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91-2020 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_第1页
DB13(J)∕T 8391-2020 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_第2页
DB13(J)∕T 8391-2020 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_第3页
DB13(J)∕T 8391-2020 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_第4页
DB13(J)∕T 8391-2020 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 BICS 91.010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PDB13(J)/T 8391-2020备案号:J15437-2020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of Urban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struction2020-12-03发布2020-03-01实施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of Urban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structionDB13(J)/T 8391-2020主 编 单 位 : 河 北 省 照 明 行 业 协

2、会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部门: 河 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施行日期: 2021年3月1日2020北京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of Urban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struction DB13(J)/T 8391-2020 出版(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 1 号) 石家庄市书渊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850mm1168mm 1/32 印张:2.72 字数:55 千字2020 年 12 月第一版2020 年 12 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1000 册定价:20.00 元统一书号:15516

3、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2020 年第 162 号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的公告城市智慧照明建设技术标准(编号为 DB13(J)/T8391- 2020)已经本机关审查并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现予发布, 自 202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 cn)公开。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 年 12 月 3 日前言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0 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二批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冀建节科函2020111 号)的要求,河北省照明行业

4、协会会同相关单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参照国际照明标准文献资料以及现行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起草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共分 9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5. 城市多功能智能灯杆、6. 城市道路照明、7. 城市夜景照明、8. 城市照明供配电与安全、9. 城市照明节能标准与措施等。本标准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建设工程标准编制研究中心负责管理,由河北省照明行业协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河北省照明行业协会(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大经街 90 号,编码

5、:050000,电话邮箱:hbzm90),以便修订时参考。本标准编制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 河北省照明行业协会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参编单位: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正力通用电气有限公司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林龙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五零盛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邢台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胜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河北哥伦普勒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合肥大明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神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李智慧候小虎李忠法陈大威郭建军张燕赵彦辉闫荗亭崔铁军邱永红廖志梅代明生胡协春张宗民李函娟冯志杰陈磊辛平野栾世敏谷越安

6、晓辉李云鹏郑士芳史高铭刘洋商静阁郑会玺权循华审查人员:李铁楠王小明梁少强朱晓东张瑞霞李冀东刘海涛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54 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64.1 一般规定64.2 系统架构设计64.3 系统功能要求84.4 系统安全要求114.5 系统通信网络125 城市多功能智能灯杆145.1 一般规定145.2 杆体设计与分类145.3 杆体搭载设备165.4 杆体性能要求185.5 安全与防护196 城市道路照明226.1 一般规定226.2 道路照明分类与标准226.3 道路照明方式选择256.4 道路照明设计要求276.5 光源灯具灯杆选择317 城市夜景照明357.1 一般规

7、定357.2 夜景照明评价与标准357.3 夜景照明设计要求387.4 光源电器附件及灯具选择417.5 光污染的限制428 城市照明供配电与安全488.1 照明供配电488.2 照明控制508.3 安全防护与接地519 城市照明节能标准与措施549.1 照明节能标准549.2 照明节能措施56本标准用词说明58引用标准名录59附:条文说明61Contents1 General Provisons12 Terms23 Basic Requirements54 Urban L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64.1 General Requirements64

8、.2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64.3 System Functional Requirements84.4 System Safety Requirements114.5 System Communication Network125 City Multi-functional Intelligent Light Pole145.1 General Requirements145.2 Rod Design And Classification145.3 Rod Carrying Equipment165.4 Ro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9、185.5 Safety And Protection196 Urban Road Lighting226.1 General Requirements226.2 Classification And Standards of Road Lighting226.3 Selection of Road Lighting Mode256.4 Road Lighting Design Requirements276.5 Light Source Lamp Pole Selection317 City Nightscape Lighting357.1 General Requirements357.2

10、 Evaluation And Standard of Nightscape Lighting357.3 Design Requirements of Night Scene Lighting387.4 Selection of Light Source Electrical Accessories And Lamps417.5 Limitation of Light Pollution428 Urban Lighting Power Supply And Safety488.1 Lighting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488.2 Lighting Cont

11、rol508.3 Safety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519 Urban Lighting Energy Saving Standards And Grounding549.1 Lighting Energy Saving Standard549.2 Lighting Energy Saving Measures56Explanation ofWording in This Standard58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9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611总则1.0.1 为统一城市智慧照明工程设计、建设

