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_第1页
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_第2页
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_第3页
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_第4页
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2012年 12月 第 12期 (总297期) 中圉工繁 辊 橱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Dec,2012 No12 【产业经济】 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 新式产业政策 石 奇 孔群喜 (1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2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1 大规模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 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而在世界贸易结构中逐步占据有利地位,这是发展中国家融入 全球分工体系、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借

2、助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 来构建相关经济指标从多维度刻画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发展态 势。进一步本文对现阶段中国设计新式产业政策来构造产业优势的必要性进行了较全面 的阐述,并指出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 曰益调整、中国企业不断致力于进入主要由经济发达 国家组成的水平分工和水平竞争俱乐部的背景下新式产业政策应当基于比较优势要素 和比较优势环节构建实施产业政策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应当围绕现有产业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来设计 7f关键词1 产业转型与升级; 新式产业政策; 比较优势要素; 比较优势环节 中图分类-1F0629 文献标识码1A 文章编号1100648

3、0X(2012)12007013 一、 问题提出 产业政策概念的提出以及以政策手段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是从 日本开始的筱原三代平 (1957)“动态比较费用说”可以看做是日本探究产业政策手段的早期理论基础。他认为日本之所以 经济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在于产业结构的后进性(沃格尔,1985;佐贯利雄,1987;南亮进, 1992)。具体而言,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日本传统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不具有乐观的市场和 技术进步前景;如果依托市场机制,单靠企业管理的改善日本难以改变自身比较优势。他指出解决 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依靠产业政策的力量,借此改变本国的比较优势,以使本国的产业结构逐 步趋近欧美发达

4、国家的产业结构,这就是实现了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Beason,Weinstein,1996; Lee,1996;Lawrence。Weinstein,2001)。中国在通过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规划和干预产业结构的 形成方面,从 日本的发展经验中借鉴良多(杨治,1985)。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先后都经历了 f收稿 日期1 20121029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产业优势响应产业政策的机理研究”(批准号 11BJY076);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长三角地 区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 问题研究 ”(批准号 08JJD790139);江苏高校哲学

5、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面向产业优势的公共品供给 :基于贸易政策与 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的研究”(批准号 2010JD XM00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 目”(批准号 PAPD)。 作者简介】 石奇(1966一),男,河南泌阳人,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孑L群喜(1981一), 男, 河南三门峡人,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70 经济高增长阶段,但中日两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各 自独特的历史和问题在对高速增长期经济政策和 产业政策进行讨论时,两国之间在收人水平、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我们 应当具体考察不同阶段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6、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特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此 基础上细致、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措施,构建产业政策体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中国企业正逐步致力于从主要由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垂直分工和垂直竞争体系,进人到主要由经济发达国家组成的水平分工和水 平竞争体系,这就对我国传统上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 从垂直 分工和垂直竞争过渡到水平分工和水平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将发生根本 的变化。分工形式和竞争类别的异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结构

7、、竞争行为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当 前阶段制定新式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从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主体转向以“产业组织 政策”为主体,从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为 目标转向以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比较优势 环节纵深发展为目标这些都是现阶段新式产业政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借助于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构建的投入产出表在对我国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的有关经济指 标进行全面深人测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中比较优势部门和比较优势 行业动态演变的细致刻画探索我国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变化规律,为定位于比较优势 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的构建提供理论认知 二、产业政策实施条件再

8、认识: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讨论 为了对我国产业政策实施条件的变化态势进行刻画这里,我们借助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 解技术来构建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产业间的溢出效应系数、各部门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以及各 部门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系数 1模型与数据 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 1987、1990、1992、1995、1997、2002、2005、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于不 同年限的投人产出表在行业划分口径上存在不同,本文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进行了一定分类。 (1)生产诱发系数与依存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最终需求各项生产诱发额最终需求各项总 计 :各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部门最终需求诱发额该部门总产值。生产

