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绽春意,祭花传千年_第1页
花朝绽春意,祭花传千年_第2页
花朝绽春意,祭花传千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花朝绽春意 ,祭花传千年晨花朝放祈丰年农历二月,正值仲春,暖潮由南向北,催动花期不断。 上至三江平原,下至珠江两岸,无不梨雪压枝,桃雨飞红。 其实,踏青赏花,自古便是民间悦目娱心的一大乐事。而祭 拜花神, 更是为古人在赏花中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 这一天, 被称为“花朝节” ,取晨花朝放之意。“花朝节”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有关它的记述, 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记述范蠡的陶朱公书中。虽然此书 现已不可考。但据清代秦味芸的月令粹编中记载, “陶 朱公书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作为以农耕为主的汉文明,对百花的祭拜,寄托了人们 对风调雨顺的期盼。故花朝节当日,有“晴主吉,雨主

2、凶” 之说。先民们相信晴朗美好的花朝节, 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而花朵作为万物孕育之首,亦代表着繁衍子孙,人丁兴旺的 含义。因此,汉民格外重视“花朝节” ,与上元、端午、中 秋、重阳等并奉为汉族最重要的岁时八节。时至晋代,“花神”才有了明确的神祗。道家上清派第 一代太师魏华存,其女弟子女夷,号花始,善养花木,仙逝 后被世人尊为“花神” 。尽管“花朝”在前,女夷在后,但 两者仍被附会在一起。 淮南子 ?天文训 记载:“女夷鼓歌以 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长养之神,世 所谓花神也。事实上,花朝节的转变, 正是人类从 “植物崇拜” 向“宗 教崇拜”的进化佐证。人们在“万物有灵”的简单

3、信仰中, 赋予了花魂纤美娇艳的女性形象,以及修真释法的道家玄 学。至此花朝节不再只是春天中的一场有关丰顺年景的乞 盼,亦是人们心中对神灵的笃信与敬仰。万千锦绣贺花神 花朝节因为南北两地气候的不同,日期小有出入。多为 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是二月十五。华南东北等地,多 选十五日,与中秋相对,取意“朝花月夕” ,皆是人间美景 佳期。而二月十二日,多流行于江浙。清代小说巨匠曹雪芹,生于南京。他在红楼梦中所 描写的金陵 12 钗,皆为花神转世,更将林黛玉的生日定为 二月十二,花朝节,以此暗喻为众花之首。其实,在红楼梦中有一个杜撰的节日。曹公在第二 十七回中写道,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设摆各色

4、 礼物,祭践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 神退位,需要饯行。然而“饯花神”这个节日却无史可考,不过其中庆祝方 式的描述,却与江南花朝节的习俗十分相似。比如大观园的 女孩子“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 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这 些事物,满园中彩带飘飘,花枝招展。 ”以及之后的“宝钗 扑双蝶”都是“花朝节”千百年来的传统。在花枝上系锦帛被称为“赏红”。传说晚唐崔元徽夜遇 花神求助,连夜制彩幡护花。后来世人争相效仿。蔡云在吴 欲的诗句,就曾描写过“赏红”的这番盛景百花生日 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 神。天下同赏飞

5、红日论对花朝节的推崇,唐代无出期右。据说女帝武则天嗜 花,每逢“花朝节”,便广集百花,与米捣碎,蒸制花糕, 馈赏群臣。民间上行下效,“花朝节”蒸糕赏花,蔚然成风。 到了宋代,民间盛行起“扑蝶会”。开封城内常以花中扑蝶 为赛,蝶多者胜。洛阳百姓则喜皆畅游龙门石窟,挑选新鲜 野菜,回家烹食。故“花朝节”又被称为“挑菜节”。时至明清,花朝节历经千年,依然长盛不衰。北京种花 多在丰台,每逢花朝节,花农就会满载繁盛杂花,到槐树斜 街贩售。而京城内的风雅之士,则会结伴出游,饮酒赋诗, 惬意赏春。不过最为讲究的,还是慈禧的“花朝宴”。花朝节当天,颐和园内的牡丹花丛,都会系上红黄两色丝绸,锦花相映, 一片璀璨春色。御膳房以花做附料,制作各色糕点。园里还 会唱一出传统剧目花神庆寿。可以说,“花朝节”从春秋伊始,由对自然的崇敬,逐 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市井黎民,都 在这场春色斑斓的节日里,释放出深埋一冬的热情。重拾荣耀畅游春花朝节在清末逐渐走向没落,百年国难令国人再无赏春 之情。一个民族失去了原有的尊贵与自傲,也就失去了游春 品花的精巧雅性。花朝节一如香事一般,停滞于国人心灵的 艰涩与沧桑。如今,国运昌旺,传统文化在民间一一复苏,汉服运动 的推广,带动了花朝节的兴起。“穿汉服,祭花神”,已经成南北多地的新民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