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南土墩墓博物馆设计方案 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O u t l i n e d i s p l a y 陈列大纲陈列大纲 第一单元、土墩墓形制演变与周代江南的历史背景 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形制演变与中国先秦史的发展息息相关。西周初年,江南上层社会虽已受到西 周文化的影响,但从葬制上看,主要仍以土著文化为中心,没有摆脱“平地起封”这一从新石器时代发展 而来的土墩墓的葬式。其“一墩一墓”的规格和“石床”的出现大概只是本地社会中阶级分化的体现而非 受中原文化影响所致。这种分化,标明新的阶级的产生和意识形态上独立,新的阶级已成为当地先进文化 的代表,并将继续向前发展,摆脱“断发文身”的传统文化的束缚,步入
2、整中民族史发展的主流之中,这 就必然要吸收和学习中原文化。反映在第一期墓葬上,其形制为典型的地方形式,而墓内的随葬品则较多 地融入了中原式器物,各种青铜礼器。如屯溪一号墓的“父乙尊”、提梁卣,宜侯墓中的“簋”、柱足鼎, 母子墩墓中的“伯簋”等,即使是无青铜礼器的烟墩山二号墓,也随葬有夹砂陶鬲达8件之多,并有1件典 型的西周早期的瘪裆绳纹鬲。体现了地方文化已开始部分在受到中原文化的撞击。随葬品除大量的地方式 青铜器,如角状器、钟形五柱器、飞鸟盖双耳壶、鸳鸯形尊等,此外则多为江南地方特色的原始青瓷器和 几体印纹硬陶。同时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变革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西周文化的进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地
3、方文化的性质,文献记载太伯、仲雍南奔后,“断发纹身”从荆蛮之俗也透露出了其中的艰辛。 但变革是趋势。第二期坚穴深坑的出现,墓上建筑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一期的地方色彩,标志着中原文 化与地方文化在力量对比上的相持所达到的一种崭新融合。在大笆斗墓葬中,其祭祀性建筑是仿中原墓制, 但不久又按当地土著风俗覆以封土。其虽然是竖穴深坑,但并非平地下挖,而是直接用篱笆搭成墓室,其 外再封土,形成熟土竖穴坑,坑底与土墩封土的底部在同一平面上。将墓上建筑覆在封土之中,将“平地 起封”与竖穴深坑揉合在一起,应该是中原礼制文化与土著文化在互相整合过程中的一种两全其美的折衷。 西周晚期江南地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相持与势
4、均力敌,通过大笆斗墓无言地传递出来了。 第三期竖穴土坑、上熟下生的墓坑表明中原文化已占有上风。竖穴土坑已成了一种普遍的葬制,真正 的,决定性的变化乃在春秋晚期,即第四期。带墓道的竖穴深坑、二层台设施的流行宣告了土著文化在这 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中的败北,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所决定的。 江南大型土墩墓的形制演变是先秦中国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侧影。 第二单元、土墩墓的分布规律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独有的墓葬形式。主要分布于宁镇地区、皖南地区、浙皖交界区的新安江 流域,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 土墩墓多分布在海拔1030米的黄土岗地上,常沿岗埠走向排列,地势高爽而又开阔。在湖沼平原 区,土墩墓多分布于
5、地势较高处(图十六)。一般为就地取土培堆而成,在其周围往往有取土留下的水塘, 有的土墩墓周围被一圈水塘包围。 土墩墓的分布多为集群式分布,也有散点式分布。在宁镇地区,土墩 墓以茅山山脉的坡麓地带为密集中心,向外扩散,数量递减。中心区的土墩墓成群,数量一般在几十至几 百座,以中小型居多,每个土墩墓群,一般以大型墓居中,中小型土墩墓依次环绕分布。其他地方的土墩 墓数量虽少,也不够集中,但大中型土墩墓数量增加,特别是特大型土墩墓的数量有明显增加。 宁镇地 区 海拔50米以上的山地多石质,不易挖掘,海拔10米以下的低凹区多河流、湖泊,地下水位高,不宜作 为墓地,而海拔1050米的地形中,相当于二级阶地