12、主要技术标准,规范智慧照明建设行为,提高智慧照明质量,实现城市照明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城市智慧照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1.0.3 城市智慧照明以及多功能智能灯杆应用的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1132术语2.0.1 城市智慧照明urban smart lighting通过运用先进、高效、可靠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道路照明、夜景照明、公共照明以及其它照明设施远程集中控制管理, 具有自动调控、应急控制、能耗计量、故障报警、防盗报警等功能,节约能源,降低维护成本,提升城市照明管理服务水平。2

13、.0.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l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通过对环境信息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照明设备的整体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预期照明效果的控制系统。通常由中央控制、移动控制、中间控制和终端控制系统组成。2.0.3 编码控制encoded control是利用编码的信息处理和控制方法,对城市照明信息数据资料进行高效、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手段。2.0.4 多功能智能灯杆multifunctional intelligent lamp pole以灯杆为载体,根据应用场所具有搭载通信设施、城市监测、

14、交通管理、信息感知互联和公共服务等功能,通过控制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远程监测、控制、管理。2.0.5 LED 灯具光效luminous efficacy of LED luminaire在标准规定测试条件下,LED 灯具发出的初始光通量与输入功率之比。2.0.6 LED 灯具能效限定值minimum allowable value of energy efficiency for LED luminaire在标准规定测试条件下,LED 灯具光效的最低允许值。2.0.7 一般显示指数(Ra) general colour rendering index Ra光源对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第

15、1-8 号种标准颜色样品显示指数的平均值。通称显色指数。该量的符号为 Ra。2.0.8 特殊显色指数(R9)special colour rendering index R9光源对国际照明委员会(CIE)选定的第 9 种标准颜色样品的显色指数。2.0.9 色温(Tc) colour temperature Tc当光源的色品与某一温度下黑体的色品相同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为此光源的色温度。该量的符号为 Tc,单位为 K。2.0.10 照明功率密度(LPD) lighting power density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等),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2.0.1

16、1 夜间景观landscape in night,nightscape在夜间,通过自然光和灯光塑造的景观,简称夜景。2.0.12 夜景照明nightscape lighting泛指除体育场场地、建筑工地和道路照明等功能性照明以外, 所有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或景物的夜间景观的照明,亦称景观照明(landscape lighting)。2.0.13 眩光glare由于视野中的亮度分布或亮度范围的不适宜,或存在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细部或目标的能力的视觉现象。2.0.14 光污染light pollution指干扰光或过量的光辐射(含可见光、紫外和红外光辐射)对人、生态环境和天文观测等

17、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总称。2.0.15 溢散光spill light (spray light)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线中照射到被照目标范围外的部分光线。2.0.16 干扰光obtrusive light由于光的数量、方向或光谱特性,在特定场合中引起人的不舒适、分散注意力或视觉能力下降的溢散光。3基本规定3.0.1 城市智慧照明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应遵守国家以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3.0.2 城市智慧照明应由智能照明控制管理系统、多功能智能灯杆及城市道路照明、夜景照明、公共照明等系统组成,实现 5G 等通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

18、据等先进技术同步融合。3.0.3 城市智慧照明应坚持以人为本、功能照明优先的原则,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历史文化的协调统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得影响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和园林古树的保护。4 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4.1 一般规定4.1.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应根据城市规模、经济状况、智慧照明管理要求等综合因素,遵循“优化配置、适度超前”的原则, 确定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等级和规模。4.1.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建设应符合信息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实现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的集成融合互联。城市道路照明、 夜景照明以及节能要求较高的建(构)筑物室外的公共场所照明均应纳入城市

19、智能照明控制系统。4.1.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平台应符合城市智慧照明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兼容性、扩展性功能,与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设备的信息数据实现共享、互联、互动。4.2 系统架构设计4.2.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架构应由中央控制系统、编码控制系统、移动控制系统、中间控制系统、终端控制系统、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设备系统、灾备控制中心、系统服务器以及通信网络等构成。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 4.2.1 所示。城市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平台中央控制系统终端控制系统中间控制系统移动控制系统编码控制系统灾备控制系统多功能智能灯终端控制系统图 4.2.1

