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 一、 导入语 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元曲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中国的诗歌成就推向历史的顶峰。李白、杜甫的成就又标志着唐诗的鼎盛。如果说,盛唐的礼赞一半来自李白的话,那么,哭唐的泪水,则有一半源于杜甫。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诗歌,走进杜甫的灵魂深处,走进历史的那份沉重。 (板书:杜甫诗三首) 二、 学习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歌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2.多读诗歌,试着理解杜甫后期诗作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3.掌握通过赏析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 1.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

2、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2.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3.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 。 ”堂4.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 ,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这三首诗就是他漂

3、泊西南的 11 年间写就的伤感之作。 四、初读诗歌 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三首诗,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首诗的情感,整体感知。 五、品读诗歌 以登高为例重点讲解。 1、提问:初读咱总结出登高这首诗的情感可以用这一“悲”字来概括,那么诗人所悲何事呢?过渡到对这首诗后两联的学习。 你能总结出这四句诗中作者悲伤的事由吗? 放手自由的让学生发挥想象去寻找,去品味,咀嚼。接着抛出古人罗大经对这两联的解读。再读,体会杜甫诗歌“沉郁”的诗风。 2、提问:人这一生,有这么一种或两种愁苦已使人痛苦不堪了,更何况老诗人重重悲情一齐袭来呢?那么诗歌的前两联有没有对这些悲情的体现?过渡到对前两联的学习。 你能找出前两联中

4、作者选取的意象吗?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萧萧的落叶仿佛是自己悄然已逝的年华,自己就像这落叶一样已进入晚秋。这时老诗人已 55 岁,三年之后就飘然而逝了。如果说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你能联想到那些诗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之匆匆,历史之悠久。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着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被这种悲观情绪所困扰,因为他知道生老病死是人之必然。所以,他又感到霍达、坦荡。因为他心里装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而更多地是国家和黎民:不眠忧战伐,却无力正乾坤 。

5、然我们再读这两联,感受这一字一顿,一字一景的华美。 古时人们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能独善其身”已属不易,而杜甫却是“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真正大圣。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已深深地扎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没有什么再能拯救盛唐将倾的大厦,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抖了抖浆洗得发白的衣衫,泪流满面。 再读诗歌,体会他这沉郁顿挫,体会不老的忠情。 六、带着这沉郁顿挫,以及这浓的化不开的愁情,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提出问题: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 ,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让学生自由发言。 答案:答案:如“江间

6、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七、这首诗让咱们再次领略了老诗人后期作品的沉郁顿挫的诗风,领略了那由阔大雄浑的意境和深沉浓郁的愁情完美结合的华美乐章。 那么第三首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是否也能用这些经验来鉴赏呢?有没有不同? 提问:“环佩空归月夜魂”怎样理解其中的“空”字? 答案:昭君生时回家无望,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 从字面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铸成,魂灵归来也是徒然。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由昭君及自己,自己这么强烈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志向却无人问津,屡受打击,不也是空此一生吗? 可见我们鉴赏怀古诗时需要做到这样几步: 分析史实 昭君故事的来由昭君故事的来由 知人论世 杜甫的经历及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杜甫的经历及这首诗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