6、的岗地众多,其中,一些夹于两条交汇河流之间的 或与河流相距不远的平缓宽阔的岗地,地势高爽,视野开阔,土质松软,便于挖掘,而常常成为土墩墓群 的聚集地。如溧水县云合山西北岗土墩墓群,高淳县顾陇乡至下坝之间的土墩墓群,安徽郎溪县十五里棚 土墩墓群。宁镇地区土墩墓可划为以下几个分布区: 1.茅山坡麓分布区:其地势为2030米的丘陵岗地,其布局特点为成群性强、密度大、数量多。或三 五成群,或数十座至数百座连成一片。如句容天王乡浮山果园一带方圆两平方公里内分布有134座土墩墓, 春城乡百培山一带0.73平方公里内就有187座土墩墓,丹徒荣炳乡女坟山一处0.175平方公里内就有86座土 墩墓密集排列。在茅
7、山西麓有句容县春城乡百培山土墩墓群,后白葛村土墩墓群,二圣长里岗土墩墓群, 天王寺浮山果园土墩墓群,茅西老鸦岗土墩墓群和茅山张家边土墩墓群。茅山东麓主要是丹徒县荣炳乡女 坟山西棚土墩墓群。 2.茅山以东河网平原区。其地势为海拔5米以下的开阔平原,土墩墓分布在河网、水塘之间,也具有 比较明显的集群性,但密度、数量不及茅山坡麓区。主要墓群集中在丹阳皇塘、导墅和珥陵一带。这一区 域的土墩墓大多为四面环水,此特点为其他地方所少见。 3.沿江分布区。在镇江以东的丹徒大港镇、谏壁镇、丹徒镇沿江地带的低山丘陵上,分布着一些大型 土墩墓,多沿山脊分布,每个土墩墓都占据山顶位置。面对长江,形势壮观。多为一墩一墓
8、,内有大量青 铜器随葬。有同志认为是吴国王陵区。 4.分散分布区。主要包括丹徒县的西麓、三山、黄墟、上党,丹阳的河阳、大泊、胡桥、松卜、司徒, 句容的行香、上会、袁巷、春城、白兔等地。这一区域的土墩墓的分布特点是零星分散,呈三点状。多为 大中型墓,有少数底径达七、八十米、高1030米的特大型墓。 皖南地区的土墩墓大多集中分布在漳河、青弋江、水阳江及其支流沿岸附近。在南陵、繁昌、宣城、 广德、芜湖、青阳等县都发现有土墩墓。它们或分布于河、湖岸边水田中的台形高地上,或座落在平原和 丘陵的交界地带,也有在丘陵坡地或岗峦深处封土而成墩的。后者一般保存较好,大墩周围往往分布有若 干小墩,皆顺着山脊及其支
9、脉有规律地排列。太湖流域及宁绍平原的土墩墓除分布于丘陵山地外,也普遍 发现于平原地区,如常州淹城一带就有200余座土墩墓分布。而浙皖交界一带的新安江流域的土墩墓多分 布于山脊、丘陵坡麓和岗地上。 第三单元、土墩墓的渊源及族属 土墩墓平地掩埋的埋葬方式可能来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南京北阴阳营、常州圩墩、苏州草鞋山等遗址 中都发现过数量较多的新石器时代墓葬。这些墓葬大多为平地掩埋或浅坑埋葬。如北阴阳营遗址所发现的 271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十分密集,重重叠叠,均系平地掩埋,没有明显规整的墓圹。在句容城头山遗址 西周文化层下发现有覆以小型馒首状封土的墓葬,为土墩墓葬俗继承江南史前文化提供了考古地层学上的
10、依据。良渚文化时期,堆筑高土台作为家族墓地的习俗也对土墩墓的葬俗有作深刻的影响。在江苏大港母 子墩、双墩一号墓、石桥大笆斗墓和浙江长兴石狮四号墩6号墓都存在着用熟土堆筑墓基的情况。其中石 狮四号墩6号墓的墓基堆高了1.4米左右。总之,土墩墓平地掩埋、聚族而葬、堆土成封的三大特征于江南 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开始于西周前期,盛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逐渐消失。从土墩墓存 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与吴国崛起和强盛及其吴国的疆域大致相符。土墩墓可以说是吴文化的重要遗 存。因为吴越相邻,文化上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并且有着诸多相同的习俗,特别是吴越两国的疆域有着交 错
