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_第1页
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_第2页
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_第3页
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_第4页
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宝葫芦的秘密 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张天翼的经典儿童 文学作品 , 这种经典性可以在任何一本当代儿童文学史中得到佐 证: 张天翼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 而宝葫芦的秘密 又是其整个创作生涯 (尤其是建国后 )的巅峰之作 ;同时,宝葫芦 的秘密也是迪斯尼进入本土市场以来首部与中国内地合作生产 的电影 , 在其大中华市场战略中的地位也不言而喻。从张天翼诞 生于纸质文学文本的 宝葫芦的秘密 到迪斯尼借力于中影及香 港先涛制作的真人+3D数码电影,这一经典实现了半个多世纪以 来包括历史时代、 媒介形态与文化代际在内的三大跨越。 而“宝 葫芦”作为该经典演化系

2、列中的最主要形象 , 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媒介形态和文化代际中 , 无论外观形象还是内在意涵都发生 了历史性的转变。 本文拟就“宝葫芦”形象本身进行创意谱系考 察, 致力于发掘各历史阶段、 媒介形态及文化代际中 , 该形象建构 过程中的创意关联。一、“宝葫芦”的民间文学形象 虽然张天翼的宝葫芦形象是邪恶的 , 然而在中国传统民俗文 化中 , 宝葫芦却是一个富含人文精神的正面形象。正如钟敬文先 生所说: “现在民间文学传承的故事中 , 葫芦成为一种灵物。 例如广泛流布的宝葫芦 , 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这表现了 过去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那使他们欲望得到满足的手段 就是得到宝葫芦。葫芦是

3、中华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的果实 , 它是 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作为“人文瓜 果”的“宝葫芦”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福禄 ( “葫芦”谐音 ) 绵延、 万代(多籽隐喻 )盘长等意味的招福象征 , 更是一种有着善恶判断 能力的人格形象。关于这点 , 我们可以在建国初年马烽所编著的 民间故事集宝葫芦中找到印证。马烽的宝葫芦转录了老乡所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 地主家 有两个儿子 , 大儿子霸占了家产且把小儿子赶出家门 , 小儿子流 浪到山中发现一个宝葫芦 , 宝葫芦能够满足劳动人民最基本的物 质需求 , 比如说他为小儿子准备了一个窝头、一把锄头和一间草 房, 小儿子借助这些辛勤努力发家致富

4、; 大儿子败光家后从弟弟 处骗取宝葫芦且让其变出金银珠宝 , 宝葫芦反而变出只老虎将他 吃掉。这则故事正代表了宝葫芦在民间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即一个能分善恶、具有独立人格的宝葫芦 , 印证了钟敬文先生所说 的“过去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要指出的是 , 这则 故事不仅提供了文学经典诞生之前的民间创意谱系 , 而且在形象 本身上也对后来的经典形象建构起到了直接影响 :故事中的宝葫 芦与小儿子之间的交流是依靠其变出的一个“白胡子老头”来 实现的 , 并非如张天翼文本中那样是一个自己会说话的葫芦形 象而这点直接影响了 1963年杨小仲电影中对宝葫芦的具象 化塑造。宝葫芦”的文学经典形象张天翼作

5、品中的“宝葫芦”首先是其对民间文学、 民俗文化 中正面形象的翻转 ,而联系马烽辑录版则显得历史意味深长 : 正 面形象向邪恶形象的扭曲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同样也是张天翼数十年来的儿童文学创作观的具体落实。一方面, 建国初年危害社会主义新一代身心健康的大量旧刊物依旧存在, 而“不劳而获”作为旧社会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在公私合营前的一段历史 时期内依然凭借旧刊物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 ,作家早在 20世纪 30 年代即已将“宝葫芦”钉死在“不劳而获”思想的对应象征之 上: “你如果是一个懒孩子 , 听了这些故事 ,就再高兴没有。可是 你看见过天使神仙没有呢?一一没有!可是你看见过那个宝贝葫 芦么?

