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_第1页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_第2页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_第3页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_第4页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摘 要书法中最能抒发情感的就是草书,唐有“颠张醉素”,到了宋代出现了以为继张旭和怀素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草书大家黄庭坚。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历史巅峰。魏晋时期注重韵律,唐代注重法度,到了宋代人们则注重意趣。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的风格也不同,黄庭坚作为草书大家,那么他的草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他的草书风格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探究黄庭坚的学书背景来了解黄庭坚的学书经历;二是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来探究其风格特点。关键词: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AbstractCursive script is one of the

2、most can express emotions in calligraphy art, tang has dian zhang drunk the el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thought after zhang xu and huai su, a famous cursive, huang tingjian.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nother historical peak in Chinese history.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paid att

3、ention to the rhythm, the tang emphasized the law, and in the song dynasty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Different period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art style is different, the cursive script huang tingjian everyone, how his cursive style is formed an

4、d whats his cursive style, is worth us to expl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huang tingjians book background to learn the history of huang tingjians book experience;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 style of huang tingjians cursive script.Keywords: huang tingjian;

5、 Cursive script.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目录TOC o 1-3 h z u 摘 要 IAbstract II前 言 1一、黄庭坚生平简介 2二、黄庭坚草书作品生成背景 2(一)历史文化背景 2(二)黄庭坚的学书经历 3三、黄庭坚草书艺术形成分期及特点 5(一)黄庭坚草书的萌芽期 5(三)黄庭坚草书成熟期 7(四)黄庭坚草书特点 8四、黄庭坚草书的影响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谢辞 13前 言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曾说:“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 1。于右任老先生曾大力推崇“标准草书”,可见草书在书法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草书在历史上最著名的

6、就是“颠张醉素”被称为“草圣”,然而草书发展到宋代,却很少有人再去学习,我们都知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到了宋代,在“尚意”书风的引导下,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宋四家”产生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擅长行书,唯有黄庭坚一个人善于草书,那么黄庭坚是怎么成为宋代的“草圣”的,他的成功给了我们怎么的启示,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去研究探讨的问题。一、黄庭坚生平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琣翁,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及进士第,受知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开创了“江西诗派”,黄庭坚居“苏门四学士”之首,在“宋四家”中仅次于苏轼。他与苏轼关系非

7、常之好,苏轼既是他的良师亦是其益友。与苏轼合称“苏黄”。黄庭坚在孩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在父亲黄庶的熏陶七八岁便能作诗,在当时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树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统的儒家观念,嘉佑八年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十三岁时父亲的去世、家境的清贫并未阻碍黄庭坚的成长。他23岁时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任汝州叶县尉,28岁试中学官,拜为北京国子监教授至36岁,其间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研诗文和书法,37岁达吉州和县任县长。晚年时期的黄庭坚在蔡京新觉得势后,遭流放被贬,51岁被贬到宣州至离开人世。黄庭坚一生坎坷,在他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待黄庭坚到了暮年又遭遇两次被贬。在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

8、中,他以其豁达的胸怀,潇洒的情趣泰然处之,超脱逆境,潜心翰墨,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巨匠,黄庭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孤独而凄凉生活中不断蜕变、升华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书法创作。二、黄庭坚草书作品生成背景(一)历史文化背景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在军事方面,宋太祖为了防止再一次发生兵变他继位后首先夺取了武将的权利,使他在军队的控制上做到了绝对的安全。并且削弱了各地官员的职权,让自己拥有了高度实权。北宋年间整个社会处于一片繁荣的景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稳定,故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9、。作为我国四大发明的伙伴印刷术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此外,战争的需要,在宋代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当时的对外交流促进了火药技术的传播,使得后来在西方出现了洋枪洋炮等先进的现代型武器。为了防止再次兵变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量选拔文人志士。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从而巩固了政权。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赵宋王朝开国以来,鉴于唐末以后的混乱局面。从赵匡胤开始,就实行一条“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朝推行的这一国策必然带来了文化繁荣,使得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鲁尧贤在研究宋代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中认为:科举制在唐朝时期初创,还留着种种

10、弊端,在宋代有了很大的改进,“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凡具有一定文化的读书人,皆许参加,没有任何出身限制,扩大了取士范围” 2。郭学信在论宋学兴起的原因中指出:“为了确保新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再重蹈覆辙,宋大力倡导学校教育,将崇经办学作为立国之本” 3。由此可见北宋文人辈出,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因长期受到一些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和入侵最后仍然艰难的成为唐宋元明清五朝唯一国运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当时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称得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唐诗宋词必不可少,当时宋代的词作可以称得上是精彩绝伦。北宋时期最为著名

