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类著录_第1页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类著录_第2页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类著录_第3页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类著录_第4页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类著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集部第1581冊: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清)梁章鉅撰 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集部第1581冊 (手写稿本,辨识不清)21-410集部第1582冊:文選笺證三十二卷(清)胡紹煐撰 影印清光緒劉世珩刻聚學軒叢書第五集本27-481 绩溪胡绍煐。紹煐病李选择焉不精,而欲补段玉裁、王念孙治文选所未及者,二十余载,最后厘为三十二卷,有朱右曾序以及自序。咸丰间刻即毁,仅存钞本 同治十二年。其子小泉以钞本伪夺,属族父培系为校勘。集部第1582冊:文館詞林一千卷(存三十卷)(唐)許敬宗撰 影印民國三年張鈞衡刻適園叢書第三集本 。文馆词林的部类体系参考了同时代类书的体系,编者在部类的划分上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

2、间从目前文馆词林残卷的内容看,包括了经、史、集三部的文献,没有见到子部的文献。可能是该书不收子部文章,也可能是因为残缺太甚,这部分文章都弄丢了。因为目前的存卷仅包含诗、颂、七、碑、诏、救、令、教等文体,这些和子部的东西基本没什么关系,因此没有子部文章的出现也很正常。在目前见到的经、史、集三类文章中,尤其以史部和集部为多。不过文馆词林不注文献出处,因此我们也难以确知哪些文章究竟引自叨肠些书,以及它总共用到了多少部书。卷691的卷首保存了该书目前能见到的唯一一句编者按语:臣敬宗等谨按:救者,正也。书称“救天之命”,其名盖取此也。周穆王命邓父受救宪即其事也。汉责杨仆,其文尤著。今历采史籍,以备救部。

3、这里揭示了“救”体的文章来自史籍,而且是广泛地搜集采录。除了救以外,诏、令等体也是多靠史书保存下来,因此到史籍中搜罗这些文章,是容易获得且收获较大的。在史书的一记载中,这些文章如果没有明确标识是哪个大臣代为拟作,那么总集在取材史书时,这些真正作者就被隐去了。而文馆词林能标出了它们的实际作者,应该是编纂时使用到了这些作家的别集,因为在别集中作者可以理直气壮地表明这些文章是他们所写的。另外,早于文馆词林的其他总集可能也用到了这些别集,文馆词林的材料可能也来自它们。晋代的挚虞在编纂文章流别集时,在编辑方面的一些具体操作:“采趟孔翠,荃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也就是说,在掌握的

4、材料中选择那些好的作品,摒弃那些芜杂的东西,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列好顺序,就编成了一部文章总集。这也成了后代编纂文章总集的范例。文选序谈到具体的操作时说:“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又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进一步地提到了分类的问题,即首先按照文体分类,文体之下按照一定原则划分部类,一类当中再按年代前后排列。前代总集编纂的经验被文馆词林充分地吸收了,因此虽然我们已经不能确知编纂工作的具体流程,但基本可以借助上述的范例,从目前的定本反观它初创时的情景。文馆词林体例的制定同时参考了以前的总集和类书,尤其是在划分部类的时候,参考了稍早的艺文类聚和其他类书(详细论述见下篇)。对于

5、各类文体,编者还要撰写一个简短的说明,作为对这类文体的解释,附于该体的卷首。:文体名称的意义(“救者,正也。”)、名称的来源(“书称救天之命。,其名盖取此也。”)、最早的典故(“周穆王命邓父受救宪即其事也。”)、优秀作品举例(“汉责杨仆,其文尤著。”)及文献的来源(“今历采史籍,以备救部。”)。因为不同的编者负责不同的部分,造成上述同一文章重复出现在不同卷中,主编在最后统稿的时候仅仅从文章标题着眼,因此没有剔除重出的文章。上面的现象一是说明了文馆词林是不同编者分卷进行,二也反映了编纂过程并不那么严谨,现存的三十卷己经出现了这么多的作品重出,可以想象一千卷大书的质量。文馆词林严格地按照“文体一部

6、一大类一小类”这样的体例进行编排,每个最末级类别下的作品又以作者时代为序进行排列。根据作品的多寡,最末级的情况也有变化,如卷414“七”体可能因为作品较少,编者没有进一步加以分类,因此第一级的“文体”也就成了最末级类别;而像卷152、巧6、157、158、160五卷,编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部类分级达到了四级,因此最末级类别即是第四级的“亲属赠答”、“夫妇赠答”和“杂赠答”等小类。目前见到的四级分类可能就是文馆词林最细致的分类了。同时,文馆词林对各类别内部的次序进行了严格的编号,各卷分配到的部类序号互不重复,比如卷156是“诗十六人部十三赠答五杂赠答二”,那么卷157就是“诗十七人部十四赠答