11、和在不同时间段上的重叠,因而,土墩墓和石室土墩一样,在吴越两国的境内都有分布。公元前473年, 吴被越所灭,吴国的版图归于越;公元前334年,越被楚所灭,吴越全境隶属于楚。土墩墓这种特殊的葬 俗遂被楚国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 第四单元、土墩墓的内涵特征 土墩墓的封土外观呈馒首状,平面多呈圆形。封土一般高310米,也有高数十米的,底径一般为10 30米,也有底径达七、八十米者。封土多为堆筑,极少施夯,也发现有施夯或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如安 徽繁昌平铺土墩墓和丹徒金鸡墩土墩墓的封土都非常坚硬,有明显的夯层。依墓葬内部结构可分为有土坑、 有石床、石椁和无坑无床等几种,无坑无床型即所谓的不挖墓穴平地掩
12、埋。为了防潮,有的在筑墓之前先 垫土,或在墓底铺石块、草木灰等。依祭祀情况可分为同时祭祀,即祭祀器物在封土内;不同时祭祀,即 二次封土,祭祀器物在两层之交;以及再次祭祀,三次封土三种情况。按墓葬数量可分为一墩一墓和一墩 多墓,后者互有叠压或打破关系,墩内各个墓葬之间的关系应为同一个家族成员。按墓葬规模可分为大型 墓、中型墓和小型墓。大型墓不仅随葬青铜礼器,还有人殉、人祭。上述各种情况既有地域和空间上的差 异,也有时间上的演变关系,也有同一时空中等级上的差异。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以及诸多因素的交 互作用造成了土墩墓形制和文化内涵上的丰富多样,复杂多变。 土墩墓中人骨架发现较少,到目前为止,丹徒
13、镇四脚墩四号墓发现过较完整的骨架,经鉴定为45岁以下 的中年女性。谏壁青龙山墓道内发现一男一女二具完整的二十岁以下的殉葬奴隶骨架。另外在宁镇地区的 部分土墩墓中发现有人牙、肢骨或人骨骸屑。虽然没有发现完整的木质棺椁葬具。但有一些土墩墓中发现 有朱砂、漆皮等葬具痕迹。丹徒石家墩墓坑底部发现有长1.9、宽0.8米的长方形漆片痕迹,漆片有上下两 层,中间夹以厚1015厘米的灰黑色腐淤土,漆面中部稍凹,两侧微翘。漆片呈多层片状,髹以68层漆, 朱红色,有光泽。丹徒磨盘墩土墩墓的墓坑内也发现有少量朽木和髹漆痕迹,墓底可见黑色腐殖质薄质。 丹徒南岗山D12M1的墓坑内发现木质葬具痕迹,已炭化,用木板构成,
14、长2、宽0.75米。苏州大真山墓中发 现有大片彩绘漆片。发掘者推测为有多重棺椁。 随葬器物除了有部分墓葬陪葬纺轮外,基本上不见生产 工具,而是以夹砂陶炊器、几何印纹硬陶盛器、原始青瓷食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鼎、釜、坛、罐、瓿, 豆、碗为主。部分器物存在着变形、起泡等现象。随葬器物的排列,有时排成梅花形、品字形等,个别墓 葬中见有把一件器物打碎散布于各处的现象。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的墓葬在整个土墩墓中所占的比例极少。 在镇江沿江一带和苏州真山一带的土墩墓多有青铜器和玉器随葬,一般都属于高级的贵族墓葬,有学者认 为可能为吴、楚贵族墓葬区。 第五单元、土墩墓的分期 土墩墓的分期学术界虽有多种意见,但基本
15、意见大致一致。有的分为三期有的分为七期,也有的分为五 期。其中影响最大的、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意见为邹厚本先生于1982年发表的江苏南部土墩墓以文中 推出的三段五期说。随着八、九十年代各地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分期的材料也不断充实。有一些学者充 分注意到了各个小型区域内土墩墓的分期,在此基础上再对某个大区域内的土墩墓进行综合分期。宁镇地 区西北面向长江,东临太湖地区,南至黄山一带。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小型区域。 多年来,在镇江、丹徒、丹阳、句容、高淳、溧水、金坛、江宁、南京、芜湖、繁昌、南陵、郎溪等地发 掘土墩约80余座,包括大约180个墓葬单位。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句
