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PPT学习教案_第1页
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PPT学习教案_第2页
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PPT学习教案_第3页
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PPT学习教案_第4页
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 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改 第1页/共34页 l 3、测量准备:根据注浆平面布置图对孔位进行 放样,并测量、记录对应的孔口地面高程。 l 4、现场准备: 检查钻机、注浆设备,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转,合 理设置水泥棚和搅拌设备及附属设施;对现场操 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岗前培训。 l 5、材料准备:对进场原材料进行检验,检验合 格后按指定位置放置。 一、施工准备 第2页/共34页 l 1、按照探灌相结合的原则,钻孔分为先导勘探孔和 一般注浆孔,首先施钻30%先导孔,待试验段先导孔 完成后,整理资料,上报设计单位和监理,确定相关 注浆深度、范围和施工工艺。 l2、钻孔定位前必

2、须核实钻孔孔位和编号并与图纸相 符,因故需要移动孔位的,移动不宜超过0.5m。 l3、钻孔平面布置与设计误差不大于50cm,孔深误差 小于0.1m,孔内残留岩芯不应超过20cm,除施工要求 二、钻孔施工 第3页/共34页 5%10%超前探取芯外,其他注浆孔可不取芯, 但应做好记录,准确划分岩土层界面、岩溶 裂隙及溶洞填充情况。 l 4、钻进:成孔孔径土层为110mm,岩层为 91mm;钻至岩土分界面处需下套管至入岩 2050cm。成孔过程中,由地质编录员及时 对岩芯进行编录,分层记录不同土层和岩层 的深度、岩溶发育情况及地下水位的深度。 二、钻孔施工 第4页/共34页 l5、土层钻进时回次进尺

3、在保证采取率前提下不应 超过2m,岩层钻进时在提高钻进速度和保证采取率 的前提下不应大于1.5m,对于特殊破碎的岩层应减 少回次进尺。 l6、钻探过程中现场应记录孔内岩性变化情况、初 见水位情况、涌水、漏水、塌孔、掉块情况及灰岩 裂隙发育、溶蚀、溶洞充填等情况。 记录要求如下: 粘性土层:定名、颜色、塑性状态、密实程度、夹 二、钻孔施工 第5页/共34页 第6页/共34页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l 3、在注浆管上安置好压力表,调试注浆机,对 管路进行试验、检查管路、接头的连接、密封质 量,做好注浆准备。 l4、注浆需间歇性注浆,间歇时间1015分钟, 直至满足设计注浆量和注浆结束

4、条件。 l 5、注浆遵循先边排,后内排跳孔注浆顺序,先 稀后浓,依吸浆情况逐渐加浓浆液,水泥浆液水 灰比为1:1。 三、注浆施工 第9页/共34页 第10页/共34页 第11页/共34页 第12页/共34页 第13页/共34页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l2 2、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u2.1压水试验 以总孔数的5%作注水(压水)试验。 注水实验前,首先要量测孔内稳定水位,然 后进行孔内定量注水,观测单位长度吸水量变 化幅度,压浆后试验的单位长度吸水量应小于 压浆前吸水量的35%,且不存在明显漏浆现 象,即可判定达到注浆效果。 第14页/共34页 u2.2、注浆钻探取芯检验: 钻

5、孔检查,检查孔数为5%,根据取芯浆 液,充填情况直观判断,注浆取芯完整,无掉 钻、漏水现象,钻孔回流带出有水泥粉末。 仍可沿用采用“可见裂隙结石充填率不 大85%”的标准。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第15页/共34页 u 2.3综合物探测试 岩溶注浆前完工后遵循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 TB10013-2004),采用瞬态面波和四极电测探两 种方法为主进行探测。瞬态面波法能快速、有效地 对岩溶路基进行整体评价。检测点位置以注浆孔为 准,波检波距为0.51m;炮检距510m;四机电测 探法采用点距为5m。前后两次在同样的位置采用两 种方法进行24个剖面的探测,然后分析面波速度 和面波对频散曲线,进

6、而对注浆效果进行评价,需 根据表1来综合评价。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第16页/共34页 频散曲线比较 速度比较 注浆效果 评价注浆前注浆后 曲线圆滑曲线圆滑提高不多良好 曲线散乱曲线圆滑较大提高 曲线散乱少量散乱较大提高好 曲线散乱较多散乱有提高较好 曲线散乱曲线散乱提高不明 显 差 表1 面波监测注浆效果评价表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第17页/共34页 表2 路基岩土体注浆质量面波检验标准(面波检测深度h25m) 介质 面波检测速度 V(m/s) 面波频 散曲线 注浆后岩土体 单位吸水量W (L/min.m.m) 备注 土层 (路堑) v19.7h+58.2不离散W0.33(1)面波检

