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文稿_第1页
如何撰写文稿_第2页
如何撰写文稿_第3页
如何撰写文稿_第4页
如何撰写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点亮编辑的眼睛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张敬义张敬义2012.08撰写教学文稿漫谈撰写教学文稿漫谈之一之一张敬义张敬义2012.08 捕捕 捉捉 触触 发发 点点 触发一(教育家):触发一(教育家):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被誉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被誉为为“20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大的科学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她一。她一生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了生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了许多教育专著,许多教育专著,童年的秘密童年的秘密就是她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的代表作之一。 动物与儿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却触发

2、动物与儿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却触发了幼儿教育家的相关发现。她敏锐地捕捉了幼儿教育家的相关发现。她敏锐地捕捉住儿童的敏感期因材施教,促进了儿童的住儿童的敏感期因材施教,促进了儿童的心智发展,同时也成就了蒙台梭利。心智发展,同时也成就了蒙台梭利。成人舞蹈成人舞蹈 学习汉字学习汉字 触发二(作家):触发二(作家): 著名作家著名作家冯骥才冯骥才。一次,他坐在火车上看到一对。一次,他坐在火车上看到一对夫妻,丈夫个子很矮而妻子个头很高,由于这违夫妻,丈夫个子很矮而妻子个头很高,由于这违反了惯例常规,全车厢的人都侧目而视,觉得很反了惯例常规,全车厢的人都侧目而视,觉得很别扭。但这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3、,虽是在别扭。但这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虽是在旅途中,也显得那么情深意长。由于两个人之间旅途中,也显得那么情深意长。由于两个人之间的这种诚挚深厚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全车厢的人的这种诚挚深厚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全车厢的人都被都被“说服说服”了。原来觉得看着他们别扭的后来了。原来觉得看着他们别扭的后来都觉得顺眼了,而且愈看愈觉得他们俩合适。都觉得顺眼了,而且愈看愈觉得他们俩合适。 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触觉,独特的敏感帮助冯骥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触觉,独特的敏感帮助冯骥才先生完成了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说才先生完成了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矮丈夫。他把火车上看到的一幕写成了一个。他把火

4、车上看到的一幕写成了一个悲剧,勾勒了一个难忘的、催人泪下的画面:悲剧,勾勒了一个难忘的、催人泪下的画面: 高个子女人死了,矮个子男人一如她生前,下雨高个子女人死了,矮个子男人一如她生前,下雨天高举着伞,人们觉得,他的伞底下留了很大一天高举着伞,人们觉得,他的伞底下留了很大一块空白块空白火车上的一幕,触动了作家敏感的神火车上的一幕,触动了作家敏感的神经,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最终收获了性灵文字。经,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最终收获了性灵文字。由此看来,大凡作家都善于、敏于从生活中捕捉由此看来,大凡作家都善于、敏于从生活中捕捉触发点。触发点。 大作家王蒙曾说:大作家王蒙曾说:“写小说要有小说家的写小说要

5、有小说家的眼光眼光写小说还要有小说家的触觉。有写小说还要有小说家的触觉。有了小说家的触觉,就会常常被触发,被触了小说家的触觉,就会常常被触发,被触动,觉得非提起笔来写点什么不可。动,觉得非提起笔来写点什么不可。” 撰写教学文稿也是如此。在听课、参加座撰写教学文稿也是如此。在听课、参加座谈会、听学书报告,阅读书报等活动中,谈会、听学书报告,阅读书报等活动中,随时都会受到各种信息的触发,往往如燧随时都会受到各种信息的触发,往往如燧石的撞击,刹那间就会在头脑中迸发出智石的撞击,刹那间就会在头脑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若能不失时机地把它记录下来,慧的火花。若能不失时机地把它记录下来,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

6、,便能写出深刻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便能写出深刻的教学文稿。的教学文稿。 触发三(对话):触发三(对话): 一次,有幸和著名作家贺景文先生谋面,谈到少一次,有幸和著名作家贺景文先生谋面,谈到少年儿童阅读的话题,自然谈得十分投机。年儿童阅读的话题,自然谈得十分投机。 我从山东龙口实验小学的我从山东龙口实验小学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谈起,他谈到全球的实验谈起,他谈到全球“读经读经”推广第一人推广第一人王王财贵财贵教授的教授的“小朋友跟我念小朋友跟我念”的教学理论,我谈的教学理论,我谈到张庆先生的到张庆先生的“布云说布云说”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他谈到:下

