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e speed of making money must exceed the speed at which parents get old.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原因 贵妇画像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美国人,而故事主要围绕伊莎贝拉在英国的生活展开。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原因【1】【摘要】贵妇画像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最佳的一部早期作品。文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当时具有一定新思想的新型女性代表。她有着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追求独立与自由。然而最终还是受制于强大而顽固的旧观念,经历了一段悲剧的婚姻。_将从主人公自身性格、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伊莎贝尔的悲
2、剧及其产生原因。【关键词】伊莎贝尔 自由 悲剧 性格 社会制度1.前言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经典作品之一。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多以描述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为主。贵妇画像也是如此。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美国人,而故事主要围绕伊莎贝拉在英国的生活展开。作者通过描述伊莎贝拉的成长和多次选择将故事推进到了一个悲剧结局。在这部作品中,作为当时追求自由的新时期女性的代表,伊莎贝拉起初酷爱自由,有着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强烈愿望。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渴望独立。她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不爱慕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试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然而她对自由的崇尚和独立个性却最终被小人
3、利用,使她的婚姻和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追求自由,但最终却被婚姻束缚;她渴望独立,却无法违背奥斯蒙德的意志;她抛开金钱与地位这些世俗因素的影响,一心要和奥斯蒙德在一起,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然而最后发现自己步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奥斯蒙德爱的只是她的钱。伊莎贝尔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2.伊莎贝尔悲剧的原因。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性格具有双面性,本身就具有矛盾性。同时,她的独特个性与当时体制下的人们格格不入,必然会受到旧思想的制约和被外界所利用。因此她的的悲剧主要是由她自身性格导致的。2.1. 渴望自由和独立导致错误的选择。美国是一个富有自由传统的国度,他们热爱和向往自由。伊莎贝尔也是如此,
4、她希望自己能有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受外力的阻碍。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独立的梦想, 包括心灵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因此她在花园山庄的时候并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也未被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所打动,一心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然她时常暴露出单纯和不易察觉的脆弱,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她对自由的渴望。她希望拥有一种在美国未能找到的生活魅力与经历。正是由于她这种向往个人自由的性格,使她对于婚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不愿意接受沃伯顿和古德伍德的追求。她不愿意自己被权利与金钱束缚。她觉得,经济上的依赖会使自己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而精神上的依靠则会使一个人丧失自我。虽然她在父母去世及两个姐姐
5、结婚后,成为一个没有多少钱的孤儿,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英俊温和富有的沃伯顿,因为沃伯顿属于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份子,她认为他的贵族社会习俗规矩是一种让她难以接受的精神枷锁。对于古德伍德,虽然他很有钱也很成功,但伊莎贝尔还是几次三番的拒绝了他。她说“我太喜欢自由了,如果世界上有一件我喜欢的事,那就是我的个人独立。”古德伍德虽然爱她,但是她却不了解在她的内心,排在婚姻之前更多的是渴望自由和更多的去体验这个世界。伊莎贝尔对上流社会精神枷锁的畏惧和古德伍德的不理解最终使得她在某种程度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她在婚姻方面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她选择了奥斯蒙德,这也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2.2. 软弱屈服的性格
