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宋代的考据笔记宋代是考据学发展的兴盛时代, 考据学作为宋代学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学术史上据有一席之地。 其间宋代学者还撰 写了一系列考据笔记。 笔记因创作形式具有体例随意、 不拘篇幅 大小的特点, 受到宋代知识分子的欢迎而被广泛采用, 作为记录 学术成果的载体。 宋代考据笔记具有考证繁杂、 不只专注于经史、 考证中夹杂议论、考据与实证相结合、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相互 之间多有学术共鸣与争鸣等特点。 宋代考据笔记对中国古代考据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考据笔记之先河。刘宇(19 8 4),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献学。 (上
2、海 2 0 0 2 3 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全宋笔记 编纂整理 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 & ZD104 )的阶段性成果,上 海市教委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J 5 0 4 0 5 ) 成果之一。两宋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 1 ( P69 )陈寅恪也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2 ( P 245 ) 有宋一代,学术发达,各类著作层出不穷。考据学在这 一时期内逐渐兴起和完善, 其间涌现出许多笔记体著作。 这些笔 记中,有不少涉及考据学的内容, 对于中国古代考据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
3、大影响。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对宋代考据笔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这些成果或将宋代的考据笔记加以罗列和解题, 或在论述宋代考 据学的发展时附带论述考据笔记, 对宋代考据笔记的研究大都比 较简略, 忽略了考据笔记作为考据体裁的独特性。 本文试图在时 贤研究的基础上, 对宋代考据笔记与宋代考据学的关系及特点进 行探究。一、宋代考据笔记是宋代考据学的重要组成 考据,又称考证,是从事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的一种方法, 包括校勘、考异、注释、订补、辨伪、辑佚等工作。自有文献以 来,考据就与之形影不离。从先秦至唐,学者们的学术工作都离 不开考据的方法。 但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当是在宋代。 今人张 富翔认为: “汉
4、唐学者的考证还主要表现为经史传注的形式,考证的范围相对来说不够宽广, 解说还欠系统, 有代表性的专门著 作也不多见。所以照我们的意见, 考证之学作为一种专科的学问, 在宋代以前还没有充分展开。” 3 ( P 3 2 5 )换言之,考据学 作为一门单独学问,在宋代是成立的。我国古代学术史的研究, 起先是以哲学研究为主。 这对宋代 学术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对理学等具有哲学思想的 流派的研究比较多,而忽略了考据学在宋代的地位。其实,早在 元人编撰的宋史中就已提出:“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4 (卷三太祖纪,P5 1 )将考据的学术风气与义理思想的学术风气放
5、在并重之地位。陈江指出:“论及宋代学术,人们谈得较多的是宋人好以己 意说经,致力于心性义理之学的一面,而实际上,宋人治学还有 考释校订、实事求是的另一面。从学术史上来看,考据之学在宋 代也有空前的发展,忽略了这一点,便难以把握宋代学术的原 貌。” 5 ( P 3 3 6 )古人治学,离不开考据,通过运用考据学 的方法,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古籍所传达的内容。在宋代, 无论是理学家抑或是非理学系统的其他学者, 都掌握着一定的考 据方法。如朱熹这样的理学大家,也有韩文考异这类考据著 作。考据学作为宋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在学术史上占有 一席之地。通过对宋代考据学的研究,还原宋代学术的全貌。宋
