气癥瘕之 实证。实证。 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 1 1、相同点:、相同点: 沉脉、弱

38、脉、伏脉、牢脉四者均有轻取沉脉、弱脉、伏脉、牢脉四者均有轻取 不应,脉位较深之特点。不应,脉位较深之特点。 2 2、不同点:、不同点: 沉脉重按始得;沉脉重按始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弱脉极软而沉细; 伏脉更深于沉,紧贴于骨;伏脉更深于沉,紧贴于骨; 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三、迟脉类三、迟脉类 (迟、缓、涩、结)(迟、缓、涩、结) (一)迟脉(一)迟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脉来缓慢, 一息不足一息不足 四至。四至。 理解:理解: 6060次次/ /分以下分以下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寒证寒证,迟而有力为,迟而有力为实寒实寒;迟;迟 而无

39、力为而无力为虚寒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 则脉来怠慢。则脉来怠慢。 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 (二二)涩脉)涩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形细而行迟,形细而行迟, 往来艰涩不畅,往来艰涩不畅, 脉势不匀脉势不匀 理解:理解: 形细,流畅度形细,流畅度 低,脉形、脉低,脉形、脉 律、脉力不匀律、脉力不匀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 伤、血少伤、血少。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精血衰少,脉

40、失濡润,故脉气往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脉气往 来不利,见脉涩无力;来不利,见脉涩无力; 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 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 (三)(三)结脉结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脉来缓慢, 时有中止,时有中止, 止无定数。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阴寒气结阴寒气结、寒痰血瘀寒痰血瘀,亦,亦 可见于可见于气血虚衰气血虚衰。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寒邪过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寒邪过 盛,心阳受阻,均可致脉气不通,盛,心阳受阻,均可致脉气不通, 故见迟缓中止。故见迟缓中止。 (四)(

41、四)缓脉缓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缓脉有两种意义缓脉有两种意义: : 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每分钟每分钟 60607070次次) ),可见于正常人。,可见于正常人。亦称为平缓亦称为平缓 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 “缓即为有神也缓即为有神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即指平脉缓和之象。 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 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由脾虚,气血不足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血脉失充, 鼓动无力,或为鼓动无力,或为湿邪困阻

42、湿邪困阻,阳气受,阳气受 遏,血行缓怠所致。遏,血行缓怠所致。 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 1 1、相同点:、相同点: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 均小于一息五至。均小于一息五至。 2 2、不同点:、不同点: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迟脉一息不足四至; 缓脉一息四至(稍快于迟);缓脉一息四至(稍快于迟); 涩脉脉势艰难,往来不利;涩脉脉势艰难,往来不利; 结脉脉缓而有中止。结脉脉缓而有中止。 四、数脉类四、数脉类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一)数脉(一)数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脉来急促, 一 息 五 至 以一 息 五 至

43、 以 上而不满七至上而不满七至 理解:理解: 90 90130130次次/ /分分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 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虚证。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虚证。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 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 (二)促脉(二)促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数而时一脉来数而时一 止,止无定数。止,止无定数。 理解:理解: 率快或快慢不定率快或快慢不定 而有不规则的歇而有不规则的歇 止止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

44、亦见于脏器衰竭。亦见于脏器衰竭。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 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则脉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则脉 有歇止。有歇止。 (三)疾脉(三)疾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为一息七至以上为 疾脉。疾脉。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疾而有力,多见疾而有力,多见 于于阳亢无制阳亢无制,真真 阴垂绝阴垂绝之候;疾之候;疾 而虚弱为而虚弱为阳气将阳气将 绝绝之征。之征。 (四)动脉(四)动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动脉多见于关动脉多见于关 部,且有滑、部,且有滑、 数、短三种脉数、短三种脉 象的特征。象的特征。 脉经:脉经: “

45、动脉见于关动脉见于关 上,无头尾,上,无头尾, 大如豆,厥厥大如豆,厥厥 然动摇。然动摇。”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 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 搏之候。搏之候。 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 1 1、相同点:、相同点: 数脉、促脉、疾脉、动脉四者,脉数脉、促脉、疾脉、动脉四者,脉 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的感觉。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的感觉。 2 2、不同、不同点:点: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数脉一息五至以上 疾脉一息七至以上疾脉一息七至以上 促脉数而时止促脉数而时止 动脉滑数而短动脉滑数而短 五、虚脉类五、虚脉类 (虚、细、微