6、也没有。”这篇写于30年代的秃秃大王序言中, 张天翼深入批判了民间故事中的宝葫芦形象 , 认为是对少年儿童 思想的毒害。因此 , 虽然张天翼扭曲了数千年来中国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中的正面形象 , 然而社会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是必须予以 考虑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 文学经典中的“宝葫芦”形象变成了 一个邪恶的诱惑者 , 而这一诱惑者恰恰又是作品主人公内心深处 私心的形象化象征 : 从形象外观上看 , 这个宝葫芦“满身绿里透 黄, 像香蕉苹果那样的颜色。 并不很大 , 兜儿里也装得下。 要是放 在书包里,那外面简直看不出。”“宝葫芦”具有颇能引人食 欲的颜色 , 同时个头不大 , 可以被轻易藏匿。

7、 张天翼没有给予宝葫 芦在外观层面任何的拟人化特征 , 宝葫芦既没有四肢 , 也没有五官, 因此与王葆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能通过动作肢体与语音, 因此张天翼在宝葫芦的形象上用力较深的是形象的声音和动作层次 上的建构 :在形象动作方面 , 由于没有手脚 ,宝葫芦就只能依赖弹 跳力行动 , 并用类似不倒翁的左右摇摆来传神的表现肯定与否定 的意涵;声音方面, “格咕噜、 格咕噜”这一“类似青蛙叫”的拟 声词经常性的出现 ,这与葫芦中空的形象特征有直接关系 , 同时, 这种模模糊糊的声音还提示了梦境中似有若无的含混性特点 ; 最 后, 在形象喻义方面 ,宝葫芦成为“灵魂深处闹革命 , 狠斗私心一 闪念”时

8、代中的邪恶象征而张天翼小说结尾处那个只是暂 时失去功能的宝葫芦也意味着与剥削思想残余进行斗争的长期 性。三、63 版电影中的形象作为文学经典的 宝葫芦的秘密 向一种影音综合媒介的首 次转换发生于 1963年, 由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百部导演”美 称的杨小仲历时二年将文学经典改编为电影 , 而这部电影在情节 设置、场景设计与人物形象安排等多方面对新世纪后迪斯尼版具 有诸多启示。单就“宝葫芦”形象而言 , 杨小仲一方面使经典形 象高度具象化 , 并且使其作为“剥削阶级残余思想”这一喻义内 涵集中突出 ; 另一方面 , 他还在当时电影技术条件所允许的范围 内 , 以特效拍摄的方式使这一形象具有高度趣

9、味性。杨小仲版 宝葫芦的秘密 中宝葫芦的形象与马烽版宝葫芦 在形象外观特征上高度一致。 杨氏在电影改编时所做的工作是大 量收集相关形象资料。因此我们可以在 63 版电影中看到每当王 葆与宝葫芦发生对话之时 ,宝葫芦都幻化出一个上身着长袍 , 下 身为葫芦的白发白须老头形象 , 而这一形象显然是对“剥削阶级 残余思想”的高度具象化体现形象的复杂转化不仅体现在 外观层面 , 在声音层面原先作品中那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的欲望低语也在影片中通过空间音效的营造而被放大 , 而怀有险 恶用心的诱惑者意涵也在其阴恻恻的语音效果中被进一步突出。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 在数码合成及虚拟拍摄技术渐成主流的当

10、今 时代 ,一部仅仅使用了叠化洗印与停机再拍等少数特效拍摄技法 的黑白电影总是令人产生一种回到史前时代的感觉。然而 , 难能 可贵的是在这部儿童电影中导演能够运用有限的特技手段为影 片大力提升观赏性价值 ,充分考虑到了一般观众的娱乐需求 , 体 现出导演在一个政治正确年代中难以抑制的商业才华 : 蹦蹦跳跳 追着王葆的宝葫芦是用一根不感光的黑绳子人为拉扯的结果 , 而 无数次拉扯获致的灵动弹性加以上影乐团的生动配乐使得影片 意趣横生 ; 叠化洗印所产生的葫芦 +老头形象使无数小观众啧啧 称奇, 同时宝葫芦也因高度具象化而使观众的批判性矛头有所 确指。另外, 杨小仲版宝葫芦形象与原著中不一致的地方

