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生产管理测量系统分析_第1页
MSA生产管理测量系统分析_第2页
MSA生产管理测量系统分析_第3页
MSA生产管理测量系统分析_第4页
MSA生产管理测量系统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测量系统分析 2 准确度 观测值和可接受的基准值之间同意的接近程度。 3 可视分辨率 注:显示或报告的位数不一定表示仪器的分办率。 例:零件的测量值为29.075, 29.080, 29.095等,记 录为5位数。然而,该仪器的分辨率为0.005而不是0.001 。 4 评价人变差 在一个稳定环境中应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不 同评价人(操作者)对相同零件(被测体)的测量平均 值之间的变差。 评价人变差(AV)是一种由于操作者使用相同测量系 统的技巧和技能产生的差别造成的普通原因测量系 统变差(误差源)。 评价人变差通常被假定为与测量系统有关的”再现 性误差”,但这并不总是正确的(见再现性

2、)。 5 偏倚 测量的观测平均值(在可重复性条件下的一组试验) 和基准值之间的差值。传统上称为准确度。 偏倚是在测量系统操作范围内对一个点的评值和表 达。 6 置信区间 期望包括一个参数的真值的值的范围(在希望的概 率情况下叫置信水平)。 7 分辨力 (别名)又称最小可读单位,分辨力是测量分辨率、 刻度限值或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最小可探测单位。 它是量具设计的一个固有特性,并作为测量或分级 的单位被报告。 数据分级数通常称为”分辨力比率”,因为它描述 了给定的观察过程变差能可靠地划分为多少级。 8 明显的数据分级 能通过测量系统有效分辨率和特定应用下被观察过 程的零件变差可靠地区分开的数据分级或分

3、类,见 ndc。 9 有效分辨率 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分级大小叫有效辨 率。基于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来确定该等 级的大小。 通过把该数据大小划分为预期的过程分布范围能确 定数据分级数ndc。 对于有效分辨率,该ndc的标准(在97%置信水平)估 计为1.41(PV/GRR)。 10 量具R 2/1 , * 22 2/1 , * 2 2 2/1 , * 2 2 * 2 1 v v b v b b r b r k i i tvdd t d d biast d d bias bias t g referencexbias nmkgroup d R k x x 113 示例 参考图9,对

4、一个基准值6.01的零件进行稳定性研 究,所有样本(20个子组)的总平均值是6.021。因 而计算偏倚值为0.011。 数据分析如后列。 结论:因为0落在偏倚置信区间(-0.0800,0.1020) 内,过程小组可以假设测量偏倚是可以接的,同时 假定实际使用不会导致附加变差源。 114 数据计算结果 n均值标准偏差r 均值的标 准偏差b 测量值1006.0210.20480.0458 115 数据计算结果 基准值=6.001 =0.05,m=5, g=20, d2*=2.334, d2=2.326 t统计量df显着的t 值(双尾) 偏倚95%的偏倚置信区 间 低值高值 测量值0.240272.

5、71.9930.011-0.08000.1020 116 偏倚研究分析 如果偏倚从统计上非0,寻找以下可能的原因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检查标准程序 仪器磨损。这在稳定性分析可以表现出,建议按计划维 护或修整。 仪器制造尺寸有误 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仪器未得到完善的校准,评审校准程序 评价人设备操作不当,评审测量说明书 仪器修正运算不正确。 117 偏倚研究分析 如果测量系统偏倚非 0,应该可以通过硬件、软件 或两项同时调整再校准达到0,如果偏倚不能调整 到0,也仍然可以通过改变程序(如用偏倚调整每个 读数)使用。由于存在较高评价人误差的风险,应 该仅与顾客合作使用。 118 线性分析指南 一、

