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_第1页
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_第2页
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_第3页
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_第4页
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解题指导】数据表格题主要考察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该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这类题型使学生懂得了探索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考核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化,表格归纳题型的命题也是常出常新。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对实验数据不能进一步分析,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无从下手或犹疑困惑。结论表述不准确:或将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写成定性关系;或表述的结论超出了表格数据所给的范围。书写结论不规范:或漏写与结论对应的条件,以至结论不完整;或语无伦次颠倒因果

2、关系。由于缺乏对数据表格题的解题思路,对题目给出的已有结论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等等。数据归纳题的解题思路应扣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目的:看到题目后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同时也与本实验的相关物理规律及公式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分析数据做好准备。表格题的实验目的一般是在试题的第一句话中就呈现出来,通过认知、识记把要解决的问题跟物理基本知识相对照,运用逻辑思想方法中的比照法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公式。2)重视解题方法:一般来说,影响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涉及的相关条件也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判断出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用“控制某一个或

3、几个因素不变”的方法对题目提供的或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规律确定因果关系,分析概括从而正确归纳出结论。在书写结论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结论的科学性、逻辑性。数据表格题一般前两问是初步分析数据,后两问是进一步分析数据。A、解决定性问题(即初步分析数据)用“数据定性归纳”法。一问是根据实验序号写出实验结论,首先找出所指序号中被控制的因素是什么,再判断研究的物理规律与相关因素之间是定性关系还是定量关系,对比已有的结论(另一问初步分析的结论),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述结论。另一问是根据实验结论写出实验序号,首先找到结论中被控制的因素是什么,再根据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可排列

4、相应的实验序号。B、解决定量问题(即进一步分析数据)用“数据运算归纳”法。对于有导向的数据分析,依据实验目的准确找出相关公式,运算出有规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对于无导向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应对数据进行或“+”或“-”或“”或“”的运算,同一物理量可“+”可“-”,不同物理量可“”可”,到底进行哪一种运算,主要是看哪种运算有规律,一般在每个表内进行运算得出规律是等量关系,而在各个表间进行运算得出规律是有规律的变化量关系。3)规范表述结论。表述结论时,应强调相关的条件和相应的因果关系。一个正确的实验结论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比较哪些数据(或表格)+在什么条件下+实验结论。物理规律中相关的物理量

5、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关系即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是体现在表格数据排列的前后或左右,而是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原因变化带来结果变化的分析,明确因果关系。例1、(07年中考试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此现象的影响, 他们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表一、表二为该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表一:液体甲(质量为 8.0 千克,体积为 8l03 米 3)实验序号物块质量(103千克)体积(106米3)现象1A7.530上升至液面2B25.242上升至液面

6、3C24.327上升至液面4D21.612下降至底部5E91.834下降至底部表二:液体乙 (质量为 6.4 千克 , 体积为 8l03 米3)实验序号物块质量(103千克)体积(106米3)现象6A7.530上升至液面7B25.242上升至液面8C24.327下降至底部9D21.612下降至底部10E91.834下降至底部(1)小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4 和 3与5 (或 6与9 和 6与10)的数据及现象, 得出结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体积无关;跟它的质量有关,且质量小的物 块上升,质量大的物块下降。小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4 和2与4(或6与8 和 7与8)的数

7、据及现象,得出结 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质量无关;跟它的体积有关,且体积大的物块上升,体积小的物块下降。请判断:小明的结论是 的,小华的结论是 的。(均选填“正确”或“错误)(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当 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上升;当 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下降。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物理规律的探究题,探究的是“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物体浮沉的影响”。它从描述现象出发,将实验得出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题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有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与G的关系)及根据相关公式(F浮=

8、液gV排、G=物gV物,=m/V)推导得出的实心物体的浮沉条件(液与物的关系)。这里所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等。解题思路:1)小明同学和小华同学所选择的分析样本均为质量和体积都不相同的物体,因此无法确定物体的浮沉是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是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由于两位同学所选择的分析样本不妥当,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2)根据实验的数据来分析,物体的浮沉不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所以必须根据实验现象重新选择分析样本。根据实验数据1、2、3或6、7可以发现在这几次实验中物体都是上浮的,所以它们必定有共同的规律。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可知:当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小于液体的质量与体

9、积的比值时,此物体一定上升;同理选择实验数据4、5或8、9、10分析可知:当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于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时,此物体一定下沉。例2、(08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 _ ;(2)

1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所采集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考点知识源于课本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物理知识,而且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一些探索自然规

11、律的基本方法。这里主要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等一些常见的自然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解题思路: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可以发现,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在此过程中,凸透镜的焦距没有变,而且成像始终在光屏上,说明这个像是实像。由此可见,本小题所得出的规律必须是在一定的条件才成立的。即同一凸透镜,且在成实像时,像距v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数据可以发现,当成两次实像时,除了凸透镜的焦距不变外,物屏距离L也不变,同时从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可以明显地发现,两次成像过程中物距与像距交叉相等。即同一凸透镜,当

