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11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课件_第1页
山东专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11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课件_第2页
山东专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11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课件_第3页
山东专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11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课件_第4页
山东专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11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 二 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三 理清人物关系 考 点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节 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 四 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 第一章 披览经史子集,咀嚼字词章句 文言文阅读 五 懂得若干必要的古文化常识 六 善于补、删、抄、换、调、并、扩、通 (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 。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 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休烈迁太常少 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

2、宗自凤翔还京,励精 听受,尝谓休烈 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 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 原荡覆 ,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 “国史 实录 , 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 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 ,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 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 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 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 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 拜右散

3、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 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 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 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 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 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 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 于休烈传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本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C项,“励精” 应该 是“ 振作精神” 的意思。 解析 答案 A自

4、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 听受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 ,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C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 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 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 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 /

5、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 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 言文正确断句的能 力。断句的前提是 粗通大意,然后利 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等 断句。如,句中的 “ 国子祭酒”“休烈” 等专有名词、“ 之 ”“以” 等虚词,都 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因素。 解析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 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 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

6、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 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 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 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 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 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本题考查的 是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的 能力。A 项,“直言 不讳” 错 误。 解析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 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_ _ _ (2)而亲贤下士

7、,推毂后进,虽位崇 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_ _ _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 能力。文言文的翻译, 重在把握翻译点,即重 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 句式。如:(1)句中的“ 罪” ,归罪、批评; “ 规 ” ,改正;“ 庆” ,庆 贺。(2)句中的“ 亲” ,亲 近;“ 接” ,交接;“ 崇 ” ,尊崇。 解析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 己,他们能够蓬勃兴 起。有道德的君王, 不忘改正过错,我深 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 交接士人,荐举后 辈,虽然位尊年高, 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 有。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天性坚贞诚实,机警聪慧。从小爱好学习,善 于写文章。考中进士

8、,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 郎中。杨国忠辅政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郎中。杨国忠辅政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 (于休烈于休烈)被调出京师被调出京师 任中部郡太守。遇到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 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师, 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 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我有过失,你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 答道:“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 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 制度几乎全没有了,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查看找寻。于休烈上制度几乎全没有了,没有历史典籍文

9、献可供查看找寻。于休烈上 奏说:“国史实录是圣朝的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 并无刻本。祈请下诏让御史台推断核对史馆藏书的来源,令府县 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果送交官府,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果送交官府, 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进入 东京,到这时便将他家中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到官 府。于休烈不久被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 论,皇上非常称赞他。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 烈任修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 在史馆从事修撰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 位,审察鉴定官员中优秀的人,宰臣

10、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代宗) 任命于休烈为右散骑常侍,仍旧兼任修国史,多次晋封至东海郡 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于休烈)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地位 清显、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家中没有多少积蓄。为人恭 敬俭约温良仁慈,从来没有把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 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 都没有。他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直 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 (772)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这年的春天, 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 那天提供仪仗鼓吹。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 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一百

11、匹、布五十端。派遣谒 者内常侍吴承倩去他的住宅宣旨慰问。儒者所受到的恩宠,少有 能与他相比的。 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并拿到 其中的绝大多数分数呢?尽管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但还 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循。 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句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 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句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 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如“ 君举必书”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句,下同样, 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在 文言文阅读功底

12、不强的情况下,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 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话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 思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 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其前文是说,肃宗从凤翔回到京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其前文是说,肃宗从凤翔回到京 师,振作精神,听纳谏议;其后文是说,如果我有过失,你是否 要记录。这样一贯通,我们就容易知道这句话原来是“君主的一 举一动必定记录”的意思。再如“推毂后进”这句,单独看也是 很难看懂的。如果联系前面的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理解,上 下贯通,就能够推敲得出来。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 是难以读懂的。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

13、有体裁 (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体裁)的文 言文段。 先读提问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文言文的第3题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 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 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 文,是很有帮助的。 如对“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 这两句话不太 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到位,此时,你就完全可以读读第3题的D 项:“ 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 她国夫人。” 一读,你马上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这就是提问给我们 的启发,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读懂

14、原文。 理清人物关系 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 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 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 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理 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 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段,虽然主要是写于 休烈的,虽然绝大多数事情都与于休烈有关,句子省略的主语大 多是于休烈,但也提到了杨国忠、唐肃宗、韦述、李揆、元载等 人。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与于休烈有着怎样的关系,等 等,读的时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如不搞清楚,就会读得晕晕忽 忽,甚至一头雾水。 我们读文

15、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 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 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 了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 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 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勾连等。如官员官职的 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情况。 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 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授予官职”的意的意 思,切莫理

16、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此外, 如如“擢擢”(提拔)、“迁迁”(调任)、“知”(任、做任、做)、“谪”(贬官贬官)、 “拜”(任命)、“改改”(改任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官 吏)、“致仕”(辞官)、“乞骸骨” (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 我们现在的我们现在的“退休退休”一说一说 )等等。 时间过渡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 思,这个字使用率也很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须臾”(一会 儿)、“既而”(一会儿、不久 )、“旋”(很快)、“倾”(一会儿)等 等。 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 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

17、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 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 的命令或诏书 )、“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 授爵或免官的文书 )、“宸chn”( 帝王住的地方,宫殿 )、“ 觐 jn”( 朝见帝王)、“ 冕” (帝王的礼帽)、“ 禅shn”( 古代帝王祭地的一 种迷信活动)、“ 玺x”( 皇帝的印)、“ 御” (与皇帝有关的事物 )、“ 幸 ” (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懂得若干必要的古文化常识懂得若干必要的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 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

18、号、改 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三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三 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 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五是服饰器物。六 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七是古 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 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 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具体举几例。如具体举几例。如“阴、阳阴、阳”二字,当其指山水的方位时,你二字,当其指山水的方位时,你 一定要懂得,“水阴”是指水的南面,“水阳”是指水的