9、诱发额计算公式为 : (, )一 F。其中F为最终需求向量,( )一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某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越 大,意味着该需求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明显;与此相类似,依存度系数越大,产业对该项最终需 求的依赖程度越高 (2)影响力系数。从经济意义上来看,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的各列合计,反映了该部分对所有部 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与拉动的绝对水平也就是表示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通过直 接和间接关联对各部门所要求的生产量。可称之为影响力程度。各列和的总计除以部门个数所得到 的平均值与各部门列和的比率,反映了该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的相对水平,称之为影响力系 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

10、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6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 列之和, 6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 (3)产业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反映各行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分解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投入产出 71 蠡 表的分析中。Mill and Blair(1985)X的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进行了拓展,他们在一 个多国多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中将一个国家所有部门视为一个独立元素,对模型进行分解。本文采 用这种结构分解思路,将我国每个部门视为一个整体,对投入产出表进行分解,以得到本文的切入 点。借鉴 Mill and Blair(1985),可以将列昂惕夫逆矩阵分解为以下形式: + 击

11、0 ? o o专 ?0 0 0 ? 0 b2l b l b12 0 b, b1 b2 0 1 1 击 0 ? 0 622击 ? 0 0 0 0 ? 在最终需求给定的情形下可以将上式写为: 1 1 二 专 y 6 亩 Yi+f 6 (2) 根据式(2)可以得出,产业 i的最终产出由三部分构成,本文将第三部分,即s = 6 定义为产 i,z 业间溢出效应,称为溢出效应,表示产业 的一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产业产出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的总和。是该产业影响能力的一种体现。其类似于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但与传统的投入产出不同的 是,这里的溢出效应剥离了本产业的影响真正反映了产业间的联系。 (4)行业数据处理。我们

12、将历年投入产出表产业部门按三次产业进行细分,将工业分为采掘 业、制造业、要素供给业与建筑业,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其中,将制造业按照行 业特点与要素密集程度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劳动密集型三类,划分标准见图 1。 | 要素供给业 建 筑业 技术 劳动 密集型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 及其他矿采选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 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 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3、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 机械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 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 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 图 1 投入产出表行业分类 注:本图按照 2007年投入产出表行业部门绘制,1995年之前的行业划分存在一定不同,但也按

14、照此图所分类型进行归类。 72 i! 2生产诱发系数与出口依存度分析 在行业划分的基础上,我们计算了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要素对各行业类型与具体行业的生 产诱发系数以及依存度系数,限于篇幅,表 1只列出了工业和第三产业整体,以及采掘业、制造业、 要素供给业、建筑业等工业大类的相关系数均值,从中可以看出各行业类型的生产诱发系数与依存 度系数在时间维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长期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地位与要素投入长期以来没 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与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代表现代产业结构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存在显 著异质性,因此在下文中,将着重讨论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情况。 表 1 消费、投资、出口对各产

15、业类型生产诱发系数与依存度系数 消费诱发系数 消费依存度 要素 第三 要素 第三 年份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供给业 产业 供给业 产业 1987 OO27 O0o8 0035 OO11 0ooO OO41 0466 O421 050o 0586 0ooO 08O3 1990 0028 0009 0036 0O13 00o0 0039 0426 0421 0449 0522 0000 0758 1992 0031 00l1 0039 0015 0006 0056 0483 0527 0498 0591 0029 0755 1995 0034 00l1 O0

16、43 0016 0005 0045 0485 0484 O51O 0564 0022 0738 1997 0025 0009 0032 00lO 0o09 0025 0481 0475 0508 0691 0044 0737 2002 0021 0008 0026 0012 0010 0028 0454 0445 0476 0680 0050 0735 20o5 OO22 OO1O OO27 0016 Ooo6 0024 0427 0491 0434 0623 0040 0687 2007 0023 0010 0028 0016 0006 0023 0380 0438 0386 0571 00

