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改3教材_第1页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改3教材_第2页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改3教材_第3页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改3教材_第4页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改3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安邮电大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目: 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系部:光电子技术系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 级:0801 班 学生姓名:熊杰 导师姓名: 时坚 职称: 讲师 起止时间: 2012 年 2 月 27 日 2012 年 6 月 17 日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仿真设 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 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 本人完全清楚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申请学位论

2、文和资料若有不实之处, 本人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西安邮电大学 毕业设计 ( 论文 ) 任务书 学生姓名 熊杰 指导教师 时坚 职称 讲师 学 院 电子工程学院 系 部 光电子技术系 专 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题 目 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任务与要求 1 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2 整理文献,了解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应用,目前的发展。 3 通过组内讨论,理解多模干涉原理。 4利用软件建模。选取耦合器参数,设计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 5 对系统进行软件仿真,对结果进行分析。 6 对结果进行整理,讨论光波在

3、耦合器中光能量的传输及多模干涉耦 合器的应用。 7 完成一篇英文论文的翻译。 8 完成论文写作并进行修改。 开始日期 2012 年 2 月 27 日 完成日期2012 年 6 月 10 日 主管院长 ( 签字 ) 2012 年 3 月 1 日 西安邮电大学 毕 业 设 计 ( 论文) 工 作 计 划 学生姓名: 熊杰 _ 指导教师: _ 时坚 职称: 讲师 学 院: 电子工程学院 系部: _光电子技术系 专 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题 目: 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工作进程 起止时间 工作内容 2012.02.27 2012.03.23 1 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2012.03

4、.23 2012.04.10 2 了解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应用, 目前的发 展。 2012.04.11 2012.04.01 3 通过组内讨论,理解多模干涉原理。 2012.04.18 2012.04.24 4 利用软件建模。 2012.04.25 2012.05.05 5 选取耦合器参数,设计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 2010.05.06 2010.05.16 6 对结果进行分析。 2012.05.17 2012.05.27 7 做一个关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的应用的专题报 告。 2012.05.28 2012.06.08 8 讨论光波在耦合器中光能量的传输 2012.06.09 2012.06.1

5、6 9 完成一篇英文论文的翻译。 2012.06.01 2012.06.17 10 完成论文写作并进行修改 主要参考书目 (资料): 1基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的集成热光开关实验研究 万助军吴亚明光学学报 , 2006 2多模干涉型集成光学器件研究进展 马慧莲光电子 激光, 2003 3 基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的阵列波导光栅设计研究 黄耐容,王谦光子学报 , 2003 4 多功能 2 2GaAs/GaAlAs 多模干涉型光开关分析 蔡纯,张夕飞,朱建彬,张 明德,肖金标电子学报, 2003 5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6光纤通信 Gerd keiser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要仪器设

6、备及材料: 计算机 论文(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安排: 每周周一上午 34 节 周四下午 12节 对计划的说明: 本人将严格按照上诉计划执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 指导教师签字: 2012年 3 月 日 西安邮电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电子工程 学院 光电子技术系 系(部)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 0801 班 学生姓名: 熊杰 学号: 05083020 指导教师: 时坚 报告日期: 2012 年 3 月 日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及应用现状综述 近几十年来,随着 IP 业务的的迅猛发展,电信领域各种宽带业务迅速更新,人 们期待能在电信网

7、上实现更高质量保证的宽带业务, 光网络的建设被公为是理想的解 决方案。当今的光纤通信系统发展方向,使光学器件的开发面临这种种问题与机遇, 开发出性能不仅优良, 而且价格相当低廉的光学器件使之大幅应用于光网络通信系统 中成为光纤通信系统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在光通信系统使用的各种器件中, 光耦合器 按照制作工艺以及其主要结构通常可以分为熔融拉锥型和波导型两种类型的耦合器, 波导型光耦合器因为具有尺寸小, 重量较轻,而且易于集成等众多优点, 已经在集成 光学中得到了大幅的应用。多模干涉( MMI )光耦合器作为波导性光耦合器的一种, 由于具有插入损耗较低,其结构紧凑、制作工艺简单、频带较宽、对偏振不

8、敏感以及 容差性好等特点,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 本课题只研究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通过对多磨干涉光耦合器的就够参数的选 择,用 OptiBMP 设计出合理的耦合器,并通过比较不同参数时耦合器的性能而选择 出性能最优的多模型光耦合器的参数。多模型型光器件是全光通信网重要的组成部 分,在集成光学中, 大部分的大型复杂器件及小型的通信网络中都有相关的应用, 因 此预计在国内外的研究下将会有更先进的理论和器件的出现。 2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 性分析 关键问题: 1. 什么是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 2.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特点。 3 如何对多模干