16、容小区、高淳小区、溧 水小区、南陵小区、丹徒小区等五个小型区域。杨楠同志在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遗存的分区研究中 对宁镇地区的土墩墓进行了分期。 第一期 以溧水小区1期、丹徒小区北片1期为代表。可以溧水乌山M1、M2,丹徒大港烟墩山M1、母子墩墓为代 表。时代约相当于西周前期。主要器形有印纹硬陶圆肩鼓腹瓮或坛、扁腹瓿,原始瓷敞口直壁高圈足豆、 鼓腹罐,夹砂红陶素面分裆鬲与带角状把手的鼎,泥质黑陶尊与圈足盘等。常见纹饰有折线纹及其与回字 纹、口字纹、变体云纹、羽状纹等组合纹饰,印纹一般较为粗深、规整。此外有弦纹、篦齿划纹等。 第二期 以句容小区1期、溧水小区2期、高淳小区1期、南陵小区1期、丹徒小
17、区北片2期、南片1期为代表。典 型墓葬单位有句容浮山果园I号墩M2、M5、M11,II号墩,III号墩M6、M7、M9、M12,IV号墩,V号墩,IX 号墩M1、M3、M4,XXIV号墩M1、M3等;高淳顾陇、永宁1期墓;南陵千峰山18座土墩墓和繁昌万牛墩墓; 丹徒烟墩山M2、四脚墩M6、丹阳司徒大仙墩墓。溧水乌山岗沿山4号墩M2、秧田西山墓、柘塘蔡家山M1等。 时代约相当于西周中期。主要器形有印纹硬陶耸肩坛、扁腹瓿、环耳罐,原始瓷敞口折腹矮圈足豆,夹砂 红陶素面带角状把手或钩状小钮的鼎与鬲,泥质灰黑陶弧壁大捉手器盖、小口罐等。夹砂陶鬲一般为折沿、 腹部略鼓、带实足根,有分裆和连裆两种。连裆鬲
18、多呈高弧裆。鼎除了原有的圆锥形鼎足外,还出现了扁 锥形足鼎。另外还有印纹硬陶小口平肩双兽耳或双环耳的坛与瓿,泥质灰、黑陶圆腹罐、尊、钵,夹砂陶 飌、繹等。盛行折线纹以及回字纹与折线纹的组合纹,另外还有席纹与方格纹、席纹与回字纹、复线菱形 纹与回字纹、变体云纹与回字纹等组合纹饰。夹砂陶飌、鬲的器表有的饰以细绳纹。 第三期 以丹徒小区北片3期、南片2期为代表。典型墓葬有大港磨盘墩墓、丹徒四脚墩M4、丹徒三山石家墩墓。 时代约相当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主要器形有印纹硬陶圆肩坛、鼓腹瓿、双环耳罐,原始瓷矮圈足折腹 豆、碗、鼓腹罐,夹砂红陶分裆鬲,泥质黑陶圈足盘、罐等。纹饰种类与第二期相比,变化不大,折
19、线纹 与回字纹的组合纹饰仍是本期的主要纹饰。原始瓷数量有所增加,并流行锥刺纹带、弦纹、S形附加堆纹。 第四期 以丹徒小区南片3期、句容小区2期、溧水小区3期、高淳小区2期为代表。典型墓葬有丹徒荣炳南岗山 土墩墓群;句容浮山果园I号墩M10、M13、M15,III号墩M1M5、M11,IX号墩M2等;乌山徐母塘山个头墓、 洪蓝凤凰井、和凤宽广墩等;高淳顾陇、永宁2、3期墓。时代约相当于春秋中期。主要器形有印纹硬陶近 折肩的坛与瓿,原始瓷弧腹或浅腹近直壁的平底碗,夹砂红陶扁圆锥足或鸭嘴形扁足鼎、敞口深腹釜,泥 质灰、黑陶喇叭形钮折壁器盖、环耳罐、三足盘等。其它器形有印纹硬陶垂腹罐、硬陶盂、碗,原始
20、瓷盘、 盅、盂、筒形罐,泥质陶盆、折肩坛、罐,撇足鼎、大口器,夹砂红陶双耳釜及器盖等。夹砂陶鬲以及器 身附角状把手、钩形小钮的现象已很少见到,原始瓷豆及矮圈足碗基本消失。纹饰流行席纹以及小方格纹 与填线方格纹、席纹与填线方格纹、叶脉纹与水波纹等组合纹饰。其它还有叶脉纹、方格纹,开始出现米 筛纹,原始瓷常见水波纹、锥刺纹、重弧纹等。附加堆纹多见于印纹硬陶坛腹部的辫形堆饰和原始瓷罐、 盂肩部的S形、倒U形绳索纹。 第六单元、大型土墩墓形制 土墩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具有可与中原相比较的强烈的时代特点,陶器、原始青瓷具有变化的敏感性和嬗 变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的特征,可以将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分为四期
21、:第一期:西周早中期。第 二期:西周晚期。第三期:春秋早中期。第四期:春秋晚期。 第五期 以丹徒小区北片4期、句容小区3期、溧水小区4期、南陵小区2期为代表。典型墓葬有丹徒谏壁粮山M1、 M2,王家山墓、青龙山墓、大港北山顶墓;句容浮山果园XXIV号墩M2、M4、M5等。溧水柘塘蔡家山M2、M3、 M4;南陵戴镇方家土墩墓和新林土墩墓等。时代约相当于春秋后期。主要器形有印纹硬陶折肩坛或溜肩坛 与瓿、环耳罐,原始瓷直壁小平底盅式碗,夹砂红陶扁足或鸭嘴形足鼎、甑及器盖,泥质灰陶盘、环钮浅 弧壁器盖等。其它器形有原始瓷圆肩罐,泥质灰陶大口器、折腹盘,泥质黑陶鼓腹盆,夹砂灰陶钵形罐等。 常见纹饰有小型
