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献综述2、国外对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综述 Rosenthal & Strange(2001)运用EG指数对美国行业集聚的微观决定因素进行了检验,发现产品运输成本在国家层面对制造业集聚发生作用,但在次一级层面上作用不显著。Combes&Lafourcade(2002)则发现运输成本不是影响法国经济活动集聚格局的关键因素。 Bhattacharya & Bloch(2000)考察了澳大利亚102个制造业行业集聚在19771985年的动态变化,尤其关注贸易政策对国内制造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澳大利亚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调整,而且贸易政策的作用比竞争政策更有效。 Bair & Ger
2、effi(2001)则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墨西哥Torreon地区牛仔衣生产集聚的影响,得出了出口导向的行业发展使得Torreon地区牛仔衣生产进入全球商品链,进而推动当地集聚进一步成长的结论。 Catin et al.(2005)通过考察中国对外开放、工业化与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发现对外开放对劳动力密集行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而对高科技行业的集聚则有负面影响。 Brulhart & Koenig(2006)对5个中欧和东欧国家(CEEC)加入欧盟后的内部工资空间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考察,发现对外贸易开放对这5个国家内部的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 Amiti(1997)通过考察19761989
3、年5个欧洲国家65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则发现样本期内集聚程度提高的行业均为规模报酬递增和中间品投入较大的行业。 Audretsch & Feldman(1996)实证分析了技术溢出与制造业地理集聚之间的关系,以美国1982年163个四位数行业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通过回归制造业分布基尼系数、研发分布基尼系数等7个变量,得出技术溢出因素是决定行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的结论。 llison et al.(2007)则通过构建行业集聚并存指标,考察了19721997年美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并存现象,得出投入产出关联是影响多个行业集聚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外溢作用不显著的结论。3、国内对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综述 王缉
4、慈(2001)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经济实力的关键,产业集群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兴区域发展理论。 蔡宁和吴结兵(2002)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BV)与“结构一行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认为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其竞争的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和产业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魏守华和石碧华(2002)从直接经济要素和非直接经济要素两个方面分析集群的竞争优势。为了揭示集群竞争优势背后的动力机制,魏守华(2002)进一步详
5、细讨论了作为集群动力机制的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并分析了其对应的竞争优势。 毛军(2006)从产业集聚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互动联系入手,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家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条件,它所带来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产业集聚区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产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人力资本由专用性向通用性转化,促进区域内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竞争和积累,激发和带动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提升。 唐茂华和陈柳钦(2007)认为现代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因此构建了一个模型来探索个体选址行为与实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其构建的模型表明,
6、空间集聚并不必然是偶然的结果,自然的或人为造成的空间互补利益可以改变企业主体的区位决策,使之形成空间集聚。这种空间互补带来的额外利益可能源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源于某一特定区位所产生的区位利益,这就为某一地区的自主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国内对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综述 范剑勇(2004)利用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年和2001年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体化水平已有提高,产业布局已发生根本改变,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如果结合国际经验进一步比较则发现,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
7、的状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进而推动了地区差异的不断扩大 罗勇和曹丽莉(2005)首次采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结合五省市集中度对我国20个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我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3年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中国制造业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五省市的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此外,总体上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贺灿飞和谢秀珍(2
8、006)利用1980-2003年我国各省区的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分析了制造业的空间演变格局及其变化,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而各省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则越来越多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而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定了产业空间分散。 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依据1998 -200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E13ision和Glaeser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发现我国制造业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处于上升阶段,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行业区域集聚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区域聚
9、集程度会在一定时期内进一步上升。此外,我国制造业的共同区域聚集程度近年来也在持续上升,由此说明我国的产业聚集不仅发生在通常定义的同一行业内,相关行业也由于行业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吸引而产生共同聚集的效果。 金煜、陈钊和路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下讨论了聚集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他们利用1987-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因素有关;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集聚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王业强和魏后凯(2007)建立了一个基于产业
