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地保护的案例及法规要求_第1页
关于异地保护的案例及法规要求_第2页
关于异地保护的案例及法规要求_第3页
关于异地保护的案例及法规要求_第4页
关于异地保护的案例及法规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异地保护的案例与法规要求少数保留,多数重建模式这种对商业性历街区保护与利川的模式是将街区内少数保存比较完整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 重耍意义的历史建筑予以保贸,其余多数比较破败没有历史价伉的建筑进行推翻拆除,运现代的 材料新仿建设出来,甚至建设成具有现代形式的建筑,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作为老成都千年 少城城市格局和年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宽窄恭子街区与文殊院、大慈寺并列成为成都市三大 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位于成都西部原老皇城片区内,巾宽于、窄巷于和井巷于条平行 排列的老式街及四合院落群组成。宽窄巷子核心范围内不仅有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遗产,还有大 量以修建的各类建筑。实施改造前,宽窄巷于

2、内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用地为千多平方米,原有 建筑格局基本保存,但部分构件有一定损坏的建筑,川地为千多平方米,加起来不足万平方米。 而其余建筑于是损坏严重,就是后来修建的现代和仿古建筑,也就是说真正的历史建筑只占保护 区总而积的很少部分,巾此可见宽窄巷子历史地段的整体风貌由少量的具有历史价伉的近代建筑 遗存和大量的当代建筑共冋构成。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和处,共同构成了老成都传统的场所空问, 这些空问承载养原汁原味的老成都传统市井生活,新参差的建筑肌体反映着老成都近代以来百 年历史的沧桑演变。然而由于没从整体上对宽窄恭子构成要素和历史价值进行认识,在对宽窄巷子进行改造吋, 将保护范韦片而的在历史建

3、筑遗产上,甚至被狭义的认为仅仅保护晚淸,国吋期的大门棄萃。而 那些大量存在的、通的当代建筑被认为破坏传统风貌,从而没冇进行保。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内 部新建筑混杂,保帘约冇的老建筑,更新的辨通建筑,另外建设的新建筑。新的规划把现代商铺、 高档餐厅、豪华洒店引入街区,忽视了老街传统精神。精英泡吧会谈的吋尚之街取代居喝茶聊大 的市井小巷,原来居把内部空间认为是家恭,现在却成为游客通行的外部街!。街区的居被迁移 出去,只空空的老宅零呈地散落于新建筑之间,是街区失去了生活的延续性。现在人们在改造后 的宽窄于里只能看到仿造的古董和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使人们无法从街区建筑肌理巾了解街区历 史的演进。宽窄巷子特有

4、的、富冇活力的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变成了一个个零碎的符号和片段, 破坏了街区传统风貌的真实感和历史感,这种改造方式不仅不能恢复宽窄巷子曾经的历史风貌, 还严损害了街区的文化价和历史价功能置换、存表去里模式这种对商业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是先将街区内部功能进行换,比如以前街区内部主耍是居住功能,现在 将换成商业功能,然后对街区建筑进行改造,保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功 能,即存表去里的方式,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紧靠淮海中路等商业街,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这里主要是具 有悠久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同时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

5、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 民风。在开发建设之初,街区要求开发建设必须保护其原有的风貌格局,改建必须在尊重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一定程度的商业性改造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规划的初衷是使新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石库门的建设中,既 可保留当地的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化的商业形态。设计者通过从保护历史建筑、城市发展及建筑功能等多角度 考虑,将其定位为以餐饮、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主的档次较高的休闲娱乐场所。街区改造通过对原始的建筑进行维护、对建筑的外观进行一定程度的保留和修缮,设计者们为了强调历史 存在感,保留了原有的砖和瓦作为建材。同时对其内部进行全而的翻新,在老房子里加装了很多现代化的设施

6、, 这样更能适应街区新的使用功能。整体上街区起来足外而还保持这原来的样子,而里面的装修已经是现代化风格。 经过精心改造成的上海新天地做到了跟原来的街区形神扣彳以,种更高次的改造。许多原来住的地方都变成了商业 经营区,不仅仅如此,整片居住区添了文化、娱乐、购物休闲设施,进行了街区绿化,为市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新天地开发的过程巾才采川了保建筑外观、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即实施保! ? 改造联动一 展的开发方式,街区对一些保建筑的改造原则既保持建筑原冇的风貌,同时对其进行维 修,采取补充或更新的方式对一些需耍拆除的部分进行维修,达到满足现代生活标准的目的。这样设计出来的成 不仅是保留的

