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_第1页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_第2页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_第3页
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综述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的影响 综述摘要: 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具有广泛的药 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黄芩的主要药理成分是黄芩苷, 本文主 要是从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上对黄芩作一综述, 为后面的实验, 研究黄芩炮制前后对黄芩苷 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 黄芩 黄芩苷 炮制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其性寒、味苦,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 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

2、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1】。 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 ,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 80 %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 (黄芩苷 ) 的中 (西) 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 准 ,这也是本文选择黄芩苷来比较各种黄芩炮制品的原因。1 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黄苓含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苓甙、汉黄苓甙、黄苓素、汉黄苓素等,此外尚含有B一谷甾醇、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其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水解,生成黄芩素 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 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 衍生物, 沉积在黄芩表面而显绿色。 茎

3、叶中含有黄芩苷及汉黄芩苷等。 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 是黄苓中特有的成分,前者是黄色结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 C变为红棕色,至302 C 变质而分解 2.2 黄芩的炮制方法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 现代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 煮法, 酒炙法以及炒炭的 方法。2.1 历史沿革 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炮制方法; 元代有去芦、 醋浸炙、 酒洗、 酒浸焙、 土炒等方法; 明代增加了酒蒸制、 童便炒、 炒黑、醋浸、醋炒、猪胆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 法。现行主要有蒸、煮、酒炙和炒炭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 2010版载有黄

4、芩片和酒黄芩。2.2 净制 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 留的非药用部位、变质品等,并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部。 根部表面往往具有粗栓皮,并带有部分茎叶。 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 质劣部分去除 4。2.3 切制 是指将净选后的药材,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 丝、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2.4 炮制方法2.4.1 炒制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即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

5、出,放凉5。2.4.2 煮制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 辅料用量照各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2.4.3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 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5。2.4.4 姜汁制 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至近干,或至规定的程 度时,取出,放凉,密闭贮存 5。2.4.5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5 。2.4.6 猪胆汁制 使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 5 。2.4.7 蜜制 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 5 。2

6、.4.8 米泔水制使用米泔水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 6。2.4.9 土炒将灶心土碾成细粉, 置于锅内, 武火加热, 炒至呈灵活状态时, 投入净药物拌炒, 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物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6。2.4.10 童便制利用童便为辅料,对药材进行炮制的加工方法。 62.4.11 其他制法 吴茱萸制: 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 欲其入肝散滞火也” 。大黄制: 清代李用粹在 证治汇补 中用“大 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 6。 3 炮制研究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 它对

7、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 同时还 有降压、镇痛、止血、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 最重要的是黄芩甙。所以黄芩 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 ,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甙和汉黄芩甙 , 产生葡萄糖 醛酸和二种甙元 , 即黄芩甙元和汉黄芩素。因黄芩甙元本身不稳定 ,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 故 黄芩变绿说明黄芩甙已被水解。 黄芩甙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 性大 ,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 使活性消失 , 有利于黄芩甙的保存 【7】。3.1 黄芩蒸法及煮法的

8、现代研究 黄芩经过“蒸”或“煮”既可软化切片,又可破坏酶的 活性, 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 蒸法比煮法效果更好。因为蒸法的热含量 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也最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 成一定的水解。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 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 进行炮制 :取原药材 , 除去杂质 ,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 蒸至透气一小时 , 待质地软化 , 取 出趁热切片 ,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 用铲把翻动 , 使黄芩受热均匀 , 煮约 10 分钟 取出闷透 ,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 既便于加工切片 , 又能保存黄芩的

9、有效成分,提高药 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杀酶保苷, 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 另一方面 ,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甙类的良好溶剂 , 从传统观念讲 , 酒有升提作用 ,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 免 伤脾阳 ,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功 8。3.2 黄芩的产地加工研究 大多数的黄芩都是片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完成的,即是在产地采收 新鲜的药材经过净选后晾干, 调运各地, 临床应用前再经过蒸法或煮法第二次加工。 若药材 采收后能及时进行加工, 既可以避免黄芩中所含的苷类在晾晒过程不慎酶解, 又可以减少加 工时间。因此,建议改进产地加工方法,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3.3 黄芩切制工艺现代研究 对于黄芩的切