6、使悲剧升级。伊莎贝尔虽然一名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女性,但始终不能拜托旧观念的束缚。在当时,男性仍然在家庭里占主导地位,女性必须服从与他们的丈夫,应以家庭为重。她认为 “一个女孩子飞行的最高点就是结婚”。由此可见伊莎贝尔开朗自信的性格里被深深的刻上了那个时代道德教育的烙印。在她婚后的生活里,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她在罗马过得很不开心,奥斯蒙德的专横不容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事事都得按丈夫的意思去做,这让她感觉不到丝毫自由。奥斯蒙德的“半吊子艺术家”品味她也不苟同,同时,她也清楚的意识到奥斯蒙德只是爱她的钱。但是伊莎贝尔仍然选择留在罗马。她因为要回去探望病危的拉尔夫和奥斯蒙德进行激烈的争执,奥斯蒙德
7、还是不允许她离开。并在之后不久从奥斯蒙德姐姐口中得知她自己活在一场由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精心策划的骗局中。她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此时,她已经有足够的理由遵从自己的内心,离开罗马,结束这个骗局,结束和奥斯蒙德的悲剧婚姻。然而不管她的婚姻有多么痛苦和不幸, 她是不会打破她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规范, 不会为了自由而牺牲了婚姻, 哪怕是形式上的婚姻。她的理想是传统与自由的完美结合。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 她既不愿完全放弃自我, 又不能放弃名存实亡的婚姻, 并非完全自由的心灵使她无法摆脱女性头脑中深层传统意识的羁绊,她那种作为女性多年以来的软弱本性使得她处处以社会世俗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衡量自己。伊
8、莎贝尔在拉尔夫去世后还是选择回到了罗马,她消极地选择了继续她的悲剧生活。3.结语贵妇画像中,亨利. 詹姆斯细致地描写了伊莎贝尔的心理转变及自我认识的发展过程。巧妙地将故事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融合。从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伊莎贝尔的悲剧人生及原因。伊莎贝尔自身渴望自由,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想要去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而不是安于现状。同时她的一意孤行和倔强独立的性格也为她失败的婚姻埋下伏笔。因此,伊莎贝尔的悲剧在亨利.詹姆斯的笔下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参考文献1 james. henry. the portrait of a la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
9、s, 19862亨利.詹姆斯著.项星耀译.贵妇画像m北京凡量文学出版社.19843李慧.不同层面的个性冲突与婚姻悲剧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87-894丁璞.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视角j.孝感学院学报,20_.5蒋芳.遭遇悲剧婚姻的女性j.宜春学院学报,20_(1):147-149.贵妇画像中的女性话语权【2】摘 要:贵妇画像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历来就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_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男权社会的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等人虽有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虽然个性张扬,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和所做的种种选择分析,_认为她们所拥
10、有的女性话语权该打个问号;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话语权尤其该受质疑,其实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没有成功。只要社会体制不改变,只要性别定位仍然是传统的固有模式,女人的话语权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关键词:女性化现象 女性话语权 自由 独立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其在世界文学史的影响经久不衰,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william stein(1959)、nancy cott(1978)、jeanne dapkus(1997)等人从心理分析角度对该文本进行解读;annette ni
11、emtzow(1975)、schriber(1976),以及陈丽(20_)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harold bloom(1987)主编的论文集则从爱默生的自力更生原则解读伊莎贝尔。代显梅和方亚中分别在当代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及“伊莎贝尔的女性悲剧:一种运用依利加雷理论的解读”的论文,前者探讨了伊莎贝尔回归其原先婚姻的心理动机,后者则用依利加雷理论解读该小说,认为伊莎贝尔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但从传统评论界来说,贵妇画像中的伊沙贝尔阿切尔似乎已经以一个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热情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形象定格了,女性话语权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