17、32 0670 投资诱发系数 投资依存度 要素 第三 要 素 第三 年份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供给业 产业 供给业 产业 1987 0032 0011 0029 0010 0213 0010 0585 0645 O551 0558 1O00 0161 1990 0028 0009 0026 0010 0168 Oo09 0457 0499 0421 0430 0973 0135 1992 0O31 OOlO 0029 0010 O19O 0019 O469 0535 0429 0381 O969 O185 l995 0035 00l1 0033 0010

18、 0220 0017 0471 0529 0432 0-344 0977 0226 1997 0028 0Ol1 0026 0007 0190 0008 0464 0631 0399 0278 0978 0195 2002 0028 0010 0027 0008 0186 0009 0503 0658 0448 0310 0981 0207 2005 0033 0014 0033 0015 0163 0010 0568 0784 0503 0362 1o06 0260 2007 0037 0017 0037 0016 0177 0009 0533 0812 0457 0372 0952 026

19、1 出口诱发系数 出口依存度 要素 第 三 要 素 第 三 年份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建筑业 供给业 产业 供给业 产业 1987 -0003 00o0 0004 -0002 00o0 0001 -0099 -0076 0109 -0126 0000 0oo6 1990 0001 0000 0002 -0001 0000 O000 -0013 -0O42 -0o07 -0034 0000 0010 1992 0o00 -0001 0001 -00O1 0000 O00o -0020 -0124 0001 -0033 00O0 0020 1995 0001 -00

20、01 0002 0000 0000 0001 -0013 -0072 -0001 O043 0000 0o07 1997 0Ol6 0006 0021 0004 0Oo2 Oo07 0312 0347 0320 0】7O O01 0152 2002 OO18 0006 0024 0005 0003 0008 0392 0368 0415 02l5 0013 0184 2005 0030 0012 0039 0013 0003 0010 0568 0644 0580 0334 0O18 0244 2007 0033 0014 0043 0014 0002 0o09 0523 0631 0527

21、0355 0O11 0265 注:本表基于全体行业数据得出,由于篇幅所限未将全部数据列出,如有需要可来信索取。 由于 1995年之前的投入产出表最终需求象限仅有净出1:3数据 ,没有进口与出口的相关数据,因此在 1995 年之前的指标计算采用净出口代替出口数据。 73 从表 1可以明显看出近 2O年来,出口对于我国工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投资作 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国内消费作用基本上呈现减弱趋势,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以及 我国更加深入地参加国际分工的事实。细致来看,第三产业与丁业整体,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受到消 费的影响明显下降,而出口影响显著提升,投资方面的变化不大;采掘业对于

22、消费与投资的依赖程 度变动不大但对于出口的诱发生产与依存性显著提高:要素供给业在各方面变化程度均不是十分 显著,仅在出15层面有所提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出口带动第二三产业高速发展对基础要素的引致 需求得到明显提升:建筑业较为特殊,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这 自然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逐步放开房地产市场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可谓高歌猛进,加之经济高速 发展对于厂房等建筑资本品的需求持续扩大巨额资本注入建筑领域自然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根本 动力。 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诱发系数与依存度,可以发现国内消费需求对于 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基本呈现减弱的趋势尤其是消费对于

23、生产的诱发作用下滑较为明显。投资的 作用较为稳定 各产业类型的两种系数基本维持在平稳的水平其中生产诱发系数在 1997年后出 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表明。近年来,投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我国产业政策有 密切关系我国产业政策基本上是适应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需求 ,对特定产业进行大量的投资,促进 固定资本大量形成,以拉动产业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依存度并没有显著提升,表明投资已经 不再是多数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说明产业政策的制定方向应当适当改变。再看出口方面,与上 一 部分分析相似,出口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可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促进产 业参与国际分工仍然是下一步产业