20、 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架构示意图4.2.2 中央控制系统是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核心管理平台, 应对全系统设施及其它相关系统设施实现全方位监视、监测、监控、调度等综合性管理。4.2.3 移动控制系统是利用现代化移动通信技术实施现场控制管理的系统平台,应具有中央控制系统授权的控制管理功能,对全系统设施或特定区域的系统设施及其它相关系统设施实现现场实时视频监控、调度和管理。4.2.4 中间控制系统是全系统的信息数据中继传输系统,应具有按中央控制系统或移动控制系统(特定时间)的命令和配置权, 执行对终端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系统的指令中继下达,并负责对系统设施运行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上传、存储和

21、集约化控制管理。4.2.5 终端控制系统是执行指令和反馈信息数据的系统,应具有准确、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4.3 系统功能要求4.3.1 中央控制系统应对全系统设施生命周期运行信息自动分析处理实施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根据行人车流量、气象环境等因素通过监视、传感等技术实现实时自适应调整控制管理,提供健康舒适、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照明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授权操作功能,对移动控制系统、中间控制系统、终 端控制系统、编码控制系统、多功能智能灯杆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必要时可直接接入移动控制系统操作;2 具有自适应控制功能,可实施分区、分时、分级别控制管 理,实施单控、组控、群控和地图区域控

22、制等多种集中、移动、就地(现场)控制功能;3 可采集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的实时参数,包括能耗指标、亮 度、照度和色温等参数,以及电流、电压、开关位置信号等实施自动、手动或按预设程序控制调整功能;4 具有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通信方式,以及开放性、兼 容性和拓展性功能,系统实时性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10s;5 具有完备的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定位、存储以及分级查询功能,数据查询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10s, 并应具有与其他系统的适配接口及标准通信协议;6 系统可配置高清视频屏幕,分辨率不宜低于 4K;7 系统配置的数据存储容量不应小于 1 年的数据,系统主服务器平均负载率应小于 65%;

23、8 系统故障恢复时间应小于 2h,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大于 30000h;9 系统机房环境条件和供电电源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 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的有关规定。4.3.2 移动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授权操作功能,移动控制设备可采用专用手机、笔记 本电脑、车载控制系统及无人机快速巡查控制等移动控制方式;2 具有快捷、准确、无误的指令接收下达、数据传输功能, 系统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10s;3 具有稳定可靠的移动高清视频和图片拍摄传输功能,视频 分辨率不宜低于 4K;4 具有标准的全球定位(北斗系统或 GPS 系统)系统,时钟同步误差应小于 1s4.3.3 中间

24、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响应中央控制系统参数设置和查询命令功能,并可进行现场参数设置和查看;2 具有采集状态量输入信息、交流模拟量输入信号、电能表 的电量数据、异常事件报警,并可上报给中央控制系统功能;3 控制系统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10s;4 具有时钟召测、对时命令和响应本地时钟设置功能,对时 误差应小于 30s,时钟 24h 内走时误差应小于 1s;5 控制系统的中间控制器应安装在城市照明的配电装置(箱 或柜)内;6 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方式,应采用专网或加 密公网为通信传输信道,系统通信接口采用 RS485 接口;7 控制系统应能在单相供电额定电压AC220V,电压波动范

25、 围 20%条件下维持正常工作;8 控制系统应能在环境温度:2545,平均相对湿度:95%RH 以下(25),大气压力:80kPa106kPa (海拔1000m以下) 环境下维持正常工作。4.3.4 终端控制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终端模块数据存储功能,与中间控制系统和终端模块 双向通信及指示功能,实时或定时采集终端模块数据功能;2 具有执行上一级系统查询、控制、参数设置和对终端模块 发送指令功能,运行故障检测主动报警功能,自动保护功能;3 终端控制系统与上一级控制系统的通信响应时间应小于10s,与终端模块的通信响应时间应小于 5s;4 终端控制系统的集中器应安装在城市照明的配电装置箱