10、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软化药 材,以便于切片。 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 作用弱。 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 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 以免降低其抗 菌的有效成分 9。对于烫法,煮法切制黄芩,由于黄芩甙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 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因此,在加工炮制中,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作用,又要考虑杀 酶的时间及温度, 否则, 黄芩甙的损失较大, 药用效果降低 10。煮法虽然能破坏酶的活性, 由于甙类易溶于水而流失,故以煮沸10 min为宜;蒸法软化,以蒸汽处理约30 min为宜,趁热切片, 既破坏了酶的活性, 又保持了

11、甙的含量,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 11-13 。另据报道, 黄芩在切制以前也有采用水焯制使之软化再切制成片的方法。 实验证明: 黄芩采用沸水焯制 5 min10 min,切制1 n1In1. 5 mrn饮片,80C左右干燥的炮制方法质量较佳还有人对中国药典黄芩 炮制项下切片“避免暴晒”问题进行试验,以烘干与暴晒干燥作对比。 根据外观性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并无“发红”及明显的质量变化3.4 黄芩的酒制工艺现代研究 酒制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因此,酒黄芩应用较广。杨 中林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 利用二阶导数光谱法, 以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 筛选了酒炙 黄苓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 10%、加热温度1

12、20C加热40 min :15:。王正璜等将黄苓置于 卧式热压灭菌柜内,开通蒸气,至压强直达到1. 0 kg/cm彳,温度达120C,时间为30 min ,然后取出,趁热切片,干燥后,加入12%15%黄酒,拌匀后焖润,再用炒药机炒至近干,外表略带焦斑, 取出摊晾后即得, 既可减少黄酮类成分的损失, 又通过高压热蒸气的穿透作 用,破坏了酶的活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16。章仲懿等对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酒炙黄苓用黄酒焖润6 h左右为宜匚。袁俊贤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 对酒炙黄芩的加酒量、 加酒方式及炙炒温度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炙炒温度为主要因素,

13、从而优选了酒炙黄苓炮制工艺为每黄苓饮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焖30 min,以130 C (药温)炒干。并比较烘干法与干法炮制酒黄苓,结果二者黄苓甙含 量基本相等, 且烘干法成品色泽较炒干法色泽均匀, 且无焦斑, 因此是否可以烘法代替炒法,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8。章仲懿等以黄芩苷和黄芩苷元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 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黄芩苷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苷和黄芩苷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 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的 含量。这可能是由于白酒的乙醇含量 (50 % )高于稀释的白酒 (含乙醇量 14%)的乙醇含量,

14、 引 起白酒炙品黄芩苷元溶解毒增加所致19。张清华等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滇黄芩炮制后的黄芩甙及汉黄芩甙含量比较后认为酒蒸品与清蒸品 (不加酒蒸品 )的含量均接近, 说明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清蒸品代替酒炙品入药20。3.5 黄芩炭制工艺现代研究 黄芩炭制工艺研究较少,大部分有效成分经过炭制都被破坏了,于留荣等采用HPLC法测定炒炭品与生品中黄苓苷的含量,其结果表明:炒炭后黄苓苷仅为生品的 8% 20%21。4 黄芩的炮制方法比较4.1 黄苓蒸、煮、燀法的比较实验证明,沸水燀制510min的黄苓黄酮类成分损失较小,但用水量应为黄苓重的 510倍, 否则少

15、量水燀制大量黄芩, 因黄芩投入后水温降低过 多,达不到抑酶的目的。 一般掌握黄苓投入沸水中,水温不得低于75C由于蝉制应在较短时间完成好,为便于切制,燀后立即堆润 8 24h润透方能切片。实验证明采用蒸制黄苓的方法也能抑酶保甙。 但蒸制时间过长, 黄酮类成分有可髓被分解破坏, 故应严格控制蒸制 时间。蒸制时间一般应掌握在沸水蒸至透气后30min为宜。黄苓切制薄片较厚片溶出的黄酮类成分及浸出物多。但实际生产中切薄片时碎片较多,因此可考虑将黄苓切1. 5 mm饮片为宜黄苓饮片的干燥,生产中可采用80奥干,但温度也不可过高,以防黄酮等成分分解破坏,影响饮片质量 22。4.2 冷水浸法,水蒸法,酒炙法

