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地板设计指南修订_第1页
前地板设计指南修订_第2页
前地板设计指南修订_第3页
前地板设计指南修订_第4页
前地板设计指南修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底板设计指南-修订编制日期:2009.09.20编者: 版次:00页次:- 28 -个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底板设计指南编制:审核:部门批准:技术委员会批准: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车身部目录1概论31.1该指南的主要目的31.2该指南的相关内容31.3该指南的适用范围32前底板总成相关法规介绍32.1 正面碰撞32.2 侧面碰撞52.3 后面碰撞62.4 安全带固定点63前底板总成主要功能73.1 承载功能73.2 联接功能103.3 隔音、密封、NVH103.4 涂装防腐要求124前底板总成设计过程124.1前底板总成设计过程概述124.2模块划分134.3 前底板总成骨架结构选择154.4前

2、底板总成结构设计174.5前底板总成主要零部件材料选择254.6前底板总成重大历史问题分析255前底板总成设计校核255.1法规校核255.2工艺校核265.3结构强度校核265.4前底板总成易出现的失效模式265.5 平台化校核261概论前底板总成主要包括前底板本体、左右前底板纵梁、中通道总成、前后座椅横梁总成、左右门槛总成。前底板总成是白车身下部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底板总成的设计直接与整车安全、NVH、人机工程等密不可分。1.1该指南的主要目的 本指南的主要目的是让白车身工程师理清前底板总成的设计思路,了解前底板总成的设计方法,避免犯一些常见的设计失误。1.2该指南的相关内容 本指南的主

3、要围绕前底板的主要功能和要求来阐述,内容主要包括:1) 前底板总成相关法规介绍(正碰、侧碰、后碰)2) 前底板总成主要功能介绍,从功能需求入手,说明相关结构的要求。3) 前底板总成设计过程,从设计初期就开始考虑优选结构,相关设计要点。4) 总结前底板总成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介绍常见的校核规范。1.3该指南的适用范围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M1类车型,其它车型也可以作为参考。2前底板总成相关法规介绍涉及到前底板设计时需要注意的相关法规如下文所述。2.1 正面碰撞前底板总成正面碰撞的相关法规见下表2-1:表2-1 前底板正面碰撞相关法规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国法规对碰撞要求各不相同,设计时

4、,前底板总成可以考虑设计为差异件,满足各国市场需求,但不管进入那个国家市场,前底板设计均需要保证乘员仓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保证乘员不受伤害。2.2 侧面碰撞前底板总成侧面碰撞的相关法规见下表2-2:表2-2 前底板侧面碰撞相关法规 对于侧面碰撞,前底板总成主要考虑的是门槛处结构,其中中心柱碰需要注意碰撞中心局部结构,侧面可变形移动壁障需要考虑门槛整体结构,对此下文将详细说明。2.3 后面碰撞前底板总成后部碰撞的相关法规见下表2-3: 表2-3 前底板后面碰撞相关法规 对于后部碰撞,国标和美标主要侧重考虑油箱的布置以及下部车身骨架强度;欧标相对较松,主要考虑车身骨架整体结构强度。相对正碰和侧碰,

5、后部碰撞对前底板总成设计要求并不严格。2.4 安全带固定点前底板总成安全带固定点相关法规见下表2-4: 标准项目国标GB14167-2006欧标ECE R14美标Fmvss571_210差异比较加载角度水平线成105无加载载荷13500N200N13345N13347N中欧比美标高下固定点位置M1类车辆的a1(非带扣侧)应在3080座椅的a1和a2应在3075范围内满足美标可满足中欧 表2-4 前底板安全带固定点相关法规 关于前底板总成上的安全带固定点,一般只设置一个,多布置在门槛总成上,其位置可以同时兼顾中欧美。3前底板总成主要功能前底板总成的主要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3.1 承载功能3