12、的体现。但笔者再读贵妇画像时发现女主人公极力倡导的女性自由独立观点夹杂着许多无奈和痛苦,这跟当时男权社会盛行的女性化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_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虽有当时的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从其对婚姻的包容程度,以及最后的选择分析,笔者认为她所拥有的女性话语权应该打个问号。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不停地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她没有成功。一、女性化现象 亨利詹姆斯时代的女权主义者坚持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或者说男权文化的一种构建。这种文化只会把女人塑造成更称职的家庭服务
13、员,更称职的“家庭天使”,以更好地满足男人的需要。当时的社会把“生意”(business)等同于“生活”,而且认为这是男权社会中的决定性存在(presence):男人=生意=生活=存在;以此推断,女人=取乐=死亡=缺失=否定。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很少享有任何合法权益,她们通常被边缘化,被贬值,而且往往被排斥在父权社会之外。贵妇画像中的女人们也逃避不了这种文化模式,婚姻和财产成了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只是因为伊莎贝尔的女权主义话语貌似强烈,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趋于分散而忽视了当时的女性化现象。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尚未出场,她的表哥拉夫就从母亲发回的电报中得知表妹要来英国,便和朋友沃伯顿勋爵谈论
14、开了,话题当然是婚姻:“也许她已经订婚了;美国女孩通常都订婚了。”凡涉及年青女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婚姻,因为在他们观念中这是女人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捷径。在男人们看来,女人等于装饰品,而她们带来的嫁妆则成了男人们财产的当然组成部分。从伊莎贝尔到达伦敦的那刻起,拉夫就把她当成高档的生活调味品或娱乐物看待了:“如果对他而言,他表妹只是个娱乐物的话,拉夫意识到那也是个高档次的她比最精致的艺术品还要好,比希腊的浅浮雕,比伟大的泰坦神像,比哥特式教堂都胜一筹。”在拉夫生活得毫无乐趣可言时,他母亲竟然给他带来了这么一个高档次的“艺术品”,这让拉夫喜出望外;他感觉好像突然间收到一个邮包,一个装着希腊神话中
15、“泰坦神”的邮包,可以“挂在我家墙上”。在他母亲到达英国的当天拉夫就已经问过母亲打算怎么处理伊莎贝尔,而且重复了四遍,对此特切特夫人回答道:“怎么处理她?你说起来好像她是一码印花布似的。”她的话虽带有责备的意思,但这个性格独立、个性张扬的美国女人跟儿子谈起伊莎贝尔时,同样也把她当成装饰品了:“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女人而言,一个美貌的外甥女是最好最合适的装饰品。”后来当奥斯蒙在罗马遇见沃伯顿勋爵,并得知伊莎贝尔曾拒绝了这么高贵的男人,他对伊莎贝尔就更有兴趣了。书中叙述道:“他喜欢原创的、超越普通的、精致的东西,他喜欢珍品;伊莎贝尔已经证明自己是他艺术收藏中的精品之一,把这样一位年轻女士占为己有,他
16、就更有兴趣了。” 在西方社会的女性化观念中女人就是欲望的象征,男人则代表着权力。所有的价值和价值转向都源于男性对欲望的要求。如果只有一种欲望形式,那男人就是这种价值形式的垄断者,女人的价值是由男人确定的。小说男主人公奥斯蒙对女人的要求是漂亮、智慧、富有。当莫尔夫人向他推荐伊莎贝尔时,奥斯蒙问道:“她漂亮吗?她聪明吗?富有、出众、智慧、拥有前所未有的美德吗?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我才愿意结识她女人的天然使命就是生活在她最能得到别人赏识的地方”。至于哪里才是女人最得赏识地方,他认为不该由女人自己来寻找:“女人往往会在寻找这个地方上花太多的时间。别人应该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可悲的是,以追求自由为人生目标的
17、伊莎贝尔竟然也附和说:“这种事情上就得有人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从小说情节发展来看,主要人物的女性化观念其实都比较强。拉夫算得上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男人,但对女人他同样不屑:“针对自己,大多数女人什么也不做;她们只是等待,态度虽然体面,但多少有些被动,等待着男人出现在她们的生活里,给她们提供一种命运。”不仅男人们是这样看女人的,女人们自己似乎也有极强的传统性别定位。伊莎贝尔追求自由独立,但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还是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脑海中。她曾跟表哥说:“我不是那种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女人跟男人不一样。”当拉夫赞扬她有很强的求知欲时,伊莎贝尔回答:“我是有很强的求知欲;但大多数女孩子都相当无知。”还有伊莎贝尔
18、的姨妈,“虽然她有种种古怪的冲动,她还是非常看重人们通常认为体面的事情,没有亲戚的年轻女孩子给她的感觉总是像一朵没有叶子的花”。由此可见,女权主义掩盖下的女性化现象在贵妇画像中仍通过主要人物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表现出来。二、丰富的女性群体形象 贵妇画像中的女性形象个个栩栩如生,笔者认为可把她们归成三类:美国职业女性、传统的乖乖女、个性独立但却受传统束缚的女人。1. 美国职业女性形象 伊莎贝尔的美国朋友亨利艾塔是个记者,思想偏激,虽然欧洲文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她仍然认为美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优越;她拒绝接受英国的一切,包括沃伯顿勋爵,因而极力反对伊莎贝尔嫁给“堕落的欧洲人”;同时,她又坚持不
19、懈地鼓励美国企业家古德沃德追求伊莎贝尔,有时几乎到了干涉的程度,她决心要把伊莎贝尔的思想从“国外那些矫揉造作的地方”呼唤回来。亨利艾塔看不惯英国的一切,从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到普通的英国人,她一概予以否定,伊莎贝尔给她下的定义是“从美国到太平洋一路上都散发着美国味的人”。她直率、乐观、独立,勇于承担责任,是一个解放了的美国妇女,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培养出来的职业女性。作为伊莎贝尔的好友,亨利艾塔时不时给朋友提些建议和要求,但她始终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小说故事发生的那个社会对她没有任何约束,相比这下,她似乎是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最大体现者。2. 传统的乖乖女形象 番茜是奥斯蒙和莫尔夫人的私
