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经济学_第1页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经济学_第2页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经济学_第3页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经济学_第4页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经济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分析11摘要: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水平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作用。本文基于Eviews软件,利用山西省1989-2018年GDP和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实证数据,构建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对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关键词:山西省 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相关性分析一、引言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山西省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而保持充

2、分就业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就业必须有国家、政府和个人的大力支持 。本文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一系列检验和修正,最后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促进经济与就业共同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二、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现状(一)山西省经济增长现状如表1所示,山西省的GDP总量在1989-2018年期间逐步增加,在1995年就达到了千亿门槛,在2011年又突破了万亿大关。从1000亿元到10000亿元的突破只用了17年的时间,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迅速。同时,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态势,第三产业

3、占比增逐步提高。由图1可知,1989-2018年山西省三大产业增加值呈增长的趋势。这30年来,第一产业增速趋于平缓;1989-2014年,第二产业对山西省贡献最大,2015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业,成为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表1 1989-2018年山西省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年份GDP(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9376.5 17.050.132.91990429.3 18.848.932.21991468.6 14.750.434.91992570.1 14.550.734.71993704.9 13.852.034.21994853.8 14.551.63

4、3.919951092.5 15.449.934.719961035.5 19.164.742.219971480.1 13.053.333.719981601.1 12.953.533.619991506.8 10.650.538.920001643.8 10.950.338.720011780.0 9.651.638.820022017.6 9.853.736.520032456.6 8.856.634.720043042.4 8.359.532.220054179.5 6.356.337.420064752.6 5.857.836.320075733.4 4.760.035.320086

5、938.8 4.461.534.220097358.3 6.554.339.220109200.9 6.056.937.1201111100.2 5.859.335.0201212113.0 5.857.936.4201312602.3 6.153.940.0201412759.7 6.249.744.1201512802.7 6.240.853.0201612928.5 6.138.155.8201714973.6 5.241.353.5201816818.2 4.442.253.4数据来源:前瞻数据库 图1 1989-2018年山西省及三大产业GDP变化(二)山西省就业增长现状由 表2、图

6、2、图3综合得出,山西省就业人数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山西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近30年来变化比较平稳,但占比呈下降趋势;山西省第二产业总的来说就业人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就业人数占比自进入21世纪之后逐步降低;山西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幅度最大且占比提高,人数增加了近2倍。由此可以说明山西省的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第二产业地位逐渐下滑,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在近30年来,山西省的就业增长率波动较大,而全国就业增长率在1990年突增之后其余年份变化趋缓。除在1997年-2002年山西省就业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年份都高于全国水平,同时21世纪以来,山西省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可见山西省为更多的

7、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表2 1989-2018年山西省就业与全 国就业情况对比表年份山西省就业人数(万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山西省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19891281.8 47.729.622.72.319901304.0 48.529.322.12.019911332.2 48.329.322.42.019921363.9 46.929.823.32.119931383.8 46.430.922.82.119941447.8 44.030.425.62.119951460.6 43.529.826.62.119961478.1 43.329.427

8、.22.119971439.5 44.329.726.02.119981428.9 45.126.128.82.019991434.4 46.025.328.72.020001419.0 46.724.928.42.020011412.0 46.924.528.51.920021417.4 46.824.528.71.920031469.5 44.324.531.22.020041473.6 43.825.430.82.020051476.5 43.526.130.42.020061561.3 41.026.632.42.120071550.2 41.226.732.12.120081583.

9、5 40.626.433.02.120091599.7 39.726.234.02.120101665.2 38.326.435.22.220111739.1 37.326.935.72.320121790.1 36.127.436.52.320131843.3 35.327.737.02.420141862.6 35.227.737.12.420151873.0 35.227.037.82.420161908.6 34.826.039.22.520171914.2 35.025.339.72.520181910.9 33.723.143.22.5数据来源:前瞻数据库 图2 1989-2018

10、年山西省及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图3 1989-2018年山西省与全国就业增长率变化三、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计量模型分析(一)模型设定为了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设被解释变量Y:用来表示山西省GDP;解释变量X1、X2、X3表示山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根据前瞻数据库得到的1989-2018年山西省GDP与山西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数据,在回归前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表3 1989-2018年山西省GDP与山西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描述性统计变量观测值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山西省GDP Y(亿元)305510.7065301.721376.51168

