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1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2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3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在理解的基础上, 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 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从 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 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 )人。受业于孔子之孙

2、孔 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 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 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 发展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 (或指名读 )。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 (字、句 )可以勾划出 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

3、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不要求字字落实 )。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 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 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 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 式解决问题。 ) 2、齐读课文。 3

4、、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 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 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 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

5、价值标准 ?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 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 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 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 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作者的写 作

6、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 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 向。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 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目的在于促使

7、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 死、义与利。 )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 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 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 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 、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 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 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 、抽背鱼我所欲也 。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

8、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 “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 词的用法。 (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言 之成理即可 :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3 )明确:本文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 ,再着重讲道 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9、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 带劲 ?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 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 、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 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 层次之间是何关系? (教师点拨: 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 困苦, 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 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 、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 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 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 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 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