20、生女,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庇护下,天真、纯洁,从没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小说总是“把她跟花联系在一起,但她也跟沏茶及喝茶这些代表着社会及其她周围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的礼节联系在一起”;她没有个性,完全按父亲的设计生活着。奥斯蒙希望女儿嫁给沃伯顿,因为后者有钱有地位,而且举止高雅,风流倜傥,是当时女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丈夫;番茜对此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她是女性化现象的牺牲品,是她父亲实现计划达到目的的一件工具。番茜的温顺、被动是当时女性化现象的生动写照。番茜对父亲奥斯蒙的感情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她思想单一,只知道她是属于父亲的:“我不是专门为您定制的吗,父亲?”十五岁的番茜在她父亲跟前仍是个小女孩。第三十五章
21、里曾描述奥斯蒙让番茜站在他的双膝之间,半坐在他的膝上,然后伸手搂着她的腰,这个画面显得那么自然。慈父和乖乖女组合的意象在19世纪最能引起公众的共鸣,这并不是贵妇画像首创的,其实它是19世纪小说的一种模式或版本。这个组合构成了詹姆斯小说的关键:关于女性化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开创了英美小说的一个伟大传统,但对女人来说这种想象力却暗藏着很大的危险。小说叙述者说:“她(番茜)就像一张白纸外国小说中理想的小姑娘形象。伊莎贝尔希望这么美好这么纯洁的一张白纸会有高雅的文本来填写。”“她太单纯了,很容易成为命运的牺牲品;她没有自己的意愿,没有抵抗的能力,没有感觉到自身的重要;她很容易被神秘化,也很容易被砸个粉
22、碎:她只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依靠,这就是她的全部力量。”3. 个性独立但受传统束缚的女人 莫尔夫人是奥斯蒙的情人,是伊莎贝尔婚姻的主要策划者。从表面上看,她举止高雅,风度非凡,多才多艺,在上层社交圈出入自如,游刃有余,用拉夫的话来说,“她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她样样事情都做得很漂亮。她是个完人”。她看似操纵着一切,但再深入分析她与奥斯蒙的关系,以及她为奥斯蒙所策划的一切,不难发现她是“情人”这个角色的奴隶。这个曾让伊莎贝尔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女人,其身份仍是欧洲传统观念分配给这类女人的位置:交际花+情人。虽然她“全副武装”对付这个世界,但她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她的生活表面光鲜,看上去独立自主,实质上
23、她仍受奥斯蒙的支配。在她的生活中,金钱是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隐性驱动力。她对物质的东西非常看重:“我知道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表现在我穿的衣服上。我非常看重物质的东西!你住的房子,你用的家具,你穿的衣服,读的书,交的朋友,这些都可以体现你自己。”莫尔夫人曾跟伊莎贝尔谈起美国人在欧洲的感觉:“我们只不过是寄生虫,四处爬行;我们没有脚踏实地的机会。”莫尔夫人深受传统性别定位的影响,再加上她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经历,在她看来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个观念也体现在番茜的教育问题上。当她发现番茜非常听话非常乖巧时,禁不住夸奖说:“他们已经教会你听话,我很高兴;乖女孩就应该这样做。”特切特夫人和伊莎贝尔有着很多的
24、相似之处。特切特夫人在经营自己婚姻的时候,为自己留足了空间,她大多数时间与丈夫分居,即使回到丈夫儿子身边,什么时候见丈夫,什么时候见儿子,也是她说了算,她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她的儿子是这么评价她的:“她样样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不相信别人能帮她。”简单地说,她做任何事情都有她自己独特的方式。她的计划从不会因为别人的事情而改变,甚至她丈夫的去世都没改变她去欧洲的行程,这不是普通女人能做得出的。可以说,女性话语权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特切特夫人的言行仍有意无意地暴露出内心的传统观点。伊莎贝尔到姨妈家不久,沃伯顿勋爵对她一见钟情,很想接近她,希望能跟伊莎贝尔单独相处,但特切特夫人冷冷地看了外甥女一眼
25、,告诉她:“你不能单独跟先生们相处,这不是你的家乡阿尔巴尼这里的年轻女孩,尤其是体面人家的孩子,深夜从不单独跟男人一起坐。”在她得知沃伯顿向伊莎贝尔求婚而遭拒绝时,她坦率地告诉外甥女,希望她嫁给沃伯顿,并说:“我确实不喜欢(英国人);但那就更有理由利用他们。”女人可以利用婚姻这个观点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女性应该持有的。对于特切特夫人来说,婚姻对女人来说是必需的,她认为沃伯顿的社会地位和财产是伊莎贝尔过上幸福生活的物质保证。这也是女性化传统给女人们的定位。当后来伊莎贝尔决定要嫁给奥斯蒙时,特切特夫人同样极力反对,不仅是因为她太了解奥斯蒙和莫尔夫人,更因为她知道奥斯蒙一无所有,外甥女以后的生活没有保
26、障;她跟莫尔夫人说:“奥斯蒙没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可提供给伊莎贝尔的。”她和伊莎贝尔一样,虽然当时年轻、乐观的美国水土培养了她们独立自主的意识,但传统的女性化话语还是深深地烙在了她们的思想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女性化观念还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凸现出来。詹姆斯在他自己的笔记中曾说这部小说的中心是女主人公的意识,其他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脱离了女主人公意识的故事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叙述。伊莎贝尔聪明、漂亮、浪漫,追求独立,并富有想象力,但她太理想主义了,没有意识到个人选择是要受环境和性格限制的。她拒绝了沃伯顿的求婚,因为她来到欧洲的目的是要经历生活,对自己看到的以及要做的一切作出决定