11、的画作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真实的反映了北宋汴京人民的生活景象,画面生动布局精美。书法上又有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的书法作品被后人所赞赏,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由于我们的主题是书法,那么我们就着重了解一些北宋时期书法发展的背景。北宋统一以后,书法的发展并没像唐那样蓬勃发展,唐代书法之所以繁荣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唐太宗非常的喜欢书法,在唐太宗的大力倡导下,全国掀起了一场书法风潮。北宋初期并没有向唐代那样对书法引起重视。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这种环境下延续了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且他们打破了唐人“尚法”的书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尚意”书风。社会的相

12、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因此也给那些文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那些文人志士就更有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书法艺术在这段时间也有所发展,可以说这位后来的书法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二)黄庭坚的学书经历黄庭坚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黄庭坚开始研究学习瘗鹤铭,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对瘗鹤铭赞赏有加,甚至以“大字之祖”来评价它。对于瘗鹤铭的观点,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史中曾写道:“在黄庭坚的多部书论中都有被论述过: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 4。早起的书法受到瘗鹤铭的影响

13、,很多用笔结字都是从瘗鹤铭中得到的启发,并为之所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并不难从黄庭坚的书法中找到瘗鹤铭的影子。如:在青原山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黄庭坚学习瘗鹤铭碑的影子: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 图五青原山诗(图一、图二)里的“四”“五”两个字的横折笔画和瘗鹤铭(图三、图四、图五)中的“相”“固”“真”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折笔都偏圆。图六 图七对比青原山诗(图六)和瘗鹤铭(图七)两个碑中的“山”字我们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两个字的起笔几乎一模一样。在牛口庄题名卷(图八、图九、图十二)中也可以看出黄庭坚学习瘗鹤铭(图十、图十一、图十三)的成果。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对比每个图片中的“横画”都是逆锋

14、起笔,起笔圆润饱满。图十二 图十三两个图中的“捺画”转折分明,挺拔锋利,笔势十分开阔舒展。黄庭坚在学习了瘗鹤铭之后,对自己的书法影响之大,之后他也尝试寻求变化,并且有所突破。这一点学者严淑莹在论黄庭坚的书风形成及成就中认为:“黄庭坚所学得的是瘗鹤铭中的神韵” 5。黄庭坚在书法上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http:/item/%E5%85%B0%E4%BA%AD%E5%BA%8F t _blank)。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 (http:/item/%E6%9D%A8%E5%87%9D%E5%BC%8F t _blank)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 (http:/item/%E5%85%B0%E4%BA%A

15、D%E5%BA%8F t _blank)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 (http:/item/%E6%9D%A8%E9%A3%8E%E5%AD%90 t _blank),下笔便到乌丝栏” 6。曹宝麟认为:黄庭坚行书运笔程度恐怕不会太疾速,他批评别人“以风樯阵马为痛快”,又说自己元佑间字“用笔多不到” 7。那么黄庭坚却是为求笔实意足而不得不迟。行书中山谷最精彩的大字莫过于东坡黄州寒食诗跋,四十七岁东坡作书,山谷五十六岁时一跋。顿成光照千古的双壁。而苏书尚有秀润,黄跋则纯余苍古。最后是黄庭坚的草书,山谷草书留存至今的只有狂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黄

16、庭坚对草书越来越情有独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对张旭和怀素也渐渐有了了解,二人之间,他更倾向于张旭,因此提倡:“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8黄庭坚这一生十分后悔学习周越,他没有从周越的书法中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反而使他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中受阻。三、黄庭坚草书艺术形成分期及特点(一)黄庭坚草书的萌芽期初学草书,黄庭坚完全出于自学,因此书中有记载:“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遍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 9。黄庭坚早期学习草书认为学习草书应首先学好楷书,因此黄庭坚的楷书功底十分扎实,每个笔画都十分严谨,刚劲有力。黄庭坚学习草

17、书刚开始学习的是小草,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是周越,因此收到他的影响,在笔法上染上了一些世俗的恶习。这就是黄庭坚一生的遗憾,他深受其影响很长时间都没有摆脱这个俗病。后来在黄庭坚担任地方官期间有机会巡游各地看诗文碑刻,渐渐的对书法的有了自己的看法。早期的黄庭坚的草书在早期可以说是并未入门,在草书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因此我们在这里就不会过多介绍了。(二)黄庭坚草书的发展期后来开始学古,由于当时大草并非古,他也跟风仅仅是学习小草,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是周越,一次受到他的影响,在笔法上染上了一些世俗的恶习。后来黄庭坚摈弃了学习周越开始学习苏氏兄弟。所以黄庭坚从苏氏兄弟的草书中往上追溯,苏氏兄弟草书取法怀素,后来不

18、断深入学习张旭和怀素,对草书的看法也慢慢深入。到了中期(元佑年间),黄庭坚的书法确实有了不少的认识和进步,但是还尚未成熟,仍然没有摆脱其他书家的习气。此时又一个朋友钱氏给了他当头棒喝。穆父曰:“鲁直之字近于俗”10 。黄庭坚对此事耿耿于怀。这是出自与山谷的自跋中。后来黄庭坚被贬黔州有幸借到了怀素自叙帖,黄庭坚拿到自叙帖不断学习研究,终于对草书又重新有了自信,开始重新认识草书,也开始有了顿悟。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赏识。然后他马上否定了自己在黔州的成绩,他在底层劳动人民的接触中悟出了书理:“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戎州),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