26、 内,终端模块应安装在灯杆位置或灯具内,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小于 20000h;5 能在单相供电额定电压 AC220V,电压波动范围 20%条件下,以及断电 48h 维持正常工作;6 能在环境温度:2545,平均相对湿度:95%RH 以下(25),大气压力:80kPa106kPa (海拔 1000m 以下) 环境下维持正常工作;7 终端控制系统的外壳防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GB 4208 有关规定。4.3.5 系统编码设置,道路照明设施编码应设置在灯杆、供配电箱体明显处,一杆一码、一箱一码;夜景照明设施编码应设置在明显位置,一址一码;编码宜采用二维码+字母数字制。4

27、.3.6 城市照明系统编码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具有管理维护人员识别、操作和查询功能;2 具有设施基本信息纪录、生命周期分析功能;3 具有设施运行状态、能效指标实时纪录和查询功能;4 具有控制动作实时纪录和查询功能;5 具有故障实时报警修复纪录和查询功能;6 具有巡查纪录查询功能;7 具有地理信息 IP 地址定位功能。4.3.7 灾备控制中心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 规定,具有灾难发生时接替主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控制管理功能。4.3.8 系统服务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具有数据信息全备份功能;2 采用专用系统服务器数据存储容量不

28、应小于 2 年的数据, 采用云服务器配置的数据存储容量不应小于 5 年的数据,服务器平均负载率应小于 65%;3 系统服务器响应时间应小于 10s。4.4 系统安全要求4.4.1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安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4.4.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静电放电抗扰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2 要求;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 要求;3 快速脉冲群抗扰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快速脉冲群抗扰

29、度试验GB/T 17626.4 要求;4 浪涌(冲击)抗扰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 要求;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 要求;6 电压暂降、短时终端和电压变化抗扰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 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终端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 要求。4.4.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1 网络安全满足结构安全、访问控制、网络设备防护要求;2 主机安全满足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入侵

30、防范和恶意代码 防范的要求;3 应用安全满足身份鉴别、访问控制、通信完整性和软件容 错的要求;4 应能检测到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能 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和恢复;5 对具有远程网络监控功能的照明控制系统应具有防火墙 等安全保护措施。4.5 系统通信网络4.5.1 通信网络应满足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系统通信可采用通信专网或采取加密机制的公网,系统通信硬件设备应保持电气隔离,并宜采用可靠的接地方式。4.5.2 中央控制系统与移动控制系统、中间控制系统、终端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应采用基于 TCP/IP 的通信方式或采用专用网络信息数据传输方式,实现安全可靠的信息数据传输。4

31、.5.3 城市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具有规范、开放的系统信息交换标准和通信接口,并提供通信协议或专用协议,对设备地址、设备参数、运行状态、控制信息应采用统一数据格式,支持 4G、5G 等通讯技术以及其他通信方式。4.5.4 中间控制系统与终端控制系统如采用有线通信方式时,通信接口应采用 RS485 方式。4.5.5 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基于 Modbus 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GB/T 19582 的有关规定。5 城市多功能智能灯杆5.1 一般规定5.1.1 多功能智能灯杆为城市公共综合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 建设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诸多部门单位,应统筹考虑搭载设备各个环节全生命周期的统一

32、控制管理,实现多功能智能灯杆共建、共治、共享。5.1.2 多功能智能灯杆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优先满足功能性照明要求,灯具具备远程网络控制功能。5.1.3 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设备的控制系统设计与管理应由设备产权单位负责。5.2 杆体设计与分类5.2.1 杆体设计应根据应用场所充分考虑工作环境、空间布局、结构安全、承载能力等综合因素,并预留未来搭载设备空间,实现按需搭载,满足搭载设备正常工作要求。5.2.2 杆体外观、造型、色彩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严格控制非功能性反光、眩光材料的使用。5.2.3 杆体搭载区架构根据应用场所的实际需要宜采用 3 层架构设计,依次为终端层、控制层和服务

33、层。城市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区架构设计参考示意图,如图 5.2.3 所示。1 终端层(顶层):适用智能照明、通信基站、气象监测、环境监测等设施,适应高度应在 8m 以上;2 控制层(中层):适用视频采集、信息传感、交通监控、安防监控、公共 WLAN、公共广播、显示屏等设施,适宜高度应在 3m8m;3 服务层(底层):路名牌、杆体设备舱、输入电源线检修门、一键呼叫、多媒体交互、公共服务等设施,适宜高度应在 3m 以下。第 3 层(顶层) 智慧照明5G 基站环境监测等 8m 以上第 2 层(中层) 6 0交通标志信号显示屏电屏子WiFi监控设备第 1 层(底层) 搭载设备机柜多媒体交互一键呼叫等3m