22、规整的席纹、米筛纹以及席纹与填线方格纹、米筛纹与填线方格纹的组合纹饰。稍晚,出 现了细方格纹。 第一期 典型墓葬有烟墩山一、二号墓、溧水乌山二号墓、乔麦山母子墩墓、屯溪一、二号墓。时代略有早晚, 基本上从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在墓葬形制上无大差异,表现出西周前期江南大型土墩墓的共同特点。 1.封土较高大。 2.一墩一墓。 3.多有“石床”结构,或设竖穴浅坑。 4.墓向多为东西向。 5.多随葬青铜礼器。原始瓷所占比重较大。 第二期 典型墓葬以丹徒石桥大笆斗墓、小笆斗墓、金鸡墩墓以及四脚墩六号墓为代表。第二期墓葬显系从第 一期发展而来,且各墓个性突出,尚未形成统一的定制。 1.封土高大,一墩一墓,墓
23、向多为东西向,此特点与第一期一致。 2.竖穴深坑,不见生土坑,多为熟土坑。 3.“石床”消失,出现生土台棺床。 4.出现墓葬建筑。 5.墓坑规模巨大,且多瘗有棺椁,形成椁室。椁室大多木质均朽、偶有“石椁”出现。 6.随葬品以原始青瓷为主,缺少青铜礼器。 可以看出第二期的墓坑远比第一期深,第一期的浅坑 ,或平地铺“石床”已被竖穴深坑所取代,熟 土竖穴深坑和墓中建筑的出现表明江南大型土墩墓摆脱传统土著文化的束缚充分显示出自身的力量,它将 对春秋早中期的墓葬形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期 典型墓葬有丹徒大港横山馒儿墩、磨盘墩墓、丹徒四脚墩二号墓和丹阳大夫墩。第三期墓葬继承了二 期竖穴深坑的传统,并有
24、所发展。墓坑内存放椁室已成定制。不见有二期的生土台棺床。竖穴土坑基本上 都较规正或上下略有收分。新出现了生土椁室和二层台结构。第二期熟土竖穴坑中的“T”字形结构和凸 字形结构均已消失,其形制以规正的长方形为主,偶见大夫墩式的近梯形式的平面结构。随葬品主要以原 始青瓷为主,配以较少的泥质陶和几何印纹硬陶,青铜器中,礼乐器较少,只是零星偶见,不成套成组出 现。但较多见青铜剑、斧、斤等兵器和工具。尽管一些旧因素已告消失并有一些新因素的出现,然竖穴深 坑这一形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上大下小、略有收分的方形墓坑和内设椁室已成了一种定制。 第四期 典型墓葬有丹徒大港北山顶墓、谏壁青龙山墓、王家山墓和苏州大真
25、山D9M1。第四期墓葬,发生了较 大变化,自身的特点非常强烈: 1.竖穴深坑,越来越深。 2.凿山为穴,将墓坑建于基岩上。 3.带长斜坡墓道或长条形墓道。 4.墓葬平面呈甲字形或刀字形。 5.出现二层台和祭祀台。 6.墓坑上大下小,有收分,继承了上期作风。 7.带有殉人和附葬墓。 8.普见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 第四期墓葬是江南大型土墩墓发展的终极形态,深受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本期墓葬将江南土墩的地 方特色与中原礼制紧密地揉合起来,使江南大型土墩墓的发展登峰造极,之后则走向了衰落。 进入战国时代,以往土墩墓分布的中心区域成了吴、越、楚三国争战交锋的漩涡地带,疆域不停地变 化,各种文化因
26、素拉锯式地进退和相持,尤其是楚文化的东渐,影响颇大。这一带所出墓葬与第四期墓已 不能同日而语,它们与以上四期江南土墩墓的发展显然不属于同一系统。 第七单元、大型土墩墓的构造方法 大型土墩墓的营造,规模宏大,工种浩繁,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上,还是在墓葬结构处理 上,非一般中小型墓能望其项背。其营造方法和程序大致如下: 1、墓地 多选择山脊、岗地和平原高台等地势高爽地做墓地。先将地面和山体稍作平整。 2、墓坑 1.直接挖坑。形成纯生土坑,或深或浅。 2.堆土挖坑。形成上熟下生的墓坑。如四脚墩M2。 3.堆坑。用竹篱笆或木板搭成墓框,其外堆土,形成纯熟土坑。如大小笆斗墩、馒儿墩。 3、墓壁
27、1.将墓壁铲平。一般为生土坑。 2.竹篱笆墙墓壁。这是堆造熟土墓坑最有效的省工省时之方法。 4、棺床 1.铺鹅卵石或石块形成“石床”。 2.铺草木灰和芦席。如大港母子墩。 3.生土台子。高出四周墓坑,形成生土棺床,如大笆斗墓。 4.直接利用山体基岩,平整后作棺床,如北山顶。或将基岩四周开出沟槽,中间也开一道腰沟,形成 “日”字形的前后棺床。 5、棺椁 1.因材制棺椁。土墩墓中未发现过完整的棺椁,仅仅从一些木炭痕迹、漆皮来推测当时大多数墓内已 出现木质葬具。从大小笆斗、馒儿墩、金鸡墩、北山顶、四脚墩二号墓等看来,当时似无统一的棺椁制度。 从第二、三、四期墓葬情况分析,主要为因材制宜。如大笆斗和四