11、18.17山西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X1(万人)30646.17412.156611.04669.96山西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X2(万人)30421.57150.859346.53516.43山西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X3(万人)30493.074154.87288.58825.51利用Eviews软件,得出线性图,如图4图4 山西省GDP与山西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线形图由图4可知,山西省GDP和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猜测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本文考虑建立如下线性模型:Y=+1X1+2X2+3X3+(二)回归分析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

12、术。塔塔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求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地求得未知的数据,并使得这些求得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实证分析的结果如表4。 表4 模型的OLS回归结果变量系数误差项T统计量P值C3602.21911234.420.3206410.7510X1-28.2162216.93279-1.6663660.0976X210.096985.1999751.9417370.0631X332.215241.91189316.849920.0000R-squared0.972376F-statistic305.0655Adjusted R-squared0.969

13、188Prob(F-statistic)0.000000Durbin-Watson stat1.007500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Y=3602.219-28.21622 X1+10.09698 X2+32.21524 X3t=(0.320641)( -1.666366) ( 1.941737) (16.84992)R2=0.972376 R2=0.969188 F=305.0655 DW=1.007500从回归结果来看,该模型的R2=0.972376,F检验的P值为0,可见模型总体拟合的效果非常好且回归方程的整体线性关系显著。X1和X2其t检验的P值大于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X1和

14、X2对Y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三)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1、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上述结果分析,该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此建立了相关系数矩阵来验证这一结论,结果如表5。表5 相关系数矩阵X1X2X3X11.0000000.1561580.470839X20.1561581.0000000.726978X30.4708390.7269781.000000可以发现,X2与X3的相关系数高达0.726978,大于0.5临界值,可以认为该模型存在重共线性。2、多重共线性修正通过检验得出模型具有多重共线性 多重共线性使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

15、高度相关关系而使得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接下来将采取逐步回归法来修正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过程如下:表6 一元回归结果变量X1X2X3参数估计量171.619880.3591833.58295t统计量2.2649976.40377726.75665R20.1548500.5942520.962361R20.1246660.5797610.961017从一元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可知,自变量对Y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X3、X2、X1。根据影响大小程度,本文优先选择X3作为回归的基础自变量,再逐步加入其他变量,依据拟合度进行模型修正,回归过程如表7所示:表7 逐步回归过程YCX1X2X3R2F=(

16、X3)-11048.1633.582950.962361765.9182t值-17.0573626.75665=(X2,X3)-14925.1712.7593830.536810.969425428.0419t值-8.9789712.49759719.20191=(X1,X3)13013.98-38.3185134.999130.96837413.3057t值1.222861-2.26466126.35203由表7,在变量X3的基础上分别引入变量X2和X1,发现(X2,X3)比(X1,X3)的拟合效果好,并且(X2,X3)的线性关系更显著。同时X1的影响系数符号为负,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本文

17、剔除了X1,基于(X2,X3)模型的实证结果如下:Y=-14925.17+12.75938X2+30.53681X3t=(-8.978971)( 2.497597) (18.20191)R2=0.969425 R2=0.967161 F=428.0419 DW=0.772290(四)序列相关性检验与修正1、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修正的模型并不能解决序列相关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BG检验。结果如表8:LM=30*0.323577=9.70731,其P值为0.00780.05,表明该模型存在序列相关。表8 BG检验结果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

18、tF-statistic5.979573Prob.F(2,25)0.0075Obs*R-squared9.707324Prob.Chi-Squared(2)0.0078 2、序列相关性的修正通过BG检验得出该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操作来修正序列相关。本文使用科克伦-奥克特法 是通过逐次迭代去寻求更为满意的P的估计值,然后在采用广义差分法。,估计结果如表9。表9中DW=1.896335;查表可知在样本个数为30,解释变量为2时,du=1.57,duDW4-du,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表9 科克伦-奥科特法修正序列相关变量系数误差项T统计量P值C-1438

