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_第1页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_第2页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_第3页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_第4页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a,点B对应的数为b,且12b - 6|+ (a+1) 2=0, A、B之间的距离记作 AB,定义:AB=|a - b| .(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应的数 x,当PA- PB=2时,求x的值.(3) M N分别是PA 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PW PN的值不变,|PM- PN|的值不变.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 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 x.St图1霞I(1) PA=; PB= (用含x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 巳使

2、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 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 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 N分别是AR OB的中点,问:竺口上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IN由.3 .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 巳点M N分别为线段PA PB的中点, * -1AM P N BACB P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3)如图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 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3、下列结论:的值不变;PA+PB PC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4 .如图,P是定长线段 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 AB向左运动(C在 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G 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 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A CPD B(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 AQ- BQ=PQ求弱的值.Sb(3)在(1)的条件下,若 C、D运动5秒后,恰好有CD二郎,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 N分别是CD PD的中点,下列结论:PMF PN的值不变;典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

4、一个结论 如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I I,IC P D 35 .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A B C, ABAC,点C对应的数是 200.2(1)若BC=30Q求点A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 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 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

5、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 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 点A的过程中,至QC- 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26 .如图1,已知点 A C 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 AB=1Z CE=6 F为AE的中点.(1)如图1,若CF=2则BE=,若CF=m 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 BE上,是否存在点 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生更Fcf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 C FEB却

6、cl F F图2C A p EDR7 .已知:如图1, M是定长线段 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 M 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 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C在线段AM, D在线段BM上)(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 2s,求AC+MD勺值.(2)若点 C D运动时,总有 MD=3AC直接填空:AM=AB.(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 A* BN=MN求皿的值.期ACMD洌|AMB傲8 .已知数轴上三点 M, O, N对应的数分别为-3, 0, 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 x.(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 x的

7、值是;(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 巳 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 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 理由.(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O向左运动时,点 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 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9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表示的数为6, B是数轴上一点,且 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 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 B表示的数 ,点P表示的数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

8、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 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OA0610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表示的数为6, B是数轴上一点,且 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 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1)写出数轴上点 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

9、线段MN勺长;(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 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 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 Q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 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BOA-I06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a,点B对应的数为b,且12b - 6|+ (a+1) 2=0, A、B之间的距离记作 AB,定 义:AB=|a - b| .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应的数 x,当PA- PB=2时,求x的值.

10、(3) M N分别是PA 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PW PN的值不变,|PM- PN|的值不变.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 0,各项都为0; (2)应考虑到A、R P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 (3)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 解答: 解:(1) 1 |2b - 6|+ (a+1) 2=0,a=- 1, b=3,.AB=|a- b|=4 ,即线段 AB的长度为 4.(2)当P在点A左侧时,|PA| - |PB|= 一 ( |PB| - |PA| ) =- |AB|= -

11、42. 当P在点B右侧时, |PA| - |PB|=|AB|=4 W2. ,上述两种情况的点 P不存在. 当P在A、B之间时,-1WxW3, . |PA|=|x+1|=x+1 , |PB|=|x - 3|=3 -x, |PA| - |PB|=2 , .1.x+1 - ( 3-x) =2. ,解得:x=2;(3)由已知可得出:PMPA, PN=iPB,22当PW PN的值不变时,PW PN=PA- PB.|PM- PN|的值不变成立.故当P在线段AB上时,PM+PNe (PA+PB =AB=2, 2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 PN|=|PA- PB|=6AB|=2 . % P

12、A8ii0 A A PR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 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 A 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守,7 rlp图1图2|(1) PA= |x+1|; PB= |x - 3| (用含 x 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巳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

13、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 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 B以20个- np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 N分别是AR OB的中点,问:竺一生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mx.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 PB的长;(2)分三种情况:当点 P在A、B之间时,当点P在B点右边时,当点 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 即可;(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 OP 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解答: 解:(1)二数轴上两点 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