6、代是考据学发展的兴盛时代,产生了一系列考据学著作。 张富翔将考据著作归纳为四类, 其中一类便是形式多样、 内容博 杂的考证笔记。3 ( P 3 2 5 )而陈江则在宋代的考据之学 一文中将宋人的考据著作归类为“附书而行、 别为专着、 叙录题 跋、随笔杂考”四类。5 ( P 3 4 4 - 3 4 5)可以看出,无论怎样分类, 笔记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笔记是宋代考据学的重 要载体,考据笔记是宋代考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记原是一种文体,是指没有一定的格式随意而记的散文, 将这些散文集结起来, 逐渐形成了古人著作的一种体裁。 古代目 录学家并没有把笔记视作独立的文体, 而是将笔记归于小说家和 杂
7、家类。 目前比较通行的分类法是将笔记分为琐闻故事类、 考据 辨证类、小说故事类。考据笔记就是以考证史实、名物典章为主 的笔记,如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笔记这种书体在古代的目 录分类中没有明确的分类, 传统的四分法将笔记归入经、 史、子、 集各部中。同时,宋人笔记的特点就是随意而记,在一部书中除 了有考据的内容外,往往还有记录当代史实的内容。如能改斋 漫录一书,有一半以上的条目是涉及文学方面的诗话和文学评 论。由于这些因素,给考据笔记的判定造成困难,学者们的看法 亦多有歧义。 笔者认为考据笔记是以考据的内容占主体、 在创作 上具有考据倾向的笔记。 这些笔记在传统的目录学分类中大多被 归入杂家类。四
8、库全书总目于子部杂家类中立有杂考一类, 其中所收的大部分都可以称得上是考据类笔记。 四库馆臣对该类 著作有一个总体性的评价:考证经义之书,始于白虎通义,蔡邕独断之类皆沿 其支流,至唐而咨暇集 、刊误之类为数渐繁, 至宋而容 斋随笔之类动成巨帙。其说大抵兼论经、史、子、集,不可限 以一类,是真出于议官之杂家也。 (注:班固谓杂家者流出于议 官。)今汇而编之,命曰杂考。6 (卷一百十九杂家类三, P 1 6 0 0 )总之,只要属于考证性质的,不论是考证经、史,还是子、 集,都可算作考据笔记。以四库馆臣的见解,对经典的考证当兴 起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是由班固整理的白虎观会议的 记录,其形式是笔记
9、体。而蔡邕之独断为个人所编写的笔记 体著作,其内容主要是考证典章制度,当为考据笔记之滥觞。到 了唐代,考据笔记开始多起来,出现了封氏闻见记和资暇 集、兼明书等书。有学者认为,在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途” 7 ( P92 )。然而,唐代考据笔记的 卷帙都比较小,考据方法也比较单一,并不成熟。进入宋代,考 据笔记开始成熟起来。笔者对四库全书子部杂考类中所收的 笔记作了一下统计,发现其中收入了唐五代考据笔记4部, 宋代 28部,元明11部,清11部。宋代考据笔记占了一半强,于 此可见四库馆臣对宋代笔记的重视程度, 也反映出宋代考据笔记 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二、宋代考据笔记是宋人学术的
10、重要载体 宋代的笔记创作非常兴盛,据全宋笔记统计,目前传世 的宋人笔记就有500种之多, 其中不乏优秀的考据笔记。 宋代 考据笔记的大量出现,有其历史原因。首先,考据笔记与学术发 展息息相关。宋代之学术,与前代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 了不少新风气。考据笔记的兴盛与宋代考据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宋代,学者们逐渐打破死守经典的窠臼,兴起疑经之风。学者 们通过对经典的解释阐述乃至怀疑来发扬自己的学术见解。 笔记 因其自由之体裁,不啻为极佳之载体。其次,宋代的科举制度重 策论而轻诗赋,这就要求读书人在学习中加强对于经典的研究, 读书人在学习中的所思所得就以笔记的形式保留下来。 纵观唐宋 两代的笔记
11、创作,唐重小说故事,而宋重历史考据,不能不说是 科举考试引导的结果。 第三, 唐宋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也为考据笔 记的创作提供了方便。 印刷成本降低了, 普通的知识分子可以将 自己的著作轻松付梓, 从而使自己的学术观点广泛流传。 这大大 地促进了宋人创作笔记的积极性。从宋代笔记的时间分布上来看,南宋的考据笔记要多于 北宋的。邹志峰指出,这是宋代考据史学本身发展的结果,“宋 南渡后,考据史学开始深入发展 , 出现了李焘、李心传等考史大 家。在这种风气影响下 , 重考证历史现象的史家越来越多 , 考史著 作和一些零散的考史条目,在各类书籍中均大量出现” 8 。南 宋考据笔记勃发是建立在北宋历史考据学发
12、展之积累上的, 但并 不能就此断言北宋的考据笔记数量一定不多。北宋较之于南宋, 距今时日更远,加之靖康之变的兵火,故传世之书较少,以致今 世所见的北宋考据笔记不多。宋代的考据笔记既有容斋随笔、 困学纪闻这样的巨 帙,也有近世会元、东观余论那样篇幅较小的著作。作 者除了像沈括、洪迈、王应麟这样的学术大家和高级官僚,也有 吴曾、刘昌诗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有些小人物的精心之作 足以与名家之作媲美。 由于笔记的随意性, 使得作者可以自由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宋人正是以笔记作为载体,不限身份地位、 学力高低进行学术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 考据笔记可以称得上 是宋人学术的结晶。 芦浦笔记 的作者刘昌