10、特征分析的空间竞争理论框架,通过对1995-2003年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发现:传统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逐渐成为抑制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主要因素;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主要由产业的技术偏好、市场规模和产业关联等因素推动;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规模经济特征一方面限制了产业的空间集中,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产业的空间扩散,但总的来看,规模经济具有微弱的促进产业空间集中的作用。 杨洪焦、孙林岩(2008)利用Elif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聚集度系数对我国l8个制造行业1988-2005年的聚集度进行了测定,并考察了各制造行业聚集地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制造业
11、聚集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自然资源依赖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1988-2005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聚集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看,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制造业聚集地的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5省市,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并呈强化趋势。一、引言1、传统经济地理和新古典增长经济学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工业集聚现象。2、新经济地理在解释工业集聚和地区差距方面有所进展,但实证研究滞后(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工业集聚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策的作用)。3、本文讨论了两部分内容,第一、从理论上讨论了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三个
12、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第二、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二、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现状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集聚趋势显著。2、工业集聚主要发生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工业集聚的理论框架1、传统经济地理:工业集聚的成因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地理因素的差异。三、工业集聚的理论框架2、新经济地理:收益递增。 其核心思想是,即使两个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非常接近,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由于经济力量的收益递增作用,在地区间交易成本没有大到足以分割市场的条件下,就可能导致工业的集聚。三、工业集聚的理论框架3、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既可能是通过经济
13、地理的因素起间接作用的,也可能是直接对工业集聚产生作用。四、实证分析 工业集聚因素分析量模型 Yit是工业集聚的变量,各年度各个地区工业产值占当年全国总的工业GDP的比重。 X1表示经济地理因素的向量 X2表示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向量 X3表示经济政策因素的向量 对于随着时间变化的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因素,对相应变量作了滞后一期的处理,使这些解释变量成为被解释变量被观察到之前已经被决定的变量,以减少模型的联立性偏误。 其他希腊字母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 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四、实证分析1、经济地理因素的指标 沿海地区(coast) 直辖市(city)四、实证
14、分析2、新经济地理的指标 地区企业比重(firm) 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edu) 人均GDP与全国均值之比(pergdp) 城市数指标( urban) 信息化指标(com) 地区公路里程占全国百分比(road)四、实证分析四、实证分析3、经济政策的指标、经济政策的指标 出口占出口占GDP比重与相应的全国均值之比(比重与相应的全国均值之比(export)对外开放度对外开放度 进出口占进出口占GDP比重与相应的全国均值之比(比重与相应的全国均值之比(trade)干预程度干预程度 政府支出(扣除教育及国防费用)占政府支出(扣除教育及国防费用)占GDP比(比(gov) 未实施开放政策的开放度指标(未实
15、施开放政策的开放度指标(export78、trade78) 工具变量工具变量 各地到香港和上海距离中较近的一个(各地到香港和上海距离中较近的一个(port)五、实证结果1、三个因素对工业集聚都有较好的综合解释力,缺一不可。2、三个因素对工业集聚的作用机制。六、结论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七、政策含义1、要加强地区的工业集聚以及缓解地区间的工业发展差距,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很难通过政策加以调整,政府只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工业的发展。
16、2、经济政策。经济开放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对于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工业化进程较慢的地区政府应更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评述 将工业集聚放在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三个因素的框架下对其影响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对于指标选取中,将对外开放度放入经济政策予以考察有待商榷。研究方向1、产业聚集的实证研究 多样化偏好、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技术外溢与上下游关联以及其他潜在集聚因素各自对集聚贡献程度的检验。 广义贸易成本的具体构成、各构成部分的测度以及对经济集聚贡献程度的经验研究。目前文献只对运输成本进行测度,虽然少数文献(如Combes, et al.,
17、 2005;Duranton & Storper, 2008; Grossman & Rossi,2008)开始关注广义贸易成本的构成及其测度,但相应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和全面。2、新经济地理与城市化理论研究 新经济地理最初的产生,就是为了解释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的集聚。通常认为新经济地理出现的标志是1991年克鲁格曼的开创性文章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其中提出的中心一外围模型从区域非均衡层面为劳动力和企业在城市的集聚提供了一种解释。 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 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解释城市的存在和差异,更是为了提供相应的政策措施。我们只有知道什么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什么促进了城市集聚经济,才能知道相对应的政策措施。 城市系统与城市群。 在现有的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无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住宅小区排水设施维护保养合同
- 2025版企业培训项目后期跟踪服务合同范本
- 2025房产转让合同范本:公租房转租管理服务协议
- 2025建筑材料采购合同范本大全
- 红酒定制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合同范例:股权激励分配协议样本
- 红酒冷藏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健身房合同转让协议书范文
- 红菇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合同管理流程优化指南
- 管道(网)工程土石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计算机组成原理》全册详解优秀课件
- 论文-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
- 神经外科应急预案
- (译林版)初中英语大纲词汇表(中考打印)
- 2022年北京语言大学各单位新编长聘人员招聘需求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 完整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课件
- 幼儿园红色故事绘本:《闪闪的红星》 课件
- 小学特色作业经验汇报课件
- 粘膜免疫 2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