7、六杂赠答三”。根据文馆词林的这一编排原则,我们由残存的三十卷的文体部类次序,反推出了另外约99卷的大致分类。也就是说,加上现存的30卷,我们一共可以看到109卷的卷次分类。文馆词林编纂过程的有关章节,关于文馆词林的基本结构和体例可以总结如下:一、它的总体结构是“文体一部一大类一小类一(时代)”,根据篇幅大小和内容繁简,中间的“部一大类一小类”可以伸缩增删;二、文馆词林大部分文体的篇幅都是整十的卷数;三、文馆词林直录选文,没有主观上的删改,也没有任何注释性的文字,是一个白文本;四、文馆词林在每类文体前都有一篇简短的说明文字,用以说明该文体的大体情况。152卷 诗十二人部9赠答一:四言 亲属赠答,

8、夫妇赠答 156-158卷 157卷诗十七 人部十四 赠答六 杂赠答三158卷 诗十八 人部十五 赠答 杂赠答四 160卷 诗廿 礼部二释奠下四言346卷 颂十六 礼部五 巡幸347卷414卷 七四 七体452卷 碑三十二 百官二十二 将军二453卷 碑三十三百官二十三 将军三457卷 碑三十七 百官二十七 都督一459卷 碑三十九 百官二十九 都督三 613卷收录唐太宗施行遗教经文。宽政末年有一篇重要的考证文章文馆词林之事,根据阿部隆一考证,作者应该是桥本经亮。这篇文章指出,佛祖三经有“唐太宗文皇帝施行遗教经文,出文馆词林卷六百十三”的文字记录。卷613目前已经不知去向,但是通过这个线索可以

9、知道,亡佚了的卷613收录了唐太宗的那篇文章。桥本经亮还考证了日本校书殿的具体位置和主要职能,以及冷然院的印章等问题。662卷 诏(伐)664-670卷 664卷 诏(抚)665卷 诏三十五 赦宥一666卷诏令三十六 赦宥二667卷诏三十七 赦宥三 668卷 诏令(赦诏)669卷诏三十九 赦宥五 670卷 诏四十 赦宥六 691卷(敕) 诫励 贡举 除授 黜免 695 卷 移都 毁废 祭祀 崇学 田农 政事 举士 赏罚 军令赦令 杂令(令)699 卷 教四 恤亡 裒贤 显节 终复 毁废 祷祀 崇法 残简 敕 表 虽然它产生于遥远的初唐时期,虽然文献的流传和保存过程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经过前贤的努

10、力搜求后才勉强得到目前的三十卷,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文馆词林产生于图书编纂之风大盛的初唐时期,它在本质上是官方救令编纂的国家文化形象工程之一,和初唐时一期那些已经亡佚了的、动辄成百上千卷的类书和文学总集一样,被编纂出来以展示国家的文化实力,它们在当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性。和那些私人编纂的总集相比,缺少鲜明的编纂思想,编纂的过程也欠认真和严谨。因此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书最大的贡献或意义在于保存了大量初唐及唐以前的文学和史学文献,这些文献在其他传世文献中己经找不到了。我们研究它的编纂人员、编纂过程、编次分类和编纂思想等基本问题,是想探究文献是怎样被选录,以怎样的形式被选录,又以何种形式被保

11、存了下来;而没有宏愿为研究对象竭力安插一个“历史位置”,或构建一整套“重要意义”。集部第1583-88冊:七十二家集三百四十六卷附錄七十二卷(明)張燮輯 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提要:明张xian 是编凡七十二家。周一人,汉十二人,魏七人,晋是一人,宋五人,齐二人,梁十八人,陈五人,北魏二人,北齐二人,北周二人,隋五人,其所取材除各史籍该著作者本传与他传志中所引外,有旁采文选并李善注艺文类聚古文选以及太平御览等书(类书中有北堂书抄初学记二书)包罗宏富得未曾有,自兹作来,张溥之汉魏百三家集因之,而后严可均之秦汉三国六朝文因之,而后丁福保之汉魏六朝名家集因之。书体例,首赋次诗次文,其细目则因时代

12、演变,每有互相出入或大同小异之处,如赋有骚赋之分,诗有诗、歌、吟、乐府之分,文则尤繁。有诏、令、教檄、文、上书、奏记、策、书、表、公文、移问、章、议、书、牍、对问(亦曰设难或曰难)、论、约文、七、连珠、传、序、序传、碑、记、符命、颂、箴、耒、铭、哀辞、祭文、赞之分,各集之末,皆有附录,内有著者本传、别传 00及后人追颂等篇。总目提要27-3集部第1592-93冊:十八家詩鈔二十八卷(清)曾國藩輯 影印清同治十三年傳忠書局刻曾文正公全集本 28-720十八家: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黄山谷、陆放翁、元遗山是也。最录十八家之诗,拮其精华,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为次,萃为一书,都二十

13、有八卷,卷一至卷九为五古,卷十至卷十六为七古,卷十七之卷十九为五律,卷二十之卷二十五为七律,二十六之二十八卷为七绝。各家之诗亦以各体为序,五古录曹子建五十五首,阮嗣宗八十二首每首或附以评,或附以释,或附以解题,或附以印证,均能摒弃历代选家之失而独树一帜。原意便于家塾诵读,昭示来学。故所选以秉于正,诚为诵读之善本。盖不求工自工者。集部第1593冊:八代詩選二十卷王闓運輯 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江蘇書局刻本 28-164(光绪辛巳四川尊经书局刻本,民国十二年订补经济堂极本)八代者: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所以前于唐诗也。先四言,次五言,次齐以后新体诗,次杂言次郊庙乐章及颂德乐词,次歌谣次杂体,同体