19、笔。然比之古人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轶绝尘,安能得其仿佛耶!”11这成为黄庭坚书法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黄庭坚四十岁之后,在戎州的晚年时期,草书才达到了飞跃与成熟。此后黄庭坚对自己的草书非常的满意。在李致尧乞书卷尾中说:“此草字,他日上天玉楼中,乃可再得耳。书尾小字,唯余与永州醉僧能之,若亚栖辈见,当羞死。元符三年二月已酉,夜沐浴罢,连引数杯,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也” 12。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廉颇蔺相如传是在所有草书中用笔最实,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圆笔居多,与怀素的风格很是接近,是黄庭坚学习怀素笔法的真实写照。整幅作品书法风格悠闲婉转、

20、婀娜多姿、点画干净,不拖泥带水、节奏轻快。黄庭坚在书写是已经是51岁的年纪,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再加上年老体弱,但是在他的书法中完全看不出来那种沧桑、无力。他的字依然苍劲有力,生机勃勃。可以想到他当时的境界是如此之高啊。图十四廉颇蔺相如传李白忆旧游诗这些字在整体布局上十分新颖,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布局上错落有致,墨色变化丰富,有些字形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结构布局,结体变化多端。既有张旭怀素草书的神韵,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字体瘦劲有力,单从单子来看,其中的“点画”就非常有特点,他常常会把点画单独写,各点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实则笔意却互相关联。纵观整幅作品,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图十五李白忆旧游诗(

21、三)黄庭坚草书成熟期诸上座帖最能代表黄庭坚狂草的最高水平。他是黄庭坚所有作品中最沉着痛快、登峰造极的一幅。通篇气势豪迈,风韵十足。元人刘敏曾这样评价:书,一艺耳,苟学者皆能之,然求其得法而尽其变化,卓然有成,以自立于世者,盖百年之间,仅不过三数人而已,诸帖之行于今者可考也。吁!书亦难成矣哉!今观山此帖,浩乎如行云,筱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于理。呜呼 !可谓能尽草书之变矣。虽然,非其胸中贯之以天下之书,而充之以浩然之气,则亦安能至于是哉!世之工书者,尝试以是思之。13图十六 诸上座帖在诸上座帖中,其点画干净圆厚,笔力遒劲,整

22、体看起来沉着、简静。字势凌空飞跃,起伏跌宕、大开大合,声势浩大,笔墨之间变化丰富。如果把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诸上座帖做比较的话,诸上座帖中的用笔多使转,线条更加圆润,笔画中细笔画较多,书写速度较快,当然也有比较厚重的笔画,但是还是不够,大体看来,诸上座帖似乎更加生动;与李太白忆旧游诗比较,两者在用笔用墨上十分相似,但是李太白忆旧游诗更加顿挫,转笔提按更加的丰富,整体看来更富有张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它与诸上座帖对比就少了一些灵动的感觉。诸上座帖与这两个帖相比不仅有廉颇蔺相如传中的流畅圆润,又具有李太白又旧游诗中的顿挫使传。(四)黄庭坚草书特点黄庭坚是 “宋四家”中唯一一个擅长草书的。黄庭坚

23、的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到最后又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新意,书法风格十分新奇。他曾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14。最后他的草书自成一家。他的草书瘦劲有力,线条如屋漏折钗,雄奇豪放、姿态百变,体势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黄庭坚的草书其字形左低右高,每个字都略有倾斜不是十分板正的书写,但是每个笔画,每个字都相互呼应配合,线条一改晋唐时期的圆润,浑厚,把提按转折频繁的运用到草书中,取势险中求稳,不失平衡。黄庭坚在取态造势上也很新奇,善于用一些长笔画来抒发情感,后将一些短笔画缩为点画。尤其善于用点,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更大,对比更加鲜明,变化更加丰富。黄庭坚的草书在章法布局上也很特别,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穿插避让,错落有致,他十分注重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布局精妙,使整幅作品显得灵动多姿。四、黄庭坚草书的影响黄庭坚的草书在宋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之后便有许多书法大家皆取法与黄庭坚。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徐渭、郑板桥等。王世贞对于文征明取法黄庭坚有很高的评价“吴文定之眉山,沈启南之豫章,仅得其似耳,”而文征明“真得豫章三昧者。”15文征明的书法中最能体现取法黄庭坚的就是其大字行书和草书。其在书写是主要保留了黄庭坚的势。但是在书写时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整体上以“轻快”代替黄庭坚的“艰涩”。祝允明作为“吴门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