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诗四首》30课_第1页
人教版语文《诗四首》30课_第2页
人教版语文《诗四首》30课_第3页
人教版语文《诗四首》30课_第4页
人教版语文《诗四首》30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渡荆门送别 李白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勃勃

2、,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 ,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渡远/ /荆门荆门/ /外,来从外,来从/ /楚国楚国/ /游。游。山随山随/ /平野平野/ /尽,江入尽,江入/ /大荒大荒/ /流。流。月下月下/ /飞飞/ /天镜,云生天镜,云生

3、/ /结结/ /海楼。海楼。仍怜仍怜/ /故乡故乡/ /水,万里水,万里/ /送送/ /行舟。行舟。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还不忍分别。 颔联颔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怎样的景象? ?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流。 “随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5、,真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6、、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作者在5 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故乡”。长江水自蜀。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

7、,运用拟人的手法,情感并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 “仍仍怜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连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8、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登岳阳楼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宋钦宗靖康元年(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

9、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24岁那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

10、,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

11、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 我登临的地方,吴国和蜀国曾在这里分开属地,我我登临的地方,吴国和蜀国曾在这里分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洞庭湖与君山已笼罩在暮霭里。徘徊的时刻,洞庭湖与君山已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东”“”“西西”两个方

12、位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词,并以湖、江系之。“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何特点?这句诗写什么?有何特点?写举目所见。写举目所见。 “ “帘旌帘旌” ” 为近景,为近景,“夕阳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示着傍晚的安宁。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

13、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懑。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