7、建筑的外在元素,也使建筑整体的空间风格和分为得到完整的保存,冋吋于周边环境的新变化,保 来的历史建筑和周边新建筑之问相互衬托,使人们既能体验仿统文化,又能领略现代建筑风光。上海新天地可以说保招外观、新功能的历史街区新与保护的典型成功案例,他保了传统的建筑风貌、改变了 原有的居住功能,使新天地的而貌焕然一新。但是,新天地的改造也尤其缺陷性。经过商业性的改造更新,一些 原始的当地文化和生活场景都不复存在了,区域中原有的城市功能也消失殆尽,改变了街区生活的真实性,一定 意义上来说,新大地只是在控制范内做到风貌协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护。似尽管如此,新大地的改造经验仍 冇可供借鉴之处”把新天地放在商业

8、化的模式里而,冋吋川先进技术队口建筑进行保护”在历史街区的改造屮吋 似得借鉴的。2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中第七项内容中的一句为“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 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明确了文物建筑的不可搬迁。2976年内罗毕UNESC0第19次全体大会上通过的内罗毕建议第29条也有相应规 定:“只有非常特殊的万不得已的理由,方能搬迁文物建筑。”1987年UNESCO制订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第二章2.24复制” 一项 写得更明确:“如果有价值的文物正在无可挽救地败坏,或者受到环境的威胁,这就 可能需要把它搬到一个更合适的环境中去” o徽州潜口一带发现一些幸存的价值很高

9、的明代传统民居,但却分散在周边不同的村 落,随着城市发展,独栋的建筑既不利于专门守护,也不利于研究和展示。当地政府 自2984年起,便将原散见于潜口、许村等地座较典型又不适合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 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图2.2) o拆迁复原过程中,严格按照 “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貌。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 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首先,潜口民宅很 注意它的代表性,在建筑类型上,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其次, 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入的建筑,布局上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 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

10、他生活用品,再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日本关于历史性建筑保护再生的代表人物村松贞次郎,设计了诸多的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的项目,其中“明治村” (The Museum Meiji-Mura)是他对传统建筑易地保护与再生 设计的成功实践(图2.5) o日本明治时代一方面继承了江户的木构建筑传统,同时也 吸收了西方的建筑样式、技术和材料,引进了砖石结构。由于地震、战争及城市的不 断开发使这些独特的建筑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护明治时期的特色 建筑,村松贞次郎、日本著名建筑师谷口吉郎和名古屋铁道株式会社一起创立了野外博 物馆性质的“明治村”并任明治村野外博物馆馆长。经过不断的扩展与迁

11、建增筑,明治 村总面积已经超过100公顷,迁建保护了 60余幢建筑。9明治村只要是有铁道株式 会社出资创立的,业主积极的经营也有助于建筑遗产保持经济活力。虽然明治村采取了易地保护的方式,许多建筑遗产的原有结构在迁建过程中也做了相 应改动,但它还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明治村的保护方式在本质上并不值得推荐,他回避了建筑遗产在原有环境中的文化再 生,但作为与城市建设相抵触的一些传统建筑而言,易地保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 方式。在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村松贞次郎也提出了“保存应是创造。除重要 文化财应完整地保留外,在对一般建筑物给以活力,使其再生的同时

12、,为使其富有历 史的连续性而给予加固和改建,也是必要的。” 沈阳市北中街传统民居易地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之一一王营 我国针对大量的乡土建筑遗产采取了多种保护模式,主要有文物建筑的就地保护、 重要建筑的易地保护、传统聚落的整体保护、消亡建筑的资料保护等诸多方式。 目前被广泛采用和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就地保护方式和整体保护方式。随着近 年来国家大型项目建设高峰的来临,运用易地搬迁、集中保护的方法保护乡土建筑 遗产的实际案例越来越多,但是至今还没有对于乡土建筑遗产易地保护模式进行系 统的研究。但是,乡土建筑因其特殊性,即使作为文保单位也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保护。(1)乡土建筑同其它类型文物建筑比较,大

13、多数文保等级较低,被重视程度相 对不足,维护资金极其有限,甚至根本不能到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有相当一部分民居散落于交通不便的深山僻壤之中,这部分建筑往往得不到 有效的保护:有的因受诸如风、雨、虫、火等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消亡,有的被 当地居民自行拆除,还有一部分被文物贩子盗卖,如湖北省通山文物、公安部门一 次就从盗卖分子手中缴获文物构件80余件。(3)乡土建筑所依存的社会结构走到了尽头:农业社会体系瓦解了,宗族消失了。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乡土建筑随着乡村建设和村民建房,其四 周已被水泥砖混房所包围,即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环境,而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希望获 得舒适卫生的现代生活条件

