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班数学教案_第1页
三(2)班数学教案_第2页
三(2)班数学教案_第3页
三(2)班数学教案_第4页
三(2)班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2)班上学期数学教案 2012年9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节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感受1毫米、1分米有多长。 2、通过观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换算。 3、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问题导入: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说一说,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教学过程:1、测量数学书的长。(1) 动手操作:先找到数学书的长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长边的一端,看长边的另一端指向几。另一端对应刻度尺上的21厘米。(2) 测量结果:数学书长

2、21厘米。2、测量数学书的宽。动手操作:方法同测量长边相同,测量后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宽比14厘米多出8小格,或者说比15厘米少2小格。两种说法结果是相同的。3、测量数学书的厚。动手操作:方法与量长边、宽边相同,仔细数一数,厚度不够1厘米,只有6小格。4、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的进率。讨论:测量数学书的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1) 认识毫米。 观察直尺或米尺,可以看到,厘米间有一个个小格,每个小格为1毫米。(2) 数一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计数的出: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即10毫米。从而可以推出:1厘米=10毫米通过认识毫米,知道数学书的宽是14厘米8毫米,厚是6毫米。5、建

3、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实物参照:(1)1角硬币、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一块橡皮的厚度大约是8毫米,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0毫米。归纳总结: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知识二:认识分米问题导入:量一量课桌有多长1、 测量方法。 找到课桌长边后,用尺子一段一段的连续测量,然后把测量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课桌的总长度。2、 认识分米。选择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10厘米长度就是1分米,所以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边量出几段,就是几分米。3、 测量结果。课桌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

4、,得到准确长度。4、 米和分米间的进率。 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5、 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10 10 10 米 分米 厘米毫米6、归纳总结 当被测物体较长时,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分米是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1分米=10厘米 , 1米=10分米7、练习1、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90毫米=( )厘米 5分米=( )厘米 70分米=( )米18厘米+22厘米=( )分米 4分米2分米=( )厘米1厘米1毫米=( )毫米2、选一选(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较精确

5、时,要用( )作单位。A.米 B.厘米 C.毫米 D.分米(2)小方立定跳远能跳16( )。A.厘米 B.分米 C.米 D.毫米3、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1)粉笔长75( ) (2)一支铅笔长20( )(3)文具盒长约( )分米第二节、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知道1千米=1000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导入:联系教材图例,到叶镇有21千米,到灵山有23千米。你知道1千米(公里)有多长吗? 教学过程: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观看情境图中的道路指示牌可知小汽车到叶镇有21千米,到

6、灵山有23千米。 2、认识千米:千米也叫公里,它是比米大的单位,通常情况下,一段路程或两地间的距离常用千米作单位。 3、推导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场的跑道感受1千米的长度。归纳总结:测量较长的距离时,常用千米(又叫公里)作单位,1千米=1000米。体验1千米的长度 问题导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一、 方法分析:借助活动经验,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形式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增强对1千米的实际距离的感受。二、 实际操作:(1)到学校操场上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2)用卷尺量出100米,再在起点和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3)

7、看一看100米的距离,想象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最后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归纳总结:千米也叫公里,测量较长距离常用千米(或公里)作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问题导入: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一、 方法分析:1千米=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000米即3000米;5000米是5个 1000米,即5千米。二、 对比观察:3千米=3000米 (末尾加上3个0) 5000米=5千米 (末尾去掉3个0) 归纳总结:把千米化成米,在千米数末尾加上3个0;把米化成千米,在米数末尾去掉3个0。 三、练习: 1、细心换算 3千米=( )米 5000米=( )千

8、米 7公里=( )米 4000米=( )公里 2、仔细算一算 13千米3千米=( )千米 4000米2000米=( )米1千米800米=( )米 7600米2600米=( )千米 第三节、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联系生活实际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通过观察、比较、推算等活动,培养估算能力。 3、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质量单位“吨” 问题导入:观察教材11页情境图 小马、小熊、小牛和小鹿能同时过桥吗?一、 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小马、小熊、小牛和小鹿想同时过

9、桥,但警示牌上写着“限重1吨”,也就是说,它们想要同时过桥,它们的体重加到一起不能超过1吨,超过了1吨就不能同时过桥。二、 认识吨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三、 解决问题: 400+300+500+100=1300(千克) 它们四个的体重和是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这四个小动物不能同时过桥。四、 探究过桥的解法:解法1、四个小动物每个的体重都不超过1000千克,也就是不超过1吨,所以它们可以一个一个依次过桥。 解法2、两个两个一起过桥。 400+300=700(千克) 500+100=600(千克) 400+500=900(千克) 300+100