24、政策制定不可忽视的方向 从产业类型来看制造业领域内。技术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诱发系数与 依存度分别位于前两位,而出15方面的两系数则增长最快。在服务业领域内,2000年前后出口与投 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始强于一般性服务业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取得了显 著发展,且外向性逐渐凸显 :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更主要的则是国际竞争背 景下,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分工细化与投入服务化要求的提高提高了对于生产性服务的 引致需求。 从要素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深化我国产业间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与 要素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观察出15方面的影响

25、可以看出,到 1995年,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的拉动作用一直最为显著,无论是诱发系数还是依存度都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类型:1997年以 后,出口对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呈现陡增式增长而劳动密集型 制造业则增长缓慢,2000年前后,前两者的两个系数均超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图2所示) 这一 现象的背景就是我国外向型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简单加工制成品的利润空间 在不断压缩,甚至相关行业已经或正在陷入低端锁定的局面;而能够应对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 进行国际分工、攀登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是拥有技术 、资本与人力资本良好要素结构的较高端的 制造业。因此要素比

26、较优势与要素需求结构的变动要求我国产业政策也应当有相应的改变 另外 ,图 3显示了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 5个行业的 诱发系数与依存度 ;其中,出口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提升最快,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 次;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虽然增长相对较慢但其面对的是工业企业的引致需 求。按照传统的选择性产业政策的思路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似乎应当是类似于此三种具有高出口 拉动性、产业关联性与良好要素结构的产业。 3影响力系数分析 利用(1)式和(2),表 2列出了我国产业 1987年与 2007年的细分行业影响力系数及溢出效应 的计算结果。从 2007年

27、影响力系数的静态排序来看 ,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依次是:通信设备、 74 01o0 0080 0060 0040 OO2O 0000 - 0020 t - | 一 :一 - 一 ” 1000 0500 O00o - 0500 。 一 、 。 ? ? ? , 一- ? ? - 劳动密集型 ?技术资本密集型 ? 一 技术劳动力密集型 ? 生产性服务业 一 一般服务业 图2 各类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出口诱发系数(左)与依存度(右) 注:本图数据来源于对以上行业相关指标的计算,由于篇幅所限,只表现出口的相关数据,如有需要可来信索取,下同。 _ 一 , 丝“ : = 1500 1 0o0 O5oo 000

28、0 0500 , , ,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金属冶炼及加工业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子设备制造业 ? 交通动输及仓储业 ? 金融业 图3 案例产业的出口生产诱发系数(左)与依存度(右)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为 14236即该行业对所有行业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动 是平均水平的 14236倍;下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35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300)、金 属制品业(12582)、化学工业(12244)。这意味着,社会对这些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 将对整个经济产生较大的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29、,1987-2007年2O年间,各行业 影响力系数都有所变动,具体表现为: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印刷及 文教用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影响力系数都有所上升;而建筑业、批发 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表明这些部门的生产对整个经 75 2 1 1 O 0 O O 0 O O O O 济波动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造成影响力系数变动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技术和供求关系决定的 价格等因素,使这些部门对投入物的消耗、替代关系发生了变化。 表 2

30、 1987、2007年细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溢出效应 1987 20o7 行业 影响力 溢出 行业 影响力 溢出 系数 效应 系数 效应 农 业 07220 34639 农林牧渔业 07259 37149 煤炭采选业 08498 13630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9059 18O4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6995 1286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7835 36339 金属矿采选业 09191 04480 金属矿采选业 10398 14672 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 08O43 04407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09850 04383 食品制造业 10445 09323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 09

31、917 23209 纺织业 12067 24529 纺织业 12141 17O20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l-2o09 02912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12149 0671O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144l 0359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1429 O7164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1213 12l19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1543 18650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082O4 1398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O418 34430 石油加工业 08601 12298 化学工业 12244 87563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117l5 01855

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1003 13044 化学工业 11161 44017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085 70243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 10274 10590 金属制品业 12582 17789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447 35688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 2436 32690 金属制品业 11721 087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3300 19493 机械工业 11471 2196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353 2235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281 0752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4236 3152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21

