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古代官职)2021-08-17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1一、古代官职(一) 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
2、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
3、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二) 常见的官名释义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太上皇:秦始皇尊
4、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驸马: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
5、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驶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
6、事实上的宰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属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督诸路军马。”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物,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
7、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握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属,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
8、其“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都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顔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封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淮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少
9、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礼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如汉高祖以韩
10、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逐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如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如谭嗣同传:“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
11、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如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如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权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监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翺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翺当时任督察院长官。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
12、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哭路人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士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
13、夫、谏议大夫等。如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原来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
14、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如张衡传:“順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职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
15、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
16、右卫军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曹参军。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
17、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如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
18、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昳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巡抚: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扶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
19、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如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之事。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20、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侍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
21、,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三)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延长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授予官职。例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
22、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例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例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例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例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例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23、。例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例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迁高管钱。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例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驱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24、 (卜居)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新唐书-裴延龄传)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韩愈县斋读书)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例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例如:徙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例如:在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
25、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例如: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后序)摄: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领:兼任。例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例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例如:时韩愈吏部权
26、京兆。 (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悬车:辞官居家。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陈太丘碑文序)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例如:永和元年,称病上书致仕。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上书乞骸骨,征拜上书。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例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请老:吿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左传.襄公三年)移病:上
27、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例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8其他。视事:任职。例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下车:官史初到任。例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后汉书.刘宠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例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赠送解题指导2021年高考备考考前指导暨解题秘籍2021-05-31高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学科核心