10、=400(千克) 400+100=500(千克) 300+500=800(千克) 看上面的算式可以知道,每两个小动物的体重相加都不超过1000千克,也就是不超过1吨,所以它们可以两个两个地依次过桥。(熊和马、牛和鹿、熊和牛、马和鹿、熊和鹿、马和牛) 解法3、三个小动物同时过桥,剩下的小动物单独过桥。 400+300+100=800(千克) 400+500+100=1000(千克) 300+500+100=900(千克) 看上面的算式可以知道:小熊、小马、小鹿可以同时过桥,然后小牛过;小熊、小牛、 小鹿可以同时过桥,然后小马过;小马、小牛、小鹿可以同时过桥,然后小熊过。归纳总结:吨是比千克还大的

11、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在帮小动物过桥的方法中,找出几组符合条件的算式,就有几种过桥的方法,在找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以免遗漏。 五、吨与千克的换算 问题导入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1、 理解题意: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换算方法 :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即3000千克;6000千克就是6个1000千克,也就是6个1吨,即6吨。 归纳总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换算时,“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三、练习: 1、填空、 8吨=( )千克 7千克=( )克 5000

12、千克=( )吨 6000克=( )千克 ( )克=3千克 ( )千克= 9吨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面粉重25( ) 一小袋白糖重500( ) 一辆卡车载重量3( ) 一个苹果重200( ) 3、在圆圈里填上“”“”或“”。 1吨1100千克 6吨6000千克 4千克2999克 1吨9999克 4、商店运来21吨苹果,是运来的梨的3倍,运来梨多少吨? 5、商店原来有橘子2吨,又运来8吨,这些橘子只够卖5天,这个商店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橘子? 6、超市运来5000千克水果,卖了4吨,还剩多少千克水果?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节: 加法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

13、目标: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导入: 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有98种; 爬行类有25种。 问: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教学过程:一、理解题意并列式:根据题中给出的两类动物的数量,要求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用加法计算,列式为:98+25。三、 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8+5=13,满十向前一位进1,在十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个位写3.十位9+2=11,再加上进位1是12,满十向前一位进1 ,十位写2 ,百位写1

14、 ,结果是123 。四、 解答过程。(略) 。提示:列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五、 归纳总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六、 练习。1、填一填: 百 十 个 7 8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 )位进1。+ 3 7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 )位进1。 2、计算。 4 9 6 3 5 6 4 8 + 7 2 + 3 8 + 9 4 + 7 2 3、医生出诊,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1) (2) 7 6 5 9 + 2 5 治疗: + 5 3 治疗: 9 1 1 2 七、巧算讲解:巧算、47+98 分析:加数98接近10

15、0,可以用47加100,这时,多加了2,就从和里减去2。 解答 47+100=147 1472=145总结: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可以把这个数与整百数相加,多加几就减去几,少加几就加上几。 巧算2、 8 ( ) 分析: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先算个位上的数, +( )7 因为加数7比和4还大,就想到个位是7+7=14,向十位进 1个位写4,所以()处就写,再算十位上的数,加进 1 0 4 位是,百位写,十位写,所以()处就写。总结:根据加法计算方法,从个位加起,看到和比加数小,就想到进位,然后逐步推导。训练:()()()()()7 1 2 5 知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

16、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的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问题导入: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爬行类:种;两栖类:种问: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教学过程:、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就是把爬行类376种与两栖类284种加起来,列式为:376+284。2、初步估算结果:376接近400,但不到400;284接近300,但不到300,它们的和接近700,但不到700。3、笔算方法分析: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加起,6+4=10,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0;再加十位上的数,7

17、+8+1=16,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写6;最后加百位上的数,3+2+1=6,百位写6,结果是660。4、计算过程。列竖式,算结果(略)。归纳总结: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注意:每一位上的数相加,还要加后面进位的“1”)5、练习:(1)计算。 419 683 238 365 + 506 + 279 + 79 + 461 (2)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陈燮霞以抓举95千克,挺举117千克获得了冠军,并且打破了奥运会记录,陈燮霞的举重总成绩是多少千克?第二节 :减法教学目标:1、从情境图和文字叙述中,找出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能提出数

18、学问题。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和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笔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问题导入:观察教材22页图意。问: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1、 理解图意并列式。从图中得知: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这是已走的路程,余下未走的路程就是大理到丽江的路程,数量关系为:总路程已走路程=大理到丽江的路程。 因此列式为:5173482、 探究517348的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 解法一、把517看作500,把

