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与幼儿教育四维慈善基金会杏林通慧书院刘宏毅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各位新朋友相识,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国学”与幼儿教育的几个问题。大家是在幼儿教育一线工作的,在这一点上我比不了,所以我只能给诸位老师和家长朋友讲讲“国学”里面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古人是如何教育小孩子的,或许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所借鉴。有些评论性的观点是我个人的意见,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我们共同来探讨。 教育的成功与失败首先问一个问题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成功,在哪些方面;失败,在哪些方面。在传播科学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承传科技文明,增加竞争意识,培养模仿型、考试型人才,将教育产业化,知识
2、商品化方面,现阶段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在人文素质,道德精神,人性的提升,做人的教育方面,是失败的,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是能够胜任某项社会职能的专业工具,而不是合格的人。100年前,梁启超写下了激励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强”是有胆,自强、进取、豪壮而有个性。“富”是有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本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拒绝学习是衰老的象征,所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今天有多少孩子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有多少家庭不把孩子的教育费用列为最大的一项支出呢?如此高的成本,其回报又如何呢?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中国,直到清朝中叶,
3、在各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它的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景呢?古人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痛苦吗?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被灌输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是落后的、愚昧的、压抑人性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絷刳,禁锢人性的枷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教育资源最丰富,教育实践最深刻,教育体系最完整,从内容到方法,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历史上才出了那么多少伟大的人物。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是落后的,压抑人性的,这是西方人的观念,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化。如果古代的教育真像他们所说的,是一代代压抑人性,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古代文明吗?问题当然有,但不能全盘否定。所以,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不带偏见地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文化
4、,看看传统教育中有没有今天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教育是育人古代的教育,是通过教化来育人,不是贩卖知识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培养合格的人,使男人成为“君子”,女人成为“淑女”。不要说远了,100年前的中国人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北京四九城里没有人骂街,讲粗口,吵架都讲文明礼貌。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整个社会生态环境是人生活的环境;今天的物质极大丰富了,但是我们过的是“人”的日子吗?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您的生活快乐吗?想快乐,就得变成超人。西方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小孩子应该随其兴趣发展,不要管得太多,所以西方的幼儿教育基本上是放羊式的,他们在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方面是成功的
5、。中国人不这样认为,我们是从人性,从生命的超越能力方面来考虑问题的。人性是由天性、秉性、习性三部分组成的。天性是善的一面(例如慈悲、爱心、包容)秉性是恶的一面(自私、嫉妒、弱肉强食),习性是后天形成的,格式化了的习惯,是可善可恶的。小孩子还没有形成习性,但有与生俱来的秉性,与天性是正反配对的,所以小孩子的教育重点在性子偏的要纠偏纠正他与生俱来的秉性;性子不偏的,以保护天性,不受污染为主。所以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我们总以为,现在是个竞争的社会,把孩子教成君子,将来在社会上不会吃亏吗?这里就有两个观念需要界定清楚,一何谓君子,二何谓吃亏。我们以为“君子”就是迈着方步,文弱窝囊的受气包子,