7、雨?他谈到:“儿童阅读,实际上就是在培植儿童阅读,实际上就是在培植韭菜根韭菜根。” ” 贺先生不经意的一句话触动了我,后来写出了一贺先生不经意的一句话触动了我,后来写出了一篇文稿篇文稿积累,语言学习之根积累,语言学习之根,文稿提出了两,文稿提出了两点思考:点思考: 为什么要深扎儿童语言学习之根?为什么要深扎儿童语言学习之根?“十三岁以前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学习好比语文学习好比种种韭菜韭菜,只要能在儿童的心田里埋下富有生命力,只要能在儿童的心田里埋下富有生命力的的韭菜根韭菜根,便不愁收获一茬接一茬茁壮而又,便不愁收获一茬接一茬茁壮而又营养丰富的营养丰富的韭

8、菜苗韭菜苗” 如何深扎儿童语言学习之根?一要关注语言价值,如何深扎儿童语言学习之根?一要关注语言价值,知道积累什么;二要考虑积累方法,学会怎样积知道积累什么;二要考虑积累方法,学会怎样积累。累。 我们知道,一块面团自己是无法变大的,需要酵我们知道,一块面团自己是无法变大的,需要酵母这种催化剂,同样的,撰写教学文稿也需要一母这种催化剂,同样的,撰写教学文稿也需要一种催化剂,使它不断地膨胀、饱满,这样诞生的种催化剂,使它不断地膨胀、饱满,这样诞生的文稿,在文稿,在“久食久食”之后,还能使人津津乐道。之后,还能使人津津乐道。 触发四(听课):触发四(听课): 张庆张庆先生,一次,他听一位老师教先生,

9、一次,他听一位老师教小猫种鱼小猫种鱼。课文说的是一只小猫看到农民种什么长什么,就课文说的是一只小猫看到农民种什么长什么,就学着农民的样子种起鱼来,结果失败了。开头,学着农民的样子种起鱼来,结果失败了。开头,张老师只觉得这个小故事挺有趣,细细体会,便张老师只觉得这个小故事挺有趣,细细体会,便又觉得意味深长,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应当怎样向又觉得意味深长,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应当怎样向别人学习的问题。最后,张老师受此启发,写出别人学习的问题。最后,张老师受此启发,写出了一篇优秀的论文了一篇优秀的论文“小猫种鱼小猫种鱼”的联想的联想,文,文中强调:中强调: 我们向别人学习,一定要想一想:别人的课好在我们向别人

10、学习,一定要想一想:别人的课好在哪里?为什么上得好?他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哪里?为什么上得好?他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教学思路又是什么?哪些做法适合我班的情么?教学思路又是什么?哪些做法适合我班的情况,可以学?哪些做法是失败的,应引以为戒?况,可以学?哪些做法是失败的,应引以为戒? 小猫种鱼小猫种鱼是一篇浅显的童话,经过张先生的是一篇浅显的童话,经过张先生的深思熟虑,文稿中出现了惊人之论:深思熟虑,文稿中出现了惊人之论:“师其意,师其意,不泥其迹。不泥其迹。”意思是说学习他人的理论只能学习意思是说学习他人的理论只能学习他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他的具体做法。同样他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他的具体

11、做法。同样是听课,有的人听的是门道,有的人则听的是热是听课,有的人听的是门道,有的人则听的是热闹。闹。 触发五(听报告):触发五(听报告): 于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家,长期从事于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家,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一次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一次在“江苏江苏省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班省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班”,聆听了她长达四个,聆听了她长达四个小时的小时的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报告。报告。 她首先追溯语文教育的原点问题她首先追溯语文教育的原点问题为什么立足为什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接着阐述语文教育的核心问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接着阐述

12、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题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指出语文教育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指出语文教育的关键问题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自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自觉的自我发展。觉的自我发展。 于漪老师的报告高屋建瓴,耐人寻味,对我们小于漪老师的报告高屋建瓴,耐人寻味,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听后我撰写了一篇教学文稿听后我撰写了一篇教学文稿探寻语文教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育的真谛于漪老师的学术报告给我们于漪老师的学术报告给我们的启示的启示,后来又以,后来又以探寻语文教育的真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谛为书名出版了一本专著,并在为书名出版了一本专著,

