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1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内容概括_第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1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内容概括_第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1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内容概括_第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1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内容概括_第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强化训练:(1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内容概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阅读一一内容概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 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 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 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 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 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 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

2、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 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 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 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 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猪养大

3、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 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 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 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

4、!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 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 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 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 改写了雨水, 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 命

5、的密码, 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 变得容易。 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 在这个世界上出席, 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 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有的只是贪婪的占 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 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 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 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 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 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 存在,油

6、灯因为它而照耀, 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 那时候, 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 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 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 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 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 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选自散文,2013年第 10 期。有删节 ) 概括全文主旨。答:答案 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

7、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 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解析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 以记叙为主, 解答本题要注意体会事件中蕴含的情感。 文章先通过人们见面的问话以及爷爷、 奶奶养猪卖猪的细节描写, 表现了乡下人对粮食的珍 惜之情。然后写大机器时代,人们看到的是食物而不是粮食, 因此就对粮食没有了敬意。文 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老祖父对粮食的虔诚之心,然后写一家人对粮食的珍惜, 最后写粮食成了我们的灵魂。 由此可以看出,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对粮食的歌颂, 表达了珍爱 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情感。二、阅读下面

8、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芦草之思王巨才 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芦草,即芦苇,亦称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 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 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 “ 草” ,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 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 筷头轻触咽喉诱

9、使作 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 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 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 克,丁香 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 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 民间偏方中, 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 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 拿到城里头换钱。过

10、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 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 )、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 的艺术家, 开始了熟练的操作。 包粽子说难不难, 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 按母亲的说法要 “俊模俊样 ” 也不容易。 因芦叶窄, 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 叶子叠平整, 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 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 并依次充入软米、 大枣, 然后把 “漏斗 ”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 这期间, 左手是无法动作的, 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

11、合。 我试过几次, 不是漏米, 就是散架。 母亲说, 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 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 “稻香村 ”的还是 “宫颐府 ”的, 精致是精致, 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 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 的吴中张翰因 “莼鲈之思 ”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 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 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 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

12、 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 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 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 上新买的炕席, 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 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 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陕北人生性达观, 日子苦焦, 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 通常的娱乐方式除 了唱曲子、 听古朝、 闹

13、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 还会有自乐性质的 “道情”班 子哄场助兴。 每个班子八九人, 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 演出时 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 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 是自制的。 其中有一种叫作 “管子”的乐器, 就是用苇秆做成的。 管子类似洞箫, 长短只有 一尺, 也是七孔, 另按顶端的一个 “咪子 ”,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

14、有道情演出。 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 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文章

15、第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一一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B .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 而突出芦草的价值。C.文章第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 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D “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这句话,由 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E.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提供了很多 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解析:选CD C项,对母亲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D项,“由对芦草

16、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有误,前文的内容已融入了对人的赞美。2根据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1)作者在第段中写自己用芦根治病有何用意?(2分)答:(2)第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4分)答:解析:第(1)题,作者在第段中用较多篇幅写了自己用芦根治病的经过,这是为了以实例说明芦草的功用,并突出对芦草的赞美。回答第(2)题,要仔细阅读第段,逐段概括其内容要点,并要注意落脚点应在“芦草”上。组织答案时要力求文字准确、简洁。参考答案:(1)以实际例子说明芦草的一部分一一芦根的药用价值,令人信服。赞美芦草虽然平凡但功德可嘉。(2)四个方面:芦叶可以包粽子。 芦秆可以编炕席。 苇

17、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 的乐器。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3怎样理解文中“人是会思想的芦草”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答:解析: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草。”文中引用了这句话的大意。考生可从两方面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一是联系高中教材中的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理解这句话本身的含意;二是根据这篇散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在此引用这句话的用意。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人不过像一根苇草一样,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人 与芦草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的价值就在于能思想。 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引出后文,突出赞扬芦草有着一些人所不具备的品格。4.(主旨概括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

18、文的主题的理解。(8分)答:解析: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散文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要阐述对主题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寻找能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从标题看,本文就是一篇咏物散文,所以主题一定是“赞颂芦草的”,至于具体赞颂了芦草 的什么品质,则可以在文中找到。 从文本倒数第三段来看, 本文还是赞颂 “那些普普通通老 实厚道的父老乡亲”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本文是一篇咏物的散文,“家乡的芦草”是写作对象。在作者笔下,“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 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

19、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 生活过得更好。而从写芦草特点的各段文字来看,这些描写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 可以说,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一样:生命力顽强,飒爽、慷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末了, 一季稻谷刚刚收成, 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 牵 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 苦苓树上鸟雀追逐, 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破土地。 细心地聆听植 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农夫和我坐在稻埕 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 色的

20、光泽, 农夫的皮肤也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做客。 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 出来, 用犁耙推平的 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堆一般, 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 这样 可以让 “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 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 因为等阳 光晒过, 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 则稻谷翻身, 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 面来 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 “你深呼吸看看。 ”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他说: “ 你闻到什么没有? ”“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他开颜笑了,说: “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 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 叫我用力地嗅, 稻 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 然后, 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