34、8m3m 以下图 5.2.3 城市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区架构设计参考示意图5.2.4 杆体分类与搭载设备根据道路布局宜采用以下 3 种类型:1 大型灯杆高度应在 12m 以上,适用城市快速路或主干道搭载区根据需要宜采用 3 层;2 中型灯杆高度应在 8m12m,适用城市主干道或次干路搭载区根据需要宜采用 3 层;3 小型灯杆高度应在 8m 以下,适应用小街道、公园、小区搭载区根据需要宜采用 2 层。5.3 杆体搭载设备5.3.1 杆体根据应用场所需要可搭载视频采集、信息传感、通讯基站、交通监控、环境监测、气象监测、LED 显示屏、安防监控、公共 WiFi、一键呼叫、信息触摸屏等多种功能设备。杆体

35、及搭载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备的选配应满足应用场所和功能需求;2 设备安装位置应满足功能覆盖范围要求;3 设备的外观、颜色应尽量与杆体、智能灯具和设备舱的设 计风格协调一致、美观大方,并做到小型化、轻量化、减量化;4 设备应满足长年户外使用的气象条件要求,对防水、防尘 等级要求较高的设备,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5 设备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6 设备应采用滑槽、法兰或抱箍的形式与杆体连接,做到安 全、稳固,连接件宜采用不锈钢或经过防腐处理的材质;7 宜在杆体的相应位置预留出线孔,方便搭载设备的供电和 通信线路敷设,出线孔应采取防雨水、灰尘侵入的措施;8 宜在杆体的设备舱

36、安装多路输出的工业级开关电源,为直 流供电的挂载设备提供 5V、12V、24V 和 48V 电源;9 杆体搭载设备的悬臂半径及荷载应符合现行标准的有关 规定。5.3.2 杆体搭载设备应根据应用场所实际需求和功能要求进行综 合考虑配置,不宜设置机动车充电设施。杆体推荐性搭载设备配 置应用场所参考表如表 5.3.2 所示。表 5.3.2 杆体推荐性搭载设备配置应用场所参考表搭载设备应用场所功能照明设备视频采集设备信息传感设备通讯机站设备交通监控设备公共Wi Fi 设备安防监控设备环境气象设备一键呼叫设备L E D显示屏信息触摸屏幕网络播放设备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 路平面交口立交节点桥 梁商 业步行

37、街广场公园景 区停车场注:1. 建议配置、 可选配置、 不宜配置5.3.3 杆体搭载设备布局应避免设备之间相互影响和电磁干扰, 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行、满足数据采集、传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5.4 杆体性能要求5.4.1 多功能智能灯杆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 20 年,杆体强度设计应满足 50 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不应小于 0.35kN/m的风压,杆体安全等级为二级。5.4.2 多功能智能灯杆应满足下列环境条件和性能要求:1 杆体搭载功能性照明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 要求;2 宜采用 LED 智能控制型高效节能灯具;3 体杆在环境温度2045及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

38、5%RH 的范围内能够保持正常工作;4 杆体、设备舱的金属部分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根据需要可加喷漆或喷塑,防腐性应满足在盐雾浓度不大于 5%NaCl 的环境下正常工作;5 杆体载荷、抗风能力除应满足集成现有功能设备外,并还 需充分考虑冗余载荷、雪载荷以保证未来功能扩展的承载需求, 抗震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模GB 50260 规定。5.4.3 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 LED 显示屏可根据应用场所及周边环境需要设置,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 35626 有关规定,LED 显示屏宜设置在人行道一侧,距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 3.5m,并不得对行人安全和交通信

39、号造成影响。LED 显示屏的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像素中心点间距5.0 mm;2 最大亮度4500 cd/m,且具有自动调光功能;3 在背景照度为 10 lx30 lx 时,对比度10001;4 刷新频率1920 Hz;5水平视角60,垂直上视角50;6 发光面 IP 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7 发光面表面不应使用容易产生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材料。5.4.4 杆体采用材质应满足安全标准要求,宜采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或高强度铝合金等材料,杆体所有节点连接标准件均宜采用不锈钢材质,杆体型式可采用圆形杆、方形杆、多棱形杆和组合杆等多种类型。5.4.5 杆体内线缆设置应满足功能照明与