27、;她认为选择沃伯顿不算选择,因为他代表了一个已经确定的世界,一种已经确立的生活,而且他代表的那个制度威胁着她的自由与独立。她也拒绝了古德沃德的求婚,因为这个美国企业家身上的阳刚之气和强硬的性格让伊莎贝尔感觉很不安全。她因为不谙世事,遭人算计,选择了奥斯蒙;一旦她作出选择,这选择就成了她的生活支柱,她把选择、行动、结果统一到道德高度,最后承担了一切。wd霍沃斯在1882年关于詹姆斯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乔治爱略特笔下的多罗茜布鲁克有着宏伟的目标,跟她不一样,伊莎贝尔只有美丽的梦想。”在伊莎贝尔的世界里,合法的离婚似乎是不可企及,也是无法想象的。从她的最终选择分析,她作为独立女性的形象是缺损的,或者
28、说不完整的;换言之,贵妇画像对她的追求和判断力提出了质疑:“面对传统制约,她和其他同时代的妇女一样,显得软弱,比她们自己想象的要愚蠢得多,最终注定要做出十分迂腐、有悖常理、而且是立不住脚的事情。”三、女性话语权 在伊莎贝尔的世界里,男人操纵着一切。以病人形象出现的拉夫特切特其实有着很强的占有欲。他是一个旁观者,但他更是伊莎贝尔命运的操纵者。他说服父亲把本应留给他的遗产分一半给表妹伊莎贝尔,为她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让她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自在地经历生活,享受生活。他的初衷是善意的,但小说叙述者告诉我们拉夫这么做其实有着自私的一面,因为他长年生病,许多事情都无法亲自体验,所以希望通过表妹来满足他对
29、生活、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就是说,他把伊莎贝尔当成了工具,当成他体验生活的途径。这笔钱当然给伊莎贝尔带来了许多机会,但也直接把伊莎贝尔送进了猎财者的陷阱。当时他的父亲曾提醒过他:“难道你没想过,拥有六万英镑的年轻女士会成为猎财者的牺牲品吗?”拉夫承认是有这样的风险,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风险,而且他已经估计到了,并说“我准备冒这样的风险”。显然,他把伊莎贝尔当成赌注了。当伊莎贝尔拒绝沃伯顿勋爵时,他虽然不理解,但考虑到表妹要体验生活的决心,还是接受了:“我倒想看看一个连沃伯顿勋爵都不愿嫁的年轻女士能做什么,我会从中得到乐趣的。”在这件事情上,他母亲也抱着这样的心态,为此拉夫说:“如此说来,旁观者会很
30、多!我们会关注你接下来将要走的道路。”因为伊莎贝尔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周围人把她连同她的所作所为当成有趣事件来观赏了。拉夫知道伊莎贝尔对生活充满好奇,他预测会有更多的优秀绅士追求她,而且这笔财富使她能够按自己的品味选择,这些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内容和乐趣。正如小说叙述者所说,他的病不是限制,反而给了他很大的空间,他可以不从事任何职业,不投入任何感情,却能以局外人的身份观赏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从中娱乐。男权世界的第二个典型当然是奥斯蒙。 她坚持自我判断,坚持自我选择,坚持可以脱离社会的自我独立。她对自由的追求也体现在她对婚姻的选择上。她的激情洋溢,酷爱自由,渴望自主选择命运的积极心态给沃伯顿留下
31、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其充满爱意并希望能与之结婚。沃伯顿的求婚让伊莎贝尔感觉到了“一个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巨子正在孕育一个意图,要把她拉进他生存和活动的体系中去,有一种本能告诉她,事实上她有自己的体系和轨道”。她拒绝了沃伯顿,因为“这个不符合她一向怀有的或者现在可能怀有的任何理想,不能满足她自由地探索生活的要求”。伊莎贝尔害怕与沃伯顿联姻,害怕他身上所体现的社会强制力会吞没她对自由的向往。伊莎贝尔对另一位求婚者戈德伍德的拒绝,则体现了她所理解的自由的另一层含义:选择的权利。戈德伍德在性格和事实上都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他是马萨诸塞州一家著名纺织厂老板的儿子,“他的见识和意志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不
32、景气年代仍保持欣欣向荣的局面”。他认为自己比伊莎贝尔更清楚她要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论她喜欢不喜欢,他总是以全部意志和力量坚持下去,这对她构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强大压力、一种难以忍受的现实。伊莎贝尔认为人应该享有自由,不论他们的生活以什么面目和名称出现,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就是能够有所选择,她坚持选择的权利,要自主选择命运。伊莎贝尔认为“戈德伍德是她认识的最坚强的人,是纯粹由镶嵌着美丽的、金箔的钢片组成的这些钢片非常多,她看到他那些不同的组成部份,就像她在博物馆和画像上看到的武士身上盔甲的不同组成部分一样”。她认为他的那些“钢片”、那些“盔甲”会束缚她的自由。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为了帮助她
33、实现追求自由的理想,说服了父亲将一半的财产秘密转到了她的名下。杜歇尔先生去世后不久,伊莎贝尔继承了一半遗产,这笔巨额遗产使伊莎贝尔变得富有、独立,并引来众多的追求者。她本来对自己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拥有了巨额财富后,她却并没有迷失在财富和鲜花中,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对自由的追求和选择。在拒绝了富有的沃伯顿、能干的戈德伍德后,她选择接受了奥斯蒙德,一个“没职业,没地位,没名声,没有财产,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一切的人”。奥斯蒙德是杜歇尔夫人的客人,也是梅尔夫人的老朋友。梅尔夫人在向伊莎贝尔介绍奥斯蒙德时说:“他没有职业,没有名声,没有地位,没有财产,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一切他是一