13、诗在其书序中自陈:予服役海陬,自卖盐外无他职事。官居独员,无同寮往来。 僻在村疃,无媚学子相扣击。 遥睇家山,贫不能挈累。 兀坐篝灯, 惟翻书以自娱。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舛讹,地理 之迁变,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苟未惬其心,则纡轸而勿敢释。 旁稽力探,偶究竟其仿佛,则忻幸亦足以乐。久惧遗忘,因并取 畴昔所闻见者而笔之册,凡百余事,萃为十卷。有未检证者,留 俟续编。顾独学寡识,安敢以为是!将求印可于先觉之士,傥改 而正诸,是予之愿也。9 ( P1 )其中虽有自谦之词, 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刘昌诗大约活动 于南宋宁宗时期,由于官卑职小,名不见史传,也没有什么学术 地位。像他这样的小人物
14、是无法像大家那样留下什么皇皇巨著 的。但他利用工作闲暇之余所写的考据笔记一一芦浦笔记却 得以流传下来。三、宋代考据笔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异彩纷呈的考证笔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笔者试对其进行归 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一) 考证繁杂,不只专注于经史 宋代考据笔记的一大特点就是考证繁杂, 不论是经、史、子、 集皆有所涉及。 有些则有自己的侧重点, 而且不少笔记都杂记当 朝史实。如:程大昌考古编偏重经学考据,王观国学林 偏重文字训诂,岳珂愧郯录则偏重考订典章制度,吴曾能 改斋漫录偏重文学。而沈括梦溪笔谈与洪迈容斋随笔 则涉及经、史、子、集
15、各个领域,甚至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 至宋末王应麟困学纪闻,则将考据内容以经、史、子、集归 类,成为后世考据笔记的范式。 我们不能将这些笔记单纯地定义 为历史考据性质的笔记,因为它们所涉及的范围除了传统经典和 史籍的考查,甚至涉及科学技术、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多个领 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宋代考据笔记的深度不如清代考据笔 记,而广度却胜之。(二)考证中夹杂议论 宋人的考据笔记有时又不局限于考证, 在考证的同时还有评 论之语。涉及经学内容的笔记,不单是解释经文的内容,也往往 阐发经文的义理。如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儒家“忠恕之道” 进行考据时,先后引用了程颐、游酢、侯仲良等理学家的观点, 再进一步阐
16、明自己“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10 (卷二忠恕违道,P25)的“忠恕观”。笔记中涉及史学的内容,并未拘泥于考证历史事件的真实, 也往往带有史学 评论,对古今之治乱加以分析。如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考证 西晋贾南凤为太子妃时,将西晋的灭亡归纳为“女祸”, 并借此 联系到理宗立贾妃也是导致“宋祸”的原因。 11 ( 卷十三考 史,P 1 5 3 6 )涉及文学的内容,作者也未囿于遣词造句、文 学典故的具体考据,有时也会提出自己的文学见解。如吴曾在能 改斋漫录中提出了古代诗歌创作“沿袭”的观点, 并在古诗文 的考证中提出“文贵自然”、 “文贵简洁”的文学创作理念。 宋人在考据时, 并不仅限
17、于考证某一问题的来龙去脉, 往往喜欢 以此为契机来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三)与实证相结合 宋人笔记中的考据多采取实证法,而不限于传统经典与史 籍。如梦溪笔谈,作者多以亲身经历来进行考证。而在 繁露中,程大昌也多次利用出土文物进行考证,同时进行实地 考察,使证据更有说服力。 宋代考据笔记的这一特点与其考证的 广泛性密切相关, 其中涉及科学技术和民俗方面的内容, 自然离 不开实证。宋人不拘泥于经典的学术风气是促使著书人注重实证 考据的重要因素。这种考据方法所得结论,更能让人信服。宋代 考据笔记的这一特点在后世考据学著作中不多见。(四)与经世致用相结合 宋人之考据,并非为考据而考据,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18、。 容 斋随笔在“宣和冗官”条中评论当朝政治得失,指出:“天子 命令如是即日废格之,(蔡)京之罪恶至矣!”10 (续笔卷四宣和冗官,P 2 6 8 2 6 9)抨击宋代冗官冗员的弊政。程大昌北边备对之作,原是为孝宗北伐做的资料准备。岳珂 作愧郯录,则是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不谙典章制度,立朝堂之 上,“于其目击而身履者, 疑弗问,问弗辨,辨弗笃” 12 (后 序 ),欲纠正朝廷典制存在的缺失。连吴曾这样的下级官吏也 在考证历代铸钱制度时, 宣言“会当有建白于朝, 依唐故事罢之 为善” 13(卷十三铸钱费多得少,P 3 9 6 ),借古讽 今,直指朝廷铸币政策的失误。 宋人治学风气, 多讲究经世致用,
