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问题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_第1页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问题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_第2页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问题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问题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结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劳动者权利的维护是否到位,关系到劳资关系是否稳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是否能保持健康发展。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仲裁裁决缺乏应有的权威,裁审关系不协调,劳动争议诉讼主流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造。对此,笔者建议采用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通过设立实体化的仲裁机构、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强化工会职能、形

2、成争议处理的成本阶梯.及立法完善等一系列改造,并辅之以配套制度的改革,如工会制度的改革、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达到仲裁和诉讼合理衔接并发挥各自最大效用的目的,使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提升到更加完善的层次,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有效化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参考文献1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6).2张宪民、郭文龙.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J.中国劳动,2006(8).3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4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实行两裁终决J.中国劳动,2001(12).5

3、王振麟.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立法建议J.中国劳动,2001(2).6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5).7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何勤华.澳大利亚法律发达史G.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马强.澳大利亚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法律适用,2002.10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1王全兴.劳动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黄越钦.劳动法原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3史尚宽.劳动法原论M.上海:正大印书馆,1978.14董保华.

4、劳动法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15国际劳工组织.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程序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16日棚獭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7郑永琦.关于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初步思考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7.18裴普.仲裁制度的法理辩析J.河北法学,2008(11).19王裕明、吴国庆.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M.北京冲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王辉、杨波.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价值取向的再思考J.经济与法,2008(8).21姜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杨志

5、明副部长在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01.23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2)EB/01.24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25冯彦君、董文军.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5).2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法律改革咨询项目.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27秦国荣: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机制选择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学刊,2010 (3)。28江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

6、.中国劳动,2001(11)29王新兵.关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构想J.律师世界,2001(4).30肖卫兵、钱大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探讨J.中国劳动,2000(8).31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国际研讨会,2006 (10) 。32周贤奇.德国劳动法院设置及劳资争议案件审理J.人民司法,1998(6).33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34劳动保障部赴澳大利亚考察团.澳大利亚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介绍J.中国劳动,2001(1).35丁社教.法治博弈分析导论M?陕西:西北工

7、业大学出版社,2007.36李娟.浅议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EB/01.37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0.致谢随着历时近一年的学位论文的完成,三年的在职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在此期间,我收获良多,感触颇深,使我终生难忘。三年来,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还收获了师生情谊和同窗情谊。难忘的是各位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难忘的是研究生班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共同学习;难忘的是论文写作的种种艰辛非常荣幸能够得到王伟光副教授的悉心指导,王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品德高尚,在我的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从谋篇布局到修改定稿,大到框架,小到注释,王教授无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