28、脚墓葬情况分析,主要为因材制宜。如 大笆斗和四脚墩二号墓,椁室狭长、较深,从四壁和底部残留的迹象看,棺木外涂以朱砂或经过髹漆处理。 大笆斗墓:椁室长6.04、宽1.4、深1.5米,椁室内存放随葬品。四脚墩二号墓:椁室长4.7、宽2.32.06、 深1.6米。狭、长、深是其特点。而小笆斗墓和馒儿墩的椁室则又显示得较为宽大。馒儿墩长4.7、宽 2.062.32、深1.6米,小笆斗墓的椁室长5.52、宽2.5、深1米。 2.“石椁”见于四脚墩六号墓和金鸡墩墓。墓底周边用石块围成高50厘米的墓框,形成“石椁”。内 铺石块,形成椁床面,在石椁的中心再置棺。 6、填土 大型土墩墓内的填土是典型的五花土。一
29、般为黄褐土间杂灰白土。密度各墓相异,但一般情况下,填 土的硬度较小。个别墓中也有较周围坚硬的五花土,似经夯实。但不见夯窝。估计经过了平夯踏实处理, 能起一定的防盗作用。个别竖穴石坑墓的填土中夹有大量的破碎的石块和石屑。总之,土墩墓墓坑之填土 不分层,与封土区别较大。 7、封土 封土外观作馒首状,一般都很高大。封土内较纯净,也有个别封土内含有陶片和文化遗物。封土多分 层,一般从墓坑中央向四周扩展,越垒越高,因取土来源不一,土色较杂,形成分明的层次。所取之土, 一般都是附近的生土,色泽红黄;或为河塘淤土,色泽灰白,应属开塘取土所致,如青龙山,大小笆斗、 四脚墩周围都遗留有大小不等的水塘。另外还有一
30、些腐殖质形成的灰黑土等。墓葬封土都很坚硬,有的经 过明显的拍打,夯筑,并发现有夯窝。有的墓葬封土有“二次封土”现象,如四脚墩六号墓的第3层封土, 色泽灰黑,显系原地表腐殖质形成的。说明墓葬已进行过一次封土,若干年内,出于祭祀性质,再二次封 土,使封土加高加大。这种习俗在中小型墓多见,有的或在二次封土前在墓墩上放置一些日用陶器。 8、防潮设施 大型土墩墓防潮措施贯穿于墓葬构筑的始终,其包括墓地选择、设置棺床、填土、封土、开挖沟槽直 至巫术性质的压胜措施等等。 1.选择山脊、山坡、高岗等高爽的地势。 2.填土夯实。 3.馒首状的封土客观上也利于散水。 4.设棺床。分生土台棺床和“石床”两种,有的“
31、石床”周围开沟槽。如屯溪一号墓。 5.墓底铺草木灰和席子。 6.放置海贝。青龙山大墓中有三大堆数以千计的海贝。青龙山大墓中有三大堆数以千计的海贝,磨盘墩 墓内出178枚。北山顶墓中有骨贝10枚。海贝除了作为财富的象征外,另一重要的作用,即是用作防潮压 胜物。周礼(地官(掌蜃载:“掌蜃掌敛互物蜃物,以共?圹之蜃。”互物,蚌蛤之属。贾疏云“案士 丧礼,筮宅,还井椁于殡门之外。”注云:“既哭之,则往施之繰中。”“是未葬前,井椁材乃往施之圹 中,则未施椁前,已施蜃灰于椁下,以拟御湿也。”春秋之际,墓中多施蜃炭,左传(成公二年: “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被认为是一种僭越。直接放置海贝是一种巫术意义
32、上的防潮措施。 第八单元、江南石室土墩 石室土墩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广泛分布于太湖周围的一种特殊的青铜文化遗存。石室土墩又被称为“烽 燧墩”、“藏军洞”、“古战堡”、“炮墩”和“石构建筑”等。 石室土墩的分布,主要于环太湖周围和杭州湾沿岸的丘陵山地。以苏南、浙北地区最为密集。北抵长 江南岸的江阴、张家港,甚至沿海岸线向北延伸至连云港一带。南到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舟山群岛一 带也有发现。西至安徽广德一带。江苏苏州、吴县、无锡、武进、江阴、常熟,浙江的长兴、吴兴、安吉、 海宁、绍兴、余姚、上虞、慈溪、舟山、奉化、鄞县、东阳等地都有发现。分布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总 数有二千座七百座之多。从其分布范