28、素养”一、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二、语文核心素养怎么考?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
29、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高考全国卷中成语使用、语病判别、表达得体等。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补写语句、推断分析、微写作、词云图等。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三、高考语文核
30、心素养怎么练?针对高考语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语文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表达得体”题。“表达得体”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青年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认为:“别小
31、看这区区3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语言与逻辑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不只是有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同一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是逻辑思维不严密,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表达不严谨。例如全国卷第21题。(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如全国卷作文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两三句名句,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语用修辞就包括“用典”。作文命题要求“引用”
32、,就是明确考生必须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以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是语言运用、语言表达的要求。)针对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1)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它在写作上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意念),作者心意是阅读者在“读懂作者”这个层面要攻克的最终“堡垒”。(2)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
33、传记、小说,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将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触媒”它是触发、寄寓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意念的土壤。一般而言,一个阅读文本的“触媒”可以表现为四类:人,事,景,物。(3)如果一个文本比较简单,则由某一触媒直接导出作者心意;如果一个文本较为复杂,触媒还可分出主次,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这些基本的思维原理,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它们体现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阅读文本之中,阅读训练要靠一次次将其激活,才能符合每一个文本的具体情况,也才能切实提高考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如同数学
34、的定理公式,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试题中,它们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最后阶段心理自我调试及考前复习安排1、增强自信心:(多自我肯定与鼓励),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2. 心态要好:自信,冷静,仔细,舍我其谁,一往无前。语文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更大,你心里有些忐忑没谱,别人也一样。而如果发挥好,语文可能创造奇迹。3. 准备充分:第一场考语文,考好考砸很关键,考前复习要充分,不留死角,建议考前一天,主要精力复习语文,提高分数也买个安心。4. 考前以识记背诵为主,不要去盲目刷题了,尤其不要刷来历不明的“押题卷”“压轴卷”,那基本是忽悠外行人。5. 考前几天的复习重点:古诗文背诵,重点
35、成语,文言实词,文化常识,小说、散文、古诗鉴赏手法、技巧,传记、信息类阅读知识,分类素材、时评,历次大考优秀作文,自己准备的若干篇范文。6.考前一个小时,放松心态;如果看书,建议看一些富含哲理或者轻松简易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调节考试情绪。考试谨记1.各个板块按计划时间答题,选择题当机立断,莫要在疑难处恋战超时,导致写不完作文,损失惨重。2.选择题千万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填涂!不要因为慌慌张张错填漏填。3.主观题看清题号再写答案,千万不要写错位置!导致两道题得0分。4.当遇到让你陌生的新题型,不必慌神,冷静应对,题型变了,考点不会变。5.调动自己的复习储备,将新题目转换.拆解成我们熟悉的典型题型,解
36、读考点,找准角度.方向,灵活作答。6.对那些没有把握或觉得可能做得不太对的题目要做好标记,全部做完后优先检查。7.高考主观题大多踩点给分,作答一定要分点,用规范标识。版面允许,最好每点分段。写短评、短文,拟写消息,仿写句子,则无需分点。时间安排和操作要领1.考前五分钟:根据考试要求填写好答题卡和试卷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座位号等,并迅速将试卷浏览一遍,看一看试卷是否有漏印的情况,看一看试题的基本类型,是否与我们平日做的综合练习有一些差别。通过浏览,使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也缓解紧张的情绪。2. 完成以上任务后还可以做两件事:一是着重浏览一下作文;二是看看默写题,先根据题目
37、稍稍回忆一下,开考铃响可以先做默写题,但此时一定要再次仔细审题,避免开始匆促思考造成失误。3.考试开始后:一般按照试题编排的顺序答题。答题时,要做到冷静.细心,必须认真研究每一个题干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既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凭老经验”,尽可能做到准确.完整地答题。4.文字简答题,我们在答题时,必须看清题意,避免答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果有字数限制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字数去表达,无把握回答的,要先在草稿纸上草拟答案,然后誊写入答题卡,尤其要注意的是,针对近几年电脑阅卷的特点,答题时千万不能出现“越出界外”的现象。5.基础题卷完成后,应把答案及时填入答题卡,以免后面因时间紧而漏涂.错
38、涂。6. 复查:用时约5分钟。一般来说,我们回答问题时所产生的最初答案有一定的可靠性,不要轻易改动,在复查时若要改动答案,必须以充分的理论根据作前导;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这段时间,对解题过程中丢下的难题作重点思考,防止出现漏答的情况;有的题目实在捉摸不透,也只得连估带猜了。考前指导暨解题秘籍总原则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整体统筹】论述类阅读3题12分钟左右实用类阅读3题12分钟左右文学类阅读3题15分钟左右文言文阅读4题22分钟左右古诗鉴赏2题12分钟左右情境默写6句5分钟左右语言文字运用5题12分钟左右作文1
39、题50分钟左右机动、检查5分钟左右切记:别在某一题上超时过多!【友情提醒】以上时间安排仅供参考,个人也根据自身情况略作调整。但原则上上述时间分配是答题的底线时间,超过则不妙。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每一分钟做1分的题目;121题90分钟左右完成90分钟的题目,作文60分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答题要义】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同时要明白解题技巧是在难以解决或
40、直观解决不了的选项题目情况下运用的。【具体要求】(1)保持状态,天天语文,温故而知新,每天都要进行语文基础复习。(或背或练或互考或自测或回顾或查漏补缺)(2)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50分钟写作文。(3)缓解情绪,冥想放松。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联想,使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4)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5)心无旁骛,置身文本。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考生心无旁骛的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
41、发挥自己的水平。(6)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一、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二、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三、阅读题面不仔细,定势思维。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六、自身特点不了解,扬短掩长。七、检查试卷不细心,随意修改。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一、语言文字运用近义成语辨析:结合语境、依靠积累读完略加分析即可答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
42、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注意语义重复。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若仍选不出答案就要运用六大类成语误用类型来推导。望文生义:登堂入室;褒贬误用:满城风雨;语意重复:被人贻笑大方;敬谦失当:抛砖引玉;形近义混:宛然在目、历历在目;张冠李戴(适用范围):珠圆玉润;自相矛盾;不合语境【复习指津】1.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