6、选择g=5a零件,由于过程变差,这些零件测 量值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 二、用全尺寸检验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并 确认了包括量具的操作范围。 三、通常用这个仪器的操作者中的一个测量每个零 件m=10次。 随机地选择零件以使评价人对测量偏倚的”记忆”最小 化。 119 线性分析指南 四、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 m 基准值x偏倚 m j ji jjiji 1 , , )( 偏倚 i 偏倚 120 线性分析指南 五、在线性图上划单值偏倚和相关基准值的偏倚均值。 六、用下面等式计算和划出最佳拟合线和置信带。 2 )( 1 1 : 2 22 鴠 gm yxayby s 截距xayb s

7、lope x gm x yx gm xy a 偏倚平均值y基准值x baxy公式对于最佳拟合直线 iiii ii i ( ) 121 线性分析指南 七、划出”偏倚=0”线,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 性的可接受性。 为使测量系统线性可被接受,”偏倚=0”线必须完全在拟合 线置信带以内。 s xx xx gm tax高:b s xx xx gm tax低:b gm gm 2/1 2 2 0 2/1 ,20 2/1 2 2 0 2/1 ,20 )( )(1 )( )(1 低值 高值 122 线性分析指南 八、如果作图分析显示测量系统线性可接受,则下面的 假设就成立。 H0:a=0, 斜率=0 不推翻

8、原假设,如果 2/1 , 2 2 )( gm j t xx s a t 如果以上的假设是成立的,则测量系统所有的基准值有相 同的偏倚。对于可接受的线性,偏倚必须为0。 123 线性分析指南 H0:b=0, 截距(偏倚)=0 不推翻原假设,如果 2/1 , 2 2 2 )( 1 gm i t s xx x gm b t 124 示例 一名工厂主管希望对过程采用新测量系统。作为 PPAP的一部份,需要评价测量系统的线性。基于已 证明的过程变差,在测量系统操作量程内选择了五 个零件。每个零件经过全尺寸检测测量以确定其基 准值。然后由领班分别测量每个零件12次。研究中 零件是被随机选择的。 125 示

9、例 pmrpmrpmrpmrpmr 122.7245.1365.8487.65109.1 122.5243.9365.7487.75109.3 122.4244.2365.9487.85109.5 122.5245.0365.9487.75109.3 122.7243.8366.0487.85109.4 122.3243.9366.1487.85109.5 122.5243.9366.0487.85109.5 122.5243.9366.1487.75109.5 122.4243.9366.4487.85109.6 122.4244.0366.3487.55109.2 122.6244.136

10、6.0487.65109.3 122.4243.8366.1487.75109.4 126 示例 零件基准值12345 2.004.006.008.0010.00 10.71.1-0.2-0.4-0.9 20.5-0.1-0.3-0.3-0.7 30.40.2-0.1-0.2-0.5 40.51-0.1-0.3-0.7 50.7-0.20.0-0.2-0.6 60.3-0.10.1-0.2-0.5 70.5-0.10.0-0.2-0.5 80.5-0.10.1-0.3-0.5 90.4-0.10.4-0.2-0.4 100.40.00.3-0.5-0.8 110.60.10.0-0.4-0.7

11、 120.4-0.20.1-0.3-0.6 偏倚均值0.4916670.1250.025-0.29167-0.61667 127 示例 2 0.741.16-0.28-0.410-0.9 2 0.54-0.16-0.38-0.310-0.7 2 0.440.26-0.18-0.210-0.5 2 0.5416-0.18-0.310-0.7 2 0.74-0.2608-0.210-0.6 2 0.34-0.160.18-0.210-0.5 2 0.54-0.1608-0.210-0.5 2 0.54-0.160.18-0.310-0.5 2 0.44-0.160.48-0.210-0.4 2 0

12、.44060.38-0.510-0.8 2 0.640.1608-0.410-0.7 2 0.44-0.260.18-0.310-0.6 128 示例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REFERENCE BIAS S = 0.239540 R-Sq = 71.4 % R-Sq(adj) = 70.9 % BIAS = 0.736667 - 0.131667 REFERENCE 95% CI Regression Regression Plot 129 示例 Regression Analysis: BIAS versus REFERENCE The regression e