16、的比较3种炮制品的黄芩苷的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对黄芩的质量要求 , 即3种炮制方法均可行。 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可知 , 黄芩的3种不同炮制 品中所含黄芩苷的量以酒炙黄芩苷的含量最高 , 达到16. 37%; 其次是水蒸品中的黄芩苷含 量, 达16. 19%。将酒炙品与水蒸品 2种炮制方法所得的黄芩苷提取率进行比较 , 2 种炮制方 法对黄芩有效成分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23。4.3 黄芩的不同软化方法比较 将减压蒸,高压蒸最佳工艺软化后的样品与药店方法进行 比较, 以多指标综合评分考察并优选最佳软化工艺。 结果综合评分减压蒸法最高, 结论得出 减压蒸法为最佳软化方法,其对药材的内在质量无影响24

17、。4.4 黄芩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比较 趁鲜切制:黄芩 ( 子芩与枯芩 ) 新鲜药材,快速淋洗 去除泥沙及杂物,晾干表面水分,切薄片,80 C鼓风干燥1.5 h ,筛去碎屑。产地加工炮制:黄苓(子苓与枯苓)新鲜药材,放置自然干燥,间隔不同时间测定水分并切制饮片,80 C鼓风干燥1. 01. 5 h,筛去碎屑。传统炮制:黄苓(子苓与枯苓)新鲜药材,放置自然 干燥,快速淋洗去除泥沙及杂物,蒸30 min,取出,切薄片,80 C鼓风干燥1 h,筛去碎屑。结果药材含水量在 28% 42% 时,不仅易于直接切制饮片,且饮片无变绿现象,浸出物及 黄芩苷 、黄芩素含量与传统方法炮制的黄芩饮片相近, 可以作为黄

18、芩饮片产地加工炮制的工 艺条件 25 。4.5 黄芩的酒炙方法比较 方法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黄芩苷含量,并通过正交试验 对酒炙黄芩的微波热力、 加水量、 微波时间三因素进行微波炮制黄芩的工艺考察,并与传统的酒炙法做比较。结果可用微波法炮制酒黄芩,微波法炮制黄芩的工艺为微波热力4O ,微波时间2. 5 min,加水量为2O%。结论微波法炮制的酒黄苓中黄苓苷含量高于炙黄苓,正 交设计中的微波时间对工艺影响显著,其次是微波热力,第三是加水量26。参考文献【1】中国药典 2010版【2】杨鹃, 傅军鹏. 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 J .实用医药杂志, 2004。 21(3O): 271 273.

19、【3】蔡宝昌,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9。4】 吕文海.中药炮制学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6。5】 中国药典 2010版。【6】闻永举,杨云,黄苓的炮制沿革及研究 ND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 11 (6) , 75-77。【7】俞娥青 怎样保护黄苓的有效成分【J】宜春医专学报,2000,12 (2): 1058】阮雪玲 浅谈苷类中药的炮制【 J】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 ITIONALCHINESEMED ICINE 2003 Vol. 19 No. 4。【9】 宋霄宏.炮制对黄芩体外抗菌作用的影响 J【10】朱

20、士刚.黄芩加工炮制品中黄芩甙的含量测定中药材, 1998, 2(5) : 34.J .基层中药杂志, 1991, 5(2) : 17.J .中成药研究, 1980, 3(2) : 3O.12】唐恢天. 两种加工方法对黄芩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1991. 16(1): 29. 26【11】 凌罗庆.应用薄层层析法控制黄芩的炮制时间袁俊贤,邵依囡.黄芩切制工艺的研究 J .中成药, 1993, 15(11) : 2O.13】 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 J .中成药, 1990, 12(6) : 20.)14】 袁俊贤,邵依囡.黄芩切制工艺的暴晒问题 J .中成药, 1995, 1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