6、这是一种漫画形式的误解,也可以说是诬蔑。孔子是这样的人,还是孟子是这样的人?孔门弟子都是佩长剑的,读书读到兴起拔剑起舞,这是文人的传统。古代的文人单日习文,双日习武,文人带兵作统帅的代不乏人,直到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仍是如此。礼记里有一篇文章儒行,用孔子的话,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儒者的风骨、气概和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精神。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刚毅有如此者”。古代的君子多有“任侠之气”。王维的诗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
7、,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只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这才是君子人,今天我们只有向往之。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要相信别人,他何来狂狷豪迈之气?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何来完整的青春?但是,为什么我们宣传的读书人、士君子会是这个样子?因为统治者不想让读书人有侠风义骨,他们需要的是俯首帖耳的“顺民”而非“可杀不可辱”的君子。这是从清朝就开始的,满清最害怕的是汉人的反抗,所以267年的清史中有一百多年的“文字狱”,借此打断了读书人的脊梁骨,让他们变成跪着的奴才。300年以来,“士可杀不可辱”的君子人格,变
8、成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活命哲学,“君子”一词也随风飘逝,变了古汉语了。再说“吃亏”,什么叫吃亏,什么人吃亏,又吃了什么亏?在我们的观念里,没占到便宜就是吃亏,所以吃亏的人大都是想占便宜的人,不想占便宜怎么会吃亏呢?首先是自欺,然后才会被人欺。骗子正是抓住人的这个占便宜的心理,才会屡屡得手。人无非分之想,不贪心、不自欺,哪里会上当受骗呢?地球是圆的,天道周行而不怠。世间的事放开来看,总是因果循环,转一圈又回来原点的,所以世上没有能占的便宜,也没有能吃的亏。拿人家一两,还人家半斤。我仔细回忆过,我这一生吃过的亏,实际上都是在还债,因为你曾经无端的占过别人便宜。今天人人都在抱怨,有什么可怨的?大家
9、都是如此心态,要损人利己,于是工厂生产毒奶粉,农场就给黄瓜洒毒药;人人都变成投毒犯,大家半斤对八两。孩子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成了达尔文主义者。学校里、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比赛、升级、竞争、攀比.而我们再让孩子们学习孔融让梨,请问小孩子会怎么想?有的说:“那个大梨是坏的,所以他让给哥哥”。“我还不到四岁,不能让梨”。孔融先生地下有知,非气得一个地震跳出来不可。经师与人师日本有个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他说:“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是因为采用了不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平庸的人,是因为被平庸的人所培养的必然结果。”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国的一大特色,管教育的,制定教育政策的人大都
10、是外行。奇怪的是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对国学指手画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惯用的句式虽然我不懂,但是我觉得你们应该既然不懂嘛,就不要装懂,为什么还要指手画脚,大放厥词呢?这在其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谁敢对手术主刀医生指手画脚,“我觉得该拉这,不该拉哪”?但在教育、文化上就习以为常。一批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在饱尝了抛弃文化传统的痛苦之后,号召儿童读经,觉得这对净化孩子的心灵,培养他们做人大有的好处。这批人包括南怀瑾、巴金、冰心,他们都是过来人,念过私塾,上过新学堂,了解新旧两种教育体系各自的特点。但是,就有一些“虽然我不懂,但是我觉得应该”的人反对,认为逼着小孩子背书是对儿童的一种摧残。两派观点正好
11、相反,似乎都有道理,家长到底听谁的好?这一争论就是十年,直到今天儿童读经也没有正式纳入体制内的教育中去。问题不在于读不读经,而凸现在你的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什么人来教,教什么。传统教育目的很明确,培养合格的人,无论这个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首先他必须是一个“人”。汉字里最难写好的就是这个人字,不是两个肩膀扛个脑袋就叫“人”,人生下来只得了个人身,像个浑金璞玉的原料坯子,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进行教育、塑造,他才能一个合格的“人”。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得个人身不容易,没有缺陷,没有残疾就更不容易,得个人身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行,佛
12、家说“如入宝山,空手而归”。狐狸要修出个人形,需要500年时间,可是它没这个造化,不是被人类捕杀,就是被其他动物吃掉,它看着人类不干正事,追求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虚度时光,羡慕得要死。可是,我们并不觉悟,混日子的混日子,造孽的造孽,几乎是不可救药了。你让贪官不要贪,让骗子改邪归正,让人类不要破坏环境,有人听吗?但是,孩子们不能这样,他们是有未来的,不要污染孩子的天性,宁愿世上多一些善良的文盲,也不需要高学历的流氓。您吃菜要吃放心菜,喝水要喝纯净水,孩子得您自己教,才能放心。您说,我教不了,教不了的是专业知识(数学、物理、英语),教孩子做个好人总可以做到吧,除非您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三字经里为什么