40、其它设备分离、强电与弱电分离要求,并预留足够的线缆空间,线缆接口应满足接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管理平台的要求。5.4.6 杆体设备舱应根据不同权属单位设备采取分层舱位设置, 并充分考虑预留舱位和不同权属单位设备的对接接口,设备舱门下檐距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 500mm,分层舱位不同权属单位的设备箱门应具有开启鉴权及非法开启报警功能。5.4.7 杆体空腔、设备舱和预留孔应具有足够面积的空气对流通道(烟囱效应),并采取防雨水、防尘、防腐处理,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55。5.4.8 杆体宜采用智能监测技术,实时监控和管理各种杆体的倾斜、被撞击等状态。5.5 安全与防护5.5.1 多功能智能灯杆搭载设备系统

41、的信息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杆体搭载设备系统信息安全的设计及建设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0;2 系统管理平台采用 TCP/IP 协议进行相互通信和管理时应满足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保密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不应低于二级;3 显示屏、广播等信息传播设备应具有离线操作功能,信息 传播的内容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4 在网络边界应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对 挂载设备实行身份认证和绑定,确保操作安全;5 数据传输应具备对数据完整性监测的功能,采用加密或其 他保护措施实现数据存储的保

42、密性。5.5.2 多功能智能灯杆防雷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杆体的防雷与接地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 50689、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 有关规定;2 杆体、构件、设备外壳、配电及控制箱等外露可导电部分 应进行保护接地,电气系统接地型式宜采用 TN-S 系统或 TT 系统;3 杆体悬臂、底座等所有裸露金属部件与接地装置之间应具 有可靠的电气连接;4 采用 TN-S 系统接地保护时 PE 线与杆体、配电箱等金属设备连接成网,在任一地点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采用 TT 系统接地保护,没有采用 PE 线连接成网的

43、杆体、配电箱等,其独立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5 在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需采取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 电压的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有关规定。5.5.3 多功能智能灯杆剩余电流保护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灯杆系统中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 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T 13955 的有关规定;2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接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剩余电 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T 13955 的规定;3 灯杆设置用电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安全 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894 的规定。5.5.4

44、多功能智能灯杆及搭载设施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内。6 城市道路照明6.1 一般规定6.1.1 城市道路照明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 规定。为行人及各种车辆的驾驶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夜间视觉环境,达到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和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6.1.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建设、管理应与物联网、5G 通讯、人功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融合,实现高效精准、灵活快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等智能控制管理。6.1.3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设置的空间范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1286 有关规定,任何道路照明设施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内。6.2 道路照明分类与标准6.2.1 道

45、路照明分类应根据道路使用功能区分为以下类别:1 城市道路照明可分为主要供机动车使用的机动车道照明 和交会区照明以及主要行人使用的人行道照明;2 机动车道照明应按快速路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为三级;3 人行道照明应按交通流量分为四级。6.2.2 道路照明评价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机动车道照明应采用路面平均亮度或路面平均照度、路面亮度总均匀度和纵向均匀度或路面照度均匀度、眩光限制、环境比和诱导性为评价指标;2 交会区(平面交叉路口)照明应采用路面平均照度、路面 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为评价指标;3 人行道照明和非机动车道照明应采用路面平均照度、路面 最小照度、垂直照度、半柱面照度和眩光限制为评价

46、指标。6.2.3 机动车道路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 6.2.3 规定值。当交通流量大或车速高时可选择表中高档值;对交通控制系统和道路分隔设施完善的道路宜选择表中低档值。表 6.2.3 机动车道照明标准值等级道路类型路面亮度路面照度眩光限制阈值增量TI(%) 最大初始值环境比SR最小值平均亮度Lav (cd/m2) 维持值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 UL 最小值平均照度E h,av (IX)维持值均匀度UE最小值快速路主干路1.50/2.000.40.720/300.4100.5次干路1.00/1.500.40.515/200.4100.5支 路0.50/0.750.48/100.315注: 1