9、涉型光耦合器进行优化设计。 解决思路:熟悉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其各种参数的 计算方法从而求出结构参数,用 OptiBPM 进行仿真设计。 预期目标: 完成课题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性目标。 1 经过小组讨论掌握熟悉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特点,掌握各种参数的计算方法; 2 经过小组讨论,熟悉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建模; 3 对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并设计出其初始结构; 4 经过修改参数,得到最优的方案; 可行性分析:方案已经建立,方法可行。 3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 2012.02.27 2012.03.23 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2012.03.23 2012.04

10、.10 了解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应用,目前的发展。 2012.04.11 2012.04.01 通过组内讨论,理解多模干涉原理 。 2012.04.18 2012.04.24 利用软件建模。 2012.04.25 2012.05.05 选取耦合器参数,设计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 2010.05.06 2010.05.16 对结果进行分析。 2012.05.17 2012.05.27 做一个关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2012.05.28 2012.06.08 讨论光波在耦合器中光能量的传输。 2012.06.09 2012.06.16 完成一篇英文论文的翻译。 2012.06.01

11、2012.06.17 10 完成论文写作并进行修改。 4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指导教师 (签字):2012 年 3 月 日 西安邮电大学毕业设计 ( 论文) 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熊杰 性别 男 学号 05083020 专业 班级 光信息科学与 技术 0801 课题名称 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课题 类型 实际 难 一 应用 度 般 毕业设计(论 文)时间 2012.02.27 2012.06.17指导教师 时坚 (职称 讲师 ) 课题任务 完成情况 论文 (千字 ) ; 设计、计算说明书 (千字 ); 图纸 (张) ; 其它(含附件):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分项得分:开题调研论证 分

12、; 课题质量(论文内容) 分;创新 分; 论文撰写(规范) 分; 学习态度 分;外文翻译 分 指导教师审阅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评 阅 教 师 意 见 分项得分选:题 分;开题调研论证 分;课题质量(论文内容) 分;创新 分; 论文撰写(规范) 分; 外文翻译分 评阅成绩:评阅教师(签字):年 月 日 验 收 小 组 意 见 分项得分:准备情况 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分; (操作)回答问题 分 验收成绩:验收教师(组长)( 签字):年 月 日 答 辩 小 组 意 见 分项得分:准备情况 分; 陈述情况 分;回答问题 分;仪表 分 答辩成绩:答辩小组组长( 签字):年 月

13、日 成绩计算方法 指导教师成绩 20 () 评阅成绩 30 () 验收成绩 20 () 答辩成绩 30 () 学生实得成绩 (百分制) 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成绩验收成绩 答辩成绩总评 答 辩 委 员 会 意 见 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等级): 学院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学院(签章) 年月日 备 注 目录 摘要 . 12 Abstract . 13 1 引言 1 1.2本文内容简介 . 1 2 光纤中光的传播 . 2 2.1 几何光学法 2 2.2. 波动光学法 . 3 3 波分复用光传输技术 . 7 3.1 波分复用的基本概念. 7 3.2 光波分复用的优点 . 7 3.3 WDM的基本原

14、理 . 7 4 多模干涉原理 8 4.1 概述. 8 4.2 多模干涉器件原理 . 8 4.3 MMI 耦合器的性能指标 . 8 4.3.1 插入损耗 8 4.3.2 附加损耗 8 4.3.3 分光比 9 4.3.4 均匀性 9 4.3.5 偏振相关损耗 9 4.3.6 隔离度 9 4.4 多模干涉耦合器光场的讨论 . 10 5 波导器件传光的基本原理. 12 5.1 平板光导波传光原理. 12 5.1.1 平板光波导的结构及简单传输原理 12 5.1.2 平面波导中模的基本概念 12 5.1.3 模式本征方程 13 5.2 平面光波导的主要性能 . 14 5.3 光波导的耦合分析 . 15

15、5.3.1 耦合模式方程 15 6 波导开关器件 15 6.1 定向耦合光开关 . 16 6.2 、 MMI光开关 . 16 6.3 MMI 型 2 波长波分复用器 . 17 6.4 MMI 型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解复用器 18 7 仿真及其分析 . 19 7.3 分析总结: . 25 7.4 一个简单的 MMI耦合器的级联:. 25 致谢 . 31 参考文献 . 32 译文 . 33 摘要 随着光通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光通信已经不能 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而波分复用技术是解决光通信的容量和速率的最佳解决方案。多 模干涉型( MM)I 光耦合器因其结构紧凑,频带宽以

16、及对偏正不敏感等特性而成为为波 分复用技术最主要的器件,越来越多得应用于光通信中了。 本文首先用几何光学法和波动光学法介绍了光在光纤中的传播, 然后简单阐述了光 的波分复用技术,然后讨论了多模干涉的原理,再进一步的讨论了波导器件传光的基本 原理,最后通过对简单的 MMI型耦合器的仿真,对其中光场的分布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从实验中得到包层折射率、波导折射率和波导长度及宽度对光场分布的影响。从而根据 参数的选择来设计出适合各种场合的多模干涉型器件。 关键词:光的传播、波分复用、多模干涉、波导器件、 MMI耦合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pti