13、把“孟母教子”、“窦燕山教子”的故事放到这么高的位置,就是突出父母在教育上的重要性。谁对您的孩子负责,只有您自己,所以“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现在生个孩子只当宠物养着,教育是社会的事,那怎么能成呢。您可能觉得委屈,我们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多少心血?请问您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哪些方面,才艺(钢琴、舞蹈、画画、书法),技能(体育、英语、奥数),品德气质(做人礼仪、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脑功能的均衡、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圣贤的经典,正确的人生观、对待生命的态度).,除了才艺与技能,其他的可能您都没想过,那怎么成呢!您不应该学学孟母,不该学学窦燕山吗?他们的孩子可是个个都成才的啊。古人是“
14、易子而教”,孩子3岁以后就要请老师,不是自己教不了,而是受到条件限制。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不好好学,在老师那不敢。父母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全日制教育孩子。老师受过专门训练,有得体的教法、教案。所以,得请老师教。老师又分为“人师”与“经师”。人师是有修有证,品德好、有操守的人,他们有慧眼,能看孩子的性,现代话能看出孩子的遗传基因,看孩子天命大还是宿命大,天性强还是禀强,该学文还是该学武,应该如何教育他才能成才。“经师”是教文的,今天的概念“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像落魄的文人、落第的秀才等等,是为了糊口来教书的。“人师”往往都是高人,您得把孩子送过去,自古都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不会送货上门的
15、,他看过以后决定,如何教这个孩子,是留下一段时间,还是几天一次,其间要家长配合,对孩子的性子纠偏,性子一化,这孩子就脱胎换骨了。这等人往往有工夫,能治疗孩子的宿疾(潜伏的遗传病),但这种老师到哪里去找?得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古人都教些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原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授“六艺”,内容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字”四科。这是对大概15岁以上的大学生而言的,孔子办的相当于今天的“青年政治学院”,门下没有太小的学生,但孔子对儿童启蒙教育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句话发挥出来就是后世的弟子规。“
16、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教学的根本,是正学;文、艺,是辅助,有多余的精力才搞这些,否则会耽误正学的。所以孔门四科,德行第一,文字最末。我们今天是把学文、学艺放在第一位,完全相反,结果也必然是相反的。我们就以“学文”为例,看看,古人是如何“学文”的。古人把文学叫做“小学”,小有初级,基础的意思。小学的内容分三部分:文字、音韵、训诂。这是“国学”的基本功,没有小学的功夫,四书五经、诗词文赋就不懂,古人的东西给你,你也接不住。黄侃就把“国学”定义为文字、音韵和训诂。首先说文字。从象形字开始,学六书,研究汉字的构成。文字训练的是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字反映不同的世界观,永远不要想说英语的人和说汉
17、语的人会有共同的世界观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从结构上就不一样。中国最早的书写工具是硬笔出土有石笔,竹签笔,刀笔,后来发展到毛笔,这是一个大的飞跃。西方人用鹅翎,铅笔、钢笔、圆珠笔,始终是硬笔。为什么?两种文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字是直线形的,二维空间的汉字用毛笔,通过笔的点按提顿,墨色的浓淡枯润,三维空间的东西,所以西方人的世界观是直线的、逻辑的,非此即彼;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浑圆的、立体的、没有彼此之分。我们现在用电脑,很少写字,提笔忘字是常事,更不用说写毛笔字了。据说日本有4000万人写毛笔字,它的总人口才有1亿多。现在有很多家长问,孩子读经以后学什么?学写汉字,从甲骨文开始。这对开发孩
18、子的智力有莫大的好处。汉字本身就是自己解释自己的功能,根本用不着讲什么,小孩子自己会理解很多东西,这是主动学习。(举例几个金文汉字)第二说说训诂。诂者古言也。是对古文字的解释,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涵义,还有很多字,后世已经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了,这就需要专门来解释,就是训诂。例如千字文是古代三岁孩子启蒙的识字课本,虽然只有一千个字,但有一半以上不是常用字,所以今天学中文的本科生也未必能读懂。我们今天很少有人读元典,看的是白话解,听的是某人的心得。古代不是如此,古人3岁入蒙馆,6岁入学馆,直接读四书、五经、左传、国语了,没有什么白话解,所以要同时读尔雅白虎通等训诂著作。第三说说音韵。语文语文,一半是