7、测一速 度标准为主,辅以 曲线频散;(2)压 水试验检测科按3% 计,但每个注浆孔 工点的压水试验检 测孔数量不少于2个; (3)当两种结果不 一致时,应当以压 水试验为主。 岩层 (路堑) v9.8h+342.8不离散W0.42 土层 (路堤 v12h+58.7不离散W0.33 土层 (路堤) v9.8h+207.8不离散W0.42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第18页/共34页 l3 3、成果提交、成果提交 野外检测工作完成后2天左右提交物探检测成 果报告及相关图件,配合取芯检验的压水试验做 出质量检验评定。 l4 4、资料要求、资料要求 u 4.1资料包括:岩溶注浆钻孔施工记录表、岩溶 地区

8、钻孔取芯施工记录表、岩溶地区钻孔冲洗施 工记录表、岩溶地区钻孔注浆施工记录表和钻孔 注浆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探检测成果报告及相关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第19页/共34页 图件、钻探取芯检验评定表和钻孔注水试验评 定表等资料(见相关表格)。 u 4.2、注浆全过程资料应齐全、详实、规范 ,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经 监理审核后,及时给相关单位。 四、效果监测与综合评价 第20页/共34页 第21页/共34页 第22页/共34页 第23页/共34页 五、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l 2、异常情况处理、异常情况处理 u 2.1注浆外壁翻浆: 主要是上覆土层较松散或砂浆封孔深度、 宽度不够

9、、砂浆强度不够,不能有效抵抗注 浆时的孔内压力,这种情况应停止注浆,待 孔内压力消散以后,重新加固封口,采用较 佳含水量水泥土重锤夯实即可。 第24页/共34页 五、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u 2.2注浆孔外冒浆: (1)孔外呈裂隙处冒浆。可沿裂缝挖深约 0.10.2m宽0.1m深的沟,待沟内充满水泥浆 液以后停止注浆,而停止注浆后沟内浆液不 向裂缝内吸入,这种情况可停止注浆1015分 钟,然后分浆,用1/3的浆量注浆30分钟后即 可正常注浆。(也可采用停止注浆后用重锤 沿裂缝夯实)如果停浆后沟内浆液向裂缝吸 入,可在 第25页/共34页 五、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停浆的同时将水玻璃以1/3

10、沟内的浆液量与沟 内浆液混合,让混合液吸入裂缝,停止注浆 1520分钟,然后分浆,用1/3的浆量注浆30 分钟后即可正常注浆。 (2)孔外呈小孔状、点状冒浆。处理方式与上 述相近。挖沟改为挖深约0.20.2m的坑,其 他步骤相同。 第26页/共34页 五、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u2.3孔内漏浆: 指注浆时单孔进浆太大超过设计注浆量的2 倍以上的情况。处理方法:加大浆液浓度、 浆液中加粉煤灰、间歇注浆、加水玻璃等。 以上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先少量后大量 ,先小后大的原则。 u2.4注浆时进浆量很小或不进浆: 这种情况分两种:一是岩层本身裂隙不发 第27页/共34页 五、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11、 育,土体密实,基岩与土层结合面早期软化、冲 刷残留物被上覆压力所固结,形成不透水层,注 浆无法进行。另外是成孔以后没有将孔内的残留 物冲洗干净,泥浆、岩粉将可以进浆的通道堵死 ,应及时清孔、洗孔,重新注浆。 u 2.5孔间串浆:主要是因孔间地层孔隙或裂隙 通道连通,浆液通过通道进入另一注浆孔,为了 使浆液填充通道,注浆时应在被串浆孔内注满泥 浆或清水,然后盖上堵头再行注浆。 第28页/共34页 五、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u2.6 附近建筑物发生异常情况 多是由于注浆造成地表隆起,使建筑产生 不均匀沉降,应采取单液降压减量,浓度稀 释或间断注浆,直至停止注浆,未达到标准 时临近注浆应尽可能进

12、行“补强”。 u2.7附近居民用水井冒浆: 这种情况应提高浆液浓度、采用浓浆、浆 液添加粉煤灰或双液注浆缩短凝固时间,配 合间歇注浆。 第29页/共34页 六、内业资料填写要求 内业资料包括:岩溶注浆钻孔施工记录表、岩 溶地区钻孔取芯施工记录表、岩溶地区钻孔 冲洗施工记录表、岩溶地区钻孔注浆施工记 录表和钻孔注浆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探检测 成果报告及相关图件、钻探取芯检验评定表 和钻孔注水试验评定表等资料。 l 1、钻孔取芯记录表时间填写时注意按回 次分别填写,并按回次计算采取率; 第30页/共34页 六、内业资料填写要求 l 2、钻孔施工记录表必须根据注浆平面布置图 进行放样、编号,确保记录的孔位与布置图 上相符。 l 3、压水试验记录表中主要注意间隔时间 吸水量与单位时间吸水量的区别。 l 4、注浆施工记录表注浆压力含压力表读 数与浆柱自身压力,全压力应为二者之和; 吸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