12、物屏距离L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3)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一次移动过程中都能得到两次实像。在实验1、2、3、4中,凡是物屏距离L达到40厘米以上才能成两次实像,由此可知,40厘米的物屏距离L是成两次实像的关键,而由于此时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所以40厘米恰好是10厘米的4倍,实验5、6、7、8也证实了这个规律。即在物屏距离L大于该凸透镜的4倍焦距的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专题训练一:1、(02年中考试题)为了探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不同的圆柱体竖直

13、放置在同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表一(铜8.9l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底面积(厘米2)1铜20102铜20203铜2030表二(铁7.8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底面积(厘米2)4铁20105铁20206铁2030表三(铜8.9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材料高度(厘米)底面积(厘米2)7铜20108铜20209铜203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

14、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底面积_ (选填“有关”或“无关”)(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或2与8、或3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的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2、(03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

15、学探究灯泡发光时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九只不同规格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使它们都正常发光,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和电流。该小组的同学仔细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把九只灯泡分成三组,每组的亮暗程度相同,且第一组最亮,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暗。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表一(第一组) 表二(第二组) 表三(第三组)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620046100731002121005120508605032405062402591202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2与5、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

16、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 _;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 _。3、(04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14

17、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 液体甲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00.020.040.060.08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00.200.400.600.801.00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1.001.201.401.601.802.00表二液体乙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00.020.040.060.08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00.160.320.480.640.80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0.800.961.121.281.

18、441.60(1)分析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_。4、(05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

19、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实验序号10.2000.2000.04001.005.005.0020.3000.1500.04500.503.336.6730.5000.1250.06250.252.008.00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实验序号40.2000.3000.06001.505.003.3350.3000.2000.06000.673.335.0

20、060.5000.1580.07900.322.006.3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_; ()_。5、(06年中考试题)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m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两种液体中(AB),并用力

21、F1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12所示。他们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7、8与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3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3)请将表一和表二填写完整。(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后三列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计算了F3与F1的差值,分别为14

22、.0N、16.0N、18.0N和14.2N、16.4N、18.6N,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乙同学计算了F3与F2的差值,分别为20.0N、20.0N、20.0N和22.0N、22.0N、22.0N,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 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乙同学的分析。(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6、(08年市调研一)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为100克的煤油、100克的温水、50克的温水,实

23、验时,让它们在环境温度28的地方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设甲、乙、丙三只烧杯中的液体每分钟放出热量相等) 表一:100克煤油时间1:301:321:341:361:381:401:421:441:461:48温度()363534333231302928降低温度()012345678表二:100克温水时间1:301:341:381:421:461:501:541:581:62温度()363534333231302928降低温度()012345678表三:50克温水时间1:301:321:341:361:381:401

24、:421:441:461:48温度()3534333231302928降低温度()01234567(1)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将表一和表三填写完整;(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b)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图17、(08年市调研二)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

25、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实验数据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实验序号1234567长度L(厘米) 25252525252525形变量x(厘米)1234567拉力F(牛)0.060.120.180.240.300.360.42 表二: 实验序号891011121314长度L(厘米) 15151515151515形变量x(厘米)1234567拉力F(牛)0.090.180.270.3

26、60.450.540.63(1) 分析表一、表二中17组数据或814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2) 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_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3) 某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他计算出表一中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都为0.06;表二中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都为0.09。由此他归纳出如下结论:(a)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相同;(b)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的比值不同。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_,(b)结论_。(均选

27、填“正确”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4) 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k,你认为k_。图28、(08年市调研三)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摆动周期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2所示,l为单摆的摆长,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30次(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摆的摆动规律,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

28、在下表的后三列中。同学实验序号l(米)m(克)(度)30T(秒)(米2)(米)1/2(米克)甲11.0304601.001.03021.0404601.001.04031.0504601.001.050乙41.0303601.001.03051.0304601.001.03061.0305601.001.030丙70.8304540.640.92481.0404601.001.04091.2503661.441.16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_(选填“有关”、“无关”)。(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可知

29、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_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_。(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与9中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可知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4)进一步综合分析单摆的周期与表中后三列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专题训练二:1、为了探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不同的圆柱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30、铜8.9103千克米3 铁7.8l03千克米3) 表一 表二 表三实验序号材料高度(cm)底面积(cm2)1铜20102铜20203铜2030实验序号材料高度(cm)底面积(cm2)4铁20105铁20206铁2030实验序号材料高度(cm)底面积(cm2)7铜10108铜10209铜103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或2与8、或3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和相关条件,甲同学分析比较