19、语言,一半是文字。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思想,传情达意的,声音语言应该说比文字形式还重要,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尚且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思想,否则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解了,更何况只能表达部分语言的文字呢!因此,中国文化里面至少有一半的内容是以声音形式口耳相传的,直至今天我们还说“脍炙人口”。有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是用诗歌的形式唱诵出来,一代代口耳相传下去的,像藏族的格萨尔王,蒙族的大汗等等。古代没有录音机,声音形式无法有效地保存下来,一旦断档,就会失传。例如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歌,显然是声音形式;孔子时代应该还有人会唱,待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之后,随着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才慢慢
20、消亡的。所以今天的诗经只剩下歌词,声音部分失传了。但是,古代的音韵学总结和保留了一些声音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诗词的格律,声母、韵母、声调等等。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汉语声音之美在于声调、音韵构成的旋律。汉语古诗文是用声韵来表达涵义的,例如:平仄、长短、清浊、高低、轻重、开合等等。诗词是用音韵自己解释自己的,文字解释反而是多余。(举例: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后,说一说作文。我有一位老师,今年四月份过世了,老人家读过六年私塾,他说当年学作文是很快乐的事,玩着就学会了。先生最初只留一个字的题目“红”,让你找一个相对的字与之配对。要求:必须也是描写颜色的,要用仄声。可以问家长,对出来就
21、行。想来想去对个“绿”,描写颜色的,仄声。老师第二个题目,加一个字“红灯”平平,你得对个“绿柳”仄仄;倒过来“灯红”对“柳绿”就有点意思了。他再加一个字“一灯红”仄平平,你得对“千柳绿”平仄仄,对“万柳绿”就仄仄仄了。两个字组词,三个字成句,四个字就成文了,所谓“四六句,五七言”。文赋多四六句式,格律诗多用五七言,五绝、七律。小孩子要学对对子,就要积攒词汇,组织语言,得去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雪霜雨,小孩子觉得好玩,没有什么压力。再背诵一些好的诗文当范文,很快就能作文、吟诗了,15、16岁就要参加科考了。今天的孩子,坐在教室里远离自然、远离生活,肚子里没东西,怎么作文呢?古人用什么形式教我
22、们只以明清时期的私塾为例,再往前就说不清楚了。明清时期的小孩子3、4岁入蒙馆,学蒙学。蒙学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重点在识字和记诵。、7岁入学馆,读四书五经,诗词文赋,重点在作文与记诵;15、16岁参加科考,读过的书全要记在脑子里。要背多少东西,四书五经,诗词文赋,高头讲章,24史得读过,诸子百家得熟悉,各种文体、策论的格式得会写,考试都要考的。古代不像今天,上课只讲概论,记几条干巴巴的提纲,肚子里没货,然后天下文章一大抄。3岁到6岁的幼儿时期,老师很少讲什么东西,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大脑正在发育,处于语言摹仿期,有摹仿成人语言的本能倾向,背诵记忆是他们的生理需求,
23、成人认为是痛苦之事,其实刚好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天性,而不像西方教育学家认为的是摧残儿童的本性。古人读书都得背诵,即使到了最高学府“国子监”,还是以背书为主。所有读过的书硬是要记在脑子里,所以古代的书烧了,读书人可以背诵着再默写出一部。古代诗经有四家,论语有齐论、鲁论,老子、庄子等也都有些许差异,我们以为是传抄之误,其实,很多传本都是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汉文帝又征集天下书籍,书生们凭着记忆默写出来的。记忆会有差异,所以在版本上就略有不同。我们感觉不可思议,可是古代的读书人均有此本领,我提到得念过私塾的那位老先生,80多了还能背诵整本的左传。背诵是主要的学习方法,我们看看这张明代国子监的月课表,其
24、中背书的时间占了一半。我们以为背书就是今天这种平板音式的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一会儿嗓子就哑了,小孩子既没有兴趣,也记不牢固,过一阵就忘了。古人要背诵那么多的东西,而且不能忘,靠今天平板音式的背诵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用什么方法保证不忘记呢?吟诵。让你背诵一首歌的歌词,你可能背不出来,但你可以哼着把它唱出来,有韵律的东西不容易忘记。现在提倡儿童读经,认为不要给孩子讲什么东西,让他背个满腹经纶就行了,长大以后他自己会理解的。这个说法对一半,长大以后凭生活经验只能理解一部分,有些东西可能他一生也经验不到,也理解不了。所以在儿童读经的同时,要把理解的种子也同时种下去。什么是理解的种子?吟诵调子,老师
25、把自己的理解、情感,通过声韵压缩在吟诵调子里传授给孩子。小孩子当时理解不了,只能模仿,但是他长大以后,回忆起老师当年吟诵这段话时的音容笑貌,那种理解是自然而深刻的。(举例论语的三段)有90岁以上,念过私塾和新学堂的老先生,新学堂了老师写的满黑板的字,都忘掉了,但是私塾先生的吟诵,却历历在目,永远也忘不掉。读书是有方法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方法,适合他们的文化;中国人有我们自己的方法,是与中国文化配套的。但是,100年来我们用西方的方式来解释中国文化,结果就生成现在中不中、西不西的怪胎。内容需要一个合适的形式来表达,形式不对是会影响内容的。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形式不重要,我们只要内容,批判“形式
26、主义”。不要形式只能说你不重视形式,或采取了错误的形式,不可能没有形式。要知道形式是会影响内容的。当我们把中国文化的形式打掉以后,它的内容也就随之改变了。比如说,西方学术是分科研究的,所以叫科学。中国的文化是个整体,特别是“国学”,是不分科的,只有一个大的分类,例如:经史子集。经史高过子集,经史之中,经又高于史,因为经里讲的道理是永恒不变的,是超越时空,具有普适价值的。例如,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写入联合国宪章里去了,这就是经的力量。“史”是发生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里面孤立的事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断代史,它是变化的。每个事件形式上是孤立的,但是,我们把这些事件用“经”的观念联系起来,
