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_第1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_第2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_第3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_第4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德作用,以及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作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知识梳理】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材质时间特点石七旧石器时代制作以打击为主,新石器

2、时代增加了磨制青铜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制公元前15公元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2、 耕作方式:(1) 距今1万年原始农业:(2) 距今七八七年新石器时代中期:(3) 距今五六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春秋战国时期: 汉朝以后:3、 灌溉工具:(1) 原始社会:(2) 东汉末年:(3) 唐朝:4、驯化工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业 (1)约三万年前:(2) 新石器时代后期:(3) 汉代:(4)元代以后:2、

3、陶瓷业 (1)人们最初 (2) 新石器时代晚期(3) 南朝时(4) 唐宋时3、治炼业(1)煅打工具:(2) 铸造工具:(3) 水排:小结:部门主要工具基本情况纺织业骨针,陶纺轮,纺车,提花机,织布机陶瓷业坯车,匣钵 ,支钉治炼业土炉,锤,锉;坩锅,范等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1)中国:(2)古希腊、罗马: 2、农业庄园式劳作:(1)古罗马:(2)中古西欧:(3)中国: 3、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特点是: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重点阐释】 1、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表现:(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4、。(2)西汉时,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入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瓷器对外销售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限时训练】 1.魏晋南北朝的豪强地主庄园里,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所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材料能够表明这一时期(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与官营手工业相抗衡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

5、犁铧、攫(jue)、锄、锸、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统治者“无为而治”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4.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B.青铜农具使用

6、范围扩大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5.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播种方式的变革6.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7.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

7、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反映了西欧庄园的一大特征是( )A.开放性 B.商品经济为主 C.自给自足 D.集体式劳作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面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局部),推断图中处应填写的是( )A.井田制、男耕女织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男耕女织9.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体现的是( )A.生产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B.在中国古代水力是最先进的动力C.工

8、具改进促进生产发展 D.农业精耕细作程度不断提高10.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细分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并相继发明了轧花机、脚踏纺车、织机、络车、花楼机等工具。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A.分工细密,工具繁多 B.历史较悠久C.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规模化生产11.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农业现实。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莫高窟第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莫高窟第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榆林窟第2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曲辕犁普及

9、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12.陆游春晚即事诗之四云:“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诗中所咏的工具是( )A.耧车B.水排C.翻车D.筒车13.旧石器时代盛行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常见的有斧、刀、镰、犁等。这变化反映了( )A.早期生产工具受自然条件限制 B.早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C.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已发展成熟 D.早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14.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

10、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15.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

11、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12、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货贩以糊口弃农桑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

13、机户”了。依据材料,提取至少两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庄园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现象,说明庄园的经济活动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冲击了盐铁专卖制度,但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A项错误;庄园经济的一大特征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不能得出,C项错误;D项夸大了此时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程度,且不能由材料得出,错误。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量铁农具出现,这有利于农业

14、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铁农具的大量出现不等于“普及”,排除C项;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推动铁农具大量出现,D项因果倒置,排除。3.答案:A解析:汉代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B项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C项时间不符;自耕农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故D项不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提及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制农具,据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

15、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5.答案:A解析:图片中的内容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耕作工具,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A项正确。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体现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了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青铜农具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A项错误;孤证不立,由材料不能得出B项;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青铜农具的

16、发现,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错误。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庄园中有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渔林业等,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材料中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具有封闭性,A项错误;材料中庄园明显带有更多自然经济的特征,B项错误;集体式劳作材料无法体现,D项排除。8.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采取集体耕作的模式,故处应填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出现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故处应填男耕女织。故答案为

17、D项。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冶铁工具的不断改进,由马排到人排,各有缺点,再到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可知C项正确;“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冶铁属于手工业而非农业,不能得出D项结论。10.答案:A解析:材料中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体现了中国古代纺织业分工细密,轧花机、脚踏纺车、织机等工具体现了工具繁多,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不能体现。11.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项表述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得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知,唐朝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

18、耕形式多样,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唐朝犁耕的推广情况,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既能引水灌溉,又能排涝,故C项正确;耧车属于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水排属于鼓风冶铁工具,故B项错误;筒车虽然是灌溉工具但不符合材料描述,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斧、刀、镰、犁是农业生产工具,从砍砸器、刮削器到斧、刀、镰、犁的变化,体现的是早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已发展成熟”说法错误,C项排除;D项不能概括这一变化,排除。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B项正确;“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