31、了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得出结论:当圆柱体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底面积无关;乙同学计算了三个表中的数据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当圆柱体的密度和高度的乘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圆柱体的密度和高度的乘积越大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是_的,乙同学的结论是_的。(均选填“错误”或“正确”)2、为了研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选用同种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若干导体,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中分别将各种规格的导体接在某一恒定电源的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并记录实

32、验数据。他们对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后,发现了一些规律,于是他们将电流大小相同的实验数据分成几组,下面表格中是经整理后的实验数据。表一表二表三实验序号123实验序号456实验序号789横截面积(10-6米2)123横截面积(10-6米2)246横截面积(10-6米2)369长度(米)0.10.20.3长度(米)0.10.20.3长度(米)0.10.20.3电流(安)0.20.20.2电流(安)0.40.40.4电流(安)0.60.60.6(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短,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2)分

33、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 6、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3、小明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C三种液体中(ABC),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表

34、三所示。(表中,F1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表一 液体A 表二 液体B 表三 液体C实验序号h(米)F1(牛)F2(牛)实验序号h(米)F1(牛)F2(牛)实验序号h(米)F1(牛)F2(牛)10.18014.440.20020.070.244.426.420.221.617.650.222.022.080.266.628.630.243.219.260.244.024.090.288.830.8(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实

35、验序号2与5或3、6与7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_。(3)小明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相同的。(b)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不同的。请判断,小明同学的结论是_的(选填 “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正确”)。若小明同学的结论“错误”,请写出正确的结论;若小明同学的结论“合理但结论不完整”,请将其补充完整。 4、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f

36、1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f2和f3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f1f2f3)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420200.6530150.3660120.12表三(凸透镜的焦距为f3)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78241.8812120.692480.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120601.8230300

37、.6360200.2(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 _。(b)分析比较_。5、在某校的物理兴趣小组中,甲、乙、丙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都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有关,但跟高度h、横截面积S是否有关,以及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三位同学

38、各自从实验室里挑选出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但高度和横截面积的规格都不同的圆柱体做实验,并用仪器测出压强P的大小(或大小关系),表一、表二、表三依次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序号圆柱体高度h(米)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11.01012.51030.610422.01015.01031.210433.01017.51031.8104表二序号圆柱体高度h(米)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水平面受到的压强P(帕)41.01015.0103P452.01015.0103P563.01015.0103P6表三序号圆柱体高度h(米)圆柱体横截面积S(米2)水平面受到的压强

39、P(帕)71.01012.5103P781.01015.0103P891.01017.5103P9(1)甲同学认为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一)可得出结论: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跟圆柱体的高度h有关,且与h成正比。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从表一中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2)乙同学在实验中测出了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4P5P6,请你根据表二中的实验数据记录初步得出结论: 。(3)丙同学用实验探究压强P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他猜想P与S成反比,他选用的圆柱体的规格已填入表三中。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7P8P9,则可得知他的猜想是错误的,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应该是 ;若测得的三次压强的

40、数量关系是 ,则是符合丙同学的猜想。图3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制作能够方便鉴别液体种类的仪器,他们猜测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液体的种类存在着某种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选用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内装不同质量的细沙,先后漂浮在甲、乙和丙三种液体中(已知甲乙丙),并用仪器测出每一次实验时瓶和细沙的总质量及圆柱形的瓶子底部所处的深度h,如图3所示。记录的数据如表一、表二与表三所示。表一 液体甲表二 液体乙表三 液体丙实验序号瓶和沙质量(千克)深度(米)实验序号瓶和沙质量(千克)深度(米)实验序号瓶和沙质量(千克)深度(米)10.20.1840.20.1570.20.

41、1320.40.3650.40.3080.40.2630.60.5460.60.4590.60.39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的不同圆柱体,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与7或2、5与8(或3、6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_。(3)该小组同学得出了以上的结论后,又对表中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综合运算和分析,发现了新的规律:A、分析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当圆柱体漂浮在_。B、分析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当圆柱体漂浮在_ _。次数放置方法接触面积(厘米)2压力(牛)弹簧

42、秤示数(牛)1三块叠加平放3092.72二块叠加平放3061.83一块平放3030.97、小李和小王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用弹簧测力计、一块长木板、及若干块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长方体金属块和木块做实验。金属块和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10厘米、3厘米和2厘米,它们各自各个面的光滑程度均相同,但金属块表面较光滑,木块表面较粗糙,每块金属块和木块的重力分别为3牛和0.4牛。实验时,他们用不同的放置方法把金属块(或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并用弹簧秤拉动它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及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表一 金属块放在长木板上表二 木块放在长木板上次数放置方法接触面积(厘米)2压力(牛)弹簧秤示数(牛)4三块叠加平放301.20.65二块叠加侧放200.80.46一块竖放60.40.2表三 木块放在长木板上次数放置方法接触面积(厘米)2压力(牛)弹簧秤示数(牛)7一块平放300.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