19、7.162511.534-5.7284360.0000X210.531996.9706901.5108970.0934X331.160192.38508713.064600.0000AR(1)0.5655120.1622133.4862260.0018R-squared0.981449F-statistc440.8879Adjusted R-squared0.979223Prob.( F-statistc)0.000000Durbin-Watson stat1.896335(五)回归结果与实证分析通过对模型进行设定、分析、检验、修正等一系列过程,得到最终的回归结果:Y=-14387.16+10

20、.53199X2+31.16019X3T=(-5.728436) ( 1.510897) (13.06460)R2=0.981449 R2=0.979223 F=440.8879 DW=2.103665实证结果分析:1、经济意义检验从斜率项的系数大小和符号来看,符合我们的预期经济意义。2、拟合优度检验 从可决系数等于0.981449可以得出该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的结论,可见回归结果很满意。3、T检验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各变量对Y的影响是显著的。4、F检验F检验的伴随概率P值为0,表明该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山西省经济增长

21、与就业增长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GDP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加1万人会使得GDP减少28.21622亿元,说明山西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已经开始萎缩;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GDP呈正相关性,山西省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动1万人会给山西省GDP带来10.53199亿元和31.16019亿元的变动,可见山西省未来还得依靠第二、三产业来实现经济、就业双增长。(二)建议基于上述结论,为了实现山西省经济和就业的同向增长,文章给出如下政策建议:1、做强第一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稳中有增就山西省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还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式的家庭生产居多,而且年轻

22、劳动力不足,大多还是中老年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做出一定调整让现在就业人数已经饱和的第一产业就业状态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来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粮食作物为基础的单一状态,转化为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性作物;实施大规模生产,发展规模经济;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减轻劳动者工作压力等方式来达到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防止就业人员外流的目的。2、做活第二产业,实现经济、就业双丰收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凭借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目前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改变原有第二产业占主导的格局,打破“资源诅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形式来加快第二产业向“

23、节优绿”转化。让第二产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是促进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拉动就业的必要手段。(1)加大科研投入当前是山西省传统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各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创建技术开发中心,提高自生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山西省现在应该重点培养高技术人才为山西省转型发展出谋划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吸纳就业的目的。(2)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了实现煤炭的高附加值,必须将煤炭从燃料变原料并进一步加工成新材料来逐渐发展成新型高端化工产业。经查阅煤炭可以加工成油漆、布匹、工艺品、石油等,可以通过它的用途来延长产业链,赋予其更多附加价值,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

24、力就业,推动山西省经济发展。(3)发展绿色经济山西省在依托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产品升级,使产品能够符合当下绿色、低碳、清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深入推广应用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成立相关部门来严格把控煤炭的生产和排放指标,进一步来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3、做优第三产业,实现群众广就业、稳增收目前,第三产业为山西省贡献的GDP最多,也是吸纳就业的最大产业。因此,山西省要适当政策倾斜,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健康蓬勃发展,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员,来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发展。(1)创新服务项目当前第三产业包含的服务非常多,如果能够创新出新的服务项目,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就可以不断

25、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来促进更多的人就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大力发展教育当前山西省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山西省经济发展滞慢,要想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就得加强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员素质。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队伍,从而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3)鼓励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还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每年山西会毕业一大批大学生、研究生,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人员,而企业容纳的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有效保持企业活力。五、结语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

26、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标准。本文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并且对近30年山西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山西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发展并不同步。现阶段要全面推动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供给侧改革与综合改革结合起来,重点建设创新和开放的人才环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出台政策鼓励创业,增加就业岗位,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助力山西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年鉴R.太原:山西统计出版社,2006-2018.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8.3 黄洁翀.现阶段中国

27、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1) : 104-105.4 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2) :90-95.5 范婧.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6(4) :38-41.6 和培培.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以山西省为例J. 中国金融, 2015(22) : 84-85.7 郭小兰.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8(14): 62-64.8 赵凯.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调整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9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Export,growth,and employment in Mexico,1978-2000J.Pablo Ruiz-Npoles.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 2004 (1)12Econoic Crisis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Japan and Korea.EeHwan Jung,Byung-you Cheon.Asi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