13、quation is BIAS = 0.736667 - 0.131667 REFERENCE S = 0.239540 R-Sq = 71.4 % R-Sq(adj) = 70.9 % Analysis of Variance Source DF SS MS F P Regression 1 8.3213 8.32133 145.023 0.000 Error 58 3.3280 0.05738 Total 59 11.6493 130 示例 图形分析显示特殊原因可能影响测量系统。基准值 4数据显示可能是双峰。 即使不考虑基准值数据4,作图分析也清楚的显示 出测量系统有线性问题。R2值指出线

14、性模型对于数 据是不适合的模型。即使模型可以接受,”偏倚 =0”线与置信交叉而不是被包含其中。 此时,主管应该开始分析和解决测量系统的问题, 因为数据分析不会提供任何其它的有价值的线索。 然而,为确保所有书面文文件都已作标记,主管还 是计算了在此斜率和截距情况下的t统计量。 ta=-12.043 tb=10.158 131 示例 采用默认值=0.05,t表自由度(gm-2)=58和0.975的比 率,主管得出关键值t58,0.975=2.00172。 因为tat58,0.975,从作图分析获得的结果由数据分析 得到增强测量系统存在线性问题。 在此种情况下,因为有线性问题,tb与t58,0.97

15、5的关系 如何无关紧要。引起线性问题可能的原因也可以在前面 中找到。 如果测量存在线性问题,需要通过调整软件、硬件或两 项同时进行来再校准以达到0偏倚。 如果偏倚在测量范围内不能被调整到0,只要测量系统保 持稳定,仍可用于产品过程控制,但不能进行分析, 直到测量系统达到稳定。 132 R 如: 制程中所 需量具读数的精确度是0.01m/m, 则测量应选择精确度 为0.001m/m), 以避免量具的鉴别力不足,一般之特性 者所使用量具的精确度应是被测量物品公差的1/5。 试验完后, 测试人员将量具的再生性及再现性数据进行 计算如附件一(R&R数据表), 附件二(R&R分析报告), 依 公式计算并

16、作成X(bar)-R管制图或直接用表计算即可 134 结果分析: 当重复性(EV)变异值大于再现性(AV)时. 量具的结构需在设计增强. 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需加以改善. 量具应加以保养. 当再现性(AV)变异值大于重复性(EV)时. 作业员对量具的操作方法及数据读取方式应加强教育, 作 业标准应再明确订定或修订. 可能需要某些夹具协助操作员, 使其更具一致性的使用量 具. 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矫正后须再做测量系 统分析, 并作记录. 135 EV, AV及R&R之接受标准如下: 数值10%量具系统可接受. 10%30%量具系统不能接受, 须予以改进. 必要时更 换量具或对量

17、具重新进行调整, 并对以前所测量的库 存品再抽查检验, 如发现库存品已超出规格应立即追 踪出货通知客户, 协调处理对策. 136 再现性示例 操作者A操作者B 测试123平均极差123平均极差 零件A217216216216.31216219220218.34 零件B220216218218.04216216220217.34 零件C217216216216.31216215216215.71 零件D214212212212.72216212212213.34 零件E216219220218.34220220220220.00 216.3216.9 137 5 . 715. 5Re 45. 1

18、72. 1/5 . 2/ 4 . 65 . 2575. 2 5 . 210/25 2 4 ypeatabilit dR RDUCL R e R 第一步估计重复性 138 012345678910 0 1 2 3 4 5 6 7 Sample Number Sample Range R Chart for C1 - C3 R=2.5 UCL=6.436 LCL=0 139 第二步计算再现性 计算操作者平均的极差(RO) 利用d2系数将RO转换成标准差 乘以5.15 减去由于重复性所造成的部份 140 19. 0 15. 5 0 . 1 0 . 1 35 )5 . 7( )2 . 2( 15. 5