43、用成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2.理解、把握和运用成语,要体会成语的语境义,有时需要考虑文段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成语的意义、色彩的谐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例句的方式进行积累。准确把握词义,避免望文生义。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侧重及与上下文的搭配。平时要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多整理,不放过所遇到的任何一个拿不准的成语,对多义成语尤其要注意比较分析,全面、准确地理解,既要掌握其常用义,又要了解其非常用义;既要掌握其常规用
44、法,又要了解其非常规用法。3.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4.体察具体语境,应高度重视词语使用的对象、场合、氛围,要强调其感情色彩。5.这类题考查记忆力,诀窍在于熟能生巧,建议考前一个星期内要专门用三十分钟进行强化记忆本学期各次试卷或积累本中自己出错的成语,并注意把握规律。J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1、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一般顺序:谁的多少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2、定语和中心词位置不当;3、动词的附加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4、定语与状语混淆,位置不当;5、副词位置
45、不当;6、关联词语的位置(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7、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8、分句间次序不当;9、主客体颠倒。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1)动词和宾语在语义上不相配(2)带宾语的成分是并列成分时要格外注意,每一项要对应搭配;3、主宾搭配不当;4、修饰成分和中心词不搭配;(1)定语和中心词不搭配(2)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3)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5、关联词语不搭配;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7、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1、缺少主语(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3)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语残缺;2、
46、缺少谓语;3、缺少宾语;4、缺少修饰成分;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堆砌、重复、可有可无、应删去“的”字。()字面上重复(2)语意上重复(3)应删去“的”字(4)可有可无。结构混乱:、两种句式搀杂(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如果把不同的句式搀杂在同一个句子中就犯了杂糅的语法错误。)、前后牵连,主语暗换(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了,却把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不仅前后牵连、结构不清,还可能造成主语暗换,使复句不连贯。)表意不明:1、费解(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歧义(一个句子在文中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这就是歧义。
47、)(1)多音、多义词在语境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歧义。(2)指代不明,产生歧义。(3) 句子词语间的停顿不同、层次划分不同产生歧义。(4)承接不明,指代不清。(5) 两个解释都可能。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种属概念并列交叉、强加因果6、一面与两面、否定与肯定【应试技巧】1、常见的辨析病句方法: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特征标志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
48、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2、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3、病句答题技巧:成分残缺一看全不全(主谓宾等) 搭配不当二看配不配(主谓宾等) 语序不当
49、三看顺不顺(词序、句序)成分赘余四看赘不赘(重复、多余) 结构混乱五看混不混(杂糅、混乱) 表意不明六看歧不歧(歧义、不清)不合逻辑七看符不符(逻辑、矛盾)4、病句标志法(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
50、。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
51、动。看“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其主语和宾语之间若没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就会造成搭配不当或残缺等。“是”“成为”前后是否一致。“原因是在作怪”、“原因是造成的”、“被所”、“是因为的结果”“受所”(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看虚词或介词短语:其语言标志是介词“对”、“在中”,副词“没有”,连词“虽然但是”等,误用、混用、滥用、错位易造成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和赘余等。“从、
52、在、经过、通过”易缺主语。代词指代不明。(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语序是否不当,二是是否产生歧义。看多项修饰成分:句子的修饰成分过长,易导致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或成分残缺等语病。(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
53、定、推翻、排除、免去、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8)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这”“这些”等代词时,一看到句子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9)句子中出现了关联词时,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关联词是否搭配。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联词要成套使用。第二种可能性:考查是否使用该套关联词。也就是要考虑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该用“因为所以”而用成了“不仅而且”,当然错了。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关联词
54、的位置的当否。这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后分句主句往往承前省略),这时将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置于句首,关联词上半部分放在主语的后边;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相同,这时每个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语,这时关联词分别置于前后分句的句首,各主语放在关联词的后边。(10)句子出现谦辞或敬辞时,考虑是否用错对象。(11)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要考虑是否搭配。看数量短语:其语言标志是“百八十”、“将近”等表数量或范围的词,表数量减少误用倍数(只能用分数、百分数)和数量短语与表数量、范围的副词、代词连用,易造成搭配不当、前后矛盾或赘余等。“约左右
55、”、“近左右”、“余左右”、“达多”、“达以上”、“超过以上”、“不少于以上”。(12)句子有“关于”、“对于”、“对”时,要考虑是否混淆了三个词的用法。一般情况是这样的:“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关于”,表示关涉,有提示性质。另外,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带有大约、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看是否符合逻辑。(13)看否定词:其语言标志是否定词“不”、“否则”、“杜绝”、“避免”、“预防”、“防止”、“忌”、“难道”等,否定副词的连用及其与反问、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形容词连用,易造成逻辑错误或赘余。(14)看动态助词:时间副词“已经”、“将要”等与时态助词“着、了、过”连用,易出现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铌铁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中国铼粉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校招:医疗器械试题及答案
- 5 椅子不简单(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 19《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中国隔震器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初二地理上册鲁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
- 中国食品混合搅拌机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 中国鱼糜制品及干腌制水产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企业税务合规检查表
-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管理办法规定
- 保安常规培训课件
- 饮料GMP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餐饮五常法课件
- 2026届高考数学复习策略课件
- 人教2024版八年级英语上册1-8单元单词表(背诵版+默写版)
- 客户关系维护与服务标准化方案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酸洗板(卷)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能源产业政策效果评估2025年可行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