34、个天生就该出人头地的人物”。伊莎贝尔认为,个体只有在社会身份缺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奥斯蒙德什么也不是,只是他自己。他的身份不是由任何外在的社会因素而是由他自身来定义的,因此,他是一个自由的人。同一个没有社会身份的人结合,意味着伊莎贝尔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免除被拉入他人的体系和轨道的危险。奥斯蒙德给她的印象是离群索居,躲进自己精致、幽雅、平静的小天地,陶醉在艺术、美和历史之中。“他拥有广博的学识,优雅机智的谈吐,对艺术颇有造诣和鉴赏力,这都是伊莎贝尔渴望在古老的欧洲找到的。”伊莎贝尔认为奥斯蒙德符合她对自由追求的理想,在伊莎贝尔眼里,奥斯蒙德是个失意王子,在他们的交往中,她自认为找到
35、了体验自由的最佳途径,并决定与他结婚。尽管伊莎贝尔的亲朋好友都反对她嫁给奥斯蒙德,可她坚持说:“我喜欢奥斯蒙德没钱,我为自己的富有而高兴奥斯蒙德是一个在贫穷面前保持尊严的人,视富贵如浮云的人。他从来不想往上爬,从来不想出人头地,世俗的荣誉不在他心上。”伊莎贝尔坚持自己的选择,不顾一切地嫁给了奥斯蒙德。婚后,成为奥斯蒙德夫人的伊莎贝尔逐渐对生活有了认识,并不断反思自己以前对生活的看法。她发现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梅尔夫人,是“实际、自私和急功近利精神的化身”。她意识到她对自由追求的执着蒙蔽了她的眼睛,对于自己的丈夫奥斯蒙德,伊莎贝尔终于意识到在他聪明能干、优雅风度的背后,隐藏着的自私自利,就像在遍地鲜
36、花中隐藏着一条毒蛇。她爱他不是因为他实际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她给他的一无所有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外衣,她曾经以为他对一切名利地位无动于衷,但实际上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不计名利地位的人。奥斯蒙德爱好“旧的、神圣的、传统的一切”,并把传统看得至高无上,世俗社会的荣华富贵才是奥斯蒙德向往的目标,他的理想是飞黄腾达、阔绰体面、过贵族式的生活。他与梅尔夫人合谋,目的就是要得到她的钱,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她丢弃自己的思想。尽管伊莎贝尔是一个“行动自由,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反对按部就班,按习俗行事的人”,但奥斯蒙德要求她崇拜他,“毫无保留”地喜欢他,伊莎贝尔发现婚后生活不能满足她的愿望,不能使她“追求自由”的信仰得
37、以实现,“仿佛奥斯蒙德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有意识地把他接触到的一切东西变得枯萎,使她看到的一切在她面前失去光彩,有意识地把灯一盏一盏吹灭”。“她发现婚后生活的无限远景实际上就是一条又小又黑的死胡同,而且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它不是通向幸福的高地它倒是通向地底,通向受束缚、受压抑的领地”。虽然婚姻并不如意,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她没有按照奥斯蒙德的意图来撮合沃伯顿和帕茜的婚姻。奥斯蒙德试图控制她的一切,却无法控制她的思想。正是这一精神上的自由使伊莎贝尔免于绝望和毁灭,或沦落于追求庸俗的物质享受,以及与奥斯蒙德同流合污的地步,经过了理想之爱的破灭,在真诚情感的缺憾中,她依然封存着一颗追求
38、自由的心。伊莎贝尔要求广泛地认识人生,渴望亲自见识世界,但是她的理想在婚姻的牢笼里破灭了,她追求自由的执着使她受到了惩罚。然而,失去了自由的她反而省悟了自由的真正内涵:一个人可以失去现实的自由,但不能丧失精神的自由。一个失去现实自由的人,并不意味着失去对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一个失去精神自由的人,就如同任人摆布的木偶,毫无自由可言。实际上,伊莎贝尔作为一个女性,她的选择大大受制于她的性别。而且在婚姻生活中,妇女若想得到幸福,必须与阻碍她们获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各种因素做斗争,经济独立并非全部,传统习俗、世代因袭的社会价值观以及自身的传统观念,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总是起着她们平时也许意识不到的重要作用。
39、伊莎贝尔想做自己人生蓝图的描绘者,虽然她有对自由追求的远大理想,可是现实中却是步履维艰。虽然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她对自由的追求看似失败,但是从精神追求层面来看,她对自由的追求,对自我的坚持,对独立的守望,都体现了她在道德层面的高度,值得我们尊重。作者亨利詹姆斯超越了以往以大团圆的形式写爱情的套路,在对现实环境和社会关系作解剖时,以严肃的现实主义立场,即把握生活、反思历史、审视人的灵魂,在观照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观照人,特别是女性本身的精神世界。伊莎贝尔作为一位拥有梦想、渴望尽情生活却被剥夺了一切机会的女子,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文学原型。她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所遭受的挫折促使她对人生、道德和命运有了更深切的认
40、识,并使她终身思考自由真正的含义。那就是:自由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伊莎贝尔将不再寂寞。参考文献:1 亨利詹姆斯,项星耀译:一位女士的画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2 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 陈丽:伊莎贝尔的自由观,外国文学研究,年第1期。4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年版。贵妇画像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美国人,而故事主要围绕伊莎贝拉在英国的生活展开。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原因【1】【摘要】贵妇画像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最佳的一部早期作品。文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当时具有一定新思想的新型