19、 15. 5 2 . 2 41. 1 6 . 0 15. 515. 5 2 2 2 2 * 2 2 o o o nrd R ilityreproducib d R iltyreproducib 计算式 141 第三步计算零件间的变异 每次的值都是同一零件测三次,所以只是侦测出仪 器变异(Re)。 二个测量者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人员之间的差异(R o) 每个产品间的差距代表了产品的差异(Rp)。 142 %100%& )( 15. 5 47. 1)19. 045. 1 (&)( 22 22 22 22 t m mpt pp p moem RR d R d R RR 零件間變差 计算式 143 零件a

20、零件b零件c零件d零件e 操作者A平均216.3218.0216.3212.7218.3 操作者B平均218.3217.3215.7213.3219.2 再平均217.3217.7216.0213.0219.2 计算表 144 241. 1 6 . 7 8 .12 41. 1 & %7 .50100 9 .14 6 . 7 100 & 100&% 9 .1490. 215. 5 90. 2)47. 150. 2()( 8 .1250. 215. 550. 2 48. 2 2 . 6 22 22 2 RR PV TV RR RR TV PV d R t m mpt p p 數據分級數 计算式 1

21、45 012345678910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Sample Number Sample Mean X-bar Chart for C1 - C3 1 1 1 Mean=216.6 UCL=219.2 LCL=214.1 相应的图形 146 23456789101112131415 1 1.411.912.242.482.672.832.963.083.183.273.353.423.493.55 2 1.281.812.152.402.602.772.913.023.133.223.303.383.453.51 3 1.231.

22、772.122.382.582.752.893.013.113.213.293.373.433.50 4 1.211.752.112.372.572.742.883.003.103.203.283.363.433.50 5 1.191.742.102.362.562.732.872.993.103.193.273.353.423.49 6 1.181.732.092.352.562.732.872.993.103.193.273.353.423.49 7 1.171.732.092.352.552.722.872.993.103.193.273.353.423.48 8 1.171.722.0

23、82.352.552.722.872.983.093.193.273.353.423.48 9 1.161.722.082.342.552.722.862.983.093.183.273.353.423.48 10 1.161.722.082.342.552.722.862.983.093.183.273.353.423.48 11 1.161.712.082.342.552.722.862.983.093.183.273.353.413.48 12 1.151.712.072.342.552.722.862.983.093.183.273.353.423.48 13 1.151.712.07

24、2.342.552.712.852.983.093.183.273.353.423.48 14 1.151.712.072.342.542.712.852.983.083.183.273.353.423.48 15 1.151.712.072.342.542.712.852.983.083.183.273.353.423.48 15 1.1281.6932.0592.3262.5342.7042.8472.9073.0783.1733.2583.3363.4073.472 组数 样本 d2 147 子组内样本数A2D3D4 21.88003.267 31.02302.575 40.72902.

25、282 50.57702.115 60.48302.004 70.4190.0761.924 80.3730.1361.864 90.3370.1841.816 100.3080.2231.777 110.2850.2561.744 120.2660.2841.716 130.2490.3081.692 140.2350.3291.671 150.2230.3481.652 控制图系数表 148 何谓计数型量具 计数型测量系统属于测量系统中的一类,其测量值 是一种有限的分级数,与结果是连续值的测量系统 不同。 最常见的是G/NG的量具,只可能有两种结果。其它 计数型测量系统,例如可视标准,结果

26、可形成57 个不同的分级。这些要用计数型方法进行分析。 因为任何测量系统都存在可量化的风险,由于最大 的风险来自于分区的边界,最适常的分析是用量具 性能曲线将测量系统变差量化 149 风险分析法 有于有些时候无法得到足够的计量基准值的零件。在这种 情况下,做出错误或不一致判断的风险可以用以下方法评 价。 假设检验分析 信号探测理论 由于这些方法不能量化测量系统变异性。只有当顾客同意 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选择和应用这些技术应以良好的统计 实践和对潜在的可影响产品和测量过程变差源的了解,以 及一个不正确的判断对保持过程或最终顾客的影响为基础 。 计数型测量系统变差源应该通过人的因素和人机工程学研 究

