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与氧疗_第1页
早产儿与氧疗_第2页
早产儿与氧疗_第3页
早产儿与氧疗_第4页
早产儿与氧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早产儿与氧疗(作者:单位:邮编:)【关键词】早产儿;氧疗早产儿(premature infant )是指胎龄在 2637周(即196259天)的活产婴儿。由于早产儿不同正常新生儿,各项器官发育尚不完 善,且胎龄越小,发育程度越差。尤其是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通气 和换气功能存在障碍,容易导致患儿缺氧,为了提咼早产儿的存活率, 就必须予以氧气治疗,以吸入氧气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缺氧,尽量 保证存活。1早产儿的特点早产儿大部分体重小于2 500 g,全身较多脏器发育尚未成熟,其器官发育程度与其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发育程 度越差。特别是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

2、生呼吸功能障碍,而导 致患儿缺氧。且胎龄小于32周的极低体重儿易发生肺透明膜病(HMD 且生后23日又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故经常出现缺氧,呼吸困难, 往往需要氧疗。2早产儿的氧气治疗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救治早产低体重儿, 就有必要给予部分早产儿一定量的氧气吸入才能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缺氧,维持生命,如尼尔逊儿科所述1: “每一个婴儿必须接受 任何对于维持生命和神经机能所必需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同时早 产儿吸氧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发生视网膜病( retin opathy of premature, ROP 及氧中毒(oxygen toxicity )。2.1合理用氧 即用氧指征。患儿存在

3、缺氧表现,这时应注意患儿意 识状态、肌张力、腱反射,有无抽搐以及呼吸暂停,瞳孔反应和脑电 图变化。一般指征为临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发绀、呼吸困难,动 脉氧分压(PaO2 50 mm 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 85%2.2氧疗方法 常压氧疗:(1)鼻导管给氧,导管插入鼻腔0.5 1 cm 湿化瓶水温45 C,氧流量为0.30.6 L/min。(2)面罩给氧,氧流 量为1 1.5 L/min。(3)头罩给氧,氧流量 58 L/min。(4)高压 氧疗法(hyperbaric oxyern therapy,HBOT )是在 23 个大气压的 特殊高压氧舱内吸纯氧。常压氧疗采用一定氧流量持续

4、长时间供氧至 患儿缺氧症状消失,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治疗、 抢救,不像HBOT受环境限制,无发生加压或减压不当所致气压伤、 减压病等情况,使用范围广泛,例如HBOT禁忌的肺部感染、频繁抽搐、颅内出血等均可继续治疗。缺点: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每增加1L/min,吸入氧浓度(FiO2)即增加10.0%,但如果患儿经口呼吸, 则可导致氧疗效果不佳,难以控制FiO2,面罩吸氧则能较好控制FiO2,但是吸入气中FiO2升高,血氧分压也升高,肺血内氧分压与 血内分压成正比,肺泡内氧分压也增高,血中的氧自由基也随之增多, 可能导致氧中等的发生。总的来说,常压氧疗缺点是氧在组织和器官 的弥散距离

5、,氧储备量还小于 HBOT不易到达远离毛细血管的细胞中去,对脑缺氧、脑水肿、肺水肿的疗效,及迅速纠正组织器官缺氧, 以及治疗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核黄疸等症时不如HBOH2。2.3给氧浓度及时间 一般以30%-40%为宜,缺氧情况如发绀消失, 呼吸正常,循环良好,PaO2在 5080 mnHg或TcSO2在90.0%95.0%, 可以停吸氧。但如果体重小于 1 000 g,可持续至24 h,一般小于 72 h最好。部分新生儿吃奶发绀可在婴儿吃奶后吸氧数分钟。控制 氧浓度,维持一定程度的缺氧可以兴奋呼吸中枢,早日建立自身呼吸功能,原则供氧浓度不宜过高,能维

6、持基本生命活动和神经机能需要 就行。尽量采用常压下间歇给氧,能低浓度不用中、高浓度,能短时 间不长时间给氧。2.4氧疗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皮肤颜色、唇 色、呼吸频率和类型,以及有无抽搐。加强对PaO2 TcSO2的监测,控制在 PaCO2 345 mm Hg, PaO2 5(80 mm Hg TcSO2 90.0%- 95.0%。同时要考虑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可能性,检查视网膜血管 反应,若其直径变细,则可能氧浓度过高,要适当降低吸氧浓度3。3氧疗的风险及防治氧疗可以维持和抢救生命,提高存活率,但也 不可避免带来危害,引起 RO侨口氧中毒。3.1早产儿视网膜病Terry :

