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和维生素》精选_第1页
《酶和维生素》精选_第2页
《酶和维生素》精选_第3页
《酶和维生素》精选_第4页
《酶和维生素》精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每一种生物生命过程必须。生命现象是多步反应;生理条件下无催化剂许多反应进行的太慢或不能进行。细胞需要生物催化剂(Biocatalysts)2第三章酶与维生素(P70)3一一. .酶的概念酶的概念二二. .酶的酶的发展简发展简史史三三. .酶酶的的分类分类四四.酶的酶的命名命名第一节 酶的概述(P70)4 一一. .酶的酶的概念:概念: 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Biocatalysts )。二二. .酶的研究简史酶的研究简史酶的发现与提出酶的发现与提出18781878年年 巴斯德巴斯德 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果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果, , 出现

2、酶的名称出现酶的名称18971897年,年,BuchnerBuchner兄弟兄弟 不含细胞的酵母汁成功实现了发酵。提出不含细胞的酵母汁成功实现了发酵。提出了发酵与活细胞无关,而与细胞液中的酶有关。了发酵与活细胞无关,而与细胞液中的酶有关。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了酶促动力学基本原理米氏学说。1926年,Sumner 刀豆种子脲酶结晶,首次证明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1982年,Cech对四膜虫的研究中发现RNA具有催化作用ribozyme(核酶)。5三三.酶的分类酶的分类国际系统分类法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催化的反应

3、类型和机理分成六大类:“1”. 氧化-还原酶类 (Oxido-reductases)主要是氢的转移或电子传递的反应。H2 + + H2(O2)(H2O2,H2O)脱氢酶类(dehydrogenase)氧化酶类(Oxidase)6AX X + B A +BX X一个底物分子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2”. 转移(移换)酶类 (Transferases) 催化化合物中某些基团的转移。根据X X分成8个亚类:转移碳基、酮基或醛基、酰基、糖基、烃基、含氮基、含磷基和含硫基的酶。7“3 ”水解酶类 (hydrolases)催化底物的加水分解反应。 + H H2OOOHOH +H H“4 ”

4、裂合(裂解)酶类 (Lyase)催化底物分子中非水解性移去一个基团或原子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8CCCC键CH3C C=OC COOHCH3C C=OH+ C CO2COCO键H H2COOHH HOCOCHCOOHH COOHHOOCC CH+ OOCNCN键COOHC CHNNH H2 2H H2COOHCOOHC CHHCOOH+ NNH H3 3主要包括:醛缩酶、水化酶(脱水酶)及脱氨酶等。9 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5”. 异构酶类( Isomerases)常见:消旋和变旋、醛酮异构、顺反异构和变位酶类。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即底物分子内基团或原子的重排过程。10A + B

5、 + ATP + H-O-HA B + ADP +Pi “6”合成酶类 Ligases or Synthetases连接酶,与ATP分解反应相互偶联,催化C-C、C-O、C-N 以及C-S 键的形成反应 。 丙酮酸 + CO2 草酰乙酸丙酮酸羧化酶11 EC 1. 1. 1. 2712按酶化学组成分类简单蛋白酶和结合蛋白酶按酶结构特点分类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131.习惯命名法1)根据催化底物命名(蛋白酶;淀粉酶)2)根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水解酶;转氨酶;裂解酶等)3)结合上述两个原则命名(琥珀酸脱氢酶)4)在这些命名基础上加上酶的来源或其它特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脂酶

6、和酸性磷酸脂酶)。四四.酶的命名酶的命名缺点:一酶多名,一名多酶,写出反应难。142.国际命名法(国际酶学委员会1961年提出)酶催化的反应: 丙氨酸+ -酮戊二酸 谷氨酸 + 丙酮酸 系统名称:底物名称(构型)+反应性质+酶。底物不止一个,全部列出,用冒号(: )分隔。习惯名称:谷丙转氨酶系统名称:丙氨酸:-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Thoms E.Barm编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可省去底物水,省去反应类型。15 第第二二节节 酶酶催化催化作用作用的的特特性性新陈代谢不可缺少,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一.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2.稳定底物形成过渡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3.