19、北面。 牢记了这一点,那么,“山阴、山阳”就自然知道了,因为山和 水是相反的。如称谓方面,加水是相反的。如称谓方面,加“令令 (美好美好)”字就表示尊称,像字就表示尊称,像“令令 尊、令堂、令爱、令媛、令兄、令弟”等等,都是尊称对方之人 的,切莫称自我方人。再如“亲老”,一定是指自己的父母的; “丁忧”,一定是“为 服丧服丧”的意思;的意思;“服阕服阕”,则是,则是 指指“服丧完了服丧完了”的意思。还如的意思。还如“五伦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是指君臣、父子、兄 弟、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弟、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 序、夫妻有别、朋友

20、有信。再如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再如“大牢大牢” (猪、牛、羊三种祭品都猪、牛、羊三种祭品都 要有)“少牢”(猪、牛、羊三种祭品有其中之二猪、牛、羊三种祭品有其中之二 )等等。等等。 善于补、删、抄、换、调、并、扩、通 所谓“ 补” 就是“ 补充” 。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 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 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不通的。所谓 “ 删” ,就是“ 删去 ” 。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 虚词。比如发语词 “ 夫” ,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 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 “ 之、夫、者、也、与、焉、哉 ” 等

21、等,翻译 时都可以删去。所谓 “ 抄” ,就是“ 照抄、照录” 。文言文里有很多 内容是可以“ 照抄、照录” 的。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 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 谓“换”,就是“变换”。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 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对于一些铺陈和 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 所谓所谓“调调”,就是,就是“调整调整”。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 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 定

22、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 都需要进行调整。所谓都需要进行调整。所谓“扩扩”,就是,就是“扩大、扩充扩大、扩充”。就是对于。就是对于 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所谓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所谓“通通”,就是,就是“贯通贯通”。当然就是把。当然就是把 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自主体验】【自主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 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

23、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 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 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 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 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 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 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 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 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

24、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 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 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 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 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 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 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

25、南尹、东都副留 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 榷酤(qu g) :制酒业。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 蒇(ch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选A。迹:追踪行 迹。 解析 答案 A A遣捕骑迹获之 迹:痕迹。 B微公言,朕不闻此 微:如果没有。 C必谓党附者众 党:结党。 D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延:引进采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裴谞忠心为国的 一组是( ) 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谞徒步挟考功南 曹印赴行在 出为虔州刺史 今发其细 过,以

26、明不恃权耳 拜左司郎中,数访政 事 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A B C D 选B。是指 裴谞被宰相元 载忌恨,外放 为地方官。 是写代宗对裴 谞的信任和器 重。是写裴 谞对先祖的尊 重。 解析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 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 贼虚实,事情泄露,差点被杀。所以平叛后朝廷并未责罚 他,仍然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皇帝很信任他。关中大旱,唐代宗一 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 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

27、在德宗刚即位时,明劾强势,暗保功臣。在代宗丧事 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 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 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 了大臣的安全。 D裴谞反对大包大揽,集中办案。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 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为了 一些小事就来惊动皇帝,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 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选D。原 文“谏 鼓、谤木 之设,所 以达幽 枉,延直 言”是说 裴谞认为 设置谏 鼓、谤木 本是用来 洗雪沉 冤、引进 采纳正直 的话,并 非没有益 处。 解析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28、成现代汉 语。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 责臣以利。 译文: _ _ _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 ,因献狱官箴以讽。 译文: _ _ _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 译能力。第(1)句中关键 词语有“元元”, “访”,“责臣以利” 中“责”,注意介状后 置句式;第(2)句中的关 键词语有“恶”、“舞 文”、“重轻”、 “讽”等。 解析 答案 (1)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 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 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 少询问我。 (2)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 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 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罪的 轻重,于是献上狱官箴 来讽劝。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29、裴谞,字士明,明经科及第,调任河南参军事。他性格豁达宽厚,沉稳 而不急躁。多次升官做到京兆仓曹参军。适逢史思明叛乱,裴谞逃到山 谷里躲藏。史思明曾是裴谞父亲裴宽的部将,因感念裴宽旧日的恩德,谷里躲藏。史思明曾是裴谞父亲裴宽的部将,因感念裴宽旧日的恩德, 并且早就听闻裴谞名声,于是派出骑兵追踪行迹,找到之后,高兴得连 呼“郎君”,授以伪职御史中丞。叛贼在洛阳大肆残害唐室宗亲,裴谞 暗中予以宽解拖延,使数百人赖以保全性命。他曾向朝廷报告叛贼内部 虚实,事情泄漏后,史思明愤恨得连声责骂,几乎要把他杀死。安史叛 乱平定后,官拜太子中允,又升为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肃宗设宴召见。 唐代宗避乱陕州,裴谞带上考

30、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代宗感唐代宗避乱陕州,裴谞带上考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代宗感 叹地说:“疾风知劲草,果然值得信赖。”官拜河东租庸、盐铁使。当 时关中大旱,裴谞入朝议事,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制酒业全年的利 润和收支情况,裴谞迟迟未予回答。唐代宗又问,裴谞说:润和收支情况,裴谞迟迟未予回答。唐代宗又问,裴谞说:“我正在想我正在想 问题。”唐代宗问说:“想什么?”裴谞答道:“我从河东到京师,行 经的三百里之内,农民们愁苦忧叹,庄稼全部未能种上。本以为陛下悲 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 询问我。孟子说过:治理国家,讲仁义就可以了,干嘛还谈论利 字?所以我没敢马上回答。”代宗说:“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也听 不到这样的道理。”授官左司郎中,代宗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 见。由于元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