17、cal communication, the high demand for network bandwidth increasingly, traditional optical communication cannot meet the peoples communication needs. WDM technology is the best solution to solve the capacity and rate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MMI (MMI) optical coupler because of its compact structur

18、e, frequency bandwidth, and do not sensitive to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evices for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MMI was used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This paper first use the geometrical optics method and wave optics propagation to describe

19、s the light in the fiber, and then briefly discusses the light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technology, and then discuss the principle of multi-mode interference, and further discussion of waveguide devices to pass light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simulation of the simple MMI

20、coupler, the light field distribution experiments and discussions. From the experiment,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cladding, the waveguide refractive index and waveguides length and width affect the optical field distribution. Thus the selection of parameters to design the multimode interference de

21、vices for all occasions. Key words: the light propagation,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multi-mode interference waveguide devices, MMI coupler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1 引言 随着光通信系统朝着高速率、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开发出性能优良的集成光学器件 已成为人们迫切的需要。多模干涉型光学耦合器相比于传统耦合器具有结构紧凑,频带 较宽以及对偏振不敏感的特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信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

22、,人们希望能有高质量的宽带,而光网络的建 设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在长距离的光信号传输中,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干线网络 建设的热潮,传输带宽和容量都在快速的发展。 在接入网领域,随着宽带接入用户对视频业务、 VOD 、IPTV 及互动游戏等极占带 宽的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带宽的需求也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用户需求调查显 示,为了满足上述用户的需求, 高端用户的下行接入需求将达到 20MB30MB ,而到 2050 时将会更高,将达到 50MB100MB 的带宽需求,这显然是目前依托电话线的 ADSL 所 能提供的 2M3M 的带宽所不能完成的。因此对以无源光网络 (PON) 等技术为支持

23、FTTH 等光线接入技术的需求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随着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光器件的需求无疑也是巨大的,对其发展也是一种机遇 和挑战,如何开发出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光器件已成为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光通信所用的各种器件中, 光耦合器是一种能使传输中的信号在特定结构区域内发生 耦合,再进行分配的器件。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特性,从波分复用( WDM )系统到无源 光网络( PON)系统,光耦合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2 本文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介绍了光在光纤中传播时所用的波分复用技术及对多模干涉型耦合器的 原理和其中的光场的一些讨论。 1.2.1 引言: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目的、

24、意义以及简单的介绍了多 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优点。 1.2.2本章主要介绍了光在光纤中的传播,用几何光学法和波动光学法对其进行 分析。 1.2.3本章主要介绍了波分复用传输技术,从其概念、优点和原理对其有一个简 单的认识。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1.2.4.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模干涉原理,以及对多模干涉的光场进行了讨论,介绍 了 MMI 耦合器的性能指标。 1.2.5. 本章主要通过对波导器件传光原理及其结构的介绍,以及对模式本征方程 的分析 1.2.6. 本章主要介绍了光波导开光器件,主要对 MMI耦合器的分析。 1.2.7. 本章主要是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2 光纤中光的传播 使用

25、光波来通信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通过控制灯光的明灭来 传送信息,近年来,随着光纤以及诸多光器件的出现,光纤通信已经成为长距离宽带通 信的核心技术。随着传输带宽用量需求的巨大增长,尤其是因特网上传输数据的快速增 长,人们对传输带宽有着巨大的需求,而光纤通信具有海量带宽、低损耗、轻便紧凑、 安全性高的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光纤通信是满足这种带宽需求的最佳方案。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分析方法有几何光学法和波导光学法。 2.1 几何光学法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光学原理来说明。 光纤的结构包括 3 层:纤心、 包层以及最外面起保护作用的涂覆层。 纤心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别是 n1和 n

26、2 ,空气的折射 率为 n0 为了使光线在光纤中传播, 纤心的折射率必须比包层的折射率大, 这样才会产生 内全反射。假设光线入射的角度为 i ,折射角为 r ,在光纤内部光线从纤心到包层的入 射角是 。则在光纤中能发生全反射的最小角度 c 为 c arcsin( n2 )(2.1-1) n1 当光线以临界角入射时,入射角 i 记为 ic ,根据几何关系, ic 可以用 n1和n2来表示由 c r 900 和 no sin ic n1sin r 可知: n0sin ic n1 sin r(2.1-2) n0sin ic称为光纤的数值孔径( NA), ic 是光纤的接收角。当入射角 i ic时,光