11、还在于 , 最后结局时这一形象以“自行爆炸”的方式被彻底消灭了 , 而这 种相对暴力的情节设置正反映出特殊时代愤怒情绪的集中发泄。 四、新世纪迪斯尼版形象2007年迪斯尼与中影集团、先涛公司联合摄制的宝葫芦 的秘密在票房上虽然并不引人注目 , 然而却是迪斯尼集团以合 拍形式实现其大中华市场战略的第一部影片。从版权归属上看 , 虽然此片系属合拍 , 但“宝葫芦”的形象依然完全为迪斯尼所 有。如果说民间文学中的宝葫芦是以正面形象为主的“灵物”, 而迪斯尼之前的宝葫芦形象是剥削思想残余的邪恶诱惑者, 那么迪斯尼版的宝葫芦则是一个神奇的宠物。虽然从喻义上看, 这一形象本身仍旧是“内心欲望”的象征 ,

12、然而人们对待私欲的态度 已经由“狠斗私心一闪念”向对私欲加以放逐、 管理和加以利用 发生态度上的根本转变因此在最后的结局处宝葫芦既没有 如原著中那样是一个沉默可怕而需要长期提防的对象 , 也没有像 63电影版中在众人的愤怒眼神中自行爆炸 , 而是在王葆及青蛙的 善意瞩目下走上自我学习和寻找自身之旅。 青蛙形象的创意谱系 来源显然得自张天翼原著 , 原著中提到宝葫芦的声音类似于青蛙 叫 , 而先涛公司在改编时显然根据这一特征生产出青蛙形象 如果说原著中王葆是因为“青蛙般的叫声”而发现宝葫芦 , 那么 迪斯尼版的宝葫芦则干脆通过一只具象化的青蛙将王葆引向宝 葫芦。在外观特征上 , 宝葫芦具有以往形

13、象中完全不具备的可爱 外观黑亮的眼睛在葫芦上半部 ,大嘴巴在葫芦下半部 , 细短 的四肢与胖嘟嘟的身材完全不合比例 ,这种Q版的形象设计能够 轻易抓住当代儿童的心 ; 在动作特征上 , 迪斯尼版宝葫芦运用极 为生动的肢体语言来强调其高超的变化能力 , 而数码特技的精确 性又使其身体表演性达到了最佳体现 ; 在声音特征上 , 宝葫芦往 往以打油诗的形式念出对白 , 再加上喜剧演员陈佩斯的配音加盟 显得油滑可爱。经过迪斯尼式的“净化”和“无公害”处理 , 再 得力于先涛数码对其外观形态的“抛光” , 宝葫芦形象先前的所 有意识形态内涵已被弱化到消失的地步。形象所寄寓的意识形态内涵的弱化和消失同样出

14、于一种时 代必然 , 在商业资本力量日益占据文化主导权的今天 , 这一经典 形象本身是必须被人喜爱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或 银幕上的一个虚假形象 , 更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虚拟营销员 : 事实上正是得益于迪斯尼版宝葫芦的秘密 , “宝葫芦”已经 实现了从文娱宣教品向日用消费品的转换 , 其形象广泛存在于故 事书、连环画、图画书、漫画书、广播、真人及动画影视、网络 游戏、手机游戏及其他近百种日用消费品中。 这些承载形象的物 质媒介形态构成了完整的影视动漫产业链 , 而形象自身则成为联 系不同媒介形态、实现向实用领域转换的关键所在。总结“宝葫芦”的形象生成史我们认为 , 当商业资本力量改 变原先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力量单维支配格局之后 , 儿童文学经典 已经成为资本再生产领域中的重要资源。 只是在迪斯尼日益推进 其大中华市场战略的同时 , 我们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加强自身文 化生产的主体性 , 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媒介条件下创造出属于我们 自己的品牌形象。注释: 钟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