33、13 098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3344 0787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2850 04200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 1499 O-344l 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 10661 02517 废品废料业 04716 08742 机械设备修理业 11161 0035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0983 54355 其他工业 11689 0343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 03O4 O13l5 建筑业 11921 Oo00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8902 01493 货运邮电业 08099 10926 建筑业 11882 02325 商 业 08223 25404

34、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8844 31972 饮食业 10980 OO00o 邮政业 08555 00843 旅客运输业 08358 0187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7730 06747 公用事业及居 民服务业 07264 03179 批 发和零售业 07210 20597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 09856 06727 住宿和餐饮业 09174 12599 金融保险业 04941 15448 金融业 06127 22309 行政机关 07886 00000 房地产业 05068 05612 4溢出效应分析 溢出效应表示产业 i的一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产业产出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综合是该产业 影

35、响能力的一种体现。如表2所示,第一产业的溢出效应在 3以上,即第一产业最终需求增加 1 亿元 ,可以导致其他产业产出增加 3亿元以上,因此,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远比其他产业对于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大。第二产业的溢出效应 位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 76 间。第三产业最低。表明第三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力较小。从时间趋势上来看第一产业的 溢出效应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趋势较为稳定 ,2007年与 1987年相比,增加幅度较小这说明农 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影响程度稳中有升:第二产业的溢出效应 在 20年间上升幅度较大证明第二 产业对于整体经济的贡献力在上升:第三产业的溢出效应 则一

36、直在低位盘旋,2007年相比于 1987年,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能力基本没有变化,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发展支撑 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 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要素投入的性质及行业的性质看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溢出效应 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并且上升趋势明显。2007年达到近 2O年的最大值 ,这充分表明该类行业对 于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他分类行业的溢出效应 则一直在 02之间变动变化趋势不明 显。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近20年来的溢出效应 不升反降,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其他行业尤其 是制造业的带动力仍不足 2007年溢出效应较高的行业有化学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37、 业、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制造类行业,表明这些行业本身 1亿元的需求至少可以为经济其 他行业带来 3亿元以上的增长。从 1987-2007年的变化趋势来看 。基本上所有行业的溢出效应 都有所上升,其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 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溢出效应上升幅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中的综合技术服务业、科学研 究事业的溢出效应 也有所上升,意味着剔除本产业影响的情况下,各行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加强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至少能够归纳出如下一些基本认识: 第一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与过去实施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密切相关。选择性 产业政策是

38、政府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和企 业进行重点扶持的政策模式。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失衡现象难以根除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但选择性产业政策所造成的不同领域发展环境差别过大、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等市场基础环境从 制度上固化了相关问题。如上述定量分析所显示的。我国的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出口,然而其实质并 非出口的过度扩张其深层原因恰恰是国内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以及市场发育的相对不足。 第二继续推行选择性产业政策。会抑制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所蕴含的巨大需求。 观察国外城镇化的进程,尽管各个国家拥有的自然禀赋、经济历史时期和政策选择不同,但作为城 市发展本身而言

39、,都会对社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 、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形成巨大需求,并对诸如钢 材、水泥、能源、交通、运输等形成巨大压力,从而拉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然而。上述定量分析过程中 所计算的生产诱发系数 、依存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清楚地表明,国内消费需求一直未能成为推动 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说明我们一直使用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局限性明显,需要代之以覆盖面广泛 的功能性产业政策 第三选择性产业政策是对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但我国的大国经济特征容易造 成产业扶持重点的难以把握。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广泛参与全球的 产业间和产品间分工而且产业门类齐全;二是不同产业和各产业内部在技术

40、和工艺、组织和管理等 方面参差不齐。产业链构成情况复杂。面对这样的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选择基准难以把握,选择性的 政策措施无法达成政策目标 所以,我们认为,现阶段产业政策既要立足于开拓内需,同时也不能放弃对国际市场的利用;不 能对每一特定产业进行导向性扶持,而应当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培育比较优势要素,对具有高 度关联性的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扶持 三、产业政策要有新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选择性产业政策,一直把培育“战略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推动产 77 业结构升级作为政策目标,因此,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和实施手段,都相应地定位于产业层面。随着最 近 20年全球分工体系的迅速调整定位于产业