27、线在 纤心中和包层界面上发生内全发射, 因而光线在光纤中传播时不会有严重的衰减; 然而, 当 i ic 时,光线在纤心和包层的界面上会发生能量泄露,造成严重的衰减。这就是几 何光学关于光线在光纤中传输的基本原理,由于光纤很长,光在传播中会发生很多次的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全反射,为了保证衰减,我们需要百分之百的全反射,因为每次反射中的一小点衰减在 多次反射后将导致巨大的衰减。 假设光纤长为 L ,当入射角 i 00,光线穿过光纤的最短时间为 tmin ,从理论上可以给出 tmin : tmin LL n1L c (2.1-3) 当光线以临界角入射穿过光纤时需要花费的时间最长,为 tm

28、ax 。在这种情况下,光线在 光纤中的传播距离为 Lmax : (2.1-4) 因此,最大的传播时间为: tmax Lmax v n1L n2 c n1 n12L n2c (2.1-5) 上诉两种光线传播的时间差为 tt max tmin n1L (n1 n2 1) (2.1-6) 值得注意的是,传播时间差从根本上限制了传送信息的最大带宽。为了避免不同传播时 间的信息相互混淆,最大带宽 B 为 (2.1-7) 2.2. 波动光学法 由于光纤的横向尺寸与光的波长相比拟,因而需要更为精确的波动光学理论来分 析,尤其是模式理论,才能解释在光纤中发生的现象。波动光学法是从著名的麦克斯韦 方程出发。光纤

29、时绝缘介质,因此其自由电荷密度是 0 ,传导电流密度 j 0。另外 还可以假设光波是简谐振荡波,对这一线性系统,一般可以用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加权求 和来处理,在这些假定下,准单色光场的电场满足下面的波动方程: 2E n2k02E 0 ( 2.2-1) 其中 2 2 c2 是波数, 是角频率, c是真空中的光速, n ( r r ) 2 是光纤的材料折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射率,它是角频率的函数,即 n n( ) 。 是拉普拉斯算子,由于光纤的圆柱对称性, 所以在柱坐标下解(2.2-1)很方便,为了方便,首先处理电场在 z 轴的分量 Ez ,这时(2.2-1) 变为: 2.2-2) 2E

30、z n2k02Ez 0 在柱坐标下,( 2.2-2 )式可以可以写成: 22 ( 1 ( ) 12 22)Ez( , ,z) n2k02Ez( , ,z) z 2 2 2 ( 1 2 12 2 z2 )Ez( , ,z) n2k02Ez( , ,z) 2Ez( 2,z) 1Ez(, ,z)122Ez(2,z)2Ez(z2,z)n2k02Ez(, ,z) (2.2-3) 式(2.2-3)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包括三个变量 ( , ,z) ,既然是线性微分方程,可 以通过变量分离法求解,可假设 Ez ( , ,z) F( ) ( ) Z(z) 2.2-4) 把式( 2.2-4 )带入式( 2.2-3

31、),可以得到下面三个方程: d2Z(z) dz2 2Z(z) 0 (2.2-4-1) d (2 ) m2 ( ) 0 ( 2.2-4-2) d2F( ) 1 dF( ) d 2 d 2 (n2ko22 m2 )F( ) 0 ( 2.2-4-3) 其中 m是整数, 是常数。式 (2.2-4-1) 的解是 Z(z) ei z1 ,它描述了光波是如 何在 z轴方向传播的, 一般称为传播常数。 式(2.2-4-2) 的解是 ( ) eim 2 ,它描述 了光场在角向是如何变化的, 由于角函数的周期性, 即 ( ) ( 2 ), m 必须是一个整 数。式 (2.2-4-3) 很复杂,对阶跃折射率光纤可以

32、得到一个解析式,阶跃光纤的折射率 分布可以描述为: n( ) n1,a n2,a 2-2-5)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其中 a 是纤心的半径,将( 2.2-5 )带入到 (2.2-4-3) ,得到下面的方程组: 22 d2F( ) 1 dF( ) 2 22 m2 2 (n12k022 2 )F( ) 0, a, (2.2-5-1) d 2 d 1 0 2 22 d F(2 ) 1 dF( ) (n22k02 2 m2 )F( ) 0, a (2.2-5-2) d 2 d 2 0 2 为了简化 ( 2.2-5-1)和 (2.2-5-2),我们将定义两个新的常数: 2 n12k02 2 ;

33、 2 2 n22k02 将新定义的常数带入 (2.2-5-1)和 ( 2.2-5-2),将得到: d 2F ( ) d2 d 2F ( ) d2 2 1 dF ( ) 2 m ( 2 ) F ( ) 0, a d2 2 1 dF ( ) ( 2 m 2 ) F ( ) 0, a d2 上面两式分别是著名的贝塞尔方程和修正贝塞尔方程其解为贝塞尔函数: F( )AJm()BYm(),a ( 2.2-6) F( )CKm()DI m(),a 其中 J m是m阶一类贝塞尔函数 , Ym是m阶二类贝塞尔函数, Km是m阶二类修正贝塞尔 函数, Im是m阶一类修正贝塞尔函数, A,B,C,D 是常数。当0