19、348看作350,即500350=150(千米)大理到丽江大约有150千米。 解法二、把517看作520,把348看作350,即520350=170(千米),大理到丽江大约有170千米。 (2)笔算方法。 方法分析,个位: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加上7再减,即178=9。 十位:十位退1后剩0,“0减4”不够减,要先从百位退1作10再减,即104=6。 百位:5退1后剩4,43=1。3、 解答过程。板书算式(略)4、 归纳总结: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知识巧记:退位减法要记牢,先从个位来减起; 哪位不够

20、前位退,本为加十莫忘记; 头上有点还需借,减前减1再加10。知识点二 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问题导入:把上面例题中的被减数“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1、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点是: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位时,十位是0,应先从百位退1当十,再从10中退位。 个位:78不够减,应先从十位退1十位是0,应先从百位退1,再退给个位,即178=9。 十位:101=9,94=5;百位:51=4,43=1。2、计算过程。板书算式(略)3、归纳总结:被减数中间带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当个位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时,要从百位上退1当10,放到十位上,再从十位

21、退1当10放到个位,这时十位上剩9。知识巧记: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 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知识点三: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问题导入: 怎样计算500185?讲解:1、笔算方法。(1)方法分析。个位:0减5不够减,从百位上退给十位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给个位1个十,105=5。 十位:101=9,98=1 百位:51=4,41=3(3) 计算过程。板书算式(略)。 2、口算方法。 解法一、把185看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 解法二、把185看成20015,即500200=300,500减200多减15,要在后面加上15,即300+15=

22、315。 解法三、把500看成485+15,即485185=300,300+15=315。 归纳总结:整百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百位退位给十位,再从十位退位给个位,然后再减。 练习:1、填空: (1)减法和( )是互逆运算。 (2)已知被减数是325,差是137,减数是( )。 (3)比527多195的数是( )。 (4)最大的三位数减最小的两位数,差是( )位数。 2、计算:700 534 900 936 426 148 576 487 3、一双鞋的价格是207元,一条裙子的价格是278元,李阿姨带了5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还剩多少元? 第三节: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

23、材(2731页) 教学目标:1、理解验算的意义。 2、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加法的验算 问题导入 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两样商品一共要多少元? 讲解过程:1、理解题意并列式。 计算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个要多少元,就是把运动服的价钱135元和运动服的价钱48元加起来。列式为:135+48。 2、解决问题。板书列式计算(略) 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方法一 可以用48加135,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原来的结果183相同,相同计算结果正确,否则错误。 方法二 用183减去135(或48),看

24、看结果是否等于48(或135)。 通过两种方法验证135+48=183,计算结果正确。 归纳总结:加法验算方法:可以通过交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来验算。 知识点二 减法的验算 问题导入 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共花了183元。妈妈付了200元,应找给妈妈多少钱?怎样知道找的钱对不对呢? 过程讲解 一、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就是从妈妈付出的200元中去掉花掉的183元,剩下的钱数就是应该找给妈妈的钱数,用减法计算。 列式计算200183=17(元) 二、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方法一 可以用200减去17,看结果是否等于1

25、83,等于,正确;否则错误。 方法二 还可以用17+183(或183+17),看结果是否等于200,等于正确,否则错误。 三、解答过程。板书列式计算(略) 归纳总结:减法验算的方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差加减数来验算,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四、练习:1、填空。 (1)两个数的差是39,现在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154,差是( )。 (2)两个三位数相加,它们的和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小小会计师。 ( 1)被减数是437,减数是178,差是多少? (2)一个数加189得316,这个数是多少? (3)一个数减去449得769,这个数是多少? (4)800比

26、一个数少139,这个数是多少? 3、水果店运来200千克苹果和一些梨,先卖出25千克的苹果,又卖出20千克的梨,这时所剩下的苹果和梨同样多,水果店运来多少千克梨? 第三单元:四边形 第一节: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通过找一找、围一围、涂一途、剪一剪等活动,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 能力。 知识点一、认识四边形 问题导入:观察教材34页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那些图形? 教学过程:一、观察情境图找图形。这是一幅校园场景图,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形。 如:长方形的篮

27、球场、通道、窗户、校牌等;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 护栏,梯形的足球门;通道上地砖的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三、 认识四边形。在图中找到的图形,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属于四边形。四、 归纳总结: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知识点二、四边形的特征 问题导入: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1、在教材的图形中找四边形,为四边形涂色。(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去判断,避免遗漏)。 2、观察涂色四边形,寻找四边形的特点。 (1)都有四条边。(2)都有四个角。(3)都是封闭图形。归纳总结: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是封闭图形。知识点三:图形的分类问题导入:把教材

28、中的图形分类。方法一 按给出图形角的特点进行分类: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分为一类。方法二 按照给出图形对边的特点进行分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都是对边相等,分为一类;梯形的对边不相等,分为一类。方法三 按照图形四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正方形、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分为一类;其他图形分为一类。方法四 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分类: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分为一类;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分为一类。归纳总结:四边形按角、边等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此类题型并无单一的分类标准,只要分类准确即可。知识点四:认识平行四边形问题导入:你还在哪儿见过平行四边形?