14、与乡土建筑的年久失修、缺乏配套设施之间形成了一对 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4)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许多大型工程项目的兴建,使得一 部分地区的乡土建筑不得不迁往异处。因此,乡土建筑的特殊性决定了仅仅采取 就地保护的方式是不够的,诸多情况都使得必须对部分乡土建筑遗产实施易地保护, 否则这部分乡土建筑遗产就会消亡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易地保护通常指将被认为具有突出价值的乡土建筑遗产从原先基址迁移至另一地段, 以拆解重装的方式,严格按原样建造。这类保护模式主要适用于就地保护基本上不可 行,原址已不适宜保存这样的乡土建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建筑散落于偏 僻之处,其周边环境已经遭受破坏

15、,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兴建,建筑原 有地域被侵占,不得不迁往异地。易地保护模式一般都是将散落于各地的乡土建筑一 栋一栋拆解后搬往异地,再按原样装配完成。例如潜口的民宅博物馆就是将其周边的 明代建筑搬迁后集中保护的(图2-l)o衣2 1主要保护模武览,模式名称适用范围优势劣势就地保护文物建筑1、法律保护2、原真性3、资金1、使用中发生损坏2、保护级别较低3、保护范圉小易地保护非迁建无以保护的重 要建筑1. 拯救濒危的建筑2. 资源整合3. 传承传统工艺1.原生态得不到保护2复建过程中原真性损失整体保护保存较好的乡土聚落和村庄1. 系统性2. 动态发展1. 保护范围有局限2. 相关法规的

16、限制平移保护近距离的移动建筑1. 经济性2. 高质量性1. 技术复杂2. 距离有限资料保护所有建筑遗产保存无形的信息构件保护建筑构件保存构件时间组织法律.文件.书藉1916北洋政府古物保护暂行办法1928中央政府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寺庙登记条例1929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淸式营造则例P1930中央政府古物保存法是建筑保护最初的浓律1931中央政府保护城垣办法以城墙为保护对彖1932中央政府成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1935中央政府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1936中央政府&非常时期的古物保管方法1940中央政府名胜古迹暂行条例1948梁思成全国重要文物建筑葩目1950政务院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

17、口暂行办法.为规定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 稀有生物保护办法为保护古文物建筑办法1953政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在基木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革命文物的指示1956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1960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乗例P 国务院冠以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匸 作的指示196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i批全国巫点文物保护单位鋼单的通知1974国务院国务院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198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19S2国务院公布了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5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19S8国务院公布了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玳位1

18、991国务院修订文物保护法1996国务院公布了 “第卩q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国务院公布了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国务院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国务院新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6国务院公布了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教位威尼斯宪章虽然对文物建筑的就地保护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也为易地保 护提供了指导原则。威尼斯宪章第七条规定:“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 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除非出于保护古迹之需要,或因国家或因国际之极为重要 利益而证明有其必要,否则不得全部或局部搬迁该古迹” O第八条规定:“作为 构成古迹整体一部分的雕塑、绘画或装饰品,只有在非移动而不能确

19、保其保存的 唯一办法时方可进行移动” O1976年内罗毕UNESC0第29次全体大会上通过的内罗毕建议第29条也有 相应规定:“只有非常特殊的万不得已的理由,方能搬迁文物建筑。” 1987年UN ESC 0制订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第二章2.24复制” 一项写得更明确:“如果有价值的文物正在无可挽救地败坏,或者受到环境的威 胁,这就可能需要把它搬到一个更合适的环境中去”。当然“这只有在重大的国 家利益需要的时候才是正当的。”这是实施守则2丄4关于“重建”特别强调的 搬迁之前提。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必须原址保护。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

20、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 易地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 批准。”(1) 拆迁的要求根据威尼斯宪章第十六款,必须对建筑在进行任何维修之前的原始情况,以及在维修中采用的所有材料 做完整的档案记录。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乡土建筑的搬迁保护应采取先调查鉴定,确定需要搬迁保 护的乡土建筑,并按古建筑保护规范,采取先测绘,留取古民居现状的平面、立面、剖面、大样图以及影像 资料,并完成古民居建