6、.1.1 座椅固定 前排座椅横梁总成的主要结构形式可分为如下四种,见图3-1B-后固定点座椅安装盒式D-座椅横梁总成式C-后内固定点中通道式A-前后座椅横梁式图3-1 前排座椅横梁总成的主要结构形式对于各结构形式的特点,见表3-1结构形式结构简介结构特点相关车型备注A前后座椅横梁各一根,其中前座椅横梁可以沿Y向贯穿前底板,后座椅横梁可以拆分或整体式由于具有后座椅横梁,可以提高底板总成刚度和碰撞性能S12BMW X5B11常见结构B后座椅横梁简化为座椅安装盒简化后座椅横梁后,有利于减重M11S11标致206常见结构C后座椅内侧安装点设计在中通道总成上简化后座椅内侧安装盒,进一步减重RV4凯美瑞T

7、11多见于日系车D座椅横梁总成分横梁总成和纵梁总成可以提高整车弯曲刚度,以及正碰性能TIGUANGOLFS16多见于德系车表3-1 座椅横梁总成结构形式的特点 另外,座椅横梁与座椅骨架、电机包络面之间留有至少10mm的间隙。3.1.2 手刹、换挡固定点 此类固定点一般设计在中通道上,需要满足刚度、强度要求,同时也压满足装配精度要求。一般在中通道上设计加强板,凸焊M8的螺母或螺栓固定。3.1.3 控制器、传感器固定 此类控制器、传感器包括SDM控制器、YAW传感器、TPMS传感器,侧重考虑安装精度。3.1.4 仪表横梁下固定点 对固定点强度、刚度、精度均有要求,同时需要考虑局部模态。3.1.5

8、副仪表板固定 侧重考虑固定点精度。3.1.6 脚部风道空调通风管道一般为L型,通过前排座椅脚步空间穿过前排座椅前横梁,其固定方式有三种,一般为在风道拐角处及对面偏后的位置采用植焊螺柱(QR2020614)紧固;也可以在座椅横梁上采用自攻螺钉(ST4.2或4.5)固定,还可在座椅横梁内焊接螺母(N0111931),用螺栓固定。3.1.7 各种线束、拉线固定前底板线线束一般沿门槛、前座椅横梁布置,常用卡扣固定,固定点间距一般为250mm左右,车身需要设计卡扣固定点,见图3-2。沿门槛和座椅横梁的固定点可开孔(6X12),用卡扣固定,线束在底板上若需增加固定点,可用QR2020614植焊螺柱紧固,因

9、底板有密封要求且其上已有很多植焊螺柱,应尽量避免在底板安置固定点。线束搭铁螺柱多凸焊在座椅横梁上,为避免烧车,要求相邻搭铁间距不得小于300mm。图3-2 前底板线束固定拉线主要包括加油口盖拉线和后盖拉线。一般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布置在驾驶舱侧的门槛总成上,驾驶员方便开启的地方,此种形式开启手柄护框可以和门槛护框做成一体,有利于保证装饰件的外观间隙见图3-3,另一种方式是布置在前地板本体上面,此种形式开启手柄支架过大,开启手柄护框多为单独零件,装饰件外观间隙不易控制。拉线固定在底板和门槛本体上平顺过渡到后面,折弯角度不得小于135,固定点一般采用卡扣(车身开孔6mm)或者M6自攻螺钉固定, 图

10、3-3 拉线固定示意图3.1.8 沥青板固定前底板处一般使用热熔型沥青板,对铺贴的型面没要求,主要起到减震、消音的作用,要求使用总厚度为3mm,圆角R20;位置一般布置在前底板刚度较弱的区域,常见位置为脚步空间处,大小依据CAE分析结果。参见图3-4图3-4 沥青板PDM图3.1.9 排气管、隔热板固定 排气管吊钩需根据排气管自由模态约束模态分析结果设置固定点,吊钩自身的模态频率要保持在350HZ以上,排气管吊钩使用冷镦工艺,材料一般为Q235,直径为10mm,如图3-5。排气管吊钩的焊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和排气管吊钩安装支架用CO2保护焊焊接到一起,再和车身点焊到一起,此种形式吊钩和安装

11、板配合面大,焊接强度高,可避免开裂,缺点是会降低自身模态且增加了整车重量;另一种方式是吊钩直接和车身用CO2保护焊焊接,可以提高吊钩模态、减轻车身重量,但由于和车身是刚性连接,以及两种材料溶剂的相容性,导致此处强度不高,路试极易开裂。设计中多采用第一种形式。图3-5 排气管吊钩墩头尺寸因为排气管是发动机排放出来的高温废气,所以它与车身的距离有要求,以免过高的温度对车身内部构成不安全的因素。一般来说,排气管与车身钣金的距离至少保证35mm以上,且需要增加隔热板以避免热量导入底板,隔热板位于前底板下方,用植焊螺柱(QR2020614)固定,每个固定点间距一般为200-500mm左右,性能等级8.8