46、、代、短脉)(虚、细、微、代、短脉) (一)虚脉(一)虚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 之空豁,应指松软。之空豁,应指松软。 亦是无力脉的总称。亦是无力脉的总称。 理解:理解: 脉力较弱,可分脉力较弱,可分 两类:两类: 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 散脉;散脉; 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 弱脉)弱脉)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 无力;无力; 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 空豁。空豁

47、。 (二)细脉(二)细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细如线,脉细如线, 应指明显。应指明显。 理解:理解: 脉道狭小,脉道狭小, 指感清晰明指感清晰明 显,按之不显,按之不 绝。绝。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营血亏,无以充脉则细;气不足,营血亏,无以充脉则细;气不足, 无以鼓脉必软。无以鼓脉必软。 湿遏脉道则细且缓。故细脉不得概湿遏脉道则细且缓。故细脉不得概 言为虚。言为虚。 (三)代脉(三)代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一止,脉来一止, 止有定数,止有定数, 良久方来。良久方来。 理解:理解: 歇止有规律,歇止有规律,

48、 时间长,时间长, 伴有脉形、伴有脉形、 脉力不匀脉力不匀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 仆损伤等病证。仆损伤等病证。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仆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仆 损伤,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续,损伤,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续, 而致脉有歇止。而致脉有歇止。 (四)微脉(四)微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极细极软,极细极软, 按之欲绝,按之欲绝, 若有若若有若无无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为阴阳气血虚多为阴阳气血虚 甚甚,鼓动无力所,鼓动无力所 致。久病见之为正致。久病见之为正 气将绝,新病见之气将绝,

49、新病见之 为阳气暴脱。为阳气暴脱。 (五)短脉(五)短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首尾俱短,首尾俱短, 不能满部。不能满部。 短脉是指脉来短脉是指脉来 觉短于常度。觉短于常度。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气虚不气虚不 足,无力鼓励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足,无力鼓励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 谓谓“短则气病短则气病”。 也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也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 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短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短 而有力,故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应注 意脉之有力无力。意脉之有力无力。

50、 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 1 1、相同点:、相同点: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五者,均以应指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五者,均以应指 无力为特点。无力为特点。 2 2、不同、不同点:点: 虚脉:搏之无力按之空豁;虚脉:搏之无力按之空豁; 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贵在言其形;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贵在言其形; 微脉:极软极细,贵在言其力;微脉:极软极细,贵在言其力; 代脉:歇止而有规则,其律、形、力均不一致。代脉:歇止而有规则,其律、形、力均不一致。 短脉:指脉来觉短于常度,首尾俱短,不能满部。短脉:指脉来觉短于常度,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六、实脉类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实脉、滑脉

51、、弦脉、紧脉、长脉长脉 (一)实脉(一)实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三部脉充实有力,三部脉充实有力, 来去俱盛,来去俱盛, 应指幅幅。应指幅幅。 亦为有力脉的总称亦为有力脉的总称 理解:理解: 脉管宽大,脉管宽大, 搏动有力搏动有力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见于见于实证实证。亦见于常人。亦见于常人。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气有余,正气不虚,正邪相搏,邪气有余,正气不虚,正邪相搏, 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 (二)(二)滑脉滑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往来流利,往来流利, 应指圆滑,应指圆滑, 如盘走珠。如盘走珠。 理解:理解: 应指圆滑,应指圆滑, 起落

52、较快,起落较快, 充实有力。充实有力。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痰湿痰湿、食积食积和和实热实热等病等病 证。亦是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妇女的 孕脉孕脉。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实邪内盛,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实邪内盛,波及血分,血行加速, 脉动流畅。脉动流畅。 (三)弦脉(三)弦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端直以长,端直以长, 如按琴弦如按琴弦。 理解:理解: 脉体紧张度增脉体紧张度增 高,端直而长,高,端直而长, 直起直落。直起直落。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弦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弦 紧)、痰饮(弦滑)等,或为胃气衰紧)、痰饮(弦滑)等,