21、筑的编号图。乡土建筑的搬迁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古建筑施工队进行拆迁。拆迁的时候应该一边拆迁,一边完成拆 迁记录工作,对于比较复杂的结构构件需要绘制大样图,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复原,务必确保拆迁 之后能够复建得出来。(2) 拆迁的操作A、测量首先对乡土建筑的测量制图工作。与一般的测绘有所不同,拆迁时的测量和制 图所标注尺寸应该按照现存的实际尺寸不能改变,不能是扣除在施工中的误差后统 一而来的数据。因为任何改变都会引起复建过程中一系列的不适应而影响整体构架 的安全。因此在拆迁之前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对乡土建筑的重要数据如:柱距、角柱 的侧脚与生起,各部分构件的关系尽寸、樽距与樽位、梁架的举折等

22、都作了详细的 测量。并绘制1: 50比例尺的平面图、横剖面图、纵部面图、立面图、侧立面图、 仰视图、俯视图。以及I: 10比例尺的各部位构造和节点大样图。根据测绘的数据 信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虚拟建筑的三维模型,以检验数据的精确性,确保能够 根据测绘图纸进行复建工作。B、编号为保证按原样重建,所有构件在拆卸前都要进行详细编号,标注于设计图纸上,并制作号牌附在实物原件上。乡土建筑的建造多为工匠的口传心授,很多建筑的构造方式和构件具有独特性 和随意性,这部分特殊的构件和构造方式是编号的重点,若混杂或位置弄错,将会造成复原时不能归位。编 号可以将结构构件、围护构件、彩画等分门别类的编制,根据以往易

23、地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围护构件的编号 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由于围护构件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之中,很多己经损坏或是腐朽,而且类似砖、瓦等 构件的数量较大,编号程序复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对结构构件加以仔细编号,而极少对围护构件加以 编号。从理论上讲,在易地保护过程中应该保持建筑的原样,当然就包含一砖一瓦都要编号,要原样复建。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确实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理论要求,也应该最大限度的保留建筑原有的材 料、工艺、样式等基本的信息,对围护构件、彩画等尽可能加以利用。C拆卸建筑物拆卸前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拆卸方案,按方案有次序地进行拆卸。拆卸的顺序,根据乡土建筑建造的特 点和梁檢的樺

24、卯关系,必须由屋面樽椽开始,自上而下层层拆落,拆卸时还必须注意:(3)各构件的樺卯在拆架时应保证完整无损,绝不有用锯、斧去锯砍樺卯。(b) 拆卸下的各种构件,应按类别分别存放于现场工棚内。(c) 严防雨水浸蚀木构件和太阳暴晒各构件。d.修补为了避免建筑构件在运输过程的损坏,对糟朽腐朽、损坏的各构件应立即进行挖补,粘接、配制。同时,应用高 分子材料对各残损构件进行灌浆粘补c拆卸建筑物拆卸前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拆卸方案,按方案有次序地进行拆卸。拆卸的顺序,根据乡土建筑建造的特 点和梁檢的樺卯关系,必须由屋面樽椽开始,自上而下层层拆落,拆卸时还必须注意:G)各构件的樺卯在拆架时应保证完整无损,绝不有

25、用锯、斧去锯砍樺卯。(b)拆卸下的各种构件,应按类别分别存放于现场工棚内。(c)严防雨水浸蚀木构件和太阳暴晒各构件。d. 修补为了避免建筑构件在运输过程的损坏,对糟朽腐朽、损坏的各构件应立即进行挖补,粘接、配制。同时,应用高 分子材料对各残损构件进行灌浆粘补e. 壁画保护壁画的保护是拆迁过程的难点,壁画往往在复建过程不能按照原样恢复。因此在拆卸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方式: 先将壁画原样临摹,然后用化学方法将壁画加固,再采用锯取与拆墙壁揭取相结合的方法分块揭取下来,妥善包装。f. 包装、运输与存放重要的构件尤其是带有彩绘及雕塑的构件要随拆随包。运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构件,运至现场后按规划 分别排放。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建筑构件运往异地存放时必须采取每栋建筑独立存放的方式,严格禁止将 不同建筑的构件混放在一起的做法。构件的放置顺序是将石质的构件放在下而,将木质的构件放在上而,并控制 存放地点的温度和湿度环境,防止构件在存放的过程中发生腐烂损毁的情况。易地保护的适用范围,优势与劣势包括乡土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