34、时,Ym( ),但 是光不能无穷大, B必须为 0,同样 D必须为 0,这样 F( )就可简化为: ( 2.2-7) F( ) A Jm( ), a C K m( ), a 把式(1 )(即式 ( 2.2-4-1)的解)、(2 )( 2.2-4-2)的解)、(2.2-7)代入( 2.2-4)式, 可以得到光场 Ez 的最终解为: Ez( ,z,t) AJm()eimei zei t,a 或 Ez ( ,z,t) CKm()eimei zei t,a( 2.2-8) 然后通过麦克斯韦方程可求的 H z,E ,E ,H ,H 利用纤心和包层表面的边界条件可以求 的常数 和 ,此边界条件在数学上可表

35、示为: Ez( )| a Ez( )| a;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Ez( ) Ez( ) 2.2-9) 将( 2.2-8)代入( 2.2-9),可得: A Jm( a) C Km( a); AJm( a) CKm( a) 将这两式相除,得: Jm( a)Km( a) Jm( a)Km( a) 该式称为色散关系。将 n12ko22Jm(n12k022 a)2n22k02Km(2n22k02a) 该式决定了传播常数 的可能值: (1)因子 ei z描述了光在 z 轴方向的传输, 称为传播常数。对于没有衰减的传播, 应为实数,为了简单,假设光仅在一个方向传输,那么对于选定的方向, 必须 满

36、足 0 ; (2)由条件 2 n12k02 2 0和 0,知 n1k0 ;由条件 2 2 n22k02 0和0,知 n2k0 ,那么 的约束条件为 :n2n1; 0 2 k0 1 (3)把其约束条件两边同乘以 1 k0,有: n2k0 n1; nk0 定义为光场传播常数 为 的光纤的有效折射率,那么,有效折射率的值应该是介于 n1,n2 之间的; (4)如果给定一个 m 的值,将可以求的一系列的 的值,用n标记,那么对于不同 m和 n的值,将得到许多可能的传播常数mn,因为 m和n是整数,所以 mn是一系列 离散的数值,每一个 mn 将对应于一个传播模式; ( 5)为了得出光纤中传播的模式数,

37、首先定义归一化频率 V : V ( 2 2)k02a2k02a2 (n12 n22) k0a n12 n22 k0a NA 当V 2.405 时, 的解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光纤里面只有一个模式的波传播, 当 V 更大时,光纤中的模式数约为 N V22 。 n12k022; 2 2 n22k02 代入上式得: Jm ( n12k022a)Km ( 2 n22k02a)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3 波分复用光传输技术 3.1 波分复用的基本概念 波分复用是光纤通信中的一种传输技术, 它利用了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多个不同 波长的光载波的特点,把光纤可能应用的波长范围划分为若干个波段,每个波段用作

38、一 个独立的通道传输一种预定波长的光信号。通常将波分复用简写为WD,M 光波分复用的 实质是在光纤上进行光频分复用。 3.2 光波分复用的优点 3.2.1. WDM是目前解决通信容量危机的最佳选择方案。 WDM系统利用已经敷设的光 纤,使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在原有的只能一根光纤传输一种模式的光信号的基础上成百 上千倍的增加。 3.2.2. 降低建设与营运的成本。 WDM系统中的光纤放大器直接将输入的光信号进行 放大,无需实现光 - 电- 光的转换,减少了光传输系统中的器件,在一根单模光纤上传输 N 波分复用的光信号时, WDM的所有波长的光信号一起得到放大,在每一个中继器处都 可将放大器的数目减

39、少到非 WDM系统的 N 分之一。 3.2.3. 综合现有网络的不同技术的最佳解决方案。 WDM技术具有灵活方便的优点, 由于 WDM系统各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可以具有彼此独立的比特率和体系。 3.3 WDM的基本原理 WDM技术是为了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 根据每一个信道 光波的频率 9(或波长)不同可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为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 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合并起来送入 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另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 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做相互独立,从而在一根

40、光纤中 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传输复用。 双向传输的问题可以将两个方向的信号分别安排在不同 波长传输即可解决。根据波分复用器的不同,可以复用的波长数从2 个至数百个不等。 WDM本质上是光域上的频分复用( FDM)技术,每个波长通路通过频域的分割来实现,每 个波长通路占用一段光纤的带宽。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4 多模干涉原理 4.1 概述 近年来,随着集成光学的发展, 多模干涉耦合器件在集成光路中的应用日益引起了 人们的关注。 N 值较大的 M N 型 MMI 耦合器有很多重要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集成 光开光、多信道上下路光复用器、相位阵列波分复用 / 解复用器等。 MMI 器件通常应用