14、者以时为次,如四言凡二卷,一卷为汉至晋,二卷为晋至隋同时者以作者之先后次之,此其编次之大凡也。相比于古诗纪和古诗源集部第1594-1600冊:詩淵不分卷 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 36-645不著姓氏,仅存九册。全书细行密书,每半页二十二行,行二十三字。现存各册,大概为分门汇集。历代诗词之籍,先以天时地理人事分为部门,每门之中,分成细类,每类之中,更分子目。子目下备载历代诗词,是书收载历代诗词之多,全书卷帙之繁复,可一望而知之。其中有花木、器用、身体、声色、珍宝、数目、卷次、饮食、人事等门,又有以题材分者,如赠送、迎忆、酬答等类,又有以官职分者。每册均有紫须仙馆澄江书院文华内史顾从义印,季振宜藏

15、书,芸阁陆氏子渊各印。集部第1603-08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一卷(清)嚴可均輯 影印民國十九年 影印清光緒二十年黃岡王氏刻本 28-578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笈及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分代编次为十五集,合七百四十六卷。严可均认为梅鼎祚古文纪有诗无赋,而张溥未载出处,且错误多。是编其文分类编次,故例言曰赋、骚、制、诰、诏、勑、玺书、赐书、册、策命、策问、令、教、誓、盟上言、奏、议、驳、檄、移、符、牍、曰判、启、笺、奏记、书、答、对问、设论、设、难、释难、辨、考、七、记、序、颂、赞、连珠、箴、铭、诫、传、叙传、别传、约、全、券、诔

16、、哀册、哀辞、墓志铭、碑、灵表、行状、弔文、祭文、祝文、题后、杂著。儧逆如王莽桓玄等则先表疏后诏令,变例以别之,然见行书,则仍以朝代为次。上古本无子部之分,自后世不别,而伪谓经史子者,实各人分类之集。文选为总集而收毛诗传序尚书序左传序史论史述文苑英华亦如此。全唐文不载晋梁陈北齐周隋史论赞,又不载帝范、元子伸蒙续孟素履兼明化书等。子书以诸史子见存,今遵其例而推广之,以为界限,凡经传不录,录经传中所载之誓、诰、箴、铭等文,录佚经而佚诗属诗,石鼓亦属诗,不录。录金石刻辞,而岣嵝碑字难识,不录。卷三千四百余,皆为之小传、里系、察举、迁除、对拜、赠懿、著述,略其始末,或其人不见于史传,则参考群书,略著爵

17、里。集部第1609冊:續古文苑二十卷(清)孫星衍輯 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七年冶城山館刻本 29-76先是唐人没有古文苑录诗赋杂文二百六十余首,皆史传文选所不载,四库提要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世传孙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之。渊如辑各家秘笈为续古文苑二十卷,录文凡五百余首。卷一为钟鼎之文及赋,卷二、三为赋,卷四为诗,卷五为诏册敕赐书令,卷六为表、疏、奏、对、策、启、笺、状,卷七为议、奏记,卷八为书檄、七、对,卷九为论、说,卷十为记,卷十一、十二为序,卷十三为颂,赞,卷十四为箴铭,卷十五至十九为碑志,卷二十为诔、弔文、哀辞、杂文,引书都数十种。录文起于周秦,止于宋元,门类悉遵文苑,参以文

18、选,引书务注意出处,尤重年月,其有文馆词林,则来自海外道释两藏。至于隐奥词句,为之疏通证明。舛误篇什为之考订参校,实事求是,期于完善。集部第1609-10冊: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清)姚鼐輯 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家塾刻本29-65姚鼐撰古文辞类篆以尽古今文体之变迁。惜抱轩文集中曾钱献之序与鲁实之论文诸书,皆其宗旨所在也。古文辞类篆者,次秦汉以来至方刘之作,类而论之。总七百篇,为类十有三,曰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 ,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则又别之上下编,每类各系以序论,其源流及其去取,全书体例悉尽于次。论辩

19、类,原于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今悉以子家不录,而以贾生为始。序跋者,昔前圣作易,孔子为作系传、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之传以推论本原,广达其义。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序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奏议者,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其载春秋内外传者不录,录自战国一下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对事之异名,其实一类,惟对策虽亦臣下告君之辞,而其体少别,故置之下编,书说这,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0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赠序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诏令者,原于尚书

20、之誓诰。传状者,虽原于史氏而义不同,古之国史立传,不甚拘品味,所记事尤详。今录传状之文,昌黎毛颖传,故附之。碑志者,其体本于诗歌颂歌功德,其用施于金石,周之时有石鼓刻文,秦刻石所经过狩猎,汉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体盖秦刻琅琊具之矣。金石之文,与史家之文异。志者,识也,或立石墓上或理之圹中,古人皆曰志。为之铭者,所以识之之辞也。恐人观之不详,故又为序。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铭二之。独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义。盖自欧阳公不能辨矣,墓志文录者尤多。今别为下编。杂记者,亦碑文之属,碑主于称颂功德 ,记则所记大小事殊,取义各异,故有作序与铭诗全用碑文体者,又又为记事之类也。箴铭者,三代以