13、并在“与名与名师对话师对话”一章开篇写道:一章开篇写道: 每一位名师都是每一位名师都是“一部书一部书”,蕴涵着先进的教学,蕴涵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无穷的创造力和迷人的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无穷的创造力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每一位名师都是人格魅力;每一位名师都是“导航的灯导航的灯”,照亮,照亮了我们的双眼,指明了我们前进的航向;每一位了我们的双眼,指明了我们前进的航向;每一位名师都是名师都是“冲击波冲击波”,撼动我们的心扉,洞开我,撼动我们的心扉,洞开我们智慧的大门;每一位名师都是们智慧的大门;每一位名师都是“芳草地芳草地”,染,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染翠了我们的身体,染醉了我绿了我们的双

14、脚,染翠了我们的身体,染醉了我们的心田们的心田与名师对话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与名师对话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重生;与名师对话,我们会在受,是一种精神的重生;与名师对话,我们会在一次次欣赏、反思、实践的历练中一步步走向名一次次欣赏、反思、实践的历练中一步步走向名师。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对今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感悟。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触发六(读文章):触发六(读文章):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评价评价”的文稿的文稿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究竟谁是谁非?,这得益于我从一本书中读到,这得益于我从一本书中读

15、到这样一则故事:这样一则故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忽然又跌落了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忽然又跌落了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点一点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着墙根,一点一点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遇到了一点挫折,我能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遇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气馁、退缩、自暴自弃

16、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子?!” 第二个人注视它,禁不住叹气说:第二个人注视它,禁不住叹气说:“可怜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我该学可悲的虫子!我该学得聪明一点,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闷着头得聪明一点,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闷着头蛮干一气。蛮干一气。”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第三个人询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虫子,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却截然相反。可敬的智者,两个人

17、的见解却截然相反。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他们哪一个对呢?请您说说,他们哪一个对呢?” 智者回答: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两个人都对。”询问者感到询问者感到困惑:困惑:“怎么会都对呢?您是不愿还是不怎么会都对呢?您是不愿还是不敢分辨是非呢?敢分辨是非呢?”智者笑了笑,回答道:智者笑了笑,回答道:“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清辉。它们相反的,你能告诉我:太阳和清辉。它们相反的,你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月亮,究竟谁是谁非?”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故事虽然短小,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故事虽然短小,却充满了智慧。却充满了智慧。 智慧之一,第一

18、个人和第二个人同样观察智慧之一,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同样观察虫子爬墙一事,由于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虫子爬墙一事,由于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和启示也就不同。前者关同,他们的感觉和启示也就不同。前者关注的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后者注的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后者思考的是灵活性、创造性。尽管见解大相思考的是灵活性、创造性。尽管见解大相径庭,却是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个径庭,却是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个性、有见地、有思想!性、有见地、有思想! 智慧之二,第三个人遇到困惑的问题,不智慧之二,第三个人遇到困惑的问题,不文过饰非,却刨根问底,且主动去询问智文过饰非,却刨根问底,且主动去询

19、问智者,是何等的聪明呀!者,是何等的聪明呀! 智慧之三,智慧之三,“两个人都对。两个人都对。”这是智者勇这是智者勇敢而智慧的评价!智者不光看到两个人之敢而智慧的评价!智者不光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异,而且看到了同间的异,而且看到了同他们同样有反他们同样有反省和进取的精神。省和进取的精神。 “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清辉。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清辉。它们相反的,你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它们相反的,你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是谁非?”这是聪慧者的应答!这是聪慧者的应答! 这个故事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评价是不是很这个故事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评价是不是很有启示?因

20、为有启示?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在“评价建议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中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价。”故事源自心灵,随笔来自思考。感谢一则故事源自心灵,随笔来自思考。感谢一则短小的故事给我带来的思考!短小的故事给我带来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叶圣陶先生说:“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什么是触发呢?什么是

21、触发呢? 他又阐释:他又阐释:“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了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了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拟所经验着的;对于目前拟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触发能够产生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触发可以培植触发能够产生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触发可以培植自己的批判精神,触发可以产生撰写教学文稿的自己的批判精神,触发可以产生撰写教学文稿的灵感。那么如何捕捉触发