27、就会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以不变(经)来观察变(史),所以读书必须“经史合参”。只读经不读史,不知道通权达变,是读死书,无法入世做事的;只读史不通经,坏人心智,学了一肚子整人的阴谋诡计。经史通了,再读“子”,因为百家之言,各有观点,没有经史的基础,你就读糊涂了,不知道谁说的对。最后才是“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想了解唐诗得看李太白全集,杜甫全集,而不是唐诗三百首。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但是,每个学生都会作诗吗?会作曲吗?会吟诵吗?他们是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
28、习吗?现在的高中生就其人文素养来说,不一定比得过古代6岁的孩子。他们会作诗、会吟唱、会作曲,会舞蹈,这是古代“乐”的教育和修养。今天,作诗是诗人的事,作曲找作曲家,吟诵找歌唱家,舞蹈找学舞蹈的,但是,在我们“国学”的教育中,这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会的,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血液中都有的基因。中国文化是以礼乐为基本形式的,礼是行为规范,有约束性,是向内收的;但不能收得太过,否则人就太拘谨,不洒脱了,所以要同时配以乐。乐是向外的,是抒发自己情感的,提升乐观的人生境界。礼乐的配合,一松一紧,一驰一张。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内外松紧的关系。我们今天有“乐”教吗?您的孩子学钢琴是为了修身吗?学歌
29、舞是为了抒发情感,提升自己的乐观境界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舞之,足蹈之。”(诗经大序)语言的作用是表达思想和情感,但是语言真的能表达自己全部的思想和情感吗?不能,所以孔子才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表达不清楚地时候,我们就要调动其他要素,例如语气、表情,这就是嗟叹。嗟叹不足,就要调动声韵要素音高、音长、音强,声调,来咏歌之。咏就是拉长声说话,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声调、有韵律、平声字可以拉长声,仄声字不能拉长,所以讲起话来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好听。(举例:李白静夜思诵与吟,注意平长仄短)英语是重音型语言,有轻重节奏,没有声调(只
30、有尾音上提表示疑问),不能拉长声。(Good Morning 如何拉长声)。有人说,吟和唱不是一样吗?我们今天也有谱了曲子的唐诗,唱歌就好了吗?唱是娱乐,吟诵是读书;唱得目的在曲,吟诵的目的在词;唱歌的调子越花哨越好,变调越多越好,难度越高越好,歌词相对来说反而不重要。有些歌,歌词很烂,根本就莫名其妙,但还有很多人唱。吟诵的调子越简单越好,因为它是读书的方法,目的是要把文意表达清楚。唱歌无法学字,因为它经常倒字,吟诵是学识字辩音的,必须字正腔圆。(例子:春晓)吟诵是读书,同时也是抒情,吟诵到情感上来不禁手舞足蹈,因此形成自娱自乐的文人之舞,现代艺术学院教的舞蹈是艺人之舞,是娱乐别人的。所以小孩
31、子学吟诵,绝不能背着手,而是要放开,以便于手舞足蹈,抒发孩子们的真实情感。孩子最喜欢韵律和故事小孩子最喜欢什么?一喜欢韵律、节奏,听到音乐就跟着哼哼;二喜欢听故事,一讲故事就不闹了,所以古代的教育就是围绕着两方面展开的。当然,外国的幼儿教育也重视这两个方面,重视童话和儿歌,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各自的教育理念、内容、形式都不同。这是由各自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一个民族世界观的外现,语言决定它的世界观。我们的孩子血管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你给他讲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故事,不用担心他不懂,因为他遗传基因里有这个东西。一听到吟诵就会跟着哼哼,因为他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习惯了这种旋律型的声调语言。同样,外国的孩子习惯了他们语言特点像架子鼓一样的轻重节奏,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葡萄酒培训知识大全课件
- 小镇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合同
- 2025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重庆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长期供应合作协议合同
- 萧红简介资料课件
- 2025合同续签补充协议
- 2025年4月公共营养师复习题(含答案)
- 营销礼仪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建筑行业简易劳务合同
- 融资租赁测算表-2016-2
- 物流基础(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倾听与问题讲义
- 通信工程用电登高等高风险作业施工安全操作
- 邮政储汇业务员高级技师理论知识试卷
- 护理服务规范整改措施(共15篇)
-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张琳主编 PPT
- 建筑施工过程中成品保护施工方案
-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 整理版第三届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2004获奖作品选
- 关键过程(工序)和特殊过程(工序)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