7、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平衡。4.反应前后酶本身不变化。酶促反应(Enzymatic reaction):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底物(substrate):由酶催化,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161.高效性2.专一性3.反应条件温和4.酶易失活5.酶活力可调节控制6.某些酶催化活力与辅酶、辅基及金属离子有关。7.酶促反应无副反应二. 生物催化剂的特性171)高效性酶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18H2O2 H2O+O2活化能:无催化剂(75.5KJ/mol) 液态钯( 48.9KJ/mol) 过氧化氢酶(8.4KJ/mol)蔗糖 果糖+葡萄糖活化能:无催化剂(1339.8KJ/mol) H+(酸)(

8、104.7KJ/mol) 蔗糖酶( 39.4KJ/mol)19提高反应速度10 101倍(非酶催化剂)或108 1020倍(非催化反应)。例如:65C条件下,1克结晶-淀粉酶可催化2吨淀粉水解。一餐饭在37 C下的消化:无催化剂需50年;消化酶消化3-4小时。20概念:2)专一性(Specificity)例如:蛋白酶催化蛋白质的水解;核酸酶催化核酸的水解。又称特异性,是指酶在催化生化反应时对底物严格的选择性。即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学反应。指一种酶只能作用于某一种或某一类(结构性质相似)特定底物。21酶的专一性类型:酶的专一性结构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22. 结构专一性A

9、 .绝对专一性(Absolute specificity) 对底物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个特定的底物。 H2N NH2 + H2OO脲酶脲酶23B .相对专一性(Relative Specificity)酶的作用对象是一类化合物或一类化学键。 O H-Lys(Arg)-C-N-C-CO- H R族(group)专一性:对键两端的基团要求的程度不同,只对其中一个基团要求严格。胰蛋白酶24R RO-葡萄葡萄糖苷酶糖苷酶OCH2OHOHOHOH15+H2OOCH2OHOHOHOHOH15+ R ROH-葡萄糖苷酶:催化由-葡萄糖所构成的糖苷水解,对糖苷另一端没有严格要求。R RCORR + H2O

10、OR RCOO- +R R OH + H+酯酶酯酶键(Bond)专一性:对于键两端的基团没有严格的要求。酯酶25底物具有旋光异构体时,酶只能作用于其中一种。 A A .旋光异构专一性立体化学(异构)专一性Stereochemical Specificity,stereospecificityB .几何异构专一性淀粉酶只能选择性水解D葡萄糖形成的1,4糖苷键;L-氨基酸氧化酶只能催化L-氨基酸氧化;乳酸脱氢酶只对L-乳酸专一。酶只能选择性催化几何异构体的一种构型。CH3CCOOHOCH3CCOOHHO H + NAD+ NADH + H + +LDHL-乳酸丙酮酸COOHCH2CH2COOHHO

11、OCCOOHCCHH+ FAD+ FADH2SDH苹果酸反丁烯二酸延胡索酸水合酶26 一般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酸碱度( pH 5-8 )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温度范围为20-40C。3)反应条件温和4)酶易失活 酶高度不稳定,凡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强酸、强碱高温等)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27)酶活力可调节控制酶和代谢物的区域化分布酶活性的调节:6) 某些酶催化活力与辅酶、辅基及金属离子有关。7)酶促反应无副反应酶原激活、共价修饰、变构调节和酶含量的调节(合成的诱导、阻遏和降解) 、代谢物对酶活性的抑制和激活、激素调节28一.酶的化学本质1.大多数酶是蛋白质1926年J.B.Sumne

12、r刀豆脲酶结晶证明其为蛋白质,提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m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也能使酶变性酶具有两性解离和等电点性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和蛋白质具有相同的颜色反应第三节酶的组成酶是蛋白质的证据:2. ribozyme(核酶)1982年T.Cech第1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以后Altman和Pace等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核酶的发现不仅表明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还促进了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29单纯酶(simple enzyme):氨基酸。蛋白质结构决定活性。二.酶的化学组成各种水解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全酶(holoenzyme)酶蛋白-apoen

13、zyme(脱辅酶-apoprotein)结合酶(conjugated enzyme)氨基酸,主要决定酶催化专一性辅因子-cofacor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常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栽体只有结合了辅助因子后,才表现出酶的活性。决定酶催化的催化性。30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金属酶:金属离子为酶的一部分辅基。金属激活剂。金属离子的作用:酶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参与三元络合物(E-M-S)的形成、稳定酶蛋白构象 氧化还原作用金属激活酶:羧肽酶(Zn+2)和黄嘌呤氧化酶(Mo+6)各种激酶和核酸酶(Mg2+)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为辅助因子辅基或辅酶的作用:传递电子、氢或基团辅基(prosthetic g