29、教学过程:1、观察并找出情景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2、发现。(1) 平行四边形如:(教材中)a. 用尺子比一比、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b. 比一比相对的两个角,发现对角相等。(2) 由推拉门易变形得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 操作验证:用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能变成长方形,再继续拉,又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结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3、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网格状的伸缩防盗门、升降机,等等都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归纳总结:特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特性: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4、练习: 判断: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 ( ) 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

30、都是直角。 ( ) 平行四边形具有稳定性。 ( ) 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长方形。 ( )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由四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长方形。 ( ) 四边形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 ) 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 ( )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都相等。 ( ) 用两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一定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 ) 填空。四边形有( )条直的边,有( )个角。 平行四边形有( )条边,有( )个角。对边( ),对角( )。第二节: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目标:1、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

3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知识点一 认识周长问题导入:观察(教材情境图) 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教学过程:1、观察图形,寻找这些图形的异同之处。a. 图形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平面图形,又都是封闭图形。b. 不同点:它们的形状不同,有的是规则的图形,如国旗;有的是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2、描图形四周的长度。从某一点起沿着图形边缘描画一周后再回到起点为止。通过描绘这些图形的一周,我们得知周长的意义,就是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3、测量周长a.根据图形的形状不同,采用的测量方法也不同。对于不规则图形,如树叶,可以采用绕绳法来求周长。

32、b.对于那些规则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计算出一周的长度。c.圆可以采用滚动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归纳总结: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图形按形状可以分为两类:a.规则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b.不规则图形,如:树叶、月牙、花瓣等等; 3、周长的求法:a.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采用绳测法:用一根细绳绕图形的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绳长就得到不规则图形一周的长度。b.规则图形的周长采用直尺测量,再计算出一周的长度和。知识点二 长方形的周长问题导入:(拿出一张卡片)算一算这张卡片的周长是多少?教学过程:1、明确卡

33、片形状:卡片是长方形。 2、长方形特点:对边相等。 3、量出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测量时只要测出长和宽即可。) 4、计算卡片周长。周长=长+宽+长+宽 也可以=(长+宽)2 5、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周长=边长2归纳总结: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可以先求出两个长,再加上两个宽;也可以先求出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宽)2。第三节:估计教学目标:1、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通过探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识点一 用估计的方法画

34、线段问题导入 不用尺,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教学过程:1、可以根据生活中掌握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来画线段,如自己的小手指宽约1厘米,手掌宽约8厘米等。 2、根据自己的推断画出线段,再用尺子量一量,再估,再测,反复巩固练习,能使自己估算得很准确。归纳总结:用估计法画线段的方法:通过对长度单位已有的表象,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知识点二 估计周长问题导入:估计一下,用彩带纸把文具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教学过程:1、先拿彩带纸把文具盒围一周,然后剪下彩带纸,再估计一下彩带纸的长度,最后测量一下,看看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2、先估计一下文具盒的长度,确定大约用多长的彩带纸,用尺用尺量好彩带

35、纸并剪下,再用剪下的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看看长短是否合适。 经过几次估计、测量,看谁剪下的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最合适。归纳总结:先凭自己的感性经验对事物进行估计,然后用具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再把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找出差距,重新估计、测量,在这样反复的活动中,获得清晰的感知。估计的结果也由刚开始的不精确到很精确甚至更精确。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2、能正确的将表内除法列竖式计算,并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 3、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6、养成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好习惯。知识点一、除法的意义问题导入、同学们用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教学过程:1、理解题意,从摆花盆的情境可知,同学们要搬15盆花去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要求可以摆几组,就是看15里面有几个5,可以直接用表内除法口算除结果,也可以列竖式计算。 2、竖式计算过程。 155=3(组) 竖式计算过程:略归纳总结:除法笔算的方法与步骤:1、先写“竖式除号”;2、在除号里写被除数;3、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4、把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和被除数个位对齐;5、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6、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知识点二、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问题导入、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教学过程:1、理解题意并列式 要求最多可以摆几组,就是求23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35。 2、计算235。 用圆片代替花盆在黑板上摆一摆;略 发现:最多可以摆4组,还剩3盆,剩下的3盆是从总数中余下来的,称为余数。 用竖式计算235=4(组). 3(盆) 3、有余数除法的读法。235=4.3,读作:23除以5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