22、点呢?灵感。那么如何捕捉触发点呢? 一要用心。文章,是心灵的花朵。不留心,不用一要用心。文章,是心灵的花朵。不留心,不用心,看得再多,听得再多,也触发不起来。只有心,看得再多,听得再多,也触发不起来。只有处处留心、用心,才能一处处留心、用心,才能一“触触”即即“发发”。 二要常想。借用哲人的话说:二要常想。借用哲人的话说:“人是能够思想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芦苇。”借用于永正老师的话叫做:借用于永正老师的话叫做:“再想想。再想想。”看看书,翻翻杂志,阅览阅览报纸,是看看书,翻翻杂志,阅览阅览报纸,是“再想再想想想”;和别人一起想,一起讨论,是;和别人一起想,一起讨论,是“再想再想想想”最感困难

23、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最感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看能不能坚持时候,就看能不能坚持“再想想再想想”。 三要常写。写作,是情感与智慧的最集中体现。三要常写。写作,是情感与智慧的最集中体现。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感受、见解和情感。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感受、见解和情感。会读未必会写,会写必须会读。因此,我建议撰会读未必会写,会写必须会读。因此,我建议撰写教学文稿要:写写读读写教学文稿要:写写读读捕捉触发点,读读捕捉触发点,读读写写写写做到词必己出。做到词必己出。撰写教学文稿漫谈之二撰写教学文稿漫谈之二张敬义张敬义 随笔来自思考随笔来自思考 我们知道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分

24、为文学随笔、我们知道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分为文学随笔、教育随笔、教学随笔等形式。有人讲,随笔关键教育随笔、教学随笔等形式。有人讲,随笔关键一个一个“随随”字字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这话不无道理。这话不无道理。 冯骥才先生说:冯骥才先生说:“散文源自心灵,随笔来自思散文源自心灵,随笔来自思考。考。”随笔形散神聚,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随笔形散神聚,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有更多思辨的成分。那么,如何写好教小活泼,有更多思辨的成分。那么,如何写好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随笔呢?育、教学等方面的随笔呢? 最近翻阅最近翻阅演讲与口才演讲与口才,有一句话很受启发。,有一句

25、话很受启发。 “为人须如少女的粉脂,愈少愈好;处世须如将为人须如少女的粉脂,愈少愈好;处世须如将军的铠甲,愈实愈好;思想须如贵重的黄金,愈军的铠甲,愈实愈好;思想须如贵重的黄金,愈纯愈好。纯愈好。”这是这是“经济泰斗经济泰斗”厉以宁厉以宁对处世为人对处世为人的精辟解读。的精辟解读。 厉教授为什么能说出这样包含深刻的哲理、给人厉教授为什么能说出这样包含深刻的哲理、给人无限启迪的话语,我想这得益于他对处世为人的无限启迪的话语,我想这得益于他对处世为人的静静思考。厉教授的精辟解读同样适合我们撰写静静思考。厉教授的精辟解读同样适合我们撰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一、愈少愈好一、愈少愈好“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将

26、多余的部分去掉”。 谈到谈到“愈少愈好愈少愈好”可能有些人会产生误解,我们可能有些人会产生误解,我们读了梁衡先生的一篇文章读了梁衡先生的一篇文章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鹰便会明白八九。文章大意是:便会明白八九。文章大意是: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雕塑家的话引起了梁先生许多的它就飞起来了。雕塑家的话引起了梁先生许多的思考:思考:“好画,是

27、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了多余的废话” “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将多余的部分去掉”是雕塑家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是雕塑家普普通通的一句话,细品这句话内蕴却十分丰富,算得上是一句放之细品这句话内蕴却十分丰富,算得上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 “教育随笔教育随笔” 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既然是谈思想,亮观点,就不需要铺陈开随笔。既然是谈思想,亮观点,就不需要铺陈开来。来。“教学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是

28、,也可以说是“教学一得教学一得”,主要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不宜长篇主要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不宜长篇大论,可以借事说理,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大论,可以借事说理,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边叙述一边评论。就可以了。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边叙述一边评论。 总之,写随笔应该事理分明,清清爽爽,一目了总之,写随笔应该事理分明,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坚决舍弃多余的废话。清人刘大魁在然,坚决舍弃多余的废话。清人刘大魁在论文论文偶记偶记中说得好:中说得好:“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

29、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境。” 近两年,近两年,“减负增效减负增效”在教育界呼声甚高,成为在教育界呼声甚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如何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如何“减负增效减负增效”?我的见解是我的见解是“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对对“减减负增效负增效”的思考的思考: 第一,减什么?冗繁。第一,减什么?冗繁。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在来,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在课堂中尽量去诠释新的课

