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_第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_第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_第3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_第4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解读:背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但都不是从量化的角度比较。如这个东西长多少,这个东西比那个东西长多少并不知道。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从量化的角度进行比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编排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其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

2、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厘米、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米厘米”的错误。再比如,即使有些学生熟记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名数的化聚,但在完成诸如“一张床长(),一个文具盒长( ),一本书厚( )”之类的练习时,却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

3、。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测量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皮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

4、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单元教材分析:通过

5、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

6、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

7、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尽量不要把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问题研讨:关于“线段”,生活中没有这种物体,学生不好理解,讲深了也不行,浅了学生又不好理解记忆。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拓展吗?例如,画一条比二厘米长三厘米人线段。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背景: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学生对于

8、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进位、退位等思想和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二年级下册还将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本单元在整个学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5加减法估算二、编排特点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所以

9、,计算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3体现算法多样化。(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2)连减 p27(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具体编排1两位数加两位数主题图(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

10、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不进位加 例1(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3)多种算法:小女孩直接运用学过的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小棒用一种形象的竖式形式摆出来,与竖式相对应,使学生很容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使学生看到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6)最后

11、让学生通过讨论,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鼓励。虽然教材上是从个位加起的,但在不进位加中,从个位加起并没有显出其必要性来,如果学生觉得不一定要从个位加起,也没关系。 例2(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编排与例1一致。(3)小精灵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为以后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做准备。进位加 例3(1)整个编排方式与前面一致。(2)教学时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不再

12、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2两位数减两位数主题图(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现实情景,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从现实问题中引出来的,另一方面,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这个题材很新,与计算问题的结合也很自然。(3)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各个城市分别得了多少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进而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不退位减 例1(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13、。(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4)编排与不进位加一致。退位减 例2(一般的退位减)(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与加法一致。问题解决 例4(1)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14、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是同一类问题,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2)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3)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要求的数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4)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

15、竖式计算。特点:(1)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例1、例2都是摘、运西瓜的事,且是有联系的,例2中的被减数是例1算出的和。(2)引出算式的方式略有不同。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既可以用连减,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例3:数据标在图中,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加减法估算课标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前面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例4(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

16、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2)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两步都用估算;一步估算,一步精确计算)(3)估算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4整理和复习(1)计算:重点是复习加减法笔算计算法则的异同点。(2)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五、教学建议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

17、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六、问题研讨: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计算进位加和退位减?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讲稿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18、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四、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五、单元教学要求: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

19、要求。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六、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七、单元问题研讨:1、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对角和直角的感性认

20、识?2、如何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学会画直角?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主讲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上数学44页-66页二、教材解读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是本册的主要目标。课标指出,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外,由于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为了能长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地创设了游戏比赛背口诀,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从而在连

21、环式的情境中使学生孜孜不倦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课标要求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4、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5、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6、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

22、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六、学情分析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七、教学建议教材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一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二是,26的乘法口诀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三段编排。基于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

23、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2、3、4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材中,以种向日葵的事例,例2、例3借助图画,顺次编出2、3的乘法的口诀。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例4教学4的乘法口诀。特意安排了学生摆正方形的活动,并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为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编排,基本上和4的乘法口诀相同。有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特意把一六六六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促使学生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

24、的掌握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八、课时安排每节一课时,复习测试2课时,共计10课时。九、问题研讨如何让学生很快的记住乘法口诀?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教材解读: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

25、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教材中的对称不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对称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不要求全掌握。三、课标要求: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辨认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

26、单物体的形状。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欣赏数学美。五、教学重难点:1.能从不同角度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2.认识了解轴对称图形及镜面对称图形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空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习的是乘法口诀。经过老师的处理,数学教学变得很活泼了,在这里插入二单元的图形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不是重点教学三视图,只是

27、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本单元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七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应注意: 1.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让他们尽可能感受更多的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使直观形象的物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2.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3.另外,在镜面对称一节里安排的复习内容可以单独用1课时的时间进行。八、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课

28、时为3课时。其中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1课时,轴对称1课时,镜面对称1课时。九、问题研讨:1、在“镜面对称”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让学生认识,照镜子时内外人的上、下、前、后位置不会改变,而左、右位置对换这一现象2、课堂作业当堂批改,就低年级来说,批改作业时,优秀生大部分时间空闲,如何支配这些时间,让这部分学生“吃饱”,又让课堂秩序井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表内乘法(二)一、单元内容:人教版二上数学第六单元(7293页):包括7的乘法口诀、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

29、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3、学会应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4、通过7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四、课标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

30、的意义。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乘法。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六、学情分析:学生对乘法口诀已不再陌生,在表内乘法(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应用,但是79的乘法口诀比较复杂(79的乘法口诀里面两句口诀跨度大,学生不好记忆),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难度,因

31、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创新意识。七、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对于今后的计算非常重要。由于79的乘法口诀句数增多,数目也增大,在记忆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应注意:1、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2、在教学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时,尽量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学习生活;同时,在经过独立思考以及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种多样编口诀

32、和记忆口诀的方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口诀的方法。3、记忆口诀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还要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活动形式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率。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和他们单独对话,使他们有指导性的活动参与学习。4、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情景或出示直观的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同时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帮助思考。5、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八、单元课时安排:大约13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9

33、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 1课时左右九、问题研讨1、如何使乘法口诀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加深对口诀的理解与应用?2、如何让学生通过玩数学游戏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体验学数学的快乐?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主讲稿一、教学内容: 1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3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4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方法。二、教材解读: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

34、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三、课标要求: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水果的数量,统计学生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天气情况,调查同学们的家庭人口数等。四、教学目标:1.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性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五、教学重难点:1.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2. 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性统计图。六、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与上一册统计内容一样,

35、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七、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习题设计:第七单元统计检测试题一、知识技能1、数一数,填一填,涂一涂(35个知识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晴天 多云 阴天 雨天上面是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请你用画“正”的方法把各种天气的天数记下来。(10个知识点)(天)涂上颜色表示统计的结果。(10个知识点) 回答下列问题(15个知识点)。这个月( )最多,( )最少;( )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