21、来有其体,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其辞尤质,而意尤深。赞颂者,亦诗颂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辞赋者,风雅之变体也。辞赋者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义在托讽。汉世校书者,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文选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后世不知其陋而仍之。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独辞赋者,六朝尤有韵格存焉,惟齐梁以下,辞益俳而气益卑故不录。哀祭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后世惟退之介甫而已。序都十有三,而文体之升降得失,莫不于此尽之。姚鼐于千载之后,独持灼见,总括群言,一一衡量其高下,铢黍之得,毫厘之失,皆辨析之。集部第1610冊:續古文辭類纂三十四卷王先謙輯 影印清光緒八年王氏虛受堂刻本 29

22、-60王先谦顾姚鼐所选仅止康雍,不及其下,体例之谨严,亦时为之限。三十四卷其子乾隆下迄咸丰,得人三十有九,论其得失,区别义类,悉遵以姚鼐之书,其所续者,论辩类原六十四,续四十二,序跋类原二十八,续一百四,书说类原八十五,续六十四,赠序类原五十三,续二十七,传状类,原十八,续三十三,碑志类原一百,续八十。杂记类,原七十六,续七十五。箴铭类,原二十四,续九。赞颂类,原六,续六。哀祭类,原三十八,续十七。而奏议、诏令、辞赋类则未及。诚以令之奏议、诏令,要在明切事理,古义美辞,时所弗尚。体既专行,遂不入录。辞赋乃风雅之变体,取工骈俪,清代诸家,尤罕沿袭。间有述作,不复甄采。纂集斷自乾隆以降, 故薑塢梅

23、崖與焉。姬傳受業薑塢復與殿麟、悔生師海峰臺 山絜非師梅崖碩士學於絜非更事姬傳。姬傳之徒伯言異之孟涂植之最著碩士行輩差先伯言其年家子異之典試所得士也。仲論春木生甫出姬傳少後,薑塢曾孫碩甫亦姬傳高第弟子,而名業特顯,不徒以文稱。秋士品詣孤峻尺木其族子究心理學尤與臺山善子居皋文私淑海同拔起者小峴祁孫其尤也湘皋善碩甫而與星叔相先後月滄歸嚮,桐城嘗問道於仲倫春木以所學倡於粵西,其鄉人伯韓子穆翰 臣定甫亦請業。伯言子序通甫位西子餘皆從伯言講 論者也。石州以樸學鳴與伯言論不合魯川兼師兩人異之子小異傳父 業 而早卒植之之門惟存 莊著稱焉曾文正公亟許姬傳至列之聖哲畫像,記以為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 然尋其聲貌

24、略不相襲道不可不一而法不必盡同斯言諒哉。南屏沈思孤往其適於道也與姚氏無乎不合學者讀正歐陽生文集序及南屏與篠岑論文派書百餘年文人承嬗離合之迹,盖略可赌矣。29-63(黎庶昌选)尝辑经子史记、汉书三国志、五代史通鉴及方苞刘大櫆等前后之文,为续古文辞类篆二十八卷。以补姚氏之未备。录文四百四十九篇,份上中下三编。上编经子,中编史记、汉书、三国志、五代史、通鉴,下编方刘前后之文。每变又各以类别,凡姚氏已分者从之,无者据曾文正经史百家集钞之目增入,其例见于目录后序。是书上编经子。姚氏纂文之例,首断自国策,不复上及六经,以云尊经。然观其目次,每类必溯源经子之所自来,虽不录犹录也。今次为三卷,曰论辩、序跋、奏

25、议、书说、诏令、传状、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其类十有一,左氏叙事之文自为一体。姚纂无类可传,则取曾文正经史百家杂钞之目以入。录叙记为一卷,有别增典志为一卷,典志亦杂钞之目也。中编曰史。姚氏纂文不录史传,其说以为史多,不可剩录。然推此义法类求之,马班而降,可读之史盖少,今录史记纪传世家为五卷,汉书纪传为四卷,序跋、奏议、书说、诏令、辞赋、哀祭姚所遗者尚有可采者为一卷。三国志、五代史,其书最为驯雅有法,汉以后史之良也,取一二类著焉。通鉴法左氏叙事体也,史之八书,汉之十志,皆典章国故,与周礼仪礼全经同,录叙记为一卷,典志为一卷。下编方刘前后之文。文无所谓古今,要趋于当。其为类十有三。论辩、序

26、跋、奏议、书说、赠序、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叙记,此为十卷。无者,故阙焉。古文辞粗备于是矣。其频遭次第,一以习闻诸曾氏者,述而录之。曾氏之学,出于桐城与姚先生之旨合。尊姚氏之说,摒弃六朝骈俪之文,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盖取儒者之多识格物,博辩训诂,一内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陈桐城末流之弊。故叙述略例以明夫不敢对己抱残、守一先生家言。与姚书相比,姚书分类而不分编,是书则先分编而后分类,此一不同也。姚书分类有十三,每类有论序,以见文原,是书则论序阙如,分类有不尽遵守,间杂以曾氏之说,二不同。姚氏不收经史诸子之文,是书取以纳诸各类。姚书不录生者,间