30、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课堂中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高耗低效文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语文课堂过于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语文课堂过于臃肿,教学环节多,内容理解多,问题提得多,臃肿,教学环节多,内容理解多,问题提得多,资源拓展得多,课件使用多资源拓展得多,课件使用多非语文、泛语文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依然占据课堂。的东西依然占据课堂。 臃肿绝不是丰满,语文课需要瘦身减肥。应减去臃肿绝不是丰满,语文课需要瘦身减肥。应减去一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繁琐的内容分析、无思一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繁琐的内容分析、无思

31、考价值的问题、华而不实的课件考价值的问题、华而不实的课件语文课要量语文课要量力而行,一堂课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不力而行,一堂课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不贪多求全。贪多求全。 第二,留什么?清瘦。第二,留什么?清瘦。 语文就是语文。王旭明先生认为,语文其实是一语文就是语文。王旭明先生认为,语文其实是一种技能,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是什种技能,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文是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么?笔者认为,语文是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干什么?营造一个氛围,在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干什么?营造一个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

32、国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换言之,就是要念好张庆先生提出的语言文字。换言之,就是要念好张庆先生提出的的“七字诀七字诀”,即:识、写、读、背、作、说、,即:识、写、读、背、作、说、习。习。 第三,增什么?效果。第三,增什么?效果。 其实,凡是留下的都应该是增加的。比如,增加其实,凡是留下的都应该是增加的。比如,增加读书的效度,增加思考的深度,增加积累的强度,读书的效度,增加思考的深度,增加积累的强度,增加运用的力度增加运用的力度而这些均有赖于教学目标单而这些均有赖于教学目标单纯明确,教学素材精选丰用,教学主线清晰明朗,纯明确,教学素材精选丰用,教学主线清晰明朗,教学

33、主体凸显到位,教学调控适时智慧,教学训教学主体凸显到位,教学调控适时智慧,教学训练卓有成效。练卓有成效。 对于对于“简约主义简约主义”这个概念也许陌生,但对于简这个概念也许陌生,但对于简约主义建筑风格便会一说就明。约主义建筑风格便会一说就明。 其最大特征是将设计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其最大特征是将设计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简约不等于简单,它对色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简约不等于简单,它对色彩、材质等要素要求很高,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彩、材质等要素要求很高,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减少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以简驭繁的效果。减少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撰写教学文稿亦应如此

34、。撰写教学文稿亦应如此。鸟巢鸟巢二、愈实愈好二、愈实愈好愈实愈能产生教育效益。愈实愈能产生教育效益。 何谓何谓“实实”?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真实;解释为:真实;实在,跟实在,跟“虚虚”相反。写文章就应该客观地冷静相反。写文章就应该客观地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然后写成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然后写成文稿。切忌写出的内容文稿。切忌写出的内容“如风,如雨,如雾如风,如雨,如雾”。 周侯于先生在周侯于先生在作文述要作文述要中说:中说:“有一种说话,有一种说话,宜用实说法,说的愈实愈好,要像老吏断狱,不宜用实说法,说的愈实愈好,要像老吏断狱,不能动摇一点。能动摇一点

35、。”好事干实愈好,实事干好愈实;好事干实愈好,实事干好愈实;文章写实愈好,愈实愈能产生教育效益。文章写实愈好,愈实愈能产生教育效益。 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可以说是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可以说是“真实、朴实、扎真实、朴实、扎实实“学派的代表。学派的代表。“实实”的特质不光体现在课堂的特质不光体现在课堂上,也反映在他的文章中。他在上,也反映在他的文章中。他在重论阅读教学重论阅读教学四个环节四个环节文中说: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文中说: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小露珠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

36、个例句,“小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太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越轻了。”并用并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造句。 对于这一项对于这一项“用词造句用词造句”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

37、有效地促进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有效训练。的有效训练。 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亮、更自信 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

38、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越来越有自信了。” 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学习越来越用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 “越来越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学生自己表达的生活工具了。这才是真正的训练,学生自己表达的生活工具了。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

39、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走过”的教学,永远只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的教学,永远只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薛老师说得实在而深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薛老师说得实在而深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实、朴实、扎实!实、朴实、扎实! 有些公开课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近日,读到了江有些公开课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近日,读到了江洪春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洪春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煮螃蟹汤的故事煮螃蟹汤的故事。开篇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开篇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不一会儿,螃蟹汤煮好了。家人一边喝着,品着,不一会儿,螃蟹汤煮好了。家人一边喝着,品着,一边赞不绝口。这个说:一边赞不绝口。这个说:“这螃蟹汤就是好