12、,用夹紧垫片(N90335002)固定;考虑NVH,固定点应保证刚度要求。3.1.10 地毯、隔音衰减材料固定地毯总成一般需在仪表板、副仪表板、前排座椅、后排座椅固定点处预留装配缺口,装配完附件后,依靠对应附件压紧,地毯下表面与减震垫之间的间隙为0,与钣金侧边的间隙为3mm隔音衰减材料包括EVA、吸音棉、海绵垫。一般在副仪表板下方布置吸音棉、EVA,依靠副仪表板压紧;在前底板上方布置海绵垫,依靠地毯压紧。参见图3-6图3-63.3 隔音、密封、NVH3.3.1 点焊密封胶 与后底板以及与前舱、门槛搭接处焊接边必须涂点焊密封胶。见图3-.6图3-6 前底板焊装涂胶图3.3.2 PVC 与后底板以

13、及与前舱、门槛搭接处焊接边必须涂PVC密封。见图3-7图3-7 前底板PVC位置图3.3.3 孔洞、接头、缺口、缝隙密封与车身外部相通的开孔,若用卡子安装,需选用带有密封性能的卡扣,若用螺栓固定,需在螺纹联接处喷涂螺纹密封胶; 前舱、后底板等三角缺口,缺口尺寸不超过5mm; 在钣金搭接处避免孔洞存在,钣金搭接处间隙建议不能大于5mm。3.3.4 堵件堵件需根据公司设计规范选择,本公司规范详见车技委下发文件关于规范车身堵件的通知最新版本。3.3.5 前底板模态 对于前底板结构设计,增加纵梁和横梁的数量可以有效提高前底板局部刚度和模态值;各阶模态和频率分布散开,避免出现整体模态和局部模态的耦合,降

14、低外界激励源发生共振的可能性降低。3.4 涂装防腐要求4.2.1 漏液孔开孔大小需根据精简堵件相匹配,数量,位置布置须根据加强筋布置以及涂装工艺,使电泳液体能够完全排净,车身出电泳槽时最低点必须布置足够面积的漏液孔。前底板的定位孔和漏液孔的直径要统一,方便装堵件,一般情况下漏液孔大小为30mm,数量为10个。4.2.2 排气孔在局部空腔,车身进入电泳槽角度,在该空腔最高点须布置足够面积的排气孔,防止局部电泳不足。4.2.3 排液槽(筋)在横梁、中通道以及门槛处,设置一定数量的排液槽,在底板本体上加强筋布置,必须能保证涂装液体顺畅流通,顺利流向漏液孔,保证顺利排出车身。见图3-8图3.8 排液槽

15、示意图4.2.4 排液间隙大小要求钣金贴合处间隙大于6mm,若达不到6mm要求,可采取增加排气槽。4前底板总成设计过程4.1前底板总成设计过程概述1) 首先对参考车进行BM分析,重点分析纵梁、横梁的布置形式,零部件之间的搭接关系,特别是接头处的结构设计;其次是对重要安装点的结构进行研究,关注其结构强度、装配工艺;另外需要关注密封、防腐、平台化通用。2) 根据项目制定市场目标结合基础车型试验结果和CAE分析,确定设计目标和改进方向。在保证整车性能的前提下,精简零部件数量和重量,实现最大化沿用、通用。3) 根据初版CAS、BR-line、密封截面、座椅、排气管绘制初版典型截面,并确定前底板、后底板

16、、侧围前舱焊接装配关系。4) 对前底板截面刚度对比,以及人机工程、附件间隙平度要求,碰撞法规校核制定最终典型截面。5) 根据典型截面、BR-line、其它附件布置详细数据做工程设计。6) 校核数据(运动、工具、工艺等),冻结数据,发放。4.2模块划分4.3.1 模块化方向关于前底板总成模块化,公司车身结构分块方向如下图4-1:图4-1 关于前底板总成车身分块 上述分块的主要思路如下:1) 中横梁焊接在前底板上,目的是增加前底板的刚性,适宜装配;2) 为保证座椅安装点的精度,座椅横梁最后一序焊接;3) 前地板纵向分成三块,不同区域选用相应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减轻重量,在车型变化时可沿用中通道总成和