14、roup): 与酶蛋白共价紧密结合。不容易被透析或超滤法除去,如黄素和生物素等辅基辅酶(coenzyme):与酶蛋白非共价键疏松结合。容易被透析或超滤法除去,如TPP、NAD等31321.单体酶:最高结构为三级结构。2.寡聚酶最高结构为四级结构。3.多酶复合物(multienzyme system):功能相关,不同种类的酶非共价彼此聚合形成的复合物。多酶体系。第五节酶的结构及其催化作用机制一.酶的结构一般球状蛋白,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一个连续反应链的一系列顺序反应中,催化某一底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转变成最终产物。4.4.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 )或串联酶(

15、tandem enzyme)33代谢反应(链式)多酶复合物:游离可溶型可溶型多酶复合体膜结合多酶复合体多酶复合物的进化:34主要结构化的多酶复合体EEEEEE+EE+丙酮酸脱氢酶系、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等。丙酮酸脱氢酶系(E.coli):包括35活性中心S-SS-SCOOHCOOHNH2NH2底物肽链二.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362.主要特征 (1)相对酶整个体积,活性部位占据空间很小;(2)位于酶分子特定空间结构区域 分子表面的一部分区域 (常位于酶蛋白两个结构域或亚基之间裂隙,或蛋白质分子表面凹槽);1.概念: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37(3

16、)组成:一条或几条多肽链上空间位置比较靠近的氨基酸残基或其基团。(4)二个功能部位:结合部位:结合底物多通过相对弱的力;结合特异性取决于活性部位精确原子排列。催化部位: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包括: COOH、NH2、OH、SH和咪唑基等,辅助因子参与酶活性中心。38一些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 酶 残基总数 活性中心残基牛胰核糖核酸酶 124 His12, His119,Lys41溶菌酶 129 Asp52, Glu35牛胰凝乳蛋白酶 245 His57, Asp102,Ser195牛胰蛋白酶 238 His46, Asp90, Ser183木瓜蛋白酶 212 Cys25, His159 弹性蛋白酶

17、 240 His45, Asp93, Ser188枯草杆菌蛋白酶 275 His46, Ser221碳酸酐酶 258 His93-Zn-His95 ,His11739His57Asp102Ser195Cleft for binding extended substrates催化三联体胰凝乳蛋白酶40催化三联体41 serine protease胰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245;His57, Asp102,Ser195胰蛋白酶:238;His46, Asp90, Ser183弹性蛋白酶:240;His45, Asp93, Ser188Val Val42S-SS-S活性中心C

18、OOHCOOHNH2NH2结合部位催化部位433.酶活性的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概念:间接或直接与酶催化活性相关的多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的功能基团。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改变,则酶活性丧失。必需基团活性中心维持酶的空间结构结合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催化基团专一性催化性质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外外类型:44多肽链底物分子酶活性中心催化基团结合基团活性中心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以外必需基团45 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数增多,加快反应速度。酶促反应的能力学基础三.酶的催化作用机制(1)化学反应速率的依赖因素:分子间碰撞频率 有效碰撞分子的百分数(2)促使化学反应进行的途径加热或

19、光照,为反应体系提供能量。使用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3)酶的催化作用与分子活化能46酶的催化作用机制机制(1)中间产物学说中间产物学说47酶与底物结合特点1)底物只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2)可逆、非共价的结合;3)酶与底物通过一种模式模式进行结合。k k3 3 k k1 1 k k2 2E+S ES E+P中间产物存在的证据:同位素32P标记底物法(磷酸化酶与葡萄糖结合);吸收光谱法(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结合)。481890, Fischer,酶的活性中心结构与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紧密结合成中间络合物。E EabcP PS SE EabcS SE Ebca锁钥(2)直接契合(direct fi

20、t)模式:1890年,Emil Fischer“锁钥学说” 酶和底物是锁与钥匙似的刚性关系。49S SE EE-SE-S复合物复合物abcabc(3)诱导契合诱导契合(induced fit)模式模式:1958,Koshland 诱导契合学说E ES S活性部位构象变化以适应底物的结合。50酶活性中心结构是柔性的,当底物(激活剂或抑制剂)与酶分子结合时,底物分子诱导酶蛋白构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使反应所需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正确排列和定向,转入有效的作用位置,使酶与底物完全吻合,契合形成中间产物酶底物复合物。诱导契合假说(induced-fit hypothesis)51A AB B1)

