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50072_第1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50072_第2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50072_第3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50072_第4页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5007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一、背景描述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 法,其实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 教师的专业品质,我校语文、数学教研组在本期的研训活动 中引入课堂观察技术,是一次尝试,意在原来观课议课的基 础上,适当提高观课的技术性,增强议课的实效性,其最终 目标是引领全体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 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 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 比较、分析、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 的完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在本期的语数公开课中,本人根据教研组的安排就“教

2、 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项观察,提供观察现场 的有高年级语文 2 节,低年级语文 2 节,低年级数学四节, 这八节课分属四个课题。 (这也是本期我校研训工作的一项 改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让采用常规观课议课方式的 教师也换一个角度,在议课时更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思 考、判断,通过对比进一步对教材研读、教学处理、目标定 位与把握、课堂组织等方面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二、问题统计在进入观察角色之前,本人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通过研讨,并结合以往观课议课的经验,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课堂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类: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 态度、情感

3、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1)教学组织问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 备好了吗?等(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读书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喊一喊角的名字好不好?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读?3、识记性问题:哪里有角?什么角?十位上的 4表示?4、理解性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观点的?这两个“ 4” 一样大吗?为什么?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 吧?记住了吗?整理结果如下:教师ABCDEFGH合计个百分个百

4、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个百分平均百分数据问题数比数比数比数比数比数比数比数比比常规管理性1518.5 :?3 27.1 2428.230 33.7 92558.8 :125.61113.617.2523.2判断性1923.5 :?5 29.4 2630.621 23.6 513.91017.51518.31619.817.1323.0识记性2227.21720181.2 16 179 12.8915.82834.12227.216.1622.3理解性2429.613 15.3 1011.812 13.51541.72136.81315.91214.81520.1发散性000033.5

5、44.5513.9 915.8 33.744.97.54.7无关性 (低效、无效)11.278.244.766.712.735.322.4 -214.84.56合计818585893647828174.5三、结果分析A、B、C D四节为低年级数学,E、F两节为高年级语 文,G H两节为低年级语文。(一)课堂问题数量分析。1、低年级的课堂问题密集度大,且时段(每10分钟为1时段)分布较均匀,经整理后每个时段约为20个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清楚,目的单一,难度较低,句式简单,反映出 低年级课堂的教学特点:一方面,学生由于年纪小,语言分 析表达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 题,有利于学

6、生对问题作出清晰明确的判断、分析,并迅速 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 能力差,同时也正是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期,教师通过问 题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形成坐、写、说、 听各方面习惯,通过问题来激励、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兴 趣,由此导致低年级课堂常规管理性问题多,课堂问题总数 量地多的结果,符合低年级的课堂特点。2、数学课堂的问题密集度比语文课堂高。这也符合课 程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藉文本这一平台展开 对话与交流,文本的客体地位相对独立,教师通过对文本的 解剖和再处理,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学习中吸取知 识,发展思维,长进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分

7、拆成一个个的 问题阶梯,学生在拾阶而上的历程中必然要一次次地走进文 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寻找、比照,思考、建构,由此, 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自己阅读的时空,教师提问数量相对要 少些。而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是聚焦于某一个知识 点的,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再处理后,分散贯穿在全课的始 终, 学生从感知、 了解到理解、 应用的过程即是答疑、 释疑、 质疑的问题引思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目标的落实, 对课堂的个性化解读均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因此,数学 课堂提问、答问的过程即是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问题数量 多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二)课堂问题类型分析1、数据统计表明:与知

8、识学习有关的四类问题中,判 断性问题,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三类问题所占比例较重 且较均衡,发散性问题偏少,反映出我们的课堂目标指向明 确,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重视调动学生的认 知与经验积累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结合数据和观察现场 实录分析,判断性问题偏多,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判断,对知 识本身的判断、对自身认知程度的判断,而其中有不少是无 意义重复、判断,比如: “你们同意吗?” “这样是吧?” 。 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 生的认知感受, 重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以 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在提问这一细节上体现出来,同时也 反映出提问的随意性