27、录方刘以明师承,且选书之时,方刘已卒。是书存殁咸取,犹尊师友。姚氏之书,不尽完密,曾氏选经史百家杂钞,师其义不师其法,以补未备。黎氏又从而续之。王先谦续编三十四卷,成书早于黎,其所选乃以清代位断,不录前人,其旨亦不尽与黎合。集部第1610冊:駢體文抄三十一卷(清)李兆洛輯 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合河康氏家塾刻本 29-83书分三编,上编制作之文,中编冠冕之制,下编齐梁之篇为多,而古人喻志之作入焉。录自秦始迄隋,唐以下不录。唐以前 ,只体有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说,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学之者亦自以为于古文殊。时古文辞类篆重在分文之体,以端后学趋向。李兆洛亦秉承此意。既分书为上中下

28、编,又每编各分以类,系以论序,为学者启示途径。上编分类十有八,曰铭、颂、杂飏颂、箴、谥诔哀策、诏书、策命、告祭、教令、策对奏、驳议、劝进、贺庆、荐达、陈谢、檄移、弹劾,皆庙堂之制,奏进之篇。( 总体风格表述)使源流可知也。中编分类为八:书、论、序、杂颂赞箴铭、碑记、墓碑、志状、诔祭,皆指事述意之作。(源流、风格,作法)下编分类为五:设辞、七、连珠、笺牍、杂文,则多缘情托兴之作,(战国诙谐辨谲者流实肇厥其端,其言小,其旨钱,其趣博,往往托思于言表。与姚鼐古文辞类篆同行于世,相互辉映。集部第1611冊:七十家賦鈔六卷(清)張惠言輯 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家塾刻本 27-770是篇专去

29、楚辞以来迄于北周之赋,都七十家,录赋二百六篇。总名七十家赋钞,凡六卷,首楚辞十二家,屈平、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刘向、扬雄、枚乘、曹植、张协得八十二篇。首楚辞 ,因赋体之所自昉始,而效楚辞者如宋玉等亦牵率书之,盖尊体也。厥后则以时为次,录周二家曰荀况、宋玉,得赋十五篇;次录汉十六家,贾谊、枚乘、邹阳、公孙乘、武帝、司马相如、淮南王安、孔臧、司马迁、中山王王褒、班婕妤、扬雄、刘歆、班彪,得赋二十九篇;次录后汉十四家,梁鸿、崔篆、冯衍、杜笃、梁竦、班固、傅毅、张衡、王延寿、马融、蔡邑、边韶、边让、祢衡得赋二十二篇,次录魏八家,赋十一篇,次录晋十一家,赋二十二篇,次录宋五家,赋八

30、篇,次录齐一家,赋一篇,次录梁四家,赋十一篇,次录陈一家,赋一篇,次录北周庾信一家,得赋四篇。重者居五家。集部第1611冊:才调集補注十卷(蜀)韋縠輯 (清)殷元勛注 (清)宋邦綏補注 影印清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刻本 3-534才调集引用广博,初学之读似昧津梁。元勋广搜博采,加以笺注,惜为虫鱼所蚀,宋邦绥研精殚思,祥考经史,补而成之。凡冯舒冯班二氏所评点,殷所笺一一标出,不更一字。卷首有乾隆二十九年邦绥自序。集部第1622冊:皇元風雅三十卷(元)蔣易輯 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元建陽張氏梅溪書院刻本 (元风雅三十卷)8-270元风雅有元孙从吾辑录本。前后集各十二卷,四库已经著录。蒋从友人怀友轩中观当代作

31、者之诗,何得浦、杨仲宏、范德机、胡汲仲、虞伯生、柳道传、何太虚、黄晋乡诸稿,觉其典丽可嘉,则可继盛唐之绝响,自是有意收辑十数年之力,得成是编,厘为三十卷,考其所收,上自公卿大夫,下逮山林闾巷布韦之士,言之善者,无所不录。得百数十人,而已保定刘敬修先生为首,许文正公继之,终之以杂编三卷,各人小传附所作诗后,然亦间有无小传者。卷首自序及黄清老虞集序。虞集序,称十卷以上诸贤皆已去世。全集尚有可考者,如临川吴先生之经学,具有成书,其见于诗者,泰山一毫芒耳。十一卷一下诸君子布在中外云云。是其所辑,以与蒋同时者居多,惟二十三卷有何中者,蒋为作小传云:先生六岁记诵九经,稍长以诗名,四十四始携所著书来京城,是