41、 在高折射率差材料构成的光路中,因为在强制条件下成像的质量比较高。 4.2 多模干涉器件原理 多模干涉耦合器的主要结构是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模式(一般大于 3个)的多模波导。 为了使光能够输入以及输出多模波导,还必须有一些输入输出波导(一般为单模波导) 放置在多模波导的起始端和终止端。 具有这种结构的耦合器件称为 N M 多模干涉耦合 器。 4.3 MMI 耦合器的性能指标 光耦合器是一种无源器件,出来一般的无源器件的参数对它适用以外,还有一些能 体现自身特点的参数,虽然 MMI 耦合器在原理上与传统的不相同,但这些性能参数同 样适用。 4.3.1 插入损耗 对于耦合器来说,插入损耗定义为指定输出

42、端口的光功率相对全部全部输出光功率 的减少值,该值通常用分贝( dB)来表示: LLi 10lg povn (dB)(4.3.1) pin 其中 LLi是第 i个输出波导的输出损耗, pown是第i个输出波导测得的光功率, pin是由输 入波导输入的光功率。 4.3.2 附加损耗 附加损耗定义为 所有输出端口的光功率总和相对于全部输入光功率的减小值,其 单位为分贝 (dB), 表示为: p EL 10lg pout (dB)( 4.3.2) pin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光耦合器而言,附加损耗反应的是器件设计及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固有损耗,而插入损耗则表示各个输出端口

43、输出功率的情况,不仅有固有损耗的因素, 还应该考虑分光比的影响。因此不同种类的光耦合器之间,插入损耗的差异并不能反映 设计及制作质量的优劣。 4.3.3 分光比 分光比是光耦合器所特有的技术术语。 它定义为耦合器各输出端口的输出功率的比 值,在具体应用中常用相对输出总功率的百分比来表示: CR povn 100%( 4.3.3) pout 例如对于标准的 X 型耦合器, 1:1 或者 50:50 代表了同样的分光比,即它们均是输 出为均分的器件,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需要各种不同分光比的器件,这就可以通过控制制 作过程来改变波导的结构来得到。 4.3.4 均匀性 对于要求均匀分光的耦合器 (例如 1

44、:1 耦合器),均匀性就是用来衡量均匀器件 “不 均匀程度”的参数。它定义为器件在工作带宽范围内,各输出端口输出光功率的最大变 化率。其数学表达式为: UF 10lg MIN ( pout ) (dB)(4.3.4) MAX ( pin ) 4.3.5 偏振相关损耗 偏振相关损耗是衡量器件性能对于传输信号的偏振态敏感程度的参量, 俗称偏振灵 敏度。它是指当输入光偏振太发生 3600变化时, 器件各输出端口输出光功率的最大变化 量: PDLj MINpoutj MAXpoutj (dB) 4.3.5) 在实际应用中,光信号偏振态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往往要求器件有足够小的偏振 相关损耗,否则将

45、影响器件的使用效果。 4.3.6 隔离度 隔离度是指光耦合器件某一光路对其他光路中光信号的隔离能力。隔离度高,线路 之间的“串话”小,对于光耦合器来说,隔离度的意义是用于反映 WDM器件对不同波长 信号的分离能力,其表达式为: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4.3.6) I 10lg pi (dB) pin 其中 pi表示某一光路输出端测到的其他光路信号的功率值,pin 是被检测光的输入功率 值。【1】 4.4 多模干涉耦合器光场的讨论 由于全模式分析法比较复杂,而且在实际中,可以忽略辐射膜,因此我们将采用导 模传输分析法,在仅考虑导模的情况下,输入场可以写成 m 个导模的线性叠加: m1 (

46、y,0) Cv v(y)(4.4-1) v0 其中 v ( y)是v次模的光场, C 是激励系数, (y,0)表示 z 0处光场的横向分布。 根据导模分析法,光场在多模波导任一截面的分布可以写成所有导模的线性叠加, 表示为: m1 (y,z)Cv ( y, z)exp j(wt vz)( 4.4-2) v0 将( 4.4-2)提出公因式 exp( j 0 j t) ,其模恒等于 1,则( 4.4-2)可写为: m1 (y,z)Cv ( y)exp j( 0 )z(4.4-3) v0 在多模波导区,不同模式光由于其传播速度不同 , 会存在传播常数差 , 易知当 z 不 等于 0时,不同模式光的相

47、位会发生相对移动,随之会使各个模式间的相位关系与入射 时光场发生变化。 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模式间的相位的相对移动引起多模波导不同位置处 光场横向分布和多模波导起始端 ( z 0 处) 的光场横向分布发生变化。 令L( 0 1),其中 0、 1分别是 0次模和 1次模的传播常数,(4.4-3)可改写 为: m1 (y,z)Cv ( y)exp j v0 ( +2) 3L z 4.4-4) 依据上式可得到多模波导任一截面的横向场分布 多模干涉耦合器可以分为一般性干涉耦合器和限制性干涉耦合器。 一般性干涉耦合 器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一般性干涉原理,基于限制性干涉原理的则是限制性干涉耦合器。 限制性干涉又可