41、层面的产业政策体系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各种弊 端并且现阶段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面临一些新的规定性: 第一产业政策必须体现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的创新驱动理念。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 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受制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限制,采取了“后发优势”战略,瞄准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先进科技和产业。通过模仿、学习等方式不断追赶,以期达到快速缩小发展差距的目的。随着我国 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综合围力的迅速增强发达国家越来越把我国产业视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通 过强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把中国企业限制和锁定在产业链低端,也用知识产权和贸易限制等手段严 厉地遏制中国 甚至一边在节能、环保和低碳等技术方面进行封锁,一边又

42、要求我国在节能减排上 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上还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意义上,选 择和实施“先发优势”战略改变中国产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功能和角色定位都显得十分迫切和 必要。 逐步扬弃“后发优势”战略、实施“先发优势”战略,要求相关产业的角色、功能和市场定位都必 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角色上,要以“领跑者”替代“追赶者”;在功能上,要以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替代 技术标准的遵守者:在市场地位上,要以市场领导者替代市场追随者。与充当追赶者不同,领跑者有 能力形成以我为主的自主技术发展轨道 一旦中国产业的技术轨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导设计 “先发优势”战略遂告成功。为此打开技术轨

43、道必须从更接近技术源头的地方开始,势必要经历花 费更多、风险更大、时间更长的产业化过程。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就要求中国企业改变技术依赖 的策略改变过去在“后发优势”战略下靠引进成熟技术实现技术进步的做法而通过大量的自主研 发投入建立技术标准和主导技术轨道以获取产业优势 第二,产业政策必须保证我国工业化战略的连贯性。产业发展总是会不断扬弃传统,当某一产 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需求萎缩,市场扩展不足。从国民经济体系看,当新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缺乏并 造成经济增长乏力时。就会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的当前处境是,一方面,国 内大多数产业的技术装备需要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以便为国产工业品

44、的质量差别化、技术 自主 化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中出15产品结构急需升级,以便摆脱由劳动密集型产品贸 易条件恶化而导致的“贫困化增长”。同时,三次产业间的结构纠偏、工业内部的结构纠偏、城市化水 平的提高等在工业化进程中都难以回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对工业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更 不意味着要走上“去制造业”的道路。制造业是一个大国和强国赖以支撑的基础不能消亡也不该衰 落否则,这样的大国或强国必将失去技术创新载体并进一步造成整个国家失去竞争力。我国提出 “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并不是要放弃传统工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就现阶段而言实质上是 要在初步实现工业化之后向工业化中后期继续推进

45、,并建立相应的、更先进和更发达的产业体系。 总之,在新式产业政策视野中。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既要有跨越性,也要有连贯性。其中的跨越性主 要表现为在若干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基础上寻求工业技术路线的升级和优化而连贯性则主要体现 为各工业部门全面技术升级的及时实现 第三。产业政策必须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攀升。中国企业正逐步致力于从主要由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垂直分工和垂直竞争俱乐部进入主要由经济发达国家组成的水平分工和水 平竞争俱乐部这就为我国传统上以“结构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从垂直分 工和垂直竞争过度到水平分工和水平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将发生根本性 变化。

46、垂直分工和垂直竞争情形下,市场结构相对单一,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比较低,生产 流程和设计工艺的技术含量有限,产品差异性不足,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依靠各 自的自然禀赋比 较优势进行着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竞争争夺着发达国家企业提供的服务外包的机会。而水平 分工和水平竞争情形下,市场结构较为复杂,沉淀成本巨大,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都非常明显, 78 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较高,产品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突出发展中国 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依靠各自的要素配置比较优势或生产环节比较优势进行着宽层面、广维度 的竞争。分工形式和竞争类别的异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的差异性