53、或为胃气衰 败者(坚搏)。败者(坚搏)。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寒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致肝寒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致肝 失条达,气机不畅,脉气束而不伸,失条达,气机不畅,脉气束而不伸, 故脉来强硬弦劲。故脉来强硬弦劲。 (四)(四)紧脉紧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绷急,脉来绷急, 壮如牵绳转索,壮如牵绳转索, 按之左右弹指。按之左右弹指。 理解:理解: 其紧张度、其紧张度、 力度均大于弦力度均大于弦 脉,脉位易动。脉,脉位易动。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寒主收

54、引,痛则不通,食积于中,寒主收引,痛则不通,食积于中, 皆可致气机失和,脉道受阻而致脉皆可致气机失和,脉道受阻而致脉 道绷急弹指。道绷急弹指。 (五)长脉(五)长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动应指的范围脉动应指的范围 超过寸、关、尺三超过寸、关、尺三 部,脉体较长。部,脉体较长。 向前超逾寸部至向前超逾寸部至 鱼际者称为鱼际者称为溢脉溢脉, 向后超逾尺部者又向后超逾尺部者又 称称履脉履脉。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主阳证、实证、热证。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 所致。所致。 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 长而洪大

55、为热深、癫狂;长而洪大为热深、癫狂; 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 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 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 长脉长脉, ,亦见于常人亦见于常人, ,若长而柔和若长而柔和 为强壮之象征为强壮之象征, ,老年人两尺脉长而老年人两尺脉长而 滑实多长寿。滑实多长寿。 素问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脉要精微论说: : “长则长则 气治气治”说明长脉亦是气血充盛说明长脉亦是气血充盛, ,气气 机条畅的反映。机条畅的反映。 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 1 1、相同点:、相同点: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

56、脉六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六 者,均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的共同特点。者,均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的共同特点。 2 2、不同、不同点:点: 实脉三部举按长大有力;实脉三部举按长大有力; 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弦脉端直以长,应指紧张;弦脉端直以长,应指紧张; 紧脉绷急有力,左右弹指;紧脉绷急有力,左右弹指;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大脉脉体宽大,来去俱盛。大脉脉体宽大,来去俱盛。 二、二、 脉象鉴别脉象鉴别 (一)比类法(参相类脉比较)(一)比类法(参相类脉比较) (二)(二)对举法对举法 :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

57、 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 (1)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 种脉象。种脉象。 (2 2)迟脉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迟脉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 种脉象。种脉象。 (3 3)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 种脉象。种脉象。 (4 4)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 种脉象。种脉象。 (5)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 相反的两种脉象。相反的两种脉象。 (6)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

58、脉象。脉象。 (7)弦脉与紧脉:是因脉管性质有差异而弦脉与紧脉:是因脉管性质有差异而 脉势脉形有别的两种脉象。脉势脉形有别的两种脉象。 (8)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 脉象。脉象。 (9)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 种脉象。种脉象。 三、三、 相兼脉相兼脉 (一)概念(一)概念 凡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凡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 现,复合构成的脉象,谓之相兼脉,现,复合构成的脉象,谓之相兼脉, 又称复合脉。又称复合脉。 如:浮数(二合脉)、沉细而如:浮数(二合脉)、沉细而 数脉(三合脉)数脉(三合脉)。 (二)主病

59、(二)主病 为各种单因素脉象主病之综合。如:为各种单因素脉象主病之综合。如: 1 1、浮紧脉、浮紧脉 :主外感寒邪之表证,或风:主外感寒邪之表证,或风 寒痹病疼痛。寒痹病疼痛。 2 2、沉细数脉、沉细数脉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3 3、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 热 或 肝 阳 上 亢 , 肝 火 内 蕴 等 病热 或 肝 阳 上 亢 , 肝 火 内 蕴 等 病 证证 。 疑难点疑难点: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 应如何判断?应如何判断? 分析分析相兼脉的主病,多为组成该相兼脉相兼脉的主病,多为组成该相兼

60、脉 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如:浮为表,数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如:浮为表,数 为热,合而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为热,合而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 而为表寒;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而为表寒;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 有力为实寒。有力为实寒。 四、真脏脉四、真脏脉 真脏脉,又称真脏脉,又称“败脉败脉”、 “绝脉绝脉”、“死脉死脉”、“怪怪 脉脉”,是疾病垂危时出现的,是疾病垂危时出现的 一种脉象。一种脉象。其特点是:无胃、其特点是:无胃、 无神、无根无神、无根。如虾游脉、屋。如虾游脉、屋 漏脉、弹石脉漏脉、弹石脉等。等。 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