21、趋近定向效应酶将2个底物拉近,以准确的方向碰撞。实际上是将分子间的反应变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4)使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酶酶分子形成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提供各种功能基团;使分子间催化反应转变为分子内催化反应。酶与底物结合过程中,底物分子从稀溶液中密集到活性中心,并使其催化基团与底物反应基团之间正确定向排列。52+ -+ -稳定底物电荷等相互作用,底物张力变形激活形成过渡态2)“张力”与“形变”效应 -+ -+酶与底物结合,酶分子使底物分子某些键键能减弱,键扭曲,底物分子变形,降低反应活化能。533)酸-碱催化广义酸碱催化,Bronsted的酸碱定义。通过暂时提供(或接受)一个质子,稳定过渡

22、态,加速反应。反应物提供质子(作为碱)或从反应物夺取质子(作为酸)。蛋白质中酸或碱性基团:氨基、羧基、咪唑基、巯基和酚基等。影响酸碱催化反应速度因素:酸或碱强度(pK);质子传递速度。 His的咪唑基咪唑基最活跃。54广义酸基团 广义碱基团 pKa (质子供体) (质子受体)COOHCOONH3+NH2.NHNH2NH2+NHNHNH2.SHSHO-OHNHNH+NHN3.96(Asp),4.32(Glu)10.8012.488.3310.116.00酶活性中心广义酸碱基团55OOCH2OHCH2OHR2OHOR2R1O Glu35(CH2)2COOCO2CH2Asp52-OOCH2OHCH2

23、OHR2OHOR2R1O Glu35(CH2)2COOCO2CH2Asp52-OOCH2OHCH2OHR2OHOR2R1 Glu35(CH2)2COOCO2CH2Asp52-HHO-H溶菌酶酸、碱催化反应示意图56OHCH2CHNHCOO-COCH2NH+NH2CNH2Arg145OH+Ty r248OHHCOO_Glu270Zn2+OHCH2CHNHCOO-COCH2NH+NH2CNH2Arg145OTy r248COOGlu270Zn2+HOHH+_574)共价催化共价催化酶分子活性基团与底物以共价键结合,形成过渡态来加速反应。l亲核催化:带有多电子的原子如O、S和N,可提供电子去攻击底物

24、上相对带正电子的原子(如羰基碳),亲核攻击。l亲电催化:是由亲电试剂(具有接受电子对的原子)引起的催化反应,是亲核催化的反过程。 Lewis的酸碱电子理论:酸:可接受电子对物质,亲电物质。碱:可提供电子对物质,亲核物质。共价催化又称亲核或亲电子催化。实际上也是酸碱催化。58Ser-OHCH2S :HCH2O :HCys-SHCH2C=CHHNNCH:His-咪唑基亲核物质亲电物质595)表面效应 或 疏水性“口袋”效应O HC H2CHNHCOO-COC H2NH+N H2CNH2A rg1 4 5OH+T y r2 4 8OHHCOO_G lu2 7 0Z n2 +疏水口袋肽链底物60酶与底

25、物过渡态互补酶与底物过渡态互补,亲合力最强,释放出结合能使ES过渡态能级降低,有利于底物分子跨越能垒,加速酶促反应速度。酶的多元催化作用:多个基元催化形式的协同作用。61His57Asp102Ser195Cleft for binding extended substrates245;His57, Asp102,Ser195胰凝乳蛋白酶62胰凝乳蛋白酶63敏感键羰基C定向接近Ser195羟基O64 His57夺走Ser195羟基H,Ser195羟基O亲核攻击敏感键羰基C形成带氧阴离子的四面体中间物(转换态)。氧阴离子洞,氧阴离子与Ser195,Gly193酰胺H形成氢键使转换态稳定。65His

26、57作为酸催化剂为敏感键提供质子,肽键断裂,胺释放,生成酰基酶中间物。66Water Water ,the second substratethe second substratethen enters the active site.then enters the active site.水为His57提供质子,羟基亲核攻击羰基形成带氧阴离子的四面体中间物。氧阴离子洞,氧阴离子与Ser195,Gly193酰胺H形成氢键使之稳定。6768His57作为酸催化剂为Ser195羟基O提供质子,四面体中间物键断裂,生成羧酸化合物。69游离酶重新形成70四.双底物反应ABPQ2个底物2个产物称“BiB

27、i”反应。二种类型:序列反应:有序;随机乒乓反应71序列反应72乒乓反应73乒乓反应7475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第六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76酶促反应速度逐渐降低 酶促反应的时间进展曲线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底物减少或产物增加的速度,常用初速度来衡量。初速度77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底物浓度S 酶浓度E 反应温度 pH 值 激活剂 抑制剂78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当S很低时,S与v成比例- 一级反应当S较高时,S与v不成比例-混合级反应当S很高时,S,v不变-零级反应Vmv0.30 1 2 3 4 5 6 7 80.10.2S79底物饱和现象:底物浓度较高