32、亦十一卷以下诸君子亦有去世者。蒋自作佳叶、编中间亦收入。然皆杂于各家小传中。此编所载各家,多无集行世,且为陈衍元诗选中所无者,于元代文献,实所至钜耳。集部第1622-24冊:列朝詩集八十一卷(干集二卷甲集前編十一卷甲集二十二卷乙集八卷丙集十六卷丁集十六卷閏集六卷)(清)錢謙益輯 影印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28-539 入清后辑录有明一代之诗,诗分乾甲乙丙丁闰六卷,乾集之上位圣制,之下为睿制。甲集前编为元末壬辰至丁未凡十有六年,甲集二十有二卷为洪武开国之建文两朝三十五年。乙集八卷为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五朝六十有二年, 丙集十六卷,为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十有七年。丁集十六卷,为嘉靖隆泰万历

33、昌泰天启崇祯六朝一百二十有四年,闰集六卷,则为僧道异人法侣香奁宗室内待青衣傭书、无名氏、集句神鬼,外夷、滇南、朝鲜、日本、交趾、占城诸类,每人系传,其后或有补者,分为补人补诗两种,。闰集中分别似稍琐碎,乾集分御制诸王为二,亦为其序曰仿中州集之例,以诗系人,以人系传,中州之诗亦中源之史集部第1625-26冊:湖海詩傳四十六卷(清)王昶輯 影印清嘉慶八年三泖漁莊刻本 4-506自元结编箧中集,而同时交游之集汇于一编,自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而诗人之品题附于一编,自姚合编极玄集而兼有小传始焉,昶本结之汰取菁华,祖仲武之品题矜慎,类合之叙传简明,编为是集。以科第为次,其间布衣韦带之士,则以年齿约略附之。

34、而门下士并附见,终以方外。始康熙壬辰迄嘉庆癸亥,人不必取其全,诗不必求其备,意在借诗以存史,有稗于论世知人,视陈维松箧衍集、王士祯感奋集多至一倍有奇,亦云富。康雍两朝,文治光华王士祯以神韵之诗风靡一时,沈德潜崇尚格调,袁枚专主性灵,两派竞行。昶承沈德潜衣钵,畅衍宗风,故是书全以格律声调为主,所取皆唐音,洪亮吉北江诗话讥其病在以己律人,而不能各隋人治所长,以为去取不如箧衍集感奋集不拘一格。昶之诗文,本如盛服趋朝,自矜风度。长处在于能陶融败家,自成门户。虽诗家不必籍选本以传,更不必以选者之去取为轻重,其会粹之功固未可没也。集部第1626冊:國朝閨閣詩鈔一百卷(清)蔡殿齊編 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

35、嫏嬛別館刻本 21-141是编取其妻万氏逝世后,就其生前所藏诸家名媛诗集,淘繁汰滥,摘艳标奇,编次成帙。至于名媛小传,则甘晋就选集中辑录。计全书所收,合为百家。至其体例与元明诗名家选集大致相同,其所著录各家,首列其人小传,次就其人诗集之中选录若干首,而仍以其诗集原名为题,每一家合为一卷,十卷为一册,全书十册。编首自序,参订姓氏,皆不入卷。以下每册一目。第十册卷九卷十为其姐其妻诗集,未免有阿私之议。至其小传,不及生时年代。诗集编次,不依时代先后皆可议之处。惟诸家皆辑有小传,于其人生平略历,简而扼要,有功翻检亦非浅鲜。总论,是编之成,盖有得即录,甚至于转辑于其他选集之中,拉杂凑泊,勉强成帙,于编制

36、之功,实有未逮,虽然闺阁诗集,为数颇少,斯编之存,亦自有价值也。集部第1627-28冊:國朝詩鐸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張應昌輯 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八年秀芷堂刻本 28-755取国朝诸人之诗集专择其关乎警觉之义者录之。都一百五十有五类。录诗五千余首。诗家近千人,每家或录一两首数十首不等,要以前后次之,无者则以其行辈为次,相间序列,杂而不厕,闺秀方外又另为编例附于末,后辑诗人名氏爵里著作目一卷,冠于书首,以为考文征西献者助。要之是书之辑,以事标类,以类统诗,以诗存人,汇聚而区分,宏览而精铎,旨微意深功在化人,以俾风俗,以振诗教,重乎遒人木铎之遗意,固不徒蹈诗选之积习也。集部第1634-

37、50冊:欽定全唐文一千卷總目三卷(清)董誥等輯 影印清嘉慶內府刻本 36-663嘉庆间依全唐诗之例,编次全唐文。其御制序文:仍永乐大典、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内,裒罗采取,普行甄录,而原书内亦有误收之文,及有关风化之作,悉删除不载,伪周编造之文字,皆改正之。累月经年工成书千卷,文万有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四十有二家。其排比次序,则以诸帝为首,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臣工,次释道、闺秀而宦官及四裔则附编卷末。其中个人,各依世次、先后为序,凡集外之文误收入他人集者,今刊正收入。原书编载文苑英华诸文所据,系明刊闽本,伪托极多,今以影宋抄本逐篇订正。是编纲罗赅备,编次有序,可谓集唐文之大成。