19、 即使是考据也强调与现实相结合, 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一点, 恐怕是大部分清代学者望尘莫及的。(五)相互之间多有学术共鸣与争鸣 宋代考据笔记虽然都是独立成书, 但各部书之间存在着密不 可分的学术关系,后代笔记对前代笔记的成果多有继承或批评, 同时代的笔记则互相讨论或唱和。如梦溪笔谈成书较早,其 中不少条目为后世笔记所讨论。又如高似孙的纬略一书原是 仿程大昌的 繁露所作。而能改斋漫录成书后,其中不 少条目遭到叶大庆(考古质疑)、刘昌诗(芦浦笔记) 的批评。汪应辰的石林燕语辨则是专门为考据叶梦得的石 林燕语一书而作,即以笔记来考据笔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宋代笔记中有不少考据热点,如对晋书 ?
20、王羲之传中“黄庭 换鹅”一事的考订就有:东观余论卷下“跋黄庭经后”条、 繁露卷十二有“换鹅是黄庭经”条、考古编卷八“黄 庭经”条、 野客丛书卷二十八有“道士鹅群”条、 云谷杂 记卷一“书黄庭换鹅与书道德经换鹅自是两事”条,等等。各 家竞相考订正误,自叙己说,各显其能,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 不仅笔记与笔记之间, 笔记与其他著作也互有影 响。如能改斋漫录对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有所征引 ,而后能改斋漫录中的条目又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所引用。这种两书互引之例子是文献发展中所罕见的,很值得我们研究。总之,宋代考据笔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学术 世界。宋代考据笔记对后世影响深远,着实开启了后世清代考 据笔记之先河。我们可以发现,清代考据笔记中所阐述的一些观 点早已出现在宋代考据笔记中。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清代考 据笔记从宋代考据笔记中汲取了养分。宋代考据笔记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宋代笔记的整理和研究尚不充分。宋代考据笔记也还没有得到其 在学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包头市东河区机关所属事业单位春季引进人才5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4月广东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招聘事务员3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绿色通道”引进教师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上海电机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甘肃张掖市幼儿园选调卫生保健人员1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特种陶瓷考试题目及答案
- 人资管理咨询报价方案
- 井下钢结构防腐施工方案
- 光电玻璃防护屏恩施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五金店双十二活动方案策划
- 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解析-洞察阐释
- 化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二)(磷肥产品部分)
- 移动支付网络安全学习心得体会
- 茶评员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部分)
- 护士职业素养课件下载
- 2025年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宣讲
- 养老护理员工作流程
- 摩托车智能化技术分析-洞察阐释
- 古籍版本智能鉴定-洞察阐释
-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形考任务一(占10%)-国开(ZJ)-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