47、决定了在当 前阶段中国企业发展模式转变过程的低成功率和高淘汰率 从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主体转向以“产 业组织政策”为主体,从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目标转向以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比 较优势环节纵深发展为目标、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代工者变成价值链的全球性“链主”这些都是现 阶段新式产业政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比日本的情况从2O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 2O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经济高速 增长进入尾声可以视做 日本产业政策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是筱 原三代平(1957)“动态比较费用说”,典型特征是政府绕开市场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产业结构演化 , 致力

48、于产业结构水平上趋近欧美发达国家高度 从经济理论上说产业结构“高度化”意味着充分利 用“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和现代化生产方式重化学工业化和产 业结构高级化培育“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大分工 的细化和迂回生产程度的深化因此产业结构高度化必然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 从产业政策构造产业优势的视角来看日本此阶段的产业政策充分改造了自身的静态比较优势。很 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为有市场和技术进步前景的产业创造了“静态产业优势”。 从 20世纪 8O年代初开始直至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将之视做 日本产业政策实

49、施过程的第 二阶段。这一阶段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可以借用小宫隆太郎等(1988)“弥补市场缺陷说”进行概括, 主张引导一国产业结构演化的主体应当是市场而非政府产业政策的主旨应放在市场资源配置功 能的“传导阻滞”层面。换句话说该阶段的产业政策被认为是在价格机制下,针对出现“市场失灵” 的市场资源配置进行政策性干预。从产业政策构造产业优势的视角来看,日本此阶段的产业政策则 是谨慎培育了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为有市场和技术进步前 景的产业创造了“动态产业优势”(王岳平2012)。 从 2O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至今日我们将之视作 日本产业政策实施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一 阶段产

50、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可以借鉴村上泰亮(2000)“边际费用递减说”予以归纳认为对边际费用 递减情况的看待方式是研究增长与发展这类长期性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技术进步持续存在则是边 际费用递减现象的主要依据 他主张对边际费用递减显著的产业进行产业政策干预否则任其 自由 发展就会造成垄断局面的产生。类似的从产业政策构造产业优势的视角来看,日本此阶段的产业 政策是细致优化了自身的相对比较优势有限程度上完善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为有市场和技术进 步前景的产业创造了“连续产业优势” 结合 日本产业政策实施过程的三阶段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的现实背景进行更 进一步的概括: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多数产业从“国

51、家垄断”结构完成了向竞争性结构转变,这一趋势 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逐步向纵深拓展经济形势的转变给以经济现实为准绳的产业政策提 出了更新的要求。从“国家垄断”产业组织结构到竞争性产业组织结构,落后、低效率的企业逐步退 出市场,私有资本、外资的大量进入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经济资源在产 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要素配置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前半段,中国的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与前述日本产 业政策市场过程的第一阶段非常相似都是旨在改造本国经济资源的静态比较优势:而这个过程的 后半段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与前述日本产业政策市场过程的第二阶段非常相似,都是旨在培育本国 经济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 中国产业

52、的产业组织结构发展方向和趋势呈现多层面、多阶段发展特 征大多数产业已经实现较为成熟的竞争性产业组织结构,理论上对这类产业需要实施着重竞争的 产业政策但也有少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向寡头性、垄断性产业组织结构转变,理论上对这类产业需 79 要实施着重规制的产业政策等等。现实产业组织结构发展的多样化、复杂性特征决定了现有的产 业政策不能够满足要求。现阶段中国需要设计新式产业政策来构造产业优势。 第二,中国的比较优势要素、比较优势部门业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为以完善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比较优势要素变化呈现两极化发展,一方面,长期以 来的劳动力数量优势正在不断弱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消耗殆尽,各种政策优惠门槛 不断提升,等等: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 了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我国资本积累能力 的大幅提高,工业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等等。与之相比,中国的比较 优势部门的变动趋势更为复杂既有以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代表的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的 主要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以医药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