38、集部第1651-52冊:唐文拾遺七十二卷目錄八卷唐文續拾十六卷(清)陸心源輯 影印清光緒十四年陸心源刻潛園總集本 29-89 笃好唐文,于蟫(yin)断炱朽中掇拾录存,于金石之文想、新出土者称唐文拾遗七十二卷,目录八卷,以补全唐文之未备。其例悉遵全唐文,编次先后亦如之。作者事例已见全唐文者不复录,无者补之。新增者,考校全书而为之传,按时代先后录之。先诸帝,次诸臣,次布衣,次隐逸,次外藩异国,都文两千余篇,溢出全唐文者大半。 此足以见官书攥辑之草率,而尤足以私人辑佚之不易也。27-475续拾嘉庆时上诏臣工等仿全唐诗例辑全唐文,录文都万有八千四百八十八篇,当时儒林已病其漏,心源辑唐文拾遗七十二卷目

39、录八卷,得文两千余卷。体例一依旧制,先诸帝,次诸臣,次布衣,次隐逸,次外藩异国,作者百有余人,大率为唐代名文,而世久失传者,心源或搜之金石,或辑自异书,其补遗之功。后又唐文续拾,得文二百五十有四篇,十六卷。此书作者若已见二书,不复为之补传。未见,则附以简传。取“知人论世”之意。十一卷至十五卷为阙名之文,十六卷则为外国其间 有日本管源道真所撰表、状等三十八篇,释空海县书表等六篇文,释观贤一篇,无名一篇。乃录自日本图经者,其前十卷中更有中土僧人游学归国之文,篇幅众。可见中日文化沟通矣。集部第1654冊:金文最六十卷(清)張金吾輯 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一年江蘇書局重刻本 8-703(

40、120卷)大定昌明之间,人文蔚起,而元明以来未有裒集其文者,张金吾矢志纲罗,凡史书传记、山经地志以及金石断蚀之碣,下逮医谱录、杂家小说旁及二氏之藏,外国之书,苟有残篇剩简无不广蒐博采,自同治庚午迄于光绪壬午。其为类,赋、乐章、骚、诏令、册文、制诰、帖券文、策问、表、奏疏、箴铭赞颂、记、序、跋、书、劄(zha)子、议论辩说、原、文、牒、檄、榜、指挥、门里丝、符、碑、墓碑、塔、铭、行状、哀辞、祭文、传、疏、青词朱表榜、杂著、附录。其体例:以李俊、元好问、杜仁杰诸人,入元不仕,大节无亏,其文无论何时所作,俱录。集部第1655-62冊:皇明經世文編五百四卷補遺四卷(明)陳子龍等輯 影印明崇禎平露堂刻本

41、 31-52明徐孚远、宋徵璧、陈子龙等。是编选辑有明一代经世之文,始于洪武,迄于万历。(看原书)手写稿本,难以辨认集部第1668冊:國朝駢體正宗十二卷(清)曾燠輯 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一年賞雨茆屋刻本 28-763 此则其辑国朝诸家骈体文也。上自国初,下迄近世,都四十有三家,毛奇龄、陈维松、毛先舒吴锡麟、汪中、孙星衍、洪亮吉、录文一百七十有一篇,次为十有二卷,次第悉以时代为序,同时者以其科目之先后为序,无者以其行辈之先后为序,录文或一二手或十数首不等,要旨皆华而不芜,典而不俗,合乎骈体之正宗者,始录入,骈体之文,肇始六代一变于唐,再坏于宋,至于有清,始复大振。是集之选,适为有清骈俪正宗之

42、薮,含精取华,尤为后世法。吴山遵选国家八家四六文钞即以此为准,则并以曾文入录,称为江西文伯,其称许可谓甚至,要亦曾氏之精粹使然,观此集之选益足征矣。集部第1668冊:國朝駢體正宗續編八卷(清)張鳴珂輯 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塞松閣刻本 28-641曾燠选国朝骈体正宗,海内称为善本。迨及鸣珂,又百年,其间作者不乏名家。鸣珂因师燠遗意,重为续编。体例悉本曾辑,而选文多寡则已逾之。凡八卷,作者百人。斯诸子者,并清世骈俪文之巨擘,皆脍炙于人口者,而所选谨慎,尤足于曾辑相埒(lie等同)。集部第1668-69冊:湖海文傳七十五卷(清)王昶輯 影印清十七年經訓堂刻本 4507本诗传之例,就生平师友

43、、门下之士所作,汇为一集。惟诗传本以科第为次,此则取分类之例,一类中各以命题、体制为后先。虽诸家各有专集单行,而传中所录之窦光鼐、陈鱣、史贻直、程景伊、余庆长、韦协梦、黄之纪、楼俨诸人,或遗稿未刊,或流传甚罕。故读是编,虽不能尽备一朝之文,然子康熙中叶以及嘉庆初年,大率具此矣。为书徵文献、重实学、颇近考据一排。姚椿国朝文录,盖即以此书为嚆矢也。书中诗文集序,非可以考见派别源流与其人之性情学问者不登,寺院园亭,仅在点缀林泉,流连景物者不登。至其不收骈俪之文,本姚铉册文苑英华为唐文粹之例,不知散体之变骈体,犹古诗之变律师,但当论起词义之是非,不必论其格律之古今。杜甫一集,近体强半,论者不能谓其格卑