40、喝,这螃蟹汤就是好喝,太鲜了。太鲜了。”那个说:那个说:“不鲜就不是螃蟹汤不鲜就不是螃蟹汤了。了。”等全家人喝完这等全家人喝完这“鲜美鲜美”的螃蟹汤,的螃蟹汤,发现那只大螃蟹,还在锅台边沿上慢慢地爬动着发现那只大螃蟹,还在锅台边沿上慢慢地爬动着呢。呢。 “煮螃蟹汤煮螃蟹汤”的故事,引发江老师一些思考和联想:的故事,引发江老师一些思考和联想: 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很认真、投入,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很认真、投入,甚至很煽情地很煽情地“煮那根本没有螃蟹的汤煮那根本没有螃蟹的汤”;听课的教;听课的教师们师们“喝着根本没有螃蟹的汤喝着根本没有螃蟹的汤”,还大加赞赏。,还大加赞赏。文章最后指出

41、:教学的关键是深入地解读、把握文章最后指出:教学的关键是深入地解读、把握教材,抓住那只教材,抓住那只“大螃蟹大螃蟹”,别让它跑了,力求,别让它跑了,力求讲在点子上。不然就是教师瞎忙,学生瞎听,白讲在点子上。不然就是教师瞎忙,学生瞎听,白白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精力。白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精力。 江洪春老师的话振聋发聩!江洪春老师的话振聋发聩!三、愈纯愈好三、愈纯愈好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明朗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明朗清楚。清楚。 “思想须如贵重的黄金,愈纯愈好。思想须如贵重的黄金,愈纯愈好。”是指思想不是指思想不含杂质。著名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曾撰文谈读含杂质。著名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曾撰文谈读书做

42、学问要书做学问要“由浅入深由浅入深”。他的观点非常深刻:。他的观点非常深刻:“浅浅”和和“深深”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文字的浅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文字的浅近和深奥,一是意思的浅薄和深刻。他对近和深奥,一是意思的浅薄和深刻。他对“深入深入深出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浅入深出”作了分析,明作了分析,明确指出:最好的当然是确指出:最好的当然是“深入浅出深入浅出”,也就是用,也就是用最浅近的语言文字写出最深刻的道理。最浅近的语言文字写出最深刻的道理。 商老见地深刻!在我的心目中,这也是最纯的表商老见地深刻!在我的心目中,这也是最纯的表现,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明朗清楚。现,越是深刻的思想

43、越是明朗清楚。深入浅出例子深入浅出例子 江亚男老师写过一篇教育随笔江亚男老师写过一篇教育随笔天趣不可横剪天趣不可横剪。文中例举:文中例举: 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年近九旬,还自称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年近九旬,还自称 “小小丁丁”,思维依然前卫,佳作迭出,可谓艺术之树,思维依然前卫,佳作迭出,可谓艺术之树常青。他的创作激情,缘自他始终不肯长大、始常青。他的创作激情,缘自他始终不肯长大、始终不肯消泯的童真和天趣。他说:终不肯消泯的童真和天趣。他说:“有天趣的人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就是天才。”江老师最后指出:尊重个性就是尊江老师最后指出: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们这个世界。切记:重生命

44、,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们这个世界。切记:天趣不可横剪!这也是呵护儿童一颗颗纯正的心!天趣不可横剪!这也是呵护儿童一颗颗纯正的心!“天趣不可横剪天趣不可横剪”将成为将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最强世纪基础教育的最强音!音! 王亚敏老师写过一篇教育随笔王亚敏老师写过一篇教育随笔为什么石榴一定为什么石榴一定要裂开嘴笑要裂开嘴笑。文中写道:。文中写道: 女儿刚上二年级,前不久写了一篇有关秋天的日女儿刚上二年级,前不久写了一篇有关秋天的日记。这样写道:记。这样写道:“石榴的脸就像被划破了似的,石榴的脸就像被划破了似的,一道道伤痕,我看了觉得它真可怜。一道道伤痕,我看了觉得它真可怜。”结果老师结果老师把她叫去了

