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情感目标落实的做法_第1页
谈小学语文情感目标落实的做法_第2页
谈小学语文情感目标落实的做法_第3页
谈小学语文情感目标落实的做法_第4页
谈小学语文情感目标落实的做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双螺旋”教学模式,追求诗意课堂有效性初探 -谈语文情感目标落实的做法 一、缘起:曾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情通常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所在,但情的激发离不开文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能否行之有效,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文本(语言)和情感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是阅读教学根本任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语言、训练思维,而语言能力在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叶老的话传达出一个从教者的睿智,即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注。而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的思想,则强调一个“情”字“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我国情境教

2、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更是认为情感的运用会触发人的语言的表达。二、尝试: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有效性的探究,努力构建阅读情感教学的“双螺旋线”模式,一条为实螺旋线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另一条虚螺旋线就是“情感”的体验。通过“双螺旋线”的交互作用,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体验、陶冶。由于课文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而学生唯有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才能逐步进入课文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中,从而不仅语言得到内化发展,而且情感也一次次得到体验,共鸣乃至升华,于是可形成下面的阅读教学流程图:内化课文抒真情品读课文悟文情触摸课文定基调 (情境)物 象(一)亲近文本,

3、未成曲调先有情。阅读文章所呈现的美是不尽相同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美,喜剧有放松心情的美,尤其是那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散文,如诗如画,借用罗丹的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在初读文本,亲近文本之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发现阅读文本中所蕴藏的美,从最初的语言文学中感受到美。像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细细品读,会觉得是画,是诗,是歌。对于这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寻找情与文本的结合点。如:诗化语言,根据散文的文字特色,教师可尝试将某些语段改变成诗的形式。如浙教版第十册绿一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婉惜乎西湖迷人的绿,具体品析灵隐的绿,把原文的第二语段改成诗歌的

4、形式,再配着舒缓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诵出来:雨中去游灵隐一下车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师:再读读这段话,灵隐的绿还给你怎样的感受。生:我还从道路两旁的古木参天可以知道,树木很高大。那片片绿叶和枝干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师:理解“苍翠欲滴”这个词吗?生:绿色都快滴下来!师:那说明什么?生:绿得实在是太浓。生:我补充,正因为绿的太浓,所以连飘着的雨丝儿也变成绿色的。师:你真会读书。师:再读读这段话,和课文中的原句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哪种好!生:我发现上面这段话,没有标点符号。生:我发现两段话内容都一样的,可上面这段话把句子一行行分开来,就像一首小诗。生:老师,

5、我读起来,好像觉得很有诗的味道。师:那你们喜欢这诗一样的形式,诗一样的语言吗?生:喜欢。师:当回小诗人,和着音乐来读读这首小诗吧!学生自由朗读,师范诵。教师指名朗诵,评价:a、我知道你是用心在体会,用心在感受这份绿。 b、诗歌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你们的朗读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很了不起!齐读: 评价:听得出来,你们已经喜欢上了这片绿色,深深地被陶醉了,这真是(板:“醉人”的绿呀!)师引: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再好好读读这一段,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品出这醉人的绿?提示:你可以学着刚才老师的样,把句子改成诗的形式(1)美美地读给四人小组听,把你体会到的绿和四人小组一起分享。四人小组品读、交流、教师巡视,

6、参予点拨。全班交流生:我把这句话改成了诗,朗诵。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师:真得很美,那你有什么感受。生1:绿得发黑,绿得发蓝,一个黑、一个蓝。绿得实在太浓太深了。生2:老师,我想去拥抱这片绿。师:我只听说过拥抱大树,怎么会拥抱绿?生:因为我想让它绿到我的心里!从课堂展示效果看,孩子们的确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还意犹未尽,相信此时,孩子们对文本已经产生了兴趣,从诗样的文字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诗的引入,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文本的境界中,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二)品读文本,书声朗朗悟文情。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光借

7、助外在的手段(比如多媒体的运用),老师激情的引导等,这还不够的,正如专家指出情的感悟是在不断地品味语言过程中实现的,此时产生的情感才是最真实、深切的。因此,在此环节中应积极引导孩子们抓住文本中的精彩语段,让他们反复品味、感悟。在品味语言过程中,呈现出这样的阅读层面即:文字 物象 情境 第一层面:从文字到物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强化情境,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使课文描写的景物或景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如在绿一文中,抓一个“苍翠欲滴”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绿,参天古木,绿得浓郁,甚至把雨丝儿也映衬成绿色,那是何等的淋漓尽致!品读到“溪水是碧澄澄”之句时,强化情境播放潺潺的水声,同时

8、呈现出碧澄澄的溪水画面,引导学生联想:望着这碧澄澄的溪水你最想干什么?教学片断实录如下:随机出示语段之二 亭脚下 溪水叮叮咚咚 流到平坦处 溪水是 碧澄澄的师引:望着这碧澄澄的溪水,你想到了什么?想干嘛?生:我想溪水像个小姑娘,实在是太美了。碧澄澄的溪水倒映着绿色的树,绿色的叶,水中的绿色世界令我向往。师:你的一段话,像首小诗,也使我陶醉,即望着这碧澄澄的溪水,你最想干什么呢?生我想轻轻地捧起它,久久地凝视我手中的那片绿,然后贴近它,希望它走近我的心灵,再品上一口,让那片绿融进我的心里!生:我想脱了袜子去洗脚!想凉快、凉快!从头到脚把自己染成绿色。师:那你不是成了一个可爱的绿孩子了吗?体会诗的