28、时,反应速度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中间产物学说解释:在酶浓度和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增加底物浓度可增加反应速度;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出现底物饱和现象。底物浓度很低时,中间产物浓度不断增高。底物浓度较高时,不会生成更多中间产物。有多余酶与底物结合,随底物浓度增加,中间产物浓度不断增高。溶液中所有酶的活性中心被底物占据,酶全部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虽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生成更多中间产物。802Vm2 .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81(1)米-曼氏方程解释:初速度为标准 单底物 稳态(steady state)82 游离酶浓度=EES ES生成速

29、度=k1(EES) S ES分解速度=k2ES+ k3ES 当稳态时: ES生成速度=ES分解速度 k1(EES)S= k2ES+ k3ES(3)推导方程:83= = KmKmv v =因因v=kv=k3 3ESES,当所有,当所有E E被被S S饱和时,即达到最饱和时,即达到最大速度,此时大速度,此时ES=EES=E,Vmax=Vmax=k k3 3 E E 代入上式:代入上式:ESESKm + SKm + SES=ES=(EEESES)SSESESk k1 1K K2 2+ k+ k3 384(1)Km的意义1)Km值等于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Km值范

30、围在10-6 10-2 mol/L 3)k2k3时Km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大小, Km与酶对底物亲和力大小成反比 3 .Km的意义85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0%,则90%V =100%VS/(km +S)v v = Vmax Skm + S即 S = 9km在进行酶活力测定时,通常用4 4k kmm的底物浓度即可。 4)从km的大小,推测正确测定酶活力时所需的底物浓度86 5)km推断某一代谢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丙酮酸乳酸乙酰CoA乙醛乳酸脱氢酶(1.710-5)丙酮酸脱氢酶(1.310-3)丙酮酸脱羧酶(1.010-3)当丙酮酸浓度较低时,代谢走哪条途径决定于km最小的酶。

31、87 根据实验数据作图直接求得:先测定不同底物浓度的反应初速度(v) ,从v与S的关系曲线求得Vm,然后再从1/2Vm求得相应的S即为km(近似值)。v0 1 2 3 4 5 6 7 8 10-62VmVm0.10.20.3S88 89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当SE,式中Km可以忽略不计。 在有足够底物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 = k Ev = k E 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90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0 10 20 30 40 50 60 2.01.51.00.5产物麦芽糖的毫克数酶的最适温度: :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 也即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酶促反应

32、速度最大时的温度。植物:4050动物:3540嗜热细菌:TaqDNA聚合酶70,93不失活用于PCR。两种影响:1.最适温度前,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度加快;2.最适温度后,温度升高,热变性速度加快。最适温度91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pH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A: 胃蛋白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1.最适pH:表现出酶最大活性的pH值。2.偏离最适pH,酶活性降低,过酸、过碱酶变性失活。3. pH稳定性在一定的pH范围内酶是稳定的。92pH对酶作用的影响机制:1.影响酶活性基团的解离;影响底物的解离;2. 环境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最适温度,最适pH不是

33、酶的特征常数,会受到酶的浓度、底物以及缓冲液的种类等因素的影响。93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1、激活剂: 凡能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如:金属离子: Mg 2+ 、 K+、 Mn2+阴离子: Cl- 有机物: 胆汁酸盐2、分类::使酶活性由无变有 例如:Mg 2+ 对己糖激酶 :使酶活性显著增加例如: Cl- 对淀粉酶94使酶必需基团或活性部位基团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活力甚至使酶失活。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作用: 间接或直接地影响酶的活性中心,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剂(I I) :降低酶活性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95 + + I IEIEIS S +

34、 + E EESESE E + + P PEv可逆抑制剂96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 可逆抑制剂的作用I 抑制程度是由酶与抑制剂之间的亲和力大小、抑制剂的浓度以及底物的浓度决定。97抑制剂与酶必需基团以牢固共价键结合,使酶丧失活性,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使酶恢复活性。1.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是不可逆的。Ev无无I I不可逆抑制剂不可逆抑制剂98例1: 巯基酶的抑制 SH SH S SE + E + HgHg2+2+ E E Hg Hg + 2H + 2H+ + SH SH S S SHSH Cl Cl S SE + As-CH=CHCl E As-CH=CHCl + 2HE + As-CH=CHCl E As-CH=CHCl + 2HC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