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_第1页
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_第2页
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_第3页
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_第4页
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摘要   ;   ;文心雕龙以“体大虑周”成为魏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的一座高峰。 诗经、楚辞、汉 赋作为“一代之文学” ,也被刘勰纳入论述和评价的范围中, 并将三者置于文化传承的范畴。 诗经到楚辞的传播与移 民因素相关,导致了中原文化向地域文化的过渡;楚辞到汉 赋则是上行下效的文化传播,完成了地方文化向中央文化的 回归。从诗经 、楚辞至汉赋的传播,潜在地构成了文化 的动态传播系统。而地理环境字传播过程中始终占有着重要 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关键词:移民   ;上行下效   ;传播系统  ;地理因素 自人类活动有所发展以来,人

2、类的传播活动就始终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影响,而地理空间对人类传播活动亦有强大影 响。因此,自然地理不仅影响着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更造 就了独特的传播地理。宋人黄伯思说: “盖屈宋诸骚,皆书 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体现了 他对楚辞浓厚地域特色的关注,以静态的视角从地理学角度 审视楚辞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刘勰认为楚辞是诗经的 继承和发展,对诗经 、楚辞至汉赋的传播过程的论述则 潜在的构成了文化的动态传播系统。  ;诗经与楚辞管子认为人性是由水性决定的,较早地意识到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 影响,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刘勰论述了诗经和楚

3、辞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继承关系,而这种继承关系的完成集 中体现为由移民因素导致的文化传播和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传播体系。1   ;由移民导致的文化传播文心雕龙 ?辨骚中说: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以“奇文”称楚辞,可见楚辞是种新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文论家都认为诗经是颂、 赋等文体的源头, 宗经篇也提出“赋颂歌赞, 诗立其 本”的观点。而从地理传播学的角度解释这种传承关系就显 得更为合理。楚辞是在江汉流域异军突起的一种文学样式, 产生于江汉流域的楚国,那么楚国历史的变迁无疑是其生成 的土壤。事类篇提到楚辞“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 ,可 见这些由中原迁徙到南方楚地的移

4、民,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并在定居下来之后,因为地理环境、气候、习俗与信仰等方 面的原因,融合区域地理和文化特点,逐渐演变成区域性的 结构特征,建构起楚地的区域性文化。由于典籍的亡佚,楚国历史的轮廓不是很鲜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楚国宗室有着中原血统。 史记 ?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 熊丽生熊狂, 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 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 芈氏,居丹阳” ,楚国王室芈姓出自有颛顼一脉,但季连之后,司马迁以“弗能纪其世”而论,可见此时楚国的历史就已经不清晰了。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中将颛顼定位为北方之帝

5、,得出楚国人的祖先芈姓来自于北方的结论; 姜亮夫在夏殷民族考 、楚文化与文明点滴钩沉等著作 中也提出了周人与楚人都是夏人的后裔的观点。除此之外,史记 ?楚世家、五帝本纪 以及 离骚中都论及楚人是 出自以黄帝为主的北方部落集团,楚国王室的祖先是华夏族 的后裔。文献记载的楚国历史的变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楚国王室的祖先是华夏族的后裔;二是楚国王室的祖先最早是在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活动的,迫于商朝的政治驱逐,祖先季 连带领族人开始南迁,由此才逐渐形成了以楚地为中心的楚 文化。由此可见, 人口迁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的传播。2   ;楚辞与地理环境刘勰在 文心雕龙 ?辨骚中提出楚辞是 “体宪

6、于三代”风杂于战国”的产物, 汉书 ?地理志解释“风”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 谓之风”,认为“风”乃是“水土之风气” ,而“水土之风气可以理解为地理环境的因素。楚辞的形成,正反映了中原文 化向区域文化的传播,从而构建起以楚地为中心的具有浓郁 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有着深厚 的文化积淀的。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的产生,也是一定地区 自然、地理和人文综合影响的产物。 淮南子 ?兵略训记载极盛时的楚国, “南卷玩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颍汝以为洫, 江汉以为池, 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大地计众,中分天下”,可见,楚国是国力鼎盛、经

7、济发达,文化繁荣的诸侯大国。而之前,在中原各国眼中楚国是草莽之地、蛮夷之邦,被称为楚蛮”或“荆蛮” 。春秋战国天大乱,诸侯并起,楚国渐渐强盛,被列于“春秋五霸,战 国七雄”。至战国时,更有“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之 说。首先,楚国地处江汉流域,地域广大,深受江、湘、汉、淮流域地理因素的影响。 左传 ?哀公六年 楚昭公说:“三代命祀,祭不过望,江、汉、淮、漳,楚之望也”,表明楚国人对这几大水系的特殊情感。楚国的地理环境对人们思想观 念的渗透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成就了与中原厚重之美的文化风格大相径庭的楚辞,即以柔为美的特征和崇尚以纤劲秀丽为美的文化风尚。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说:人创造了环境,同