17、前底板纵梁;4) 前地板和中通道采用滑动搭接,可吸收冲压件误差,保证整车宽度;5) 前地板总成与前舱总成、后地板总成采用滑动搭接,吸收焊接误差,保证整车长度;6) 门槛在主线焊接,保证与前舱总成和后底板总成搭接处焊接强度,保证车身性能。4.3.2 主流车型模块划分 其它车型常见分块方式见表4-1序号图例简介工艺性结构性能代表车型备注1前底板纵梁与后纵梁贯穿,先焊骨架后上前底板总成,最后焊左右门槛前底板总成刚度差,主线长,工艺性差刚度及碰撞性能最优M11BMWX52前底板纵梁与后纵梁断开,中通道处增加梁式结构,门槛在主线焊接,并与后纵梁焊接前底板压后底板,主线增加门槛工位,工艺性一般刚度较上面结

18、构差,碰撞性能接近A4A6迈腾速腾兼顾性能和工艺,德系风格3下部车身模块主要分为三段,前舱、前底板、后底板,依次上主线焊接焊接工艺性最佳,模块划分简洁前后底板接头处刚度差,碰撞性能也不如上述两种结构凯美瑞卡罗拉优先考虑工艺日系、韩系风格4前底板纵梁与后纵梁断开,中通道处增加梁式结构,下部车身模块主要分为三段,前舱、前底板、后底板,依次上主线焊接模块划分简洁明了,工艺性好前后底板接头处刚度差,碰撞性能优B16兼顾性能和工艺,B平台车发展趋势表4-1 常见车型前底板模块划分4.3 前底板总成骨架结构选 前底板总成常见的骨架结构如图4-3所示:A3 BMW X5TIGUAN 卡罗拉图4-3前底板骨架

19、常见结构 上述四款车型除A3是国标5星,其余都满足欧标5星,其骨架结构都是欧系、日系经典结构。其中A3和BMW X5前后纵梁是贯穿;除A3外其余车型中通道处都设计了梁或梁式结构。 贯穿式的前后纵梁并与前门槛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整车刚度,而对碰撞性能影响需根据纵梁和门槛的布置来分析。表4-2 是某同平台车型的刚度对比,图4-4则是两种结构的试验对比,图4-5主要说明前纵梁走向对碰撞的影响。车型纵梁接头重量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备注S1A前后不贯穿242.018127.36440.7同一平台两款车型S1B前后贯穿205.2111374.57574表4-2同平台车型的刚度对比卡罗拉车身的加载点坐标为1100m

20、m,通常最大变形点应该在加载点附近,实际测得的结果是最大变形点在车身上的X坐标为1590mm,此处是前底板上,靠近中底板的地方,考虑到卡罗拉底板下部只有中通道的梁,因此抗弯能力较差。 M11车型纵梁处最大位移变形点在加载点附近,说明M11前后底板接头结构优于卡罗拉。图4-4是两种车型结构的试验对比FFFF中通道附近变形超过材料区分应力,建议增加纵梁结构,增加传力途径,改善碰撞性能。此处前底板纵梁弧度应平滑过渡,越直越有利于正碰 图4-5 某车型40偏置碰上述车型中有四款车型多采用了多梁的结构设计,即除前底板纵梁外,还在中通道处增加梁或梁式结构,这样有利于增加正碰时的传力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底

21、板总成局部刚度和模态值。同时,类似该结构设计的车型还有威驰、迈腾、速腾、奥迪A4、奥迪A6。4.4前底板总成结构设计4.4.1 前底板1) 前底板结构形式前底板结构形式有整体式和分体式两种,其区别就是前底板是否分为左右2块,见表4-3结构形式图例优点缺点是否推荐整体式(前底板为一整体)1、密封好2、模具成本低3、节省工装、工位、人力和物力1、前底板反弹,尺寸控制困难2、重量高不推荐分体式(左右前底板两块)1、有利减重2、有利于平台化3、有利于尺寸控制1、密封性能不如整体式2、增加模具费,工位、人力、物力推荐表4-3 前底板形式对比2) 前底板搭接形式上文模块划分已经说过,前底板总成在主线焊接时