48、分为成对干涉和对称干涉。对于一般性干涉问题来说 , 对任一模次 v , 10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场激励系数 C 都不为 0。而对与成对干涉,模次 v 2,5,8 时,场激励系数 C =0 ;对 称干涉中,模次 v 1,3,5 时,场激励系数 C =0 。 根据上述方法,便可推导多模波导任一截面横向场分布。对于一般性干涉多模干涉 耦合器在长度为 3L 整数倍的多模波导的终端,可得到输入场的单个像,在这些像中, 长度为 3L 奇数倍多模波导终端,得到的是和输入场 (y,0) 关于多模波导中线 (y 0) 成 轴对称的反演像;在长度为 3L 偶数倍多模终端,得到的是输入场的正像(再现)

49、。长度 为 3L 2 奇数倍的多模波导终端,得到的像为输入场的两重像。这两个像关于多模波导 的中线对称分布 ,相位相差 2。 N 重像长度为 3pL N 处得到。其中 P,N 为互质的自 然数。 而对于成对干涉的多模干涉耦合器,当模次 v 2,5,8 时, 场激励系数 C 0必 须将输入波导关于 y w 6 或 y w 6 对称设置,其中 w 为多模波导有效宽度。在 y w 6处,模次 v为 2,5,8 的模次光场的场强为 0, 且关与 y w 6奇对称。这样 就会使得对称的输入场和反对称的模场积分为 0,使场激励系数为 0 ;在长度为 L 整数倍 的多模波导的终端,得到的是输入光场的单个像。

50、其中 , 当长度为 L 奇数倍时, 多模 波导终端得到的是和输入场 (y,0) 关于多模波导中线成轴对称的反演像;当长度为 L 偶数倍时,多模波导终端得到输入场的正像。在长度为 L 2 奇数倍的多模波导终端, 得到的是输入光场的两重像,并且两重像的分布关于多模波导的中线对称,相位差为 2 ,在长度上等于 PL N 处得到 N 重像。以上讨论中 P,N 为互质的自然数。 在对称干涉多模干涉耦合器中,当模次 1,3,5 时,场激励系数 C 0。为实现 这一要求,输入波导必须设置为关于多模波导中线对称。当模次为 1,3,5. 的模式关于多 模波导中线奇对称,对称的输入场和反对称的模场积分为 0,场激

51、励系数为 0 。在长度为 3L 4的整数倍的多模波导终端,得到的是输入场的单个像。长度为 3L 4 奇数倍的多 模波导终端得到反演像和输入场 (y,0) 关于多模波导中线成轴对称;在长度为 3L 4偶 数倍的多模波导的终端得到输入场的正像。在长度为 3L 8 奇数倍的多模波导终端,得 到输入场的两重像。这两个像的分布关于多模波导中线对称,相位相差为 2 ,在长度 上等于 3PL 4N 处得到N重像,其中 P,N 为互质的自然数。 根据导模传输分析法便可以得到的基于 3种不同干涉原理的多模干涉耦合器中出现 单像和多像纵向位置和横向位置。 由这些纵向位置便可确定不同功能多模干涉耦合器的 长度,由横

52、向位置便可得到如何设置多模干涉耦合器输出波导。 11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比较上述 3种干涉器件单像和多像出现的位置可知,要得到结构紧凑的器件,便要 采用成对干涉或对称干涉的多模干涉器件, 但要达到这种结构紧凑的要求需要严格的输 入波导设置。 5 波导器件传光的基本原理 5.1 平板光导波传光原理 5.1.1 平板光波导的结构及简单传输原理 平板光波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波导, 它是集成光学器件的基础, 其最简单的结构是: 由 3 层构成,中间是一层折射率为 n1 的波导薄膜层,它覆盖在折射率为 n2 的衬底上,在 它的上面是折射率为 n3 的包层(也叫覆盖层)包层通常为空气 (n3 1

53、),为了将光束约束 在波导里面传播,应该满足 n1 n2 n3,对于 n2 n3 的波导,通常称为对称平面波导;对 于 n2 n3 的波导,通常称为非对称平面波导。 光在平面波导中传输服从全反射规律,上节提到为了使光波在平面光波导内传输, 其折射率应满足 n1 n2 n3, 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存在一个产生全反射的临界 角,当光线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光线将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仅当光线入射角大 于临界角时才可能在界面上产生全反射。 5.1.2 平面波导中模的基本概念 假设波导是二维均匀波导,且各层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入射光是平面波,假设 p13, p12 分别是波导和覆盖层以及波导和衬底

54、层两个界面的全反射临界角。那么,根据 菲涅尔定律可知,平面平板波导中有三种不同的模: (1)如果光线的入射角 较小,满足 p13 p12 ,那么光在波导薄膜上下界面均 不发生全反射,因此,将有一部分光折射进覆盖层和衬底层,辐射出波导,这种模式称 为辐射模; (2)如果 满足 p13p12, 在在波导和覆盖层的临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在波导 和衬底临界面上发生部分反射,这样仍有一部分光波折射进衬底,这种模式称为衬底辐 射模; (3)波导薄膜内光线的入射角 满足 p12 p13, 这样在上下两个临界面上均发 生全发射,这样光线就被限制在波导薄膜里传播,传播路径成锯齿型,这种模式称为导 波模式或导模,即