33、围来看,大体上和历史上吴越两国的疆域相符。 石室土墩大多建造在环太湖周围的山上,西南自浙江天目山北边的支脉、即长兴、宜兴相邻的东山区, 往北为宜兴丁蜀山区,至太湖西北为武进的城湾山区,隔湖与无锡的马迹山对峙,其北有无锡的桃花山、 鸡笼山、横山、和璨山等,太湖东北则有吴县五峰山、借尼山和苏州的上方山等。而尤以太湖东北部的苏 州市、吴县范围内和太湖西南部长兴范围内的石室土墩最为密集。根据遥感考古的调查结果,初步探明了 太湖周围石室土墩的分布规律。太湖东北部,包括苏州市和吴县境内。这里的低山丘陵一直伸入到太湖中, 山体最高不足350米,一般都在200米左右。大型石室土墩的数量占了整个太湖地区大型石室
34、土墩的三分之 二强。区内以上方山七子山尧峰山上石室土墩的分布最为典型。整个山体高不过300米,东西长约7公 里,南北长约6公里,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有诸多山脊,山脊一般呈浑圆形,脊线延伸平缓,周围视 野开阔,石室土墩就分布在主峰和每条山脊上,上方山、七子山和尧峰山高度在250300米的主峰线上分 布有十几座大型石室土墩。彼此之间间隔较大,巍巍耸立在山体的最高处。200米以下的各条山脊线上, 小型的石室土墩呈串珠状密集排列。 本区的石室土墩的分布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在宜兴和长兴的牛角山和麒麟山以及长兴和吴兴交界的便 山上,沿山脊呈珠状密集排列分布,以小型石室土墩为主,200米以下的山脊上分布最密集
35、。200300米 以上的低山丘陵上分布较零星。另一种现象是在长兴县城西北的架子山和观音山上。石室土墩则以团状散 布在山顶、山脊和山坡上。这一区域内,以小型石室土墩为最多,中型次之,大型石室土墩只有约20座。 石室土墩的结构特点。石室土墩一般由石室、护坡和封土三部分组成。石室的平面多为长方形、少见 椭圆形、腰鼓形,石室一般由甬道和内室组成,石室由两面侧墙、后墙、前墙(封门)、顶盖石和铺底石 共同构筑而形成封闭的空间。石块都未见明显的加工痕迹,都选择较平整的一面作为石室的内壁,石室断 面大多呈梯形,两侧壁向上渐收,底部大多铺小石块或石片,顶部以大石块或条石覆盖,有的在石室周围 用石块垒砌成圆形或长
36、方形的护坡,然后,堆土和石块形成椭圆形或圆形封土墩。 Design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 博物馆性质功能定位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历史、经济、文化、 科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是市民和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 江南土墩墓博物馆的性质定位应不同于南京博物院或上海博物馆那样的以文化艺术为题材的博物馆, 而应该是一座乡土专题性博物馆,即主要要成为展示句容地方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作为乡土博物馆,其首要特点是地方性,即其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和展出的内容应该突出地方历史性 和专题的特色。其次是综合性,要比较综合地反映地方环境资源、历史文化
37、、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面貌。 博物馆展览策划要点 全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在寻找自己的唯一性,至今仍没有离开这个主题,也没有哪个馆做到了这一点。 在江南土墩墓博物馆的策划上应有一些特别的思考和想法,用几点来尝试做到唯一性,一个博物馆首先要 有性格。 策划者的性格就是博物馆的性格。 本土文化性格也是博物馆的性格。 该博物馆的运营方式也决定该博物馆的性格。 博物馆性能的变化 今天的博物馆,已不是单一的博物馆内涵,它是一个国家、个城市的DNA,与整个城市同生共荣。 关于城市的历史、文化等一切均是该城市通过多年的创建和发展留下的记忆,它渗透在该城市的每一寸土 地中,而博物馆正是收集和汜录了该城市的记忆,见证