27、的结果最小化。 150 案例 生产过程处于统计受控并且性能指数Pp=Ppk=0.5是 不可接受的。因为该过程生产不合格产品,需要一 个遏制措施把不可接受的产品从生产流中挑选出来 。 LSLUSL 0.500.600.40 151 案例 为了遏制行动,项目小组选择了一个计数型量具,把每个 零件同一个特性的限定值进行比较。如果零件满足限定值 就接受这个零件,反之拒绝零件。 多数这种类型的量具以一套标准零件为基础进行设定接收 与拒绝。这个计数型量具不能指出一个零件有多好或多坏 ,只能指出零件可接受或拒绝(如2个分级) LSLUSL 0.500.600.40 152 案例 小组使用的特定量具具有与公差

28、相比的%GRR为25% 。由于其尚未被小组证据,需要研究测量系统。小 组决定随机地从过程中抽取50个零件样本,以获得 覆盖过程范围的零件,使用三名评价人,每位评价 人对每个零件评价三次。 (1)指定为可接受判断,(0)为不可接受判断。下表 中的基准判断和计量基准值不预先确定。表的”代 码”列还用”-”,”+”,”X”显示是否在第III, II,I区域。 153 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 B总计 01 A 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44 15.7 6 34.3 50 50.0 1.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3 31.3 97 68.7 100 100.0 总计计算 期望的计算 47 47.0 103

29、103.0 150 150.0 A与B的交叉表 154 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 C总计 01 B 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42 16.0 5 31.0 47 47.0 1.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9 35.0 94 68.0 103 103.0 总计计算 期望的计算 51 51.0 99 99.0 150 150.0 B与C的交叉表 155 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 C总计 01 A 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43 17.0 7 33 50 50.0 1.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8 34.0 92 66.0 100 100.0 总计计算 期望的计算 51 51.0 99 99.0 150 150.

30、0 A与C的交叉表 156 案例kappa 设计这些表的目的是确定评价人之间意见一致的程度。为 了确定评价一致的水平,小组用科恩的kappa来测量两个评 价人对同一目标评价值的一致程度。1表示完全一致。0表 示一致程度不比偶然的要好。Kappa只用于两个变量具有相 同的分级值和相同的分级数的情况。 Kappa是一个评价人之间一致性的测量值,检验是否沿对角 线格子中的计(接收比率一样的零件)与那些仅是偶然的期 望不同。 设p0=对角线单元中观测值的总和 pe=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的总和 则kappa=(p0-pe)/(1-pe) 157 案例kappa Kappa是测量而不是检验。其大小用一个渐进

31、的标准误差构 成的t统计量决定。一个通用的法则是kappa大于0.75表示 好的一致性;小于0.4表示一致性差,计算结果如下: kappaABC A0.860.78 B0.860.79 C0.780.79 158 案例kappa结果说明 分析指出所有这个分析表明所有的评价人之间表现 出的一致性好。 在此分析中有必要评价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但是 分析并未告诉我们测量系统区分不好的与好的零件 的能力。在分析中,小组用计量型测量系统评价了 零件,用结果确定基准判断。用这些新的信息,另 一组交叉表表格被开发出来,用以评价人与基准判 断比较。 159 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 基准总计 01 A 0.0

32、计算 期望的计算 45 15.0 5 34.0 50 50.0 1.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3 33.0 97 68.0 100 100.0 总计计算 期望的计算 48 48.0 102 102.0 150 150.0 A与基准判断交叉表 160 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 基准总计 01 B 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45 15.0 2 32.0 47 47.0 1.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3 33.0 100 70.0 103 103.0 总计计算 期望的计算 48 48.0 102 102.0 150 150.0 B与基准判断交叉表 161 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 基准总计 01 A 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42 16.3 9 34.7 51 51.0 1.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6 31.7 93 67.3 99 99.0 总计计算 期望的计算 48 48.0 102 102.0 150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