22、,推荐搭在前舱总成和后底板总成上方,其搭接边均为水平搭接。这里重点说明的是前底板与门槛处的搭接形式,主要形式可以分为3种:上翻、下翻、水平。见表4-4搭接形式示意图优点缺点备注上翻(前底板翻边向上)密封性能好焊接容错不好;座椅横梁处焊接困难下翻(前底板翻边向下)焊接工艺性好,可以实现座椅横梁处焊点容错差;密封差,与前舱、后底板搭接的四角易出现孔洞水平(前底板翻边倾斜)焊接工艺性好,容错性好密封差,与前舱、后底板搭接的四角易出现孔洞表4-4前底板搭接形式以上三种搭接方式,可优先选用上翻和水平方式,下翻式不推荐采用。3) 前底板筋的布置底板是一个大平面,而钣金件需要避免很大的平面,因为大平面不论是

23、强度还是刚度都比较差,对整车的性能有直接影响。比如底板存在大平面的话,其刚度就不好,这样车子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就“嗡嗡”响,NVH就不好。那么筋的布置对其非常重要,根据钣金特性,只有在钣金经过充分的塑性变形后,钣金件的刚度和强度以及质量才能达到最好状态,而在底板上布置筋就是使钣金在冲压的时候充分塑性变形,从而解决上述问题。根据碰撞要求,从前底板受力方向及车辆行使时的气流方向考虑,前底板前部的筋以纵向为主,后部以横向为主,深度以710mm为佳。图4.6为某车型前底板两种筋的布置,CAE刚度分析的结果。考虑到涂装漏液,筋的方向尽量为Z+向,由于地板上面布置空调通风风管道,Z+向筋会影响布置,布置需要

24、可以增加Z-向筋,但要保证漏液孔在底板凹筋内部,总之,筋的方向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只需保证不积液即可。图4-6 前底板筋的布置4) 前底板空间布置l 踏板对前底板布置的影响踏板机构人体工程学:踏板机构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既要满足操纵性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体运动学原理,给人以操纵的方便性和舒适性,这就要求许多相关尺寸有相应范围规定,力求适合于绝大多数人对操纵性的需求。图4-7 为踏板布置要求4-7 为踏板布置图相关的尺寸及规定:1,离合器踏板左侧边缘至H点的距离 C=1002,制动踏板右侧边缘至H点的距离 D=1003,制动踏板右侧至油门踏板左侧距离 E=604,离合踏板左侧边缘至踏板垫右侧 G=

25、60制动踏板右侧边缘至通道距离 H=137油门踏板右侧至通道的距离 K=155,制动踏板宽度(机械变速/自动变速) L=50/1006,离合器踏板宽度 M=50踏板垫宽度 N=607,制动踏板下边缘至地毯上边缘的高度 Q=145+88,油门踏板下边缘至地毯上边缘的高度 O=110+109,离合器踏板下边缘至地毯上边缘的高度 S=145+810,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在最大行程时11至油门踏板参考点A的距离 X=13512,制动踏板至方向盘的下边缘 L13=MIN59013,离合器踏板至制动踏板 0-1014,油门踏板至制动踏板的高度差 L52=大约50该尺寸的规定也并非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操纵运动需

26、求,因此,与操纵运动相关的零部件也设计成可调节的,在设计踏板机构时,首先必须确定出相关的尺寸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合理地确定尺寸,尽可能的使性能优化,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l H点对前底板布置的影响表4-5 H点布置要求 表4-5 为H点对前底板的一些布置要求,包括推荐值。主要考虑的是坐姿、上下车方便性。l 其它1, 底板离地间隙H156,最小值为130mm,推荐值150mm;2,总之,底板的最小离地间隙要小于油箱的最小离地间隙。4.4.2 门槛1) 门槛高度l 乘员保护侧碰要求 GB 20072和ECE 95碰撞器要求为3005mm5005mm FMVSS214 碰撞器要求为 330.2mm533