45、,对她说:把她叫去了,对她说:“不能写石榴可怜,而要不能写石榴可怜,而要写石榴咧开嘴笑。写石榴咧开嘴笑。”王老师写道:说实话,她写王老师写道:说实话,她写的这篇日记,我最欣赏的就是这句话了。因为这的这篇日记,我最欣赏的就是这句话了。因为这是连我也没发现,也没感悟到的。是连我也没发现,也没感悟到的。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的细腻与善良,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的细腻与善良,感受到了童心、童真的弥足珍贵受到了童心、童真的弥足珍贵!细细想来,石榴经细细想来,石榴经历了春的孕育、夏的生长、秋的收获,这一路走历了春的孕育、夏的生长、秋的收获,这一路走来,它经历了风风雨雨,它的来,它经历了风风雨雨

46、,它的“脸脸”怎能不斑驳怎能不斑驳不堪呢?女儿在用她的眼睛观察,也是在用她的不堪呢?女儿在用她的眼睛观察,也是在用她的心灵感受,她一点没错。要尊重儿童的发现!心灵感受,她一点没错。要尊重儿童的发现! 思考出成果,出智慧,出思想,出随笔。思考出成果,出智慧,出思想,出随笔。撰写教学文稿漫谈之三撰写教学文稿漫谈之三张敬义张敬义精神到处文章老精神到处文章老 最近,阅读梁衡先生的最近,阅读梁衡先生的匠人与大师匠人与大师,有一段,有一段话值得品味:话值得品味:“匠人在实践层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则站在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

47、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梁先生绘梁先生绘形剖理,比之较之,深刻地阐释了形剖理,比之较之,深刻地阐释了“精神到处文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的内涵,对我们撰写教的内涵,对我们撰写教学文稿有诸多启示。学文稿有诸多启示。一、提起一根一、提起一根“瓜藤瓜藤”,言简而意清,言简而意清 最近拜读钱正权先生的大作最近拜读钱正权先生的大作多读少说:提升阅多读少说:提升阅读教学品味读教学品味,感

48、受到钱先生在,感受到钱先生在“顺藤摸瓜顺藤摸瓜”。他首先从阅读教学的现状谈起他首先从阅读教学的现状谈起读少说多导致读少说多导致课堂像哗哗流淌的潜浅水河;接着提出综合治理课堂像哗哗流淌的潜浅水河;接着提出综合治理的策略的策略多读是最根本最灵验的举措;最后明多读是最根本最灵验的举措;最后明确指出,要想提高言说的有效性确指出,要想提高言说的有效性正确处理读正确处理读与说的关系。钱先生的主旨十分明确,要想提升与说的关系。钱先生的主旨十分明确,要想提升阅读教学品味,必须多读少说。阅读教学品味,必须多读少说。 如何多读少说?他指出:如何多读少说?他指出: 先要读整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第一要义;第先要读整

49、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第一要义;第二要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二要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要理出课文思路的容;第三要理出课文思路的“藤藤”,发现这条思,发现这条思路路“藤藤”上结出的上结出的“瓜瓜”课文重点句段;第课文重点句段;第四要思考哪些地方能自读自悟,哪些地方百思不四要思考哪些地方能自读自悟,哪些地方百思不得其解,提出来向老师与同学质疑。得其解,提出来向老师与同学质疑。 对于精读课文,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对于精读课文,他也有自己的观点: 精读重点段落,第一点是精读内容须有语境,不精读重点段落,第一点是精读内容须有语境,不可孤立去读个别句子;第二点是确定了

50、精读内容可孤立去读个别句子;第二点是确定了精读内容后不忙说感悟,而是指导朗读;第三点要重视精后不忙说感悟,而是指导朗读;第三点要重视精读内容的语言形式,有重点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读内容的语言形式,有重点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匠心。 说的基础是读。书未读熟不说或少说,未经思考说的基础是读。书未读熟不说或少说,未经思考酝酿不说或少说。酝酿不说或少说。二、给出一个二、给出一个“公式公式”,言简而意精,言简而意精 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请有这样一个故事: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

51、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道:道:“其实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其实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史: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有炙人的权势。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三、蜜蜂盗花,但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三、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四、暗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四、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透了便望得见星光。”四句谚语,概括古今历史,四句谚语,概括古今历史,真是言简而意精。真是言简而意精。 大凡著名的学者,往往都善于概括、总结。且看大凡著名的学者,往往都善于概括、总结。且看张先生的张先生的“四三二一四三二一”评课标准评课标准,其内容为:,其内容为: 阅读课的成效首先看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占阅读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