14、应的数为x,.PA=|x+1|; PB=|x - 3| (用含 x 的式子表示);故答案为:|x+1| , |x - 3| ;(2)分三种情况:当点P在A、B之间日PA+PB=4故舍去.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 PB=x- 3,( x+1) (x 3) =5, x=3.5 ;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 x- 1, PB=3- x,(- x - 1) + (3 - x) =5, . x= - 1.5 ;AR - np(3) 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设运动时间为 t分钟.则 OP=t, OA=5t+1, OB=20t+3, AB=OA+OB=25t+4 AP=OA+OP=6t+1AM=l

15、AP=+3t ,22OM=OA AM=5t+1- (3t) =2t+ , 2 回_ |1L_3ON=-OB=10t+,22 .MN=OM+ON=12t+2AB - OP 25t44 - t c =2 W 12H2 八 ,一AB-OP,,在运动过程中,M N分别是AR OB的中点,一的值不发生变化.1IN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3 .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 巳点M N分别为线段PA PB的中点, * 1 AMP X BACB P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 MN的

16、长度与我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 P FB的值不变;也理 的pcpcM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求出MP NP的长度,即可得出 MN勺长度;(2)分三种情况:点 P在AB之间;点P在AB的延长线上;点 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 MN 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3)设AC=BC=x PB=y,分别表示出、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解答: 解:(1) .AP=8点M是AP中点,MP=IAP=4,1BP=AB- AP=q 又.点N是PB中点,PN=1PB=3,1MN=MP+PN=7(

17、2)点P在AB之间;点P在AB的延长线上;点 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 MN=AB=7. 牙(3)选择.设 AC=BC=x PB=y, 小PK-PB AB 14 /十/八 =i= 二11(在变化);PC i+y ify生之上及(定值).7 FC x-Fy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4 .如图,P是定长线段 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 AB向左运动(C在 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G 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 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Li CP D 3(2)

18、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 BQ=PQ求黑的值.以 P8(3)在(1)的条件下,若 C、D运动5秒后,恰好有C尾桩,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 PB上),M N分别是CD PD的中点,下列结论:PMr PN的值不变;晔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 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1)根据C D的运动速度知 BD=2PC再由已知条件 PD=2ACt彳导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上处; 3(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 AQ- BQ=PQt彳# 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3)

19、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A3,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 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KM二PN PM二七杷. L,解答: 解:(1)根据C D的运动速度知:BD=2PC. PD=2AC .BD+PD=2 PC+AC,即 PB=2AP .点 P在线段 AB上的工处; (2)如图:I _iJA P Q A . AQ- BQ=PQ.AQ=PQ+B Q又 AQ=AP+PQ AP=BQfT心,粤乌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AQ - AP=PQ所以 AQ - BQ=3PQ=AB所以0m;杷3一 t :M=AK;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0、,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 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 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5 .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A B C, ABAC,点C对应的数是 200.2(1)若BC=30Q求点A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 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 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

21、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 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 点A的过程中,WQC- 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200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1)根据BC=30O, AB=AC,得出AC=600利用点C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 A对应的数;(2)假设x秒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 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 V,得出PE=10y, QD=5y进而得出 姆包+5y- 400y,得出零 -AM=2| 22315国日、

22、丁一争原题得证.斛答: 解:(1)BC=300 AB冬:,所以 AC=60O, C点对应 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 600=- 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 MR=4RN.MR=(10+2) X 片,RN=t600 (5+2) x , .MR=4RN (10+2) X 梳=4X、600 ( 5+2) 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设经过的时间为 v,则PE=10y, QD=5y,于是 PQ点为0 - (- 800) +10y - 5y=800+5y, 一半则是,2所以AM点为: 一,-+5y-400=与,又QC=200+5y所以AMU粤包L

23、-当=300为定值.点评: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 应细心分析.6.如图1,已知点 A C 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 AB=1Z CE=6 F为AE的中点.(1)如图1,若CF=2则BE= 4 ,若CF=m 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 BE上,是否存在点 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生更Fcf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 C FE3图1CA F WS2C A F EDS却考点