27、.4mml 星级评价侧碰要求 CNCAP和EUNCAP碰撞器要求为3005mm5005mmIIHS碰撞器要求为3805mmUS LINCAP碰撞器要求为 330.2mm533.4mm不同车型针对的市场不同,可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设计门槛高度,一般设计时,只需要满足门槛与碰撞器重合区域大于1/3即可。2) 门槛典型截面图 4-8 门槛截面l 密封门槛处密封条密封需以侧围外板为基准,门槛和侧围外板的Z向高度差为3mm,门槛与侧围内侧加强板高度差为1mm。门槛下端需预留涂胶槽,涂胶槽高度为4mm,门槛与侧围内侧加强板高度差为1mm。l 碰撞传力1,门槛处截面尺寸大小推荐大于100mm90mm(高度宽度)

28、,此尺寸作为参考尺寸,具体大小形状,需根据CAE分析结构确定。2,门槛尽可能保持X向平直,避免过多过深的Y向皱褶。3) 涂装漏液1,门槛前后端需开2-30mm漏液孔,2-20mm定位孔;2,门槛下端需预留5个排液筋,大小满足20mm3mm(长度深度),从密封考虑,深度不能大于3mm。漏液孔定位孔排液筋图4-9 门槛涂装漏液4) 安全带固定点GB 14167 &ECE R14 Fmvss571图4-10 安全带固定点1, 安全带固定点需满足法规要求,参见图4-10。2,具体结构参见安全带固定点设计指南,满足对应市场的法规要求。4.4.3 中通道1) 搭接形式搭接方式采用对接,公差无法吸收搭接方式

29、采用平面搭接,有效吸收Y向公差图4-11 中通道搭接方式中通道本体、中通道加强板、左/右前底板推荐采用平面搭接,可有效吸收Y向公差。见图4-11。两种布置形式优缺点比较:分类优点缺点整体式节约模具费用,焊点减少,节约费用和工时增加重量,不利于车型改款分体式减重,利于车身结构模块化,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浪费模具费用,焊点增加,浪费费用和工时4.4.4 中通道与地板本体搭接形式 目前车型由于车身结构模块化要求更倾向于分体式结构,下面根据分体式结构在中通道与地板本体的搭接形式上的不同进行具体描述:滑动搭接+隐藏式纵梁 对接+显式纵梁 滑动搭接+显式纵梁三种搭接方式优缺点比较:分类优点缺点滑动搭接+隐

30、藏式纵梁可以吸收Y向公差,焊接工艺容易实现对车身刚度提高较小,侵占乘员舱的部分空间对接+显式纵梁对车身刚度提高较大无法吸收Y向公差,焊接工艺不容易实现滑动搭接+显式纵梁对车身刚度提高较大,可以吸收Y向公差,焊接工艺容易实现Y向过长,影响座椅横梁焊接4.4.5 中通道与其他系统零件的匹配中通道上需要安装的零件主要有仪表板横梁、换档支架、气囊ECU、手刹支架及拉线、排气管、电器线束、隔热罩等。不管是整体式地板还是分体式地板这些安装点一般都布置在中通道的加强结构上,具体位置由总布置定义。 对于车身方面所要注意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安装点处的刚度、强度是否满足要求主要是手刹支架及拉线、排气管吊钩。

31、气囊ECU的共振频率是否满足要求。 保证安装螺栓与中通道其他零件留有2-3mm间隙。 电器线束在有加强板的地方尽量开孔(注意卡子安装空间,两层板大概10mm间隙),没有加强板的地方使用植焊螺柱。 对于分体式车身结构,隔热罩的安装螺钉应尽量避免焊点及最低点位置。4.4.6 前底板纵梁1) 主线焊接次序前底板纵梁一般有两种方式焊接,一种先焊接成下部车身骨架总成,一种焊接前底板总成,目前公司推荐采用第2种方式,具体原因及优缺点见4.2、4.3章节说明。2) 搭接边目前,B平台车前后地板总成的搭接边包括纵梁的搭接边,都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结构简单工艺易实施,但此结构在碰撞中有开裂风险,且影响局部乃至整车刚度;若底板纵梁的焊接边避开前底板焊接边,使前底板纵梁和后地板纵梁或者门槛焊接,会提高整车刚度及安全性,见图4-14。刚度分析部分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