41、女性代表。她有着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追求独立与自由。然而最终还是受制于强大而顽固的旧观念,经历了一段悲剧的婚姻。_将从主人公自身性格、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其产生原因。【关键词】伊莎贝尔 自由 悲剧 性格 社会制度1.前言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经典作品之一。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多以描述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为主。贵妇画像也是如此。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美国人,而故事主要围绕伊莎贝拉在英国的生活展开。作者通过描述伊莎贝拉的成长和多次选择将故事推进到了一个悲剧结局。在这部作品中,作为当时追求自由的新时期女性的代表,伊莎贝拉起初酷爱自由,有着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强烈愿望
42、。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渴望独立。她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不爱慕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试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然而她对自由的崇尚和独立个性却最终被小人利用,使她的婚姻和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追求自由,但最终却被婚姻束缚;她渴望独立,却无法违背奥斯蒙德的意志;她抛开金钱与地位这些世俗因素的影响,一心要和奥斯蒙德在一起,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然而最后发现自己步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奥斯蒙德爱的只是她的钱。伊莎贝尔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2.伊莎贝尔悲剧的原因。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性格具有双面性,本身就具有矛盾性。同时,她的独特个性与当时体制下的人们格格不入,必然会
43、受到旧思想的制约和被外界所利用。因此她的的悲剧主要是由她自身性格导致的。2.1. 渴望自由和独立导致错误的选择。美国是一个富有自由传统的国度,他们热爱和向往自由。伊莎贝尔也是如此,她希望自己能有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受外力的阻碍。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独立的梦想, 包括心灵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因此她在花园山庄的时候并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也未被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所打动,一心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然她时常暴露出单纯和不易察觉的脆弱,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她对自由的渴望。她希望拥有一种在美国未能找到的生活魅力与经历。正是由于她这种向往个人自由的性格,使她对于婚姻充满了丰富的
44、想象,不愿意接受沃伯顿和古德伍德的追求。她不愿意自己被权利与金钱束缚。她觉得,经济上的依赖会使自己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而精神上的依靠则会使一个人丧失自我。虽然她在父母去世及两个姐姐结婚后,成为一个没有多少钱的孤儿,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英俊温和富有的沃伯顿,因为沃伯顿属于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份子,她认为他的贵族社会习俗规矩是一种让她难以接受的精神枷锁。对于古德伍德,虽然他很有钱也很成功,但伊莎贝尔还是几次三番的拒绝了他。她说“我太喜欢自由了,如果世界上有一件我喜欢的事,那就是我的个人独立。”古德伍德虽然爱她,但是她却不了解在她的内心,排在婚姻之前更多的是渴望自由和更多的去体验这个世界。伊莎贝
45、尔对上流社会精神枷锁的畏惧和古德伍德的不理解最终使得她在某种程度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她在婚姻方面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她选择了奥斯蒙德,这也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2.2. 软弱屈服的性格使悲剧升级。伊莎贝尔虽然一名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女性,但始终不能拜托旧观念的束缚。在当时,男性仍然在家庭里占主导地位,女性必须服从与他们的丈夫,应以家庭为重。她认为 “一个女孩子飞行的最高点就是结婚”。由此可见伊莎贝尔开朗自信的性格里被深深的刻上了那个时代道德教育的烙印。在她婚后的生活里,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她在罗马过得很不开心,奥斯蒙德的专横不容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事事都得按丈夫的意思去做,这让她感觉不到丝毫自由