44、于古体而删除,独于文则古文、四六,判若鸿沟,是亦不充其类者矣。集部第1669-70冊:國朝文錄八十二卷(清)李祖陶輯 影印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鳳儀書院刻本 松江姚椿辑录。29-69(此书八十二卷白首误书百卷)体例以姚氏为准,卷之离合序次之先后则微有不同,如诏令类一门未立,奏议类仍分为上下编,而疏劄子外,别有进讲义一体,自列于对策前,盖均为入诰之辞。碑铭旧为一类,自春木则一分为二,曰碑表、志铭,而于碑表之中,又仍分上下,以祠庙堂氏各碑刻入上编,而以下编载神道碑墓表,其箴铭,赞颂、祭文、哀词则各为类,计得类凡十有七,曰论辩、序跋、奏议。上编曰奏议,下编曰书、赠序、杂记、碑表,上编碑表,下编曰志铭。曰

45、传状、曰赋、颂、箴、铭、赞、祭文哀诔,与姚氏分十三类者有异。盖难题之文虽同一源,而分之以示文体之别。其义本各有所取,固不必尽同也。其选文之例,自序已见其概。曰明道、曰记事曰考古有得曰文章之美,盖有一于此者,皆在所采,然既以文录名编,则夫言理而涉语录述事而近稗官,与夫专尚考据琐屑不复成篇者固不得入。故四者之中,又以词美为二者之权衡,其旨意与姚氏合。而每类之中又与作者所值时代先后为次,国初诸人则先朝士后遗老,自后则略依科目而布衣之士则齿列其间。是篇录文一千二百八十余篇。集部第1681冊:國朝畿輔詩傳六十卷(清)陶樑輯 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九年紅豆樹館刻本 28-770仿中州集例辑录国朝畿辅诗

46、传六十卷。起顺治丙戌下道光丁酉,诗家八百七十五人,而生存者不录。付梓于道光己亥。其例约有四端,一畿辅人才应运而生,顺治丙戌会榜已得一百余人,康熙己未乾隆丙辰开博学鸿词科,得人又为极盛,茲择其科目最早,勋业最著。如李霨者,冠诸首。其同时俊彦,科目系在前朝者,则诠次较后,以示区别。二,山林隐逸盛国遗民。如孙奇达倡道苏门,高不仕之节者,畿辅通志既已入录,茲编亦以入录,其守业讲学者亦依类编次,尤元诗之存元遗山,明诗之存陶南村也。三,八旗分驻京城,择其尤者录入。其有四方之士因射策而占籍畿辅者,不覆为之町畦,遵太学题名碑籍录。四,是集虽主选诗,意在存人,凡两百年来,名公巨卿,固宜搜采而布衣二韦带亦补偏废,

47、有别集者录别集,无者,则依其出处著之。或总集,或诗话,分别注明引书。殆五百余种。集部第1682冊:淮海英靈集二十二卷(清)阮元輯 影印清嘉慶三年小瑯嬛僊館刻本 集部第1682冊:淮海英靈續集十二卷(清)王豫 (清)阮亨輯 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 29-104正集二十二卷,元辑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各四卷,壬葵二集各一卷,续集十二卷亨辑。分巳集四卷,庚集五卷,辛集三卷,都十集,录广陵人之能诗者数百家,上起清初下迄近世已故者为断。又别处闺秀方外二门,以示区别。其大旨见于文选自序。录诗地狱以扬州八属江都、甘泉、仪征、高邮、宝应、兴化、泰州、东台为限。每人各为小传,或以诗存人,以人存诗,其小传中所载

48、著述经史子集名目从各家志传采入。选诗标格就各家所擅长者录之。各体皆备,不存选家唐宋流派门户之见。录诗次第,共为诗集,每集各位起讫,用干支标目、甲乙,以得诗先后为定,并无分别义例。有以家集寄者,及其集之居前者为次,其余族姓,以类相从。集部第1683-84冊:兩浙輶軒錄四十卷(清)阮元輯 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艸堂錢塘陳氏種榆僊館刻本 集部第1684冊:兩浙輶軒錄補遺十卷(清)阮元 (清)楊秉初等輯 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 28-800仿淮海英灵集,编次始自国初迄于乾隆地狱十一郡,诗家三千人。悉属以往可论定者,其例都十有二。一、是选因人存诗,因诗存人。因诗存人者,则诗在所详,

49、因人存诗,则诗在所略。二、前朝遗老,凡已列明诗宗者,不复录。其已有入清世至二三十年之久者,则间为甄录。三、是编所录自嘉庆丙辰至戊午三年,随收随录,不拘时代。四、是编有处编,续编,补遗,各以时代为次,。五、是编仿诸家选辑之例,首列姓名,下注字号爵里诗文集名间有经史各著,别详有小传。选诗多寡不一 已有别集,精选录入,无则多录,以防散佚。闺媛以德言为先务,释道以心性为宗旨,缀录于后。作者姓名列目各卷之首,又取各卷姓名分韵编次,总列全编之首。集部第1685-874冊:兩浙輶軒續錄五十四卷補遺六卷(清)潘衍桐輯 影印清光緒十七年浙江書局刻本 28-469录诗一万三千五百四十三首,诗家四千七百有九人。为五十四卷。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