38、着该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那么当下博物馆的建设应 尽量扩大内存、更新、调节、改革,博物馆已经不知不觉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物馆好像一条神秘的通道,联结了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时空的人。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教育”为中心,再到以“观众”为中心,所谓的“以人为本”。 发达国家对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提出讨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成为新的主题。 博物馆功能的变化 今天博物馆的功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收藏、陈列和科研,而是多元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文化 场所。 博物馆性能的变化,导致了博物馆功能的变化。一般而言,传统的博物馆功能为教育、收藏与展示。 现代公共博物馆产生和壮大后,在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其收藏和文保的功能得以加强。稍后,受博 览会行业的带动和影响,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功能得以强化而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 强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人们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博物馆更是体现出休闲、娱乐的功能特质。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建设发展速度让人惊喜、惊叹,同时也惊人,而在这其中,大多数博物馆的建设、 定位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综合决策,整体思考。十分需要有一个博物馆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和指导,拟 定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规划,从而可防止“千馆一面”无个性、无特点的无序建馆,大馆小馆一个样,综合 馆和主题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混合运算》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 风险识别在公司战略根基构建过程中的作用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跨越难关2025年VB考试试题及答案
- 优化养老院安全管理计划
- 班级国际交流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 向善向上社团活动安排计划
- 2024年云南省机关事务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西安雁塔雁南小学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生物学科学术研讨交流计划
- PAN纤维结晶度取向度和形貌的演变规律对其性能影响
- 岛津GCMS-TQ8040教材
- (完整版)化工原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 空调水管线试压冲洗方案
- 总公司与分公司承包协议[页]
- 食品经营设施空间布局图
- 预制箱梁运输及安装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 GB∕T 36266-2018 淋浴房玻璃(高清版)
- 内科学-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 航空煤油 MSDS 安全技术说明书
- 导热系数测定仪期间核查方法、记录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