47、表中所列的平均照度仅适用干燥的于沥青路面。若系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平均照度值相应降低约 30%。2 表中对每一级道路的平均亮度和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的左侧为低档值, 右侧为高档值。3 迎宾路、通向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道路、位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的道路,执行 级照明。6.2.4 交会区(平面交叉路口)照明的标准值应符合表 6.2.4 规定值。当相交汇道路为低档照度时相应的交会区应选择本表中低档照度值,否则应选择本表中高档照度值。表 6.2.5 交会区(平面交叉路口)照明标准值交会区类型路面平均照度Eav (lx), 维持值照度均匀度UE眩光限制主干路与主干路交会30/500.4在驾驶员观看

48、灯具的方位角上,灯具在 80和90高度角方向上的光强分别不得超过30cd/1000 lm 和10cd/1000 lm主干路与次干路交会主干路与支路交会次干路与次干路交会20/30次干路与支路交会支路与支路交会15/20注:1 灯具的高度角是在现场安装使用姿态下度量。2 表中对每一类道路交会区的路面平均照度分别给出了两档标准值,“/”的左侧为低档 照度值,右侧为高档照度值。3 当相交会道路为低档照度值时,相应的交会区应选择本标准表 6.2.5 中的低档照度值, 否则应选择高档照度值。6.2.5 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道路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6.2.5-1 的规定值,眩光限值应符合表 6.2.5

49、-2 的规定值。表 6.2.5-1 人行及非机动车道照明标准值道路等级道路类型路面平均照 度 Eh,av (lx)维持值路面最小照度 E h,min(lx)维持值最小垂直照度E v,min(lx)维持值最小半柱面照度Esc,min(lx)维持值商业步行街;市中心或商业区人行流量高的道路;机动车与行人混合使用、与城市机动车道路连接的居住区出入道路15353流量较高的道路10232流量中等的道路1.5流量较低的道路511.51注:最小垂直照度和半柱面照度计算点或测量点均位于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 1.5m 高度处。最小垂直照度需计算或测量通过该点垂直于路轴的平面上两个方向上的最小照度

50、。表 6.2.5-2 人行道照明和非机动车道照明眩光限值道路等级最大光强 Imax(cd/1000 lm)70809095500100101-10020-15030-20050-注:表中给出的是灯具在安装就位后与其向下垂直轴形成的指定角度上任何方向上的发光 强度。6.2.6 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机动车道无实体分隔的非机动车道的照明应执行机动车道的照明标准;与机动车道有实体分隔的非机动车道的平均照度宜为相邻机动车道的照度值的 1/2。但不宜小于相邻的人行道(如有)的照度。6.2.7 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混用时宜采用人行道路照明标准, 并满足机动车道路照明的环境比要求;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

51、设时人行道的平均照度宜为相邻非机动车道的 1/2。同时,还应执行人行道照明标准规定,当按两种要求分别确定的标准值不一致时, 应选择高标准值。6.3 道路照明方式选择6.3.1 城市道路照明方式应根据道路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可选择常规照明、半高杆照明、高杆照明或多功能智能灯杆照明等方式。6.3.2 道路照明可根据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宽度及照明要求采用单侧、双侧交错、双侧对称、中心对称和横向悬索等布置方式。 道路照明布置灯方式示意图如图 6.3.2 所示。图 6.3.2 道路照明布置灯方式示意图6.3.3 道路照明灯具的配光应选择截光型或半截光型,不宜采用非截光型灯具作为功能性照明使用。灯具的悬

52、挑长度不宜超过安装高度的 1/4,灯具的仰角不宜超过 15,灯具安装高度间距可按表 6.3.3 计算设置。表 6.3.3 灯具的配光类型、布置方式与安装高度、间距关系表配光类型截光型半截光型非截光型布置方式安装高度H (m)间距S (m)安装高度H (m)间距S (m)安装高度H (m)间距S (m)单侧布置HWeffS3HH1.2WeffS3.5HH1.4 WeffS4H双侧交错布置H0.7WeffS3HH0.8WeffS3.5HH0.9 WeffS4H双侧对称布置H0.5WeffS3HH0.6WeffS3.5HH0.7 WeffS4H6.3.4 采用高杆照明方式时,灯具配置方式,灯杆位置、高度、间距以及最大光强的瞄准方向等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