8、时环境也创造了人”,即人与环境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关系。而文化是特定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而,楚辞的纤劲秀丽的审美 理想和文化风格实是楚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间接作用于人们 的思想意识领域的产物。其次,楚人崇尚纤美娟秀的阴柔之美,体现了楚人对江水的祟奉和敬畏,更深层地反映了“楚人信鬼神而嗜卜筮” 这一特点是楚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而形成的独 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楚国身处蛮夷之地, “不与中国之号谥 巫风极盛,形成了楚人信鬼祟神,好奇尚怪,自由浪漫的人 文情怀,造就了楚文化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神奇的情调。书?地理志概括楚地风俗为“信巫鬼,重淫祀” ,这也是人 们的精神生

9、活的主要方面。事实上,巫术渗透了楚人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楚辞中的祭祀、招魂等行为直接地展现了楚 人的精神信仰, 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勒克说:“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 联系;而在原始社会,我们甚至不大可能把诗与宗教仪式、 巫术、劳动或游戏等划分开来。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或效用,它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 。而楚辞是一种精神产品, 是楚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作用于作家思想意识的产 物。  ;楚辞与汉赋汉赋源于诗、骚,而楚辞则是赋的文学地理形成的关键环节。刘勰在文心雕龙 ?通变篇中指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指出了汉赋颂是模仿楚人的作品的。 时序篇:“爰自汉室祖

10、述楚辞,灵军馀影,于是乎在”,可见,楚辞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对汉赋的影响。西汉一统天下,秦楚文化 的融合形成了多元而又统一的中华文化。楚辞作为一种新诗 体产生于楚国,楚辞对汉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赋和楚辞之间的传承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层统治者 的喜好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一种拓展。1   ;“上行下效”的传播方式 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是宗室之后,召集了众多文士作为幕僚编撰淮南子 ,形成了南楚和京师文化并驾齐驱 的局面;汉光武初年,隗嚣曾据陇西诸郡,其幕府多文学。因此,不论是武帝还是光武帝或“使相如视草” ,或“加意 于书辞”。可见有汉一代上层统治者对于楚文化的钟爱。皇室贵族的

11、刘姓统治阶层不仅是汉朝政治的掌控者,更是有汉一代文化繁荣的掌舵者。开国皇帝刘邦本是楚国人, 颇好楚声且擅长楚歌,曾作大风歌抒发他内心对国家尚 不安定的担心和惆怅之情。以此为始,汉朝逐步形成了以朝 廷为中心,以上层统治者为代表的对楚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 社会潮流,也奠定了有汉一代崇尚楚文化的社会风尚。汉武 帝刘彻创作的秋风辞 ,高度的模仿了刘邦的大风歌 和楚辞的艺术。 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喜好, 司马相如、 东方朔、 枚皋等辞赋大家也同时都是朝廷重臣,形成了众多的以辞赋创作为主的宫廷文学集团,创作了大量的辞赋。综上所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与接受者是三个关键因素,而传播者又是传播链条形成

12、和最终完 成的关键环节。在推动楚辞传播的过程中,汉朝统治阶级出 于对楚风的喜好,利用手中的政权力量加速了这一传播速 度,并最终推动了汉赋的繁荣,使之成为“一代之文学”的 代表。2   ;汉赋与地理环境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篇指出: “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 ,正是由于其“物貌难尽”的特点,出 现了大量复叠的文词; 诠赋篇又指出“写物图貌,蔚似 雕画”,强调的是汉赋中铺写手法的大量运用。屈原离骚 中怪诞且奇异的想象形成的大规模的空间铺陈是通过浪漫 主义方式展现了楚地文化。 诠赋中提出的汉赋“拓宇于 楚辞”、“兴楚而盛汉”明确了汉赋受到楚辞的影响,其表征 为楚辞的空间铺陈对汉赋地

13、理铺陈手法的直接影响。汉代统一后,疆域广大,楚辞中大面积出现的空间铺陈演变为汉赋中的地理铺写。楚辞的“物貌难尽”发展为汉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的艺术特色。在此,刘勰继承扬雄关于“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丽则”“丽淫”的说法,指出离骚 乃诗人之赋, 而汉赋则是辞人之赋。 刘熙载艺”。概?赋概说“赋起于情事杂沓, 诗不能驭, 故为赋以铺陈之故而,司马相如一类人的赋“诡势环声,模山范水,字必鱼 贯”,形成了汉赋冗长的地理铺陈特色。 诠赋篇强调汉赋 的“体国经野” ,周振甫先生解释为对国都体制和田野规划 的考察。而文学语境下的“体国经野”不仅包括城邑都会等 人文地理因素,还包括山川江海等自然地理要素,

14、地理要素 的丰繁多元就为汉赋大量铺陈手法的运用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汉赋的铺陈也是以地理结构渐次展开的。汉赋大都是赋 作家跟随天子出游而作,对历史、山川的铺陈甚多,注重平 面空间上的铺陈体物,扬雄甘泉赋依东西南北的顺序平 面展开铺写表现甘泉宫宫殿的奢华靡丽;西汉后期的述行赋 则是以行程为线索的线型地理空间,蔡邕述行赋在对线 性的地理空间的铺写和勾勒中,表现多样而丰富的感情。铺 写时空的推移和作者感情的逐步强化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汉赋从内容到手法诸方面均受地理的影响,汉赋产生、流变、发展也与汉代地理关联颇多。参考文献:1 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 ?校定楚辞序 ,中华书局,1988 年版。2 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3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长江文艺出版社,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