55、光受到波导薄膜的引导而传播。 12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5.1.3 模式本征方程 光在平板波导中传输的图像是光线在薄膜 - 衬底界面上和薄膜 -覆盖层界面 n0空气 图 5.1.3-1 上发生全反射而在薄膜中沿 Z 字形路径传播的图像,对应着导引模或导模在图 5.1.3-1 所示的坐标下,假设在波导中光是沿 z轴方向传播而在 x 轴方向是受限的,至 于在垂直于 x z平面的 y 方向上,由于波的尺寸比较大, 所以理论上认为平板波导的几 何结构和折射率分布沿该方向是不变的,也可以进一步认为光场沿该方向是不变的,于 是可以看出,波导内沿 z方向,以 Z 字形路径传播的光线实际上是两个重叠

56、的均匀平 面波的图像,一个是斜向上传播,另一个是斜向下传播的,其波阵面的发现即是图中的 Z 字形光线,假设这两个平面波是单色的,其自由空间中的波长为0 ,则他们在自由 空间中的波数为 k0 2 0 , 在薄膜中的波数为 k n1k0 而波矢 k 正在 z方向和 x 方向上 的分量分别由 ( n1k0 sin )和 ( n1k0 cos ) 给出,因此薄膜中的波动场按以下方式 变化: exp i( x z)( 5.1.3-1) 其中 前的正负号分别对应于斜向上和斜向下传播的平面波。既然在波导内存在两 个方向相反的平面波,那么,由波动光学可知,它们将形成驻波。这就是说在波导内每 来回一次全反射,都

57、可以再波导的横向上形成一个驻波。并且,如果波在两分界面之间 来回传播一次产生的相位变化正好是 2 的整数倍时,则多次来回来回传播所形成的多 个驻波都可以用同一个驻波方程来描述,这样的驻波场是稳定的。因此,在波导内传播 的平面波要形成稳定的场分布,也就是说要形成一定的传播模式,必须满足波在波导两 分界面之间来回传播一次产生的相位变化等于 2 的整数倍,可以表示为: 5.1.3-2) 2n1k0h cos 1 2 2m 13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式中, 是薄膜内的入射角; h是薄膜厚度; 1, 2 分别是光波在薄膜 -覆盖(空气)界 面上以及薄膜 - 衬底分界面上全反射时产生的相位变化。

58、以 S波(在波导理论中通常称 为 TE 波)为例, 1, 2 由式( 5.1.3-1 )决定: 2arctan( n12 sin 2 n02 ) 2 n1 cos 22 22arctan( n1 sin n22) 2 n1 cos 5.1.3-3) 5.1.3-4) 方程( 5.1.3-2 )称为平板导波的模式本征方程, m称为模序数,它是从零开始的 有限个正整数。该方程求解困难,但是对于一定的 n0,n1,n2 和m可以从 的值计算出薄 膜厚度 h,这样 h和 就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导波光学中,通常称k0 为等效 5.1.3-5) 折射率,则 Nk0n1 sin (1)当膜厚度 h一定

59、时,对于给定的 m ,只有一个确定的k0 与之对应,因此也 只有一个确定的比值与其对应。 这说明对于一个给定的模式, 只有一个确定的入射方向。 即波导对入射角是具有选择性的, 而 m只能取有限个正整数, 所以平板波导所能维持的 波导数量也是有限的; 2)对于一定的模式,存在一个最小膜厚度(称为截止膜厚) 。这时 k0 等于 n2 , 入射角 等于在下表面上的临界角; 3)膜越厚,存在的模式数越多 5.2 平面光波导的主要性能 平面光波导的主要性能主要是指它的传播模式的选择、传输的损耗、色散以及输出 光场分布等等。 对于二维平面波导,凡是满足全反射条件入射而保持在波导里传输的光,我们都将 其视为

60、波导的一个传输模式,而且在一定的波长下,随着波导厚度的增加所允许传输的 导模数量也增加。对于一定波长的光来说,当非对称波导的厚度下降到某一值后,光波 不能再在波导里传输,我们把波导层的这一厚度称为波导截止厚度;对于给定的波导厚 度,当波长增加到一定长度时,光波将不能在波导里传播,我们称这时的波长为导模的 截止波长,这是非对称平面光波所特有的性能。 在二维波导内传输的光通常存在两种偏振模式。 一种称为 TE 模,它只有一个沿 y 方 14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仿真设计 向的电场分量; 另一种称为 TM 模,它只有一个沿 y 方向的磁场, TE 模的磁场在 x z 平 面内,而TM 模的电场在 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