7、4最先报道,称为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fibroplasia ,RLF),是一种纤维增生性视网膜病变,1984年正式称早产儿视网膜病5。近年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 特征是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生成,导致视网膜变性、脱离、并发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重症致盲。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明确,主要有两种学说,血管因子学说和氧中毒学说。Waldoe : 1对ROP勺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是ROF发病的根本原因,且其严 重程度与胎龄和出生体重成反比关系。胎儿视网膜血管开始从视盘逐 渐向周边生长,至足月时才能达到颞侧周边部,在妊娠足月前周边视 网膜无血管,存在着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

8、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 在子宫低氧环境下,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块,条索块进一步管道化 而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吸入高氧时,梭形细胞遭到损害,刺激血 管增生,从视网膜内长到其表面,再深入玻璃体中。同时伴有纤维组 织膜生长,在玻璃体前、晶状体后形成纤维膜,膜收缩将周边视网膜 拉向眼球中心,重症出现视网膜脱离。并且高浓度氧可使视网膜血管 反射性收缩,并致视网膜缺血性损伤,自由基损伤也同时发生,在组 织修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促白细胞生 长因子等造成血管过度增生,最后导致多血管纤维化6。但是亦有 学者发现未吸氧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亦患 ROP治疗上早期多用激 光治疗,疗效良好,

9、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如果视网膜脱离,治疗 恢复视力的可能性甚微。所以ROP早期诊断,尽早治疗是关键。对接 受40.0%以上氧浓度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要警惕视网膜病的发生。 吸氧时间过长是发生ROP勺重要危险因素之二。意大利ROP多中心研 究小组认为早产儿吸氧60天才具有ROP发生的价值7而Kellner :8则把吸氧时间超过30 d作为ROP筛查标准之一。多数学者认为 吸氧超过14 d的早产儿应提高警惕,应在生后 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进行定期眼科随访,每2周进行1次,直至完全排除本病, 对已发生的ROP要早诊断、早治疗。3.2 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pulmonary type o

10、f oxygen toxicity )又称慢性氧中毒(chronic oxygen toxicity )、呼吸机肺 或纤维增生性肺病。是在人工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吸入高 浓度氧引起的慢性肺损害。持续正压给氧超过3 h,FiO2 60%80%持续44 h以上,可引起该病。其发病机制是氧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 物如过氧化物自由基、羟离子、过氧化氢、单态氧等可使细胞膜磷酸 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过氧化作用,抑制细胞内巯基酶活性,DNA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遭破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缺乏等,引起一系列病理 生理变化。初期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变为鳞状上皮,接着肺泡I型细胞坏死,H型细胞增生,中期气道内充满嗜酸染

11、色碎片、炎细胞及黏 液分泌物等致肺不张、肺大疱、肺气肿等,后期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通透性增加,渗出物在肺泡内形成透明膜样改变,晚期肺泡及间质出血、肺小动脉扩张、肺泡结构紊乱、间质纤维增生或形成纤维增生性 毛细支气管,后遗症期肺内有斑点状、大片状肺不张,间以局部性不 规则肺气肿。该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嗜睡、呕吐、干咳、 气促、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吸气性胸痛和三凹征,肺部听诊可闻 及水泡音和哮鸣音。重症并发心力衰竭。本病是自限性疾病,预后良 好。但重度患儿常死于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幸存者多遗留慢性哮喘、 肺纤维增生症、肺功能不良、肺心病等。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故预防 非常重要,早产低体重儿

12、 不要盲目提高氧浓度,必须吸纯氧最好不 超过24 h,必须正压机械通气,吸氧压力小于 35 cm H2Q吸/呼时 间比为 1 : ( 1.5 2.0 )。(2)脑型氧中毒(encephalic type of oxygen toxicity ):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出现视觉、听觉障碍、恶 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可昏迷、死亡。早产儿原则上不吸 高压氧9,如有HIE也多在矫正胎龄40周后进行,几乎无此病发 生。总之,对于早产儿合理氧疗,尽最大努力抢救患儿生命,尽最大 努力减少后遗症及并发症。【参考文献】1 张国成(译)尼尔逊儿科学(上册),第15版.西安:世界图 书出版社,1999,

13、666-695.2 高春锦,郭国明.实用高压氧医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67-272.3 陈超,石文静.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90-93.4 Terry TL.Extreme prematurity and fibroblastic overgrowth of persistent vascular sheath behind each crystalline lens.Am J Ophthalmol,1942,25:203.5 The Committee for the Classificati on on Reti no pathy.A nintern ati onalclassificati onof prematurity.ArchOphthalmol,1984,102:1130.6 赵云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234-235.7 The Italia nROPStudy Group .I talia nmultice ntrestudy onretinopathy of prematury.Eur J Pediatr,199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