9、语言韵味,配乐朗诵语段之二。师引: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融入这迷人的绿世界中去了,知道我现在的心情吗?(很急切想进去那就请你们用这诗样的语言为我带路。)凝神注视片刻之后,一男生站起来大声说:“我想扑入这碧水里,洗个澡,让自己浑身都凉爽,都充满着绿”。“那你不就成了一个绿孩子了吗?”教师风趣地说道。此时他兴奋地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有的孩子想变成一条鱼,永远生活在这片绿色中,有的孩子想张开双臂去拥抱眼前的这片令人心醉的绿。接着,让他们和着音乐,再美美地读着诗样的语言。相信此时,孩子已完全融入到了西湖的那片绿中。在这个层面中,孩子们不仅领会到了语言的魅力,通过形象的感知加之朗读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作者所

10、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着共鸣。第二层面从物象回到文字。它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深化。即通过对物象的感知,对情境的体验之后,进一步来体会文本的表达方式。作者是怎样来写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以及情感色彩对文本的结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顺序,等方面来推敲与品味,这样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像作者那样”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对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又如,在绿一文中第三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借景(看到新荷),由此想到“初春杨柳嫩枝”从而来抒发对绿色,对生命的赞美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三)内化文本,我以我心抒真情。都说“文到深处情自浓”,通过对文本的两个不同层面的品读,深化,

11、此时学生不仅对文本的语言积极地进行内化,而且往往处于“情动而辞发”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教师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会使学生的语言新的发展,感受也会更加来得深刻。仍旧是绿这一课,最后,教师出示四幅充满着生机的画面,让学生选一幅,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或者也用诗的语言,诗的形式来一个借景抒情。小诗创作,师生互动。师引:是呀!它就像和你们一样“活泼、可爱”并板,充满勃勃的生机,此刻,我禁不住想诵一首小诗,献给西湖那迷人的绿。也送给活泼、可爱的你们好吗?师吟诵:“轻轻地,问候一声,绿,你好。是你带给大地,蓬勃的生机。是你给人们,美好的向往,真想,和你永远在一起,好吗?”师引:用你最擅长的形式来赞美花港

12、观鱼的绿,或是灵隐的绿,你可以找个伙伴一起美美地朗诵优美的语段。甚至背出它,喜欢写诗的可以根据这四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写一首小诗,也以用几句话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创作,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附:学生即兴创作的小诗。生1: 见倒你 是见到生命 是见到希望 绿 每个人心中的绿 每个人向往的绿 每一次 我们悄悄来到你的身边 你对我们一笑 我想捧起你 与你在一起 只要一会儿 哪怕只有一秒钟 我们便心满意足。 生2: 你是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 羞涩的。 你是天边的那息彩霞 有着一股莫名的爱 我想帖近你 让我那双小小的手 伸进你充满着童话色彩的世界 让彼此的心灵进行一次撞击 母新是和蔼的 你是清纯的 闭上

13、眼总是不由地随着你淡淡气息 绿,你就像是一曲美妙的乐曲 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美闭的心灵渐渐地 渐渐地敞开。生3: 轻轻地,来到你身边 抚摸着你 拥抱着你 摘下一片绿叶 贴在脸上 让心中也有一片绿叶 掬起你 洗一把脸 同时洗去我心中的污点 心灵像你一样纯洁。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童心和诗意一起随着悠悠荡漾的绿水,飞向了每个孩子的梦想地带。每个孩子似乎都成了诗人,他们的心中都流泻出一首首充满真诚,充满生机鲜活的小诗。我们强烈感受到孩子们对生命、对绿色的赞美,仿佛也感受到了一个个涌动的小生命。作者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美妙情思,被孩子们心领神会,孩子们终于在“无言之处”读出了生命的真谛,心灵获得了一种高

14、雅的解脱、一种畅达的飞向、一种童话般的陶醉。相信此刻,作者是幸福的,教师是幸福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三、体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时,切不可按部就班,照搬照抄。在阅读教学中的这个基本程序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它们往往是互相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正确处理好“双螺旋线”的两线关系?(一)选好一个切入点。为了能使学生在课一开始就发现阅读文本中所蕴藏的美,除了借助外在的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充满激情的引导之外)还应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语言特色进行揣摩,并选择好一个语段,作为整堂课教学的切入点,比如上述中绿一文将一段文字转化成诗的形式,不仅能从感官上(看到的是一首小诗

15、,读到的是小诗的味道)初步感受到文字的美,亦能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文本,由此所产生的情感,应该和文本所创设的意境是相吻合的。这里并不是提倡所有的文本都去转化成诗的形式,而是要把握一个原则,凡是能吸引孩子,让孩子们喜欢上的,又能很好地能反映出语言文字特色的这样的切入点设计,我想是成功的。(二)多在引导上下功夫。“引导”,一定要带有明确的方向性,由一点开始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条理,连贯流畅。换句话说就是阅读有个目标定位,然后由浅层走向深层,由部分回归整体,切忌漫无边际,拐弯抹角,老师说了许多话后,学生不安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阅读的层面还是停留在浅层。“引导”不求一步到位。由于学生的感悟

16、是和他们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因此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应遵循这一规律,多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能抓住语言感悟点,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如情境的渲染或是提供些想象的契机,让他们展开些合理又丰富的联想,同时,教师也应转换角色,不仅去聆听孩子们的感悟,更要把自己的感受或是体会和孩子们共同分享,自然地和孩子们融入到课堂中去。尤其对于孩子们那些极富个性化的见解,更应如视珍室,紧紧抓住这些亮点,大作特作“文本”,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三)把握好“双螺旋线”的循序渐进。曾记得有关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而产生情感的体验;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感受情感的基础上,体会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