46、。奥斯蒙德的“半吊子艺术家”品味她也不苟同,同时,她也清楚的意识到奥斯蒙德只是爱她的钱。但是伊莎贝尔仍然选择留在罗马。她因为要回去探望病危的拉尔夫和奥斯蒙德进行激烈的争执,奥斯蒙德还是不允许她离开。并在之后不久从奥斯蒙德姐姐口中得知她自己活在一场由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精心策划的骗局中。她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此时,她已经有足够的理由遵从自己的内心,离开罗马,结束这个骗局,结束和奥斯蒙德的悲剧婚姻。然而不管她的婚姻有多么痛苦和不幸, 她是不会打破她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规范, 不会为了自由而牺牲了婚姻, 哪怕是形式上的婚姻。她的理想是传统与自由的完美结合。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 她既不愿完全放
47、弃自我, 又不能放弃名存实亡的婚姻, 并非完全自由的心灵使她无法摆脱女性头脑中深层传统意识的羁绊,她那种作为女性多年以来的软弱本性使得她处处以社会世俗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衡量自己。伊莎贝尔在拉尔夫去世后还是选择回到了罗马,她消极地选择了继续她的悲剧生活。3.结语贵妇画像中,亨利. 詹姆斯细致地描写了伊莎贝尔的心理转变及自我认识的发展过程。巧妙地将故事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融合。从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伊莎贝尔的悲剧人生及原因。伊莎贝尔自身渴望自由,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想要去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而不是安于现状。同时她的一意孤行和倔强独立的性格也为她失败的婚姻埋下伏笔。因此,伊莎贝尔的悲剧在亨利.詹姆斯的笔
48、下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参考文献1 james. henry. the portrait of a la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2亨利.詹姆斯著.项星耀译.贵妇画像m北京凡量文学出版社.19843李慧.不同层面的个性冲突与婚姻悲剧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87-894丁璞.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视角j.孝感学院学报,20_.5蒋芳.遭遇悲剧婚姻的女性j.宜春学院学报,20_(1):147-149.贵妇画像中的女性话语权【2】摘 要:贵妇画像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历来就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_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男权社会的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等人虽有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虽然个性张扬,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和所做的种种选择分析,_认为她们所拥有的女性话语权该打个问号;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话语权尤其该受质疑,其实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没有成功。只要社会体制不改变,只要性别定位仍然是传统的固有模式,女人的话语权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关键词:女性化现象 女性话语权 自由 独立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其在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整河山待后生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人音版
-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新人教版
- 5《观测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 2025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声现象(第1期)解析版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2框《在社会中成长》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5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分式(7大考点50题) (第1期)解析版
-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蓄电池厂消防安全课件
- 第九课 我是情绪的小主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四年级上册辽大版
- 2025年1月资产核算与物料核算模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 六年级家长会课件
- 2025年党建党史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临床基于ERAS理念下医护患一体化疼痛管理实践探索
- 2025年河北交警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贵州贵阳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GB/T 39616-2020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
- GB/T 3620.1-2007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GB/T 19519-2014架空线路绝缘子标称电压高于1 000 V交流系统用悬垂和耐张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及接收准则
- 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优秀6篇)
- 化学史课件讲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