9、很大,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进一步折射 出老师们在备课时对课堂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包括 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问题、学习态度情感培养的评价性问题 等)。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 一个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散性问题过少 是课堂缺少生机活力,课堂内涵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 说明我们的课堂开放理念不够,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在设 计教学时是按环节走的, 环环相扣, 担心因开放而误时误事, 由此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聚敛多发散少。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仍然可以预设,可以在备课时予以充分 地预见,这种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 学生认知基础、认知方

10、式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开放教材和 学生之间的这一片广阔的时空会让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另一 方面,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课程理念 落实到课堂上,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关注学生“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 而且更要关注 学生是“怎样学的”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发现 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走上自主探究之 路,这才是体现“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中之重,这是我 们老师教学观念上的化茧为蝶的转变,有些困难,但我们可 以从问题开始,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态度开始,在 课堂上多问几个发散性问题, 如“谁有不同的想法、 做法? “你是怎么理

11、解的?” “还有别的方法吗?” “谁有不同的意 见?”“你发现了什么”等等。第三,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 能力。钱学森之问再次激起全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关注,作为 我们这些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该要有“舍我其谁”的使 命意识,切实担当起这一责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能力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脚步 可以小些,但行动不能没有。同样可以从问题开始,从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始。数据统计中的无关性问题包括低效、无效问题,无意义 重复问题三类。 一是很多情况下的 “对不对?” 、“好不好?” “是吧?”这类问题是

12、低效甚至无效的,这同反映出我们的 提问随意性很大,不讲究问题质量的现象。二是问题过难, 超越了学生的 理解程度,而让学生无法作答;如一年级语 文课堂中“仿佛”什么意思?三是问题指向歧义,导致学生 的回答偏离目标,如“这两鸟蛋哪儿来的?” ,教师的意思 是“小明从树上取下来” ,而学生回答却是“鸟妈妈生出来 的”。四是问题错误。 “投”的右边像个什么?等。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问得好,能“问”出学生的激 情、“问”出思维的灵动, “问出”课堂的精彩。问题语言的 科学性、准确性是问题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问题信息得以正 确传输的前提条件,是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课 堂流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

13、证,希望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 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自觉追求教学语 言、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此基础上再去 精雕细琢,让教学语言绽放出艺术的魅力。四、思考与建议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 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 键。通过提问,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 识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的 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开拓课堂深度。所 以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出发,讲究提问技巧。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

14、 有效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教师提问后要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 去思考和组织语言(这个等待时间以3 5 秒为宜)。只有先提问题后叫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这才符 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既可以提高答问的成功率,又可以调动 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全面开花的效果。2、启发举手,不要指定 课堂提问一定要先启发学生举手回答。因为不启发学生 举手,只一味指定,答不对,再叫一个,答对了,就不再顾 及其他学生,很难判断学生群体对问题的理解情况,既而产 生教学的盲目性。 如果不叫举手的同学, 偏叫不举手的同学, 又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之感到尴尬,挫伤自尊心,最 终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先鼓励学生举手,让举手

15、的学生 回答,再启发其他没举手的学生补充,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始 终处于活跃状态。3、普遍提问,因人答问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同学,吸引全体 学生的注意,并且要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优等生 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回答。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 的机会,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不能立即回答的, 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们找答案,不要马上转让机会;对学生 不恰当、不完整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理会;可以通过转述 的方式巧妙补充“你是说”;即使答错了,也要对他们 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不放弃学习的积极性。4、难易适度,重在鼓励 问题的深

16、浅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 考,问题过浅,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更谈不上开 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了。问题过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感到无所适从,有时甚至会引课堂入歧路,让你的课“砸” 于此地。所以提问应该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应该落在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 后能摘到果子,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 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了,就 更能够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5 、推敲语言,讲究质量。讲究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 确性、完整性,保证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顺利,这是问题语 言的基本要求,科学、准确会让你的课少生“意外” ;同时 要矢志追求问题语言的艺术性,充分发挥问题语言在课堂组 织、环节转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独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