24、: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1)先根据EF=C曰CF求出EF,再根据中点白定义求出AE,然后根据BE=AB- A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根据BE、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2)根据中点定义可得 AE=2EF再卞据BE=AB- AE整理即可得解;(3)设DE=k然后表示出DREF、CRBE,然后代入BE=2CF求解彳#到x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解答: 解:(1) CE=6 CF=2, .EF=CE CF=6- 2=4, F为AE的中点, .AE=2EF=2 4=8,BE=AB- AE=12- 8=4, 若 CF=rm 则 BE=2mBE=2CF(2) (1

25、)中BE=2CF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F为AE的中点, .AE=2EF BE=AB- AE, =12- 2EF, =12-2 (CE- CF), =12-2 (6- CF),=2CF;(3)存在,DF=3.理由如下:设 DE=x,贝U DF=3x,EF=2) CF=6 x, BE=x+7,由(2)知:BE=2CF .,.x+7=2 ( 6-x),解得,x=1 , - llODFl . DF=3 CF=5湍=6.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准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7.已知:如图1, M是定长线段 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 M B出

26、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 BA向左 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C在线段AM, D在线段BM上)(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 2s,求AC+MD勺值.(2)若点 C D运动时,总有 MD=3AC直接填空:AM= 1 AB.(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 A* BN=MN求皿的值.ACMDA期B顺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分类讨论.分析:(1)计算出CM及BD的长,进而可得出答案;(2)根据图形即可直接解答;(3)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 N在线段AB上时,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然后根据数量关系 即可求解.解答: 解:(1)当点 C D运动了 2s时

27、,CM=2cm BD=6cmAB=10cm CM=2cm BD=6cm . AC+MD=AB CM- BD=10- 2 - 6=2cm(2) 44(3)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IIIIAWXRANH BN=MN 又ANH AM=MNbn=am=Laej,.mnJab,即期 J.1 2 AB 1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IillJ嵬BNANH BN=MN 又ANH BN=AB,mn=aB即典二L综上所述退或ABAB 2点评:本题考查求线段的长短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关键是细心阅读题目,理清题意后再解答.8.已知数轴上三点 M, O, N对应的数分别为-3, 0, 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

28、,其对应的数为x.(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 x的值是 -1;(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 巳 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 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 理由.(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O向左运动时,点 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三点 M, O N对应的数,得出 NM的中点为:x= (-3+1) +2进而求出即可;(2)根据P点在N点右侧或在 M点左侧分别求出即可;(3)分别根据当点

29、 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当点 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求出即可.解答:解:(1) M O, N对应的数分别为-3, 0, 1,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 1 x的值是-1 .(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 巳此时 x= - 3.5 或 1.5 .(3)设运动t分钟时,点P对应的数是-3t ,点M对应的数是-3-t,点N对应的数是1-4t.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因为PM=PN所以点M和点N重合,所以-3- t=1 -4t ,解得片A符合题意.1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有两种情况.情况 1:如果点 M在点 N左侧,PM=- 3t - (- 3-t) =3 - 2t . PN= ( 1 - 4t ) -

30、(- 3t ) =1 - t .因为 PM=PN 所以 3- 2t=1 -t ,解得t=2 .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不符合题意,舍去.情况 2:如果点 M在点 N右侧,PM=(-3t) - (1-4t) =2t - 3. PN=- 3t - (1+4t) =t - 1 .因为 PM=PN 所以 2t 3=t 1,解得t=2 .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符合题意.综上所述,三点同时出发,W分钟或2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3故答案为:-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 M N位置的不同进行

31、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 键.1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表示的数为6, B是数轴上一点,且 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 B表示的数 -4 ,点P表示的数 6 - 6t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 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OH 、06考点: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

32、的距离.专题:方程思想.分析:(1) B点表示的数为 6-10=-4;点P表示的数为 6-6t;(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然后建立方程 6x-4x=10,解方程即可;(3)分类讨论:当点 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 MN解答:解:(1)答案为-4, 6-6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 (如图)06贝U AC=6x, BC=4x,. AC- BC=AB1. 6x- 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 5.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L*%MN=MP+NP=A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