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_第1页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_第2页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摘要:一部史记 ,鲁迅先生曾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上承父志,下忍身痛,隐忍苟活,于逆境中所著的这一史家名篇确为中国文学史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其“发愤著书”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大贡献。本文从其史学巨著史记出发,具体阐述其“发愤著书”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时代与现世意义。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所编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其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史学之大手笔,鲁

2、迅先生就赞扬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是流露于其史记中的,而其史记的编写也正印证了其“发愤著书”的思想。 总论其“发愤著书”思想的集成,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从个别到一般 司马迁在其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此处太史公之“愤”者,我想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他们都是在作者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得主张、想法

3、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可以激烈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仇怨悲愤倾泻与作品之中(1)。 另外,其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时曾论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可以想见,太史公司马迁所作离骚是为一“怨”也,而此一“怨”也:即屈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楚怀王的忠诚。希望怀王能够听从自己得建议,能够行仁政,良社会。 在这里,屈原离骚“怨”的特色是迎合了孔子有关文学的社会作用理论中的“怨”

4、的说教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即:“怨刺上政”亦即可兴仁政,良社会。且不论此,太史公“发愤著书”的思想是在分析、综合、比较,西伯、仲尼、左丘、孙子等前人事迹的基础上,并结以评述离骚,突“离”“怨”的特点,揭示出来的理论产物。无疑,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二、从具体到抽象 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意在言明一种摒弃人为、合乎天然的文艺。其论及此境界的体悟时曾谈到“有”和“无”,“虚”和“实”之关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此即“有无、虚实之辩,而此也正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诚然,太史公之“发愤著书说”是源

5、于前人之事迹,加之修身之体悟后综述产生的,从实践的拘演上升到理论的形态,其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渐变。当今文论形态在论及“具体与抽象”之关系时也曾说道其是表与里的深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抽象提取也是和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形态紧密相连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学说,也有着特定的抽象升华。当今文学修辞中的“比喻”一意也正是化抽象为具体,精雕细磨的,本体与喻体,借以恰当的喻辞相连,实为以逼真之实物言回环之妙理也。 总说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是在前人基础上,评离骚之离、忧,特别是突出“怨”、“刺”特点,化具体为抽象的。 谈及太史公“发愤著书”思想之意义,我认为有两点是需要指明的:一、承父志,成一

6、家之言。司马氏家族世典周史,太史公之父司马谈更是志于修史,然终未成而终了,弥留之际,手诫其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由此可见,司马迁之发愤著书是承继先宗遗志的。其父之:“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一言,足以诫太史公。 同时,太史公年少游历,遍访河山,其广阔的阅历亦促使其编写史学,特别是当其因李陵之事而获罪后,更使他的修史动机有所调整,其所列:“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其所认己亦身陷囹圄,应仿前人之迹,成一家之言。聊以抒怀,寄多感慨,生命之不枉自废也。 可以说,太史公之“发愤著书”说印证着他的史记,同时亦诫之于人

7、:时遇不平世,文人著书立言,聊抒心中之忧愤,成其一家之言,将流于后世,兴于史笔,告知后人,诵于万代千秋。二、承继儒学思想,儒道相融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很好的承继儒学思想的,孔子曾强调:“ 诗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意在阐明文学的社会功用的,而太史公之著书,盖自怨也,流于文字笔墨之情,感于时世繁杂之体,嗟叹,离忧之!实为书愤也。当然,这一“愤”意也体现在史公评离骚中:“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子之不平,发而为之作离骚 ,“愤”哉!虽抱石沉汨罗,其魂灵永不灭也。由这一点也可以从侧面说明离骚之作闻于后世的不朽原因。 另外,司马迁年少时亦接触了黄老之学,当然,这也与西汉初年广兴黄老“修身养性”之

8、说有关,其年少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黄生),这不得不使其思想中有着黄道儒孔,兼容其二者而并包之处。所以说,其“发愤著书”思想的形成是儒道相融的产物。 论儒者,诗之可怨。论道者,亦有愤激:老子其七十五章论说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轻死。”这就说明:道家思想中,对于黑暗现实是有着一定的愤激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以死来反抗无法无天的暴政,这就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了。 总起说之,太史公之“发愤著书”思想是中和儒道思想的,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却不同于“发愤”之说,道家强调“愤激”,亦不同于“诗怨”之论,二者各

9、取一支,恰如其分的言明了作者的心中之思,这是极其真实可贵的地方。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时代及现世意义,我想其民主进步及文学艺术魅力是极其深远的。 西汉儒学“罢黜百家,以己独尊。”以思想的大统领于国治,言论的彰显不是完全自由的,太史公强调作家于逆境中积极奋起,摒弃消沉自轻,其是有着一定的民主进步意义的,文人之情思凝于笔端,文人之魂灵寄于笔墨,笔能抒情,亦能概论,托笔而抒愤,文人之思:精也! 同时,“发愤著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明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著书倡平等,维新人士兴报馆言革命,鲁迅曾弃医从文,以笔为匕首、为投枪,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中国各阶级之新变也是从思想领域展开的,而思想的传播亦是从书论开端。韩愈的“不平则鸣”,白居易的“为民请命”,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等都从其“发愤著书”思想中汲取过营养,各自成就自身的理论形态。 综上所述:司马迁作为西汉史学家,其所著史记作为一部流传后世的纪传体通史,特别是其阐发的“发愤著书”的思想学说,无论是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来说,都是有着深度意义的,太史公发愤著书,著书以求实录,不虚美,不隐恶。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不得不提的,其理论意义是经典传于后世的。参考文献:1、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运熙 顾易生,200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