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_第1页
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_第2页
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_第3页
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_第4页
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精品文档】 我对信用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在古代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信的概念。在古代中,它与诚是相同的:诚实不欺,但它主要是对人而言,是指在朋友关系中以及与他人交往中要讲究信用,信守诺言,诚实不欺。作为“五常”之一,从孔孟起便提倡“朋友有信”,可见先哲对信的重视程度。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堄,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甚至在造字的时候,也将“信”造成“人说话”的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从人言”叫信。在这里,信有两层意思:一是人说话时,说出的话要诚信,它如水银散地,不可复收;二是要守信,“言

2、而无信,夫复何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西方圣经也记载了上帝对希伯来人的戒律合约,而这些都是自我规范的先例,也是现代社会信用的发展前身。其根本都是要求人说话要以诚为本,同时说出的话要去遵守,这就是信。人说的话,如果没人听的话那就是废话。如果不听别人的话,就不可能集思广益,人类文明也就不可能从最早的个体文明成就群体文明,人文也就不可能从初始进化到现在。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信用已经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从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到烽火戏诸侯引起国家灭亡;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砍倒父亲樱桃树而敢于承担错误得到表扬,到同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

3、咎辞职;从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到银行的信用贷款,信用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扮演起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样,“信用社会”在当今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下,便应用而生。 同已经经历过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信息主义社会、自由主义社会不同,信用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它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一致认可与推行。它与以上几个社会形态既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用社会由多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信用社区组成,任何一个信用社区和信用社会之间都有公共和公益性信用关系。而将它们能够全部调动起来并处在协调发展阶段的,仅仅凭借的就是信用,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核心,也是现如今信息如此发达

4、背景下最强有力的手段。 显然,这种完全的信用社会就是在现如今,也还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和美好愿望而已,人们不断地奋斗和完善这种体制。就是在充分的物质科学和信用科学的条件下,要实现建设信用社会的目标,也一定要是综合因素形成的结果,这不是一种理想主义,更不是一种简单的冲动,而是一种辩证地必然。所以,这也就导致了每个社会走向信用社会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欧洲是以恐吓的战争为背景,以驱动利益的经济为强力纽带,从“多元的混乱”走向欧洲信用“一体化”;亚洲是以“散沙”为特征,“混乱的多元”为背景,先民间文化交流,再经济“一体化”,也许最终也是信用“一体化”。虽然这两条途径过程不同,但都以信用一体化为目标,具有积

5、极性和可操作性。这就像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协调发展的极致是生态城市一样,目标都是一样。 既然目标一致,那我们不禁对此开始疑问:在信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信用又是如何流动的?即通过何种方式来执行呢?对此,从我们身边出发,最贴切的莫过于通过经济和政治方面对个人、企业、组织甚至是名族和国家产生影响。一、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国商法序言或总则中,就都开宗明义的定义:本商法更具诚信原则制定。这种信用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信用与市场的结合才能提升市场效率和效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来源于信用,所以,信用几乎是所有商法的立法根本。因此,就成就了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财富和信用的关系:“信用是财富运动时的状况,

6、财富是信用静止时的形态;信用是财富存在的容器,财富是信用容器的内容。”可见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并在这一观念的不断发展中,相应的信用经济学也得到发展:如果产生的信用有担保、抵押和保险的信用,叫做硬信用,而没有担保、抵押和保险的信用叫做软信用。一般情况下,硬信用比较常见,如在银行的信用贷款,通过房地产,通过家庭公职等一系列可转变的固定资产做抵押进行贷款,这就是最常见的硬信用。当然,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淘宝网站还是亚马逊公司等网上购物,都是先收货后交钱,商品不满意可以退货或换货,这种完全凭借信心、信念、信任之间的交换,就是典型的软信用。一般来说,这两种信用运动的反复使用,便会

7、产生信誉,而从信誉开始又可能产生重复信用运动,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而这种共同的概念信誉,可以说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个链接点。因为通过它,可以将两个在网上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商家和顾客联系在一起,并且达成交易,扫除了网上的虚拟障碍,为人们的便利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交易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针对这一以前人们从来未曾见过的经济现象,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对交易本质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作了提示,他觉得:“一桩交易除非对双方都有利(显然双方都自愿),否则不能达成。”这句话说明了交易主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自愿的。否则,非自由、非自愿,人类只能达成道义上扭曲的价格,要想不扭曲,就根本打不成协议。这样,整个交易局

8、面也将混乱不堪。相反,如果双方能够自由自愿地交易,都能够承担责任、享受权利、分享利益,那么交易也就理所当然的顺利进行。而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所有商家离不开的基础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信誉,作为一般交易价值的例外价值,作为一种被“消费者”肯定后的额外历史价值,它成就了这样一种情况:每个在网上购物的人都是选择一个自己已经熟识并且长期交易的商家进行交易,而商家也有固定的黄金老顾客。 而如果商家从信誉方面继续深入的话,从一般信誉到高级信誉的发展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名誉阶段,信誉阶段,荣誉阶段,品牌阶段 顾名思义,这四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价值特点,也就是不同的责任、权力、利益特点。在第一阶段,是顾客初次交易对

9、“是非”概念清晰阶段,责任界定明确阶段。如果顾客对商家进行了肯定的话,那第二次第三次交易的机会也会随之产生,相反,如果顾客在第一次交易就产生了抵触心理,那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也就从此断绝。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价值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运动阶段,是产生自己独特价值时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交易双方通过频繁交流已经从客观上产生相互较深刻的认识和影响,所以,这一阶段就是双向肯定阶段;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是被表扬阶段,产生影响阶段,也是扩大价值的社会约定阶段;而最后的品牌阶段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在现在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在默默遵从“品牌效应”了。在这一阶段,商家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明晰的稳定的价值,具有社会

10、可评估能力,并且富有稳定的,完全的赔偿能力,其信用高度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认同。这也就是在经济行业中各商家所追求的目标。二、政治前面所说,经济信用需要交易双方的诚信。但是,就算如果假设一个交易者是完全以诚为本,另一个交易者也以信为先了,双方的交易就一定能够达成吗?这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譬如中介物、货币、支票、基金、银行、财政甚至是税收,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这些属于政治的范畴,所以不得不说信用社会在政治中的体现。虽然它的变现形式通常千变万化,但根本种种外在因素的都是为了“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政治中各种信用关系形成的根本动力。在追求趋利避害的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往往使人们的信

11、用关系打破平衡,这时,就需要以一颗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更加开阔的思维思考问题。就拿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来说,在西方,它们信任市场调控通过一只“无形的手”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在中国,通过完善的一系列法治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调控,为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温床。它们产生的效果的区别就在于,处于西方经济体制下,人们往往无视法的存在,为了自我财富的积累,企图建立自己的个人小信誉。但往往对于整个“大局”,结果是“小帮忙,大捣乱”。相反,对于法制稳定的中国,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自己最大的信用价值,甚至还能充分地代表个体与大法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法显得更活泼、更稳定,所形成的信用关系

12、“小也合适,大也恰当”。两个不同的信用路径,前者显得“人情”,后者显得“人性”,使后者更具智慧。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全世界多数发达国家被经济危机摧残的时候,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却伫立在东方岿然不动。当然,尽管现在人们远离了战争,抛弃了信用选择的底边便捷,但物质上的不平等,还是约束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也阻碍了信用正常发展的道路。譬如在12月7日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与进行,也对政治信用体系中“趋利避害”进行了阐释。本次大会在行进中遇到了很多波澜: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擅闯会议,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的被迫数次暂停谈判,中国代表的被阻挡在会议门外事件。各国代表都是为了自己国家和名族的

13、利益着想,最终本次会议达成了不具约束力的协议,即以各国的失望告终。而欧洲将可能面临新的冰河时代、马尔代夫等岛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哥本哈根将面临气候剧变,这些问题都无从解决。基于以上经验,我国的信用社会何去何从?仍旧可以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有所作为。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比较重视信用的,把它看作是成业、修身、立政之本。但它仅仅是民间所崇尚的道德伦理,并未形成一种普遍的、浓厚的国民意识,更不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信用文化。而信用意识只有具有了经济学特别是法理学上的含义,我们必须形成为一种全民族的进步文化,才能在全社会牢固的树立。所以大力加强信用理念的培养,以市场经济的诚信特征为核心,加强社会公德、

14、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今社会中各种宣传舆论工具的诞生以及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都为大力宣传信用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推进社会进步,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做出充分的准备。银行对于个人贷款建立信用库便是利用强大的信息科学的力量,有效地通过信用约束,不仅为经济流转提供方便,也能够有效的制约和约束人们经济方面的不文明行为。让人们认识到了信用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从另一方面年也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守信获得受敬,不守信则寸步难行的氛围。这个或许就是中国杰出金融专家郭生祥所提出的

15、,由信仰影响信用的基本理念。 当然,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一个健康的社会,为实现更好的信用发展,必须有信用积累。除了信用积累外,信用本身也可以采取保险救济措施,这就使信用运动要有保险与救济。这就说明了信用要在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下相适应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信用与财富成为正比例关系上涨。根据经济学理论:“恰到好处的效率与效益的辩证关系认为,一方面如果没有信用积累,信用的冲动就少些,但没有底线保护,会使很多信用难以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信用一旦积累太多,就会使效率和效益因积累而缩小规模,人们也会因为风险降低而产生信用懒惰。”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银行不能不限制的为需要钱的人提供贷款,上市公司也不能无限制的发行股票。 而在政治方面,为建立信用的平等环境。在国内制定完善的经济法规制度,为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平等、自由的发展平台;面向世界,就像专家提出的:“要积极寻找建立不同文化下公平的信息发现公正的价值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的交流,使各种经济文化生活文明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