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7 师说 课件 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4.17 师说 课件 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4.17 师说 课件 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 4.17 师说 课件 粤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语文 4.17 师说 课件 粤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7师说2韩愈是文学大家,又是思想进步之士。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应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34帮助你知人论世5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

2、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魏晋以来的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他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写下了此文,抨击时弊。6提醒你夯实基础7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 加点字读音或不焉fu老聃dn苌弘chng李蟠pn读句读 du传经传 zhun读书 d流传 chun82.识通假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受”通“”)或师焉,或焉(“不”通“”)授之书而习其句者(“读”通“”)3.解多义师道()()()古之学者必有

3、师 老师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受授不否读逗9之其,(,),(,),(,)(,)(,)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 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 他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 他们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 表推测、估计 大概其可怪也欤 语气词 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难道10于遗(,)(,)(,)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不拘于时 介词 被()(),()小学而大遗 遗漏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耗费公子闻之 往请 欲厚遗之 赠送114.辨活用吾师道也(师,)而耻学于师(耻,)孔子师郯子、苌

4、弘、师襄、老聃(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125.分古今古之(古义:今义:)句读之不知(古义:今义:_)而大遗(古义:今义:_)吾师之(古义:今义:)今之(古义:今义:)是故弟子不如师(古义:今义:)学者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从而从,跟随;而,并且。作连词,是一个词。众人普通人。常指许多人。不必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136.明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不拘于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而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7.积名句(1)师者,。(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415点亮你的慧眼161.古之学者必有师。点评:文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学者”是求学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将“必”字嵌入其间,把

6、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强调到不容置疑的程度。17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点评:从表面上看,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

7、蟠倡导从师的风尚。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点评: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18激活你的思维191.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第一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提示: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串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20的?提示: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

8、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提示: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2.有人说,第四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

9、是怎样认识21整合你的思路22师说(1):,(2 3):,(4):,(5):第 段正面阐述观点 提出择师标准。第段正反对比 批判士大夫之族。第 段 以孔子为例 论证观点。第 段交代写作缘由。23提升你的素养24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师说立意深远,高屋建瓴,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解惑”。其中又暗斥时人以从师为耻。接着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的从师之举”,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

10、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的耻师风确有校正之效。25文章论证严密,层层衔接,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韩愈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文章开头第一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接着第二段,就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最后第三段,又从正面下结论,举出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目的也在加强结论的说服力量

11、。262728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xing)嗟(ji)乎或不(b)焉B.郯子(tn)句读(du)阿谀(y)C.老聃(dn)谄(xin)媚经传(chun)D.李蟠(fn)苌弘(chng)贻(y)误解析:A项,“不”通“否”,故其音应读作“fu”;C项,“谄”应读作“ch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应读作“zhun”;D项,“蟠”应读作“pn”。答案:B29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盛:大,高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

12、许解析:B项,“族”在古汉语中有“宗族”这一语义,但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这里应译为“类,一类”。答案:B303下列“师”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C.吾从而师之(学习)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解析:C项,“师”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师”。答案:C31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7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2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普通人。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迷惑。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恢复。解析:C项,“惑”的意思是糊涂。答案:C33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

14、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今之众人C.句读之不知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解析:A项,“之”是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项,“之”为助词,可译为“的”。C项,“之”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A、B、C三项均为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答案:D34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D.和相同,和也相同。解析:句中“道”是“风尚

15、”的意思;句中“道”是“道理”的意思。句中“所以”意为“的原因”;句中“所以”意为“用来的”。答案:C357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夫晋,何厌之有D.沛公今欲何至解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B项,“利”和“强”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其中心语分别是“爪牙”“筋骨”,这句话中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充当动词“有”的前置宾语。D项,疑问代词“何”是动词“至”的前置宾语。答案:B3637

16、陶冶你的情趣38闻识大道佚名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席,只要你来过,你就必然要留下。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抹掉。39韩愈堪称一代宗师。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好为人师今天还是一个时

17、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沉、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鼓励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他在师说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0有人统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韩愈好为人师,成就了历史,

18、成就了文风,也成就了自己。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挺拔不屈。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像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甜枣,一棵结酸枣。41一棵甜枣,一棵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

19、公的偈语吗?有人把他敬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单枪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一生和柳宗元是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崛酸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我无言。无言中已到黄昏,夕阳照来,韩公墓一片金黄;微风轻拂,我听见树叶在“沙沙”作响(文章有删节)42韩愈在中国文坛,人们历来关注的是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和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韩愈对教育的贡献角度,歌颂和赞美韩愈的。文章开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评价韩